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休会
  未能就农业政策和地区发展基金等问题达成协议
本报哥本哈根12月5日电 记者顾耀铭报道:本届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因在农业政策和地区发展基金等问题上分歧较大,一时无法取得协议,暂告休会。
会议将于明年2月11日、12日在布鲁塞尔继续举行。
本届首脑会议主席丹麦首相施吕特今晚在这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了上述决定。他表示,这次会议丹麦虽然作出了很大努力,提出了折衷决议草案,但是未能被所有成员国所接受。从明年1月1日开始西德将接替丹麦担任共同体执行主席,会议届时将由西德主持。
这次会议是在共同体正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召开的。各成员国比过去更强烈地意识到农业政策和财政改革的迫切需要。同时由于面临着美苏首脑即将举行的会晤直接涉及到欧洲的安全和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危机等情况,也更使欧洲国家认识到需要加强政治、经济的合作。再加上欧洲企业家联合的要求十分迫切,因此这次会议的气氛比上届会议有明显的缓和。
会议讨论过程中出现两个主要矛盾:一是英国与法国、西德在削减农业开支和限制农业生产上仍然存在严重分歧。产生这种现象一方面由于各国从共同体农业政策中受益不同,国情相异;另一方面还由于英国与法国西德在对待美苏中导协议签署后欧洲局势的看法不同。二是所谓“穷国”与“富国”之间在增加对落后地区发展基金上的矛盾。南方国家对共同体预算中大部分开支用于补贴北方国家的一部分农业生产深感不满,强烈要求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增加地区发展基金。
从这次会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西德总理科尔比较乐观的表态看,明年2月的会议有可能在这些问题上达成一定的妥协。


第7版(国际)
专栏:

  南斯拉夫改变住房建设和分配制度
  由社会建房逐步过渡到私人建房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12月4日电 (记者夏士华)为了加快住房建设,南斯拉夫决定改变住房建设和分配制度,其基本方针是将现在的社会建房逐步过渡到私人建房,以大大减轻经济部门在建房方面的负担。
战后40多年来,南斯拉夫在住房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近几年由于经济困难,住房建设速度放慢,新建住房满足不了需求。公有经济企业一直把住宅作为福利产品分配给本部门职工,房租过低,住宅建设资金无法回收。住房建设问题成了企业一大负担。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联邦政府最近制定的反通货膨胀纲领规定,在住房体制中将采取下列变更措施:一、实行“经济房租”,即逐步提高房租,使房租能保证房屋的日常维修和折旧;二、减少企业直接用于住房建设的资金,把这部分资金以贷款形式发放给个人,供他们建房或买房用,也可把一部分资金用于补助低收入的家庭;三、鼓励私人集资建房或购买公房,全国制定统一的标准,按实际价格出售,买房时可以分期付款;四、在税收政策上给予照顾,个人在建房或购买公房期间,可以减免所得税和不动产税,在购买建房所需的建筑材料时可以免交流通税等;五、在银行信贷方面,取消建房贷款的限额,监督建房贷款的使用情况,并以优惠条件开办住房建设储蓄业务。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问题学术动态

