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从举贤荐能到嫉贤妒能
英国化学家戴维是科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因发现钾、钠、钡、镁、钙等化学元素而名扬世界。1801年,戴维23岁时便被聘为英国皇家研究所教授,并开始举办了通俗化学系列讲座。他的讲座通俗易懂又有风趣,吸引了不少有识之士。有位名叫法拉第的装订工人对戴维教授深入浅出的讲座大感兴趣,于是,冒昧地给戴维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对科学研究的强烈欲望。
1812年圣诞节前夕,法拉第收到了戴维的招贤信。翌年二月,法拉第便到皇家研究所充当了一名实验员,做些杂务工作。平凡的工作显露了法拉第的卓越才能。正当法拉第在科学领域里频频取得成就,博得的声望有可能越过戴维时,嫉妒在戴维心中产生。1824年,身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的戴维竟投票反对法拉第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显然,戴维既是法拉第的老师、引导者,又是法拉第成名以后的嫉妒者和反对者。嫉妒这一狭隘、世俗的变态心理在消蚀着科学家的灵魂。戴维缺乏谦逊,因而影响了他在科学上的不断建树。类似事件在科学史上并不少见。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以后,竟忌讳他人的科学成就,在晚年拒不承认以至反对当时物理学上的新发现(电子和放射性等),而实际上,这种新发现恰恰有助于解开他一直热切关心却未能揭示的周期律的本质这一奥秘。
人类的进步,需要科技人才一代胜过一代。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科技工作者扶植新秀,希望学生超过自己,亦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美德。
(摘自11月6日《中国青年报》 范卫平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浅谈城市土地经济学
近几年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地租和土地商品化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为城市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一般认为,城市土地经济问题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如何合理利用城市土地;二是土地利用过程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我们要建立一门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城市土地经济学。
城市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土地,即城市区域内以非农业方式利用的土地。具体地说,城市土地经济学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的过程及方式,以及在城市区域内因利用土地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并研究对于这种经济关系的调节手段和调节过程。
城市土地经济学是理论与应用兼重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政策性。它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总论。阐述城市土地的特性,城市发展中的人地矛盾,土地价值理论,城市土地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二、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原理,包括地租理论,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城市用地形态与用地结构分析,报酬递减律分析。三、城市土地关系及其调节。城市土地制度,城市土地市场,城市土地赋税。
在当前的城市土地经济学的研究中,应结合实际重点研究以下两个问题:一、城市土地有偿使用问题,包括如何确定土地使用费的具体标准,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可能产生的影响,实行的步骤、减免的范围等。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问题。着重研究经济效益低的原因、评价的方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摘自11月22日《经济学周报》张兴波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对豚草尽快斩草除根
北京协和医院教授叶世泰说,豚草花粉是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致病源,有些国家的豚草花粉过敏病人占各种花粉病的第一位。该草扬花期长、花粉多,据估计每平方英里空气中的花粉含量在有的国家可达十几吨之多。豚草花粉过敏病潜伏期约3—5年,在每年8—9月豚草扬花期发病。病人可出现过敏性哮喘、鼻炎、皮炎及眼痒、流眼泪等,严重者还可导致肺气肿、肺心病等。虽然一般不至于引起死亡,但因缺乏特效疗法,极易复发,病人非常痛苦。
前不久,在北京西北郊发现大面积豚草,竟有4米多长,其茎粗似小树,相连成片,象灌木丛。这种草生长力强,长成后很快会反客为主,与农田、山林争地,早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危害。国外每年要耗费巨资防治,但至今尚未制止其害。
叶教授还呼吁,我们在搞绿化时不能满足于“绿了就好”,一定要识别植物是否有害,控制有害植物象豚草这种恶性杂草滋生蔓延。
(摘自11月12日《健康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无形杀手——次声武器
声音是由物体的机械振动产生的,这些振动可通过一些弹性媒质进行传播。人们只能听见大致在20—20000赫兹之间的声音,低于或高于这个频率范围的声音,人们都听不见。一般把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称为次声波。通常规定次声波的频率范围为0.0001—20赫兹。次声波为什么可以用作杀人的武器呢?
