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7-01-04

1987-01-04新闻联播 文字版

拿破仑流放地

第7版(国际)<br/>专栏:海外游踪<br/><br/> 拿破仑流放地<br/> 庆 美  克 栋<br/> 埃尔巴岛是孤悬于意大利西部第勒尼安海中的一个小岛,气候温和,景色秀丽。一百多年前拿破仑曾被流放于此,埃尔巴因而更加闻名遐迩。<br/> 清早,我们从罗马驾车出发,沿着海滨公路向北疾驶。倚车窗向远处看去,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车行约三小时,到达离埃尔巴岛只有十公里的披翁比诺港。我们赶到港口,打听渡船情况。据说,每年7月至9月是旅游旺季,渡海的汽车多如过江之鲫。而我们此行,已过旅游旺季,电子订票机上很快显示出尚有空余车位,我们的心才定了下来。<br/> 埃尔巴岛面积二百二十三平方公里,次于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是意大利的第三大岛。从五十年代起,意大利政府开始在这里开发。三十多年来,这个传统上以农业为主的小岛,已建设成为旅游胜地。在岛上不少旅馆、街道、广场以拿破仑命名。这个四万人口的小岛,正由于这里曾是拿破仑的流放地每年吸引着二百多万名游客到此观光。<br/> 1814年欧洲反法联军攻陷巴黎。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沦为阶下囚,被放逐到这个远离大陆的埃尔巴岛上。次年2月,拿破仑偷偷乘船离去,重返巴黎,夺取政权,再建王朝。时隔不久,拿破仑又大败于比利时南部的滑铁卢,被再次流放在大西洋南部的一个小岛上,终其一生。<br/> 在渡船上,我们边观赏海景,边谈论拿破仑的生平,不知不觉渡过了一个半小时的航程。上岛后,按照当地人的指点,我们驾车直奔铁港,参观了拿破仑流放时住过的房子。<br/> 一幢房子位于圣马尔蒂诺,是一座建在山坡上的别墅,雄伟壮观。据介绍,这里原来是一间破旧的小仓库,按照拿破仑的设计,修建得美轮美奂。现在已改建为博物馆,收藏着的许多艺术珍品,公开展览,供游人观赏。<br/> 另一幢房子位于市区。我们按图索骥,沿阶梯拾级而上。在小山丘的顶端,看到一幢粉红色的二层楼房,墙上钉着一块牌子,刻着:“1814年5月13日至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生活在这里。”这就是拿破仑当年的住房,现在也向公众开放。<br/> 我们稍事停留后,就赶回港口,渡船返航的时间到了。尽管游兴未尽,也只能向埃尔巴告别了。(附图片)<br/> 第勒尼安海景色如画。