  北京举行瑞典社民党理论和实践研讨会
本报讯 记者郭季华报道:瑞典社会民主党理论和实践问题研讨会12月1日至2日在北京举行。4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各抒己见,对一些问题取得了新的认识。
此次会议是对世界各国社民党、工党及工运情况系列研究的一部分。瑞典社民党及工会运动有其独特之处,社民党在长达50年的执政期内,在瑞典社会工业化发展的一系列变革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社民党提出“职工投资基金”以解决经济决策权过于集中化问题,在经济改革方面作了尝试,值得加以研究。
与会者对于瑞典的福利政策展开了热烈讨论。多数人认为,瑞典社会近170年处于和平环境中,长期的稳定发展为福利政策全面实施打下了物质与思想基础。福利政策实施主要不取决于国家政治体制问题,而取决于社会化大生产程度。不能以是否推行福利政策作为衡量国家政治体制的标准。多数人认为,实施福利政策,其结果是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抑制了严重的财富不均现象并起到安定社会作用。但是,与会者也认为,这项政策同时使公共开支增大,加重社会经济负担,反过来又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另外,与会者对于社民党提出的“职能社会”和“基金社会”两个概念表达了各自的观点看法。所谓“职能社会主义社会”是指在多种所有制发展的混合经济社会中,国家或政府拥有部分干预经济的职能的社会。这一职能体现在国家或政府对于资本家在经济生活中日益膨胀的决策权具有遏制的职能。“基金社会”是指1983年瑞典议会立法成立的“职工投资基金”以后的社会。该基金的经费源于各企业利润留成,基金的目的在于购买企业股份或进行再投资,随着基金总额逐年增长职工拥有更大的经济决策权,这一法令试行至1990年。与会部分学者认为,此举正逐渐使企业所有权彻底变化。多数人认为“职工投资基金”是经济决策民主化的一种尝试,不管进展如何,瑞典工人阶级都将以某种形式推进这一变革。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国新建海底研究站下水
新华社华盛顿电 美国政府最近宣布,建成一座新的现代化海底研究站。它可使科学家长期在海底进行研究工作。
据报道,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官员说,这座81吨重的名叫“宝瓶座”的水下研究站,已经被放置在加勒比海维尔京群岛盐水峡谷的海底。
这座耗资550万美元的研究站有43英尺高、12英尺宽和16.5英尺长,有3间舱可住6个人。它将代替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另一座水下实验室,那座实验室在1966—1985年共完成近200次水下研究任务。
新研究站的下水使得科学家几乎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地长期在海底工作和生活,每天从事研究的时间可达9小时。据该管理局透露,今后2年中“宝瓶座”将被用于各种水下研究,包括渔业调查、海洋地理学,矿业工程研究和调查在加勒比海珊瑚漂白的原因。


第7版(国际)
专栏:

  上海出口商品周在科威特闭幕
新华社科威特十二月二日电(记者黄建明)上海出口商品周今天下午在科威特闭幕。经过五天的贸易洽谈,成交近二千万美元。
这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在海湾地区举办的第一个出口商品周,上海十三家出口公司和上海广告公司参加了这次综合性贸易活动。
商品周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来洽谈业务的不仅有本地的客户,而且有来自海湾其它国家的客户。据不完全统计,商品周期间来各公司谈判业务的有二百多家客户。
商品周期间,上海贸易团还同科威特官方的贸易和经济界人士进行了接触,探讨了上海同科威特进一步发展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的可能性。


第7版(国际)
专栏:

  马德里大学举办中国文化周
新华社马德里十二月五日电 马德里大学十一月三十日至十二月五日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周活动。
这次文化周是马德里大学在中国使馆和西班牙东方学者协会的协助下主办的。
中国驻西班牙大使曹元欣主持了文化周的开幕式。西班牙外交部官员和亚洲国家的使节参加了文化周的活动。
文化周期间,展出了中国国画、贝雕以及介绍现代中国的图片。马德里大学的教授、马德里王宫的档案专家和历史学家作了报告,介绍中国历史和目前的形势。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文化参赞张治亚举行专题讲座,介绍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中国共产党十三大情况。中国留学生也同西班牙学生以及亚、非、拉各国留学生进行座谈。


第7版(国际)
专栏:

  生物技术使制药产业发生重大变革
  ——“细菌工厂”生产药品
  卢继传
生物技术能够比传统制药业生产出更有特效的药品。它是运用基因工程的技术,由“细菌工厂”生产药品,即把按照人类的需要拼接的基因引入细菌,让它在细菌那里“安家落户”,表达新的遗传特性。这种细菌就能象工厂似地源源不断地生产人们预先要求的药品。
从1977年到现在,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和日本等国家用“细菌工厂”制造了人的胰岛素、血球凝集素、尿激酶、脑啡呔、干扰素和一些贵重疫苗等,并不断投入世界市场。
美国科学家首先用细菌生产胰岛素获得了成功。他们发现一只老鼠体内的肿瘤能够产生大量胰岛素,并从中提取了制造胰岛素的原基因,并把它拼接到大肠杆菌的基因链上,然后,再把这个重组的含有胰岛素原基因的链植入细菌,这些细菌在培养中快速地增殖,从而产生大量的胰岛素。现在,细菌工厂制造的胰岛素已投入市场,克服了胰岛素供应的困难,避免了有些患者用牛、猪的胰岛素而出现过敏性反应的问题。
近一二年内,细菌生产的疫苗陆续问世,对病毒性疾病开始有了特效疫苗。如乙型肝炎被认为是由最危险的肝炎病毒引起的。它也被认为是肝细菌癌的一个病因因素。过去,肝炎病毒的疫苗要用感染了肝炎病毒而没有发病的健康人的血做原料才能制得,限制了疫苗的生产与供应。如果利用“细菌工厂”,这个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今天,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利用基因工程制造的乙型肝炎疫苗已用于临床试验。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药厂用基因工程制成的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到缺乏抵抗能力的人体内它能使之产生抗体,从而达到了预防肝炎的目的。
1986年以来,世界各国研制疫苗获得了较大的进展。澳大利亚墨尔本汝尔特和伊莱扎·霍尔医院用基因工程研制出一种疟疾疫苗。这是世界医学的一件大事。据美国《时代》周刊估计,当今世界约有一半人生活在疟疾威胁的阴影中,每年约有2.5亿人得病,其中非洲每年有成万人死于疟疾。有了大量的疫苗,疟疾将能得到控制。
接着,美国研究人员用基因工程的技术研制出一种疫苗,它具有防疱疹、肝炎和流感的综合性功能。只要注射1次,这种疫苗即能提供对几种疾病的免疫力。美国研制的肝炎疫苗是1美元1剂,还得分3个阶段施药,需要冷藏保存。这对肝炎流行的发展中国家显然是极不方便的。因此,这种具有综合性功能的疫苗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1987年,法国也传来了佳音。这个国家的科研人员用基因工程的技术首次研制出防治血吸虫病的疫苗。血吸虫病是一种可怕致命的传染病,发展中国家约有两亿人患这种病。于是人们认为,防治血吸虫病疫苗将具重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干扰素是一种抑制病毒的贵重药品,对从感冒到癌的防治都有效。它于1984年进入世界市场后,世界各国出现了“干扰素研究热”。目前,科学家已鉴定了3种干扰素α、β、γ型,其中,γ干扰素类型是一种较有效的治疗癌症的干扰素。今天,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南部的遗传技术公司正在用细菌大批量地生产干扰素。这就是把人体干扰素基因移入大肠杆菌的细胞中,使它表达新的遗传特性。由于它增殖很快,从而大量生产干扰素。据实验鉴定,这种干扰素的性能与人体白细胞干扰素完全相同。因此,细菌生产的干扰素将为人类战胜癌症带来希望。
专家们认为,用细菌生产药品是最理想的,因为它可以大量生产,而且纯度高、价格低。这对用化学合成方法和用动物组织制造药品的传统医药产业来说,无疑是重大的变革。


第7版(国际)
专栏:

  10万年前的人类血迹
据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科学家最近证实,在一块10万年前的石器化石上留下的深褐斑点是当时人类的血迹,这是至今发现最古老的人类血迹。这可能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尼安德特人的血,但谁也说不清这血是怎么沾在石器上的。
这些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是35年前在伊拉克被发掘的。3年前,科学家开始注意到这石器上的血迹,一位加拿大科学家认为这是人类的血迹。但有人认为他的分析方法是不正确的,结论是错误的。最近,采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进行检测,再次证实这血迹是人类的血迹。
美国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杰罗尔德·姆·洛温斯坦采用了放射免疫测定法分析了这一血迹,这种测定法公认是检验化石里的蛋白质最可靠的方法。他认为,进一步研究这血迹将为人类研究远古遗传关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世绍)


第7版(国际)
专栏:

1987年,在各种国际博览会上,中国产品获得很高评价,其中不少产品获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参展的展品既有电子、轻工、化工、医药及食品工业等传统产品,也有我国近年的新发明和科技新成果。图为中国广东佛山市无线电八厂生产的“星河”——880组合音响系统在波兰举行的第59届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波兰观众在欣赏这套音响系统播放的音乐。 姚军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