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体及各器官的固有频率大都在3—17赫兹之间,即都在次声波频率的范围内。当与人体固有频率相同的次声波作用于人体时,人体便与次声波发生共振。这种共振现象可对人产生较大的影响,轻者会使人恶心、头痛、晕眩等,重者可使人全身颤抖,肌肉痉挛,呼吸困难,神经错乱,更严重的会造成脱水休克,失去知觉,血管破裂,以至导致死亡。
次声武器,就是发出和人体固有频率相同的高强次声波,使人体及其器官与次声波产生共振,从而达到杀伤人员的一种武器。由于次声武器对人体主要产生神经性和器官性两种效应,因此可将其分为神经型次声武器与器官型次声武器两种。
次声武器穿透力强,不易防护。次声波可穿透10多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可见,即使是躲藏在坚固的掩蔽所里,或是乘坐在装甲车及正在潜航的潜艇等钢铁之物中的人员,也难以逃脱次声武器的攻击。
由于“如何产生高强次声波”、“怎样使次声波武器小型化”、“如何才能使次声波定向聚束传播”等难关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克服,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种可供实战使用的次声武器,但次声武器这一无形的杀手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会活跃在战争舞台上。那时,战争形态必将发生极大的变化。
(摘自《中国民兵》第八期 郭武君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车间代农田 蔬菜生产快三倍
蔬菜工厂在日本已经进入生根发芽阶段。
蔬菜工厂的发展是无土栽培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无土栽培技术中,除了无机养料通过水提供营养液以外,蔬菜植株四周的环境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的控制也非常重要。整个工厂都与外界隔绝,以确保没有病虫害和杂草的发生和生长,从而就用不着使用农药和除草剂。
蔬菜工厂特别适合于极冷、极热的国家和地区,但日本不是气候而是土地问题。估计到本世纪末,日本的蔬菜工厂可以生产蔬菜总消费量的1/10。
除了建厂时投资较高以外,今后蔬菜工厂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要提高钠灯的效率,因为电费占工厂日常支出的90%;二是要利用细胞和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发展杂交新品种,以进一步缩短蔬菜的生长周期。目前,无土栽培的生长速度比大地栽培快3倍。
(摘自11月23日《上海译报》 周云华译)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新型输血途径——自体输血
在外科手术中,由于艾滋病及乙型肝炎病毒都可以通过异体输血进行传染,输血成为很多人害怕的事情。能不能输自己的血呢?早在十八世纪就有人在产妇身上试验过,把产妇流的血再给输回去。现代化的自体输血也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这在医学上叫作——术中自体输血,在心脏外科和矫形外科上用得比较多。另外一个自体输血的办法是,如果一个人早已知道自己将来要做手术,而自己的体质又比较好,那就可以提前抽取自己的血,贮存在医院里,将来做手术的时候,再输入自己体内。这个办法听起来很吸引人,可是用得并不普遍,而且医院和血库也不鼓励这么办,因为这不仅给管理带来麻烦,而且许多手术是不能事先计划好的,或由于存血的地方,与手术的地方不同,因此利用率不很高。尽管自体输血目前尚未普及,并且有很多问题未能得到解决,但它毕竟提供了一个输血的新途径,肯定会有很大前途的。
(摘自十一月二十八日《科技日报》 蔡英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地球蕴藏着更多的天然气吗?
几年来,许多地质学家几乎一致认为,天然气是很久以前被埋藏的原始森林遗物,经过时间、温度、压力和其它因素的作用而逐渐转变成碳氢化合物的结果。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托马斯·戈尔德博士则说,一些天然气或许出自上述来源,但不是所有天然气都如此。他认为,许多天然气从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开始有了,在这期间,地球吸收了许多碳质球粒状陨石,这些陨石富有碳氢化合物和其它有机物质,在距地球表面约100到200英里的深处,形成了一个丰富的天然气层,为一道火山岩覆盖层所阻挡。
如果这一理论得到证实,它将具有深远的意义:世界上天然气的储藏量比人们以往想象的要多得多,可能足以保证源源不断地供应好几个世纪。
这个理论的一个新的证据是,在斯德哥尔摩西北150英里处,正向一个巨大的陨石坑打孔的钻探工在钻进一个厚岩层不到二万英尺时,钻井的阻力突然骤减,接着大约900桶的钻井泥浆——该泥浆被泵入井筒,用于润滑钻头和带走由钻头取出的岩石碎块——突然消失。显然,泥浆是落进了二万英尺下的一个孔眼里。戈尔德说,该泥浆已落入了一个他所预言的这种天然气储层。如果能证明他是正确的,那么这将是支持他的理论的一个证据。
(摘自11月18日《世界科学译报》 杨明华译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戏曲界祖师是谁?