乌桕红叶情思悠悠

第7版(国际)<br/>专栏:<br/><br/> 乌桕红叶情思悠悠<br/> 纪兆璞<br/> 在我的一本书里,一直夹着几片红叶,这是我离开伊斯兰堡前夕,特地到南郊夏克巴里安山顶公园,从周恩来总理亲手种植的乌桕树上采集的。看到它们,我的思绪就引向茫茫昆仑南面的友好邻邦。这棵乌桕树是1964年2月周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时种植的。它凝聚着中巴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和希望。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这棵树如同中巴两国友好关系一样,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坚实挺拔。<br/> 我每次去夏克巴里安山,都见到许多游人在树前留步,阅览树旁的文字说明,若有所思地瞻望着。“周恩来”的名字,在巴基斯坦可说是家喻户晓。周总理生前曾五次访问巴基斯坦,受到一次更胜一次的热烈欢迎。至今,许多人仍记忆犹新,深深怀念着周总理。<br/> 在伊斯兰堡,一位年轻记者自豪地告诉我,他会说的第一句中国话“巴中友谊万岁”,就是1964年在拉合尔上小学时,为欢迎周总理而学会的,直到现在仍然记得。拉瓦尔品第民族出版社经理拉希姆先生讲过一件趣事:十多年前,一位美国人看到他在凉台上挂了许多欢迎彩旗,全城喜气洋洋,如同过盛大节日,就问:“中国人给了你们多少钱,值得这样兴高彩烈?”拉希姆先生直截了当地回答说:“金钱是买不到友谊的。你去问问那些伫立在街头欢迎中国总理的普通人吧,他们会告诉你:周恩来是我们巴基斯坦最可靠的朋友。”这位美国人耸耸肩膀,无言以对。<br/> 在我交往的许多朋友中,他们都把自己曾经参加过接待周总理引以为荣。巴基斯坦农业作家和记者协会主席萨迪克·库雷希先生,至今还珍藏着周总理1956年第一次访问巴基斯坦时的活动日程表。那时他在政府新闻部任职,作为联络官参加了周总理访问日程的安排。当他把印有中英两种文字的访问日程表送给周总理时,周总理又高兴又惊奇,问他当地能印刷中文吗?他说这是特地请中国大使馆帮助印的。周总理紧紧握住他的手,拍拍他的肩膀,赞扬他的工作很细致、周到,向他表示谢意。库雷希先生说:“看到这份日程表,我就想起周总理的音容笑貌。”<br/> 五十年代曾在阿尤布总统身边工作过多年的一位老人告诉我,1956年为欢迎周总理访问,他负责安排文艺晚会。在剧场里,周总理看到他拘谨地侍立在旁,便拉他在旁边的一个空位置上坐下,还向他问长问短。他感慨地说:“我一生中见过许多外国领导人,还从来没有见过象周恩来这样谦虚和蔼的总理。”<br/> 蒙塔兹先生是拉合尔巴中友协主席,从1957年开始从事巴中友好工作以来,在中国和在巴基斯坦曾多次见过周总理,聆听过周总理的谈话。1964年周总理访问拉合尔时,他亲自组织了巴中友协欢迎周总理的盛大招待会。他家客厅里陈列着一幅周总理和他握手的照片。他说:“这是1969年在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庆祝活动时照的。”蒙塔兹先生回忆说:“周总理在会见厅门口欢迎我们,和我们一一握手。当我们感谢总理在百忙中接见时,他爽朗地笑着说:‘你们是来自友邦的人民使节,我再忙也要见你们。’总理鼓励我们要为增进中巴友谊努力工作。总理的话是我这些年工作中的座右铭。当时我们看到总理谈笑风生,神采奕奕,都为他的健康高兴。万万没有想到,那次会见竟成了永别。”这时坐在一旁的蒙塔兹夫人眼圈红润了,她悲痛地说:“当周总理与世长辞的噩耗传来时,我们全家人都哭了……”<br/> 岁月如流,周总理辞世已十载有一。然而他在巴基斯坦人民心灵中播下的友谊种子,正如他种植的乌桕树一样,年年开花结果,不断发展壮大。(附图片)<br/> 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时,种植了本文所述的乌桕树苗。中立者为陈毅副总理。

“八七”年话狮子

第7版(国际)<br/>专栏:国际杂文<br/><br/> “八七”年话狮子<br/> 任毓骏<br/> 公元前有多少个“八七”年?说不好,可能是个无穷大的数。公元后至今有几个“八七”年?整整二十个。当然,对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来说,最重要的是今年这第二十个“八七”年。但偶翻史书,深感公元后第一个“八七”年发生的一件小事,对中国、对世界来说,似乎是值得一提的。<br/> 公元八七年,远在西亚的安息国,遣使给当时的东汉朝廷送来狮子。狮子,哺乳纲,猫科。雄性体魄矫健,头大脸阔,颈有鬣毛,威风十足,产于西亚、非洲。中国是老虎的故乡,东北虎、华南虎均闻名于世,但不产狮子。正因为中国没有狮子,外国人才特意送来。<br/> 且不说安息国人是如何生擒活捉了狮子;又如何不远万里,历尽唐僧取经般的千辛万苦,把狮子从西亚送来东土,在洛阳引起轰动;单是狮子此后在中国所受的待遇,就值得大书特书一番。<br/> 狮子来到中国可交了好运。汉朝人虽然没有办法使狮子在中华土地上安家落户,繁衍后代,但却给中国的文化增添了多姿多彩的一页。<br/> 我们祖先的想象力、模仿力实在令人折服。东汉人见到狮子没几年,民间就出现了狮子舞。此后,经久不衰,代代发展。到今天,狮子舞已成为汉族的传统艺术,被视为“国粹”。许多杂技团在国内外演出,不是用这个节目开场,就是压阵。仅狮子舞,就不知给中国文艺团体赢得多少奖杯和荣誉。<br/> 中国庙堂、园林建筑中,多以狮子为饰物。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等地,铜狮、铁狮、石狮随处可见,相对而言,老虎的形象,就颇罕见了。至于世界闻名的卢沟桥上的石雕,那更是清一色的狮子世界。因而使中国丰富的歇后语又多了一条:“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br/> 我国人民对狮子的厚爱还不止于此。苏州建有名园狮子林,广东出良种狮头鹅,西藏有狮泉河,东海产狮子鱼。中国人还把自己称作“东方醒狮”。为唤起国人而投海自杀的先烈陈天华,就给自己的进步小说定名为《狮子吼》。至于苏学士以“河东狮吼”揶揄龙丘先生惧内,虽未见于正史,却通过口头语言和文字流传至今。<br/> 狮子,生在西亚、非洲,远来中国,而且成为中华民族的“吉祥物”,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谊的象征。细细品味这件事,令人感叹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是何等丰富。

