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艺术魅力源于发现
王肯
何谓艺术魅力,说法众多,我以为个性是形成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无个性的艺术,难有魅力。
摹仿,从众,唯书,唯上,均不能产生个性。艺术个性是艺术家对生活、对艺术以及对自己发现的结果。艺术魅力源于艺术家独特的发现。
近年来,探索一词风行。单就艺术创作来说,我以为探索不如发现更有助于艺术魅力的形成。探索,如果理解为探求追索,似与发现的含义相近。但常把它理解为试探摸索,这对初学创作者是不可避免的,对成熟的艺术家来说,不是充满自信的最佳创作心态,不能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力。
对生活,艺术家要不断发现人生,发现时代的深层以及人的心灵的奥秘。用作品表述人们熟知的道理,哪怕是真理,也不会产生艺术魅力;只有用你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旁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才会产生震撼人心的上乘之作。
对艺术,艺术家要不断发现它的规律。古人留下的传统规范,要当艺术发展的轨迹来研究,绝不能成为捆绑自己手足的绳索;对外来的种种“新潮”,要用来拓宽自己的视野,绝不能沉溺其中,迷乱了自己的目光。对古今中外的艺术,均需发现和选择,搬用、摹仿不会产生艺术魅力。
在对生活、对艺术发现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是产生艺术魅力和形成艺术个性的关键所在。就戏剧创作特别是戏曲创作的情况说,戏内的功夫比戏外的功夫大,戏内的信息比戏外的信息多,也就是说剧作家对戏剧艺术的发现,比对人生,对时代的发现更加关注,更加用力,这是否是当前戏剧特别是戏曲艺术魅力不够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把戏内外的功夫结合起来,用独特的表现方法去表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才能产生艺术魅力。


第8版(副刊)
专栏:

访高尔基故居葛一虹
访问革命文豪高尔基的故居,是我的一个夙愿。
1986年10月25日上午,我们由苏联青年译员柯希嘉作向导,坐车驶往坐落在卡恰洛夫大街六号的高尔基的故居。这是一个少有的冬日晴天,微风吹得树上的枯叶萧萧作响地落地,院内草地却还是一片绿色。几只鸽子发出咕咕的叫声,安详地走来走去,并不因生人的闯入而惊动飞开。
一座高大的两层建筑迎面而立。由一位老太太领着我们跨进一间相当宽敞的房间,她指点着说,这是高尔基的秘书处理日常事务的办公的地方。一位体态绰约、举止娴静的中年妇女进来,她自我介绍说是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的科学宣传处的负责人,名叫托玛安娅·阿历克希夫娜。大概因为知道我们是远道来的中国客人,特来亲自担任讲解。
托玛安娅·阿历克希夫娜引我们进入一间看来至少有三十平方米的大房间。屋子的四壁立着装满图书的高书橱。有一个玻璃柜子里陈列着高尔基穿的灰黑色的一套衣服,和那在照片上常看到的宽边帽子,还有一根手杖。屋子的中间放着一只大圆桌,四周有几把皮椅。她说那就是高尔基的会客室,同时也是他的餐室。
与这间房间相毗连的是高尔基的工作室。一只用玻璃罩子保护起来的大写字桌上散放着一叠稿子,十多支钢笔和铅笔,墨水瓶、小刀子、烟碟,还有一副眼镜。一眼看到这位文豪的坐椅却是中国的红木椅子,靠背上还赫然刻有一个大“寿”字。当我稍稍露出惊异的时候,托玛安娅·阿历克希夫娜赶忙解释说:“那是托尔斯泰曾经用过的中国椅子,高尔基喜欢,就归他使用了。”她还指给我看旁边另一雕有“喜”字的红木椅。这位伟大的革命作家对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一贯是深切同情,热情赞扬和积极支持的。我不禁想起他在1932年为了援助我国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曾经给反帝大同盟秘书处写过充满义愤的信,1934年给中国革命作家的信里,他说:“相信你们将能战胜敌人而得到最后的胜利。我敬佩你们国内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今天的文学的任务,就是鼓动起无产阶级的战斗力量,去消灭法西斯主义的一切腐朽残余。”我想象着这些满怀正义热情的文字,他就是坐在这只椅上写下来的,不由得深深为之肃然起敬。在这间按照高尔基生前布置的工作室里,还有三个玻璃柜陈列着许多木雕、象牙雕刻、玉器瓷器等等小物件。使我觉得意外的是其中大部分是我国艺匠制作的传统工艺品。可不是吗?那象牙弥陀佛、送子观音瓷像,还有那绘有花萼的花瓶,我是一望就能够认出来的。我第一次发现,这位大文豪还是中国艺术品的爱好者和收藏家,心中不免益增亲切之感。
一群中学生模样的青少年由一位女教师率领着进来了,房子里顿时显得拥挤起来。托玛安娅·阿历克希夫娜便邀请我们上楼去。那楼梯和走廊装饰得奇形怪状,看了确实引不起什么美的感觉。“这座屋子是一个资本家在1903年营造的。”她边走边介绍说,那个资本家在十月革命爆发后逃走了,后来,苏联政府就拨给高尔基居住。从1931年起到1936年逝世,他一直定居在这里。不过高尔基并不很喜欢这座建筑。他让儿子一家住在楼上,平时也很少上楼。他自己只占用了楼下的部分,并根据他的意思动工修整过,那些陈列着各种图书的大书柜就是他自己设计制作的。
我对托玛安娅·阿历克希夫娜简略地述说了中国人民对伟大作家高尔基所持有的深切崇高的敬意,和他对中国文学事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我把一本1946年在高尔基逝世十周年纪念时与戈宝权同志一起译编的《高尔基画传》赠给故居,作为这次访问的纪念。她翻阅了一下,表示感谢说:“这是一本美丽的书,有意义的书。我们将把它陈列出来。”
时间飞快,告别时已到下午二时了。室外阳光照耀着,一个孩子用手里的面包屑子在喂鸽子,群鸽欢跳着鼓噪着。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心探访