旧时的戏剧班社都要供奉“庄王”像,艺人称其为“祖师爷”。但各地戏剧班社所供奉者,有老有少,不尽相当。究竟“庄王”是谁?相传有二:
一是号称“梨园之首”的唐玄宗李隆基。其像为白脸,黑三须,穿龙袍,戴九龙冠。据史书称: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设梨园馆,选坐部伎子弟300人,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玄宗既爱好戏曲,又很内行。他不但是组织、欣赏者,而且还参加演奏。世有“演剧始于唐朝教坊梨园”之说。故而,戏曲界认为玄宗是中国戏曲“祖师”。
一是自题艺名“李天下”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其像为白脸,无须,穿黄色素服,戴软王帽。演出需要时,还可给偶像更换衣帽,当成“孩子”(道具)使用。如《二进官》、《背娃进府》等戏,任其褒贬和摔打。据有关史料记载:李存勖喜欢演戏,知音律,能制曲。他经常涂粉墨和优伶演戏于宫廷之中,自以为一大乐事,并扮演各类人物,有一定的艺术造诣。故后世戏曲艺人供他的偶像,奉为这一行的“祖师”。
据老艺人谈:旧时的“大戏班”多供“太子”像(李存勖),木偶班皆供“老郎”像(李隆基)。有这样的规矩:“大戏班”到哪里若遇上木偶班,领班长要抱上“太子”像去敬拜“老郎”像。若是两家唱对台戏,木偶班不开戏“大戏班”不敢开戏。 (摘自《青年科学报》第五十五期 闻曲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图书馆
古代埃及托勒密王朝建都于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里亚城。该城的博物院是当时学术文化中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
图书馆建造得富丽堂皇,阅览大厅里置设着用大理石雕制的太阳神阿波罗和文艺女神缪斯的塑像。
馆藏的书籍大多为希腊、埃及作家的著作。托勒密二世专门派遣特使到世界各地去采集有价值的作品,买回了亚里斯多德的全部藏书。托勒密三世时,还规定凡携带珍贵书本航行到本城者,其书籍一律由图书馆收购;若本人需要,可带走副本。同时,为征得索福克利斯等名家的原稿,王朝不惜动用数量可观的黄金作为抵押,来和希腊人打交道、做交换。耗资采买、费心搜觅,终于积沙成塔;图书馆收藏的书籍最高量达七八十万册,其中原稿就有50万件之多。
图书馆由学者诗人主管。当时不少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先后在这里工作过。举世闻名的《荷马史诗》就是在这里由学者们共同校订修整的,并被分藏在诗歌类里。
令人痛惜的是,由于失火和人为的破坏,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历尽劫难。公元642年,攻陷该城的阿拉伯军队竟把藏书做了烧洗澡水的柴火,终于毁坏殆尽。
(摘自11月7日《文汇读书周刊》 海漾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杨柳枝》作者为刘禹锡辨
《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收刘禹锡《杨柳枝》一首: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至今朝。
此诗作者为谁?久存歧议。宋代成书的《丽情集》断为刘禹锡所作,而明代钟惺的《名媛诗归》则定为唐代镜湖妓刘采春之女周德华所作。明版周珽《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五十七也将此诗定为周德华作,诗后引杨慎语证明和评论。
将《杨柳枝》定为周德华作,所据难考。钟惺选诗视野狭窄,评选失于精当,早为通者指出,故《名媛诗归》不可引为确据。《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的引述尤不可信。书中引杨慎语证明《杨柳枝》为周德华作,但引文与杨慎原文出入甚大。查《升庵诗话》卷七,杨慎原文云:
《丽情集》载,湖州妓周德华者,刘采春女也,唱刘禹锡《柳枝词》云:“春江一曲柳千条……恨无消息到今朝”。
实际上,刘禹锡这首《杨柳枝》在唐代就很有名气了。且《升庵诗话》和《全唐诗》所载《杨柳枝》同《云溪云议》基本吻合,只是第四句有“至”和“到”的区别。看来《丽情集》编者、杨慎和《全唐诗》编者均认定《杨柳枝》为刘禹锡所作,并非凿空之词,而确有实据。
再从作品本身看,此诗同刘禹锡其他同名诗作风格一致。如《杨柳枝词九首》其五、其八: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长啼欲向谁。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而据笔者所知,周德华未见诗作传世。
(摘自《社会科学辑刊》第五期 初旭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