缅甸计算机事业一瞥

第7版(国际)<br/>专栏:<br/><br/> 缅甸计算机事业一瞥<br/> 缅甸的电子计算机事业,始于六十年代中期。1965年,联合国组织多次派员到缅甸,与政府磋商引进计算机的有关事宜,并举办小规模电子计算机技术训练班。1970年1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缅甸政府草签了引进计算机技术的意向书;12月,双方签署了正式协议书。1971年4月,缅甸各理工科大学增设数控系,作为培训计算机人才的基地。1973年,由仰光大学开办短期训练班,进行计算机专业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训练,培养了缅甸第一代计算机技术人才。<br/> 因1973年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实际需要,第一代计算机技术人才首次将计算机技术试用于人口普查统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从1973—1974教学年度开始,仰光理工大学开设计算机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计算机专业高层次人才;与此同时,某些政府行政机关、部分企事业单位、部分贸易公司和工厂,也各自向本单位的工作人员普及计算机的操作、运算和维修知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已初步推广到较多的经济部门和社会生活部门。1983年,缅甸各大学的数控系改名为电子计算机系,加强了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力量。<br/> 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主席吴奈温十分关心计算机事业,多次过问计算机技术的教学、普及和研究情况。缅甸政府从1984年起,一年一度的联邦节(公历2月12日),均在首都仰光举办全国电子计算机应用展览。至1986年,已历三届。<br/> 王介南

国外农家节

第7版(国际)<br/>专栏:<br/><br/> 国外农家节<br/> 基 石<br/> 农民节阿富汗人民为了绿化城乡,发展畜牧业,特意将新年元旦这一天定为“农民节”。在这个节日里,首都喀布尔和各省市中心都举办良种牲畜的比赛和展览,比赛中的优胜者可得奖。<br/> 枫糖节“枫叶之国”加拿大盛产枫树,用枫叶熬制的枫糖浆,甜度适宜,清香可口,很得人们喜爱。每年三月,春意初发,枫林如画,全国各地都要欢度传统的枫糖节。节日期间,各地生产枫糖的农场粉饰一新,披上盛装,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有些农场还拿出各式各样的枫糖制品,免费供人品尝。热情的加拿大人还为游客们表演精采的民间歌舞,带领来宾去欣赏美丽繁茂的枫林枫叶。<br/> 辣椒节美国新墨西哥州哈奇城把每年九月五日定为“辣椒节”。这一天,人们要举行鉴定辣椒品种、比赛烹调技术、品尝以辣椒为主要原料的各式菜肴和辣椒酒等活动,并将得了奖的菜肴记入《哈奇城辣椒节食谱》一书中,由餐馆在当天中午向顾客供应得奖食品。各地农民在这一天也纷纷出售辣椒等多种蔬菜,价廉物美,任人挑选。<br/> 南瓜节北美居民对南瓜的感情十分深厚。每当一年一度的感恩节来到时,全家团聚,宴席上不可缺少传统食品烤南瓜甜饼。更有趣的是,当地居民还把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定为“南瓜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要举行三项趣味盎然的比赛活动:一是五光十色的“南瓜灯”赛;二是各式各样的“南瓜糕点”赛;三是别具风味的“南瓜大王”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