“巴山秀才”魏明伦
黄光新文 江 帆画
仲夏之夜,在苏州市座无虚席的开明大戏院里,四川自贡市川剧团演出的《潘金莲》刚刚结束,场内顿时爆发出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是,演员虽然再三谢幕,观众们仍然站在原地一个劲地鼓掌,同时有人大声呼喊:“我们要见老魏!”剧团不知出了啥事,大为惊诧。后来才弄清了是热情的观众要见《潘》剧作者魏明伦。真是剧坛奇闻!
魏明伦,这个身材不高、貌不惊人的“巴山秀才”得以享此殊荣,自然有其原因——他的《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与南国合作)均获全国优秀剧本奖。四年里连中三元,这不仅在新时期的戏曲作家中是绝无仅有,即以建国至今,也算一枝独秀。
魏明伦今年四十五岁,出生在四川的“甜城”内江,父亲魏楷儒是位“围鼓”(川剧坐唱)的著名鼓师,并长于编剧,同当时川剧名伶张德成、周慕莲、刘成基、阳友鹤、周裕祥等过从甚密,常在一起切磋技艺。魏明伦自幼耳濡目染,七岁即参加坐唱,九岁便登台亮相,以其声音甜美、表演乖巧而受到观众喜爱,并以“九龄童”正式悬牌闯荡川南诸县,名噪一时。十四岁不幸倒嗓,只好弃演习文,从事专业编剧。
不久,剧团排演《冲霄楼》,因任务紧迫,几位编剧分场合作。魏明伦所写的“游湖”一场,不但文采风流,而且用典贴切,如“不平事儿到处有,搔首茫茫问吴钩。民间疾苦谁拯救?西湖歌舞几时休?吾辈应充屠龙手,为民除害报血仇!”如此佳句竟出自一个少年之手,实在难得。其实,魏明伦小学只读到高一,全凭他利用一切机会埋头苦读,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白话小说到古典诗词、世界名著,见啥读啥,记忆力又特别强,几岁时就能背诵许多名篇佳句。在《易胆大》中有一段唱词,十六句句句用典,足见其文学根底之厚实与写作技巧之娴熟。
正当功成名就之际,喜欢独立思考的魏明伦放弃了驾轻就熟的传统路子,给自己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就中国戏曲的整体而言,现阶段应把改革放在首位”,“五十年代‘戏曲改革’,八十年代‘改革戏曲’,一条红线贯穿——改字当头!”1985年,他与南国再度合作,推出了“改革戏曲”的试验新作:双连环结构、无锣鼓川剧《岁岁重阳》。这对以“七分打(击乐),三分唱”为特点的川剧来说,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冲刺!紧接着,荒诞川剧《潘金莲》应运而生,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古典艺术——平静的湖水中掀起冲天狂涛,引起了一场关于人生观、历史观、道德观和戏剧观的全国性大规模讨论,加快了改革戏曲的前进步伐。
改革家首先必须是善于思想的人。而独立思考则是起码的素质。魏明伦的格言就是:“不迷信一切格言。”相信而不迷信,才会对旧的观念有所突破,有所创造,有所发展。早在五十年代初期,魏明伦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一些见解独特的诗歌、杂文。他曾因在酒席上公开“为浪漫派干杯”而受到批判;也曾因著文为“右派分子”鸣冤叫屈而招来横祸。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的思想更加活跃,把反封建作为剧作的主要内容,并在艺术上总结出了创作的“十六字诀”:“喜新厌旧,朝三暮四,见利忘义,无法无天。”(“利”者,于体现立意有利;“义”者,教义、定义。)也就是“一戏一招”,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几年,尤其是《潘金莲》问世之后,魏明伦受到不少恶意的人身攻击,甚至有人写匿名信进行颠倒是非的谩骂。他说:“我们哪天把‘万恶淫为首,最毒妇人心’,换成‘万恶庸为首,最毒忌才心’时,改革者们就完全摆脱后顾之忧了。”任何改革当然都会有缺点。但是,即使是失误的改革者,也比“正确”的守旧者高明和重要。观众们给魏明伦的特殊荣誉,不正由于他是在改革戏曲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员猛将吗!


第8版(副刊)
专栏:新书架

《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
李 参
最近,漓江出版社推出了柳鸣九主编的《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
这套丛书的第一批(共七种)包括六位作家的十四部作品,作者均为法国文坛上有影响的人物:文学传记大师莫洛亚、在西方思想界影响巨大的萨特与加缪、法国三百年来进入法兰西学士院的第一位女作家尤瑟纳尔、“新小说”派的领导人物罗伯—葛利叶与蜚声于西方的玛格利特·杜拉斯。萨特剧作《魔鬼与上帝》等三种代表了萨特戏剧创作的精华,读者对他存在主义哲理的内涵与发展得以窥其堂奥;加缪剧作《正义者》等三种则使读者看到了贯穿于加缪整个文学创作中的“荒诞”说的形象表现;《栗树下的晚餐》集中了莫洛亚闪耀异彩的短篇佳品;《东方奇观》代表了尤瑟纳尔高雅的风格与现代意识;罗伯—葛利叶的《嫉妒·去年在马里安巴》可视为“新小说派”作家创新的高度成就;杜拉斯的《长别离》、《广岛之恋》与《悠悠此情》既是纯文学名著,又是轰动西方的畅销书。这些作品除个别的以外,均为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第8版(副刊)
专栏:

“县衙博物馆”
余 飞
河南省内乡县清代县衙,是我国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县衙建筑群。据《内乡县志》等记载,该县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公元一三○四年),明朝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扩建维修。现在保存的县衙为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知县章炳焘经手扩建的,县衙原有房子二百多间,目前尚保存一百一十七间。
走进县衙大门,拾级而上便是壮观森严、恢宏高大的县衙大堂。大堂是知县审理大案、要案、宣判死刑的处所,又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堂中木制抱柱对联尤为耀眼,上联为“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下联是“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这是文天祥在扬州做县令时所作。
穿过大堂,有东西衙皂房,是三班衙役值班的地方。往前走便是知县迎接高级官员的头道大门“重光门”,门上悬挂“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金匾。走出“重光门”,便是二堂院,即“琴治堂”,这是知县审理一般民事案件的公堂,二堂抱柱对联是:“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琴治堂”后面是迎接州府官员的二门,穿过天井院,正面便是迎宾厅,是迎接上级官员的第三道大门,俗称“三尺禁地”,庶民百姓难以到此。
走出迎宾厅,便是豁然开朗,十分幽静清雅的三堂(又称公署),是知县接待钦差大臣、州府官员议事的地方。三堂后面是县衙的后花园。该县衙是豫西南地区最大的一座封建县衙。从建筑风格上讲,融化了长江南北的建筑艺术风格。


第8版(副刊)
专栏:

朱元璋徐达对弈图
 范 曾
为君不易为臣难,胜算谁操损肺肝;万岁图成谐圣意,徐公手段潜辛酸。 (图为作者最近捐赠给国家的十部精品之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