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今古人物

他摘取了和平奖桂冠
  许必华
阿里亚斯荣获1987年诺贝尔和平奖,哥斯达黎加举国庆贺,中美洲也为之欢欣。
阿里亚斯的住宅是一座很大的平房,离新华社驻哥斯达黎加分社大约有2000米。1986年他当选哥斯达黎加总统后,常在家里会客,我们也经常出现在采访他的记者群中。也许因为早就是朋友了,他见到我们总要打打招呼。他平易近人,夫人也挺和蔼,晚饭后,常在附近的小广场上散步,遇上我们也要聊几句。
阿里亚斯是典型的拉丁美洲人形象:黑发、浓眉、个头不算高,1.70米左右。他出身于中部埃莱迪亚省一个咖啡种植园主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大学时代,他先后在国内外几个大学攻读经济。30岁左右步入政坛,80年代初已是一位政治明星了。当选总统前他是执政党民族解放党的总书记。1985年民族解放党提名总统候选人时,他就以善处经济事务的优势取胜。当时,哥斯达黎加受中美洲动乱震撼,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人们寄厚望于他。1986年2月大选时,他提出两个深得人心的口号:4年任期内建民房8万套;尽快谋求中美洲和平。性情温和、过惯和平生活的哥斯达黎加人选择了他,请他当这个只有250万人口的国家的总统。
旅居哥斯达黎加的华人大部分都支持他。据说,可能是因为阿里亚斯对中国文明表现出极大兴趣的缘故。阿里亚斯声带不好,说起话来有点嘶哑,他总是到当地的中国针灸医生家里求医,说中国针灸有神妙之功;他也时常光顾中国餐馆,说中国的炒饭、杂碎合他的胃口;当中国在哥斯达黎加邻国巴拿马举办展览会时,他专程前往,买回一块很大的地毯,布置在他的客厅里;他甚至托朋友捎信给中国有关人士,表达他同中国发展贸易的愿望,尽管两国之间还没有外交关系。在他的心里,中国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哥斯达黎加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它被誉为“中美洲的瑞士”,在一些国际问题上保持中立。不过,哥斯达黎加的政治家们却经常受到美国政策的困扰。它是美国“后院”中的国家之一,不发达,有赖于美国之处颇多,只能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求生存、求中立。当阿里亚斯就任1821年独立后第54届总统时,面临着中美洲动乱带来的严重后果。处在夹缝中的阿里亚斯,努力实现他竞选时的诺言。一面为国内居民建房,一面举起中美洲和平的大旗。
本来,1983年1月由巴拿马、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组成的孔塔多拉集团为斡旋中美洲和平,提过多种方案,均因美国阻挠、挑拨未能付诸实施。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今年1月率团到中美洲调停,也未奏效。
正在这似乎多方都已无能为力的时刻,阿里亚斯却说:
“现在轮到中美洲了!”他立刻倡议在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举行“中美洲高峰会议”。不过,2月8日开始的这个会议,他只邀请了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总统,没有尼加拉瓜总统。会上,他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既要求尼加拉瓜政府同反对党对话,也要求美国停止对尼反政府武装力量的援助。最后,中美洲五国总统于8月7日签署了以上述方案为基础拟定的中美洲和平协议。随后不久,尼总统奥尔特加即宣布成立全国和解委员会,全国停火,恢复原先封闭的报纸、电台,改善同洪、哥的关系;萨尔瓦多总统和游击队负责人10月4日举行了3年前拟议的第三次和谈;危地马拉政府和游击队亦在巴黎会晤。
阿里亚斯和平倡议的成果,使中美洲显露了和平的曙光,也使他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金。挪威诺贝尔和平奖金委员会主席奥尔维克说,阿里亚斯是这项奖金的93个候选人之一,他获胜了,因为“他为和平所做的努力的重要性将超出中美洲”。


第7版(国际)
专栏:他山片石

  总理外长登讲坛
  丁海仙
在意大利,政府重要官员甚至部长、总理,到大学讲课的事屡见不鲜。其中莫罗、范范尼都是罗马大学经济系教授。他们担任总理期间,几乎每周都要抽一小时去大学讲课。安德雷奥蒂是现任外长(五次出任总理),他目前也不时去罗马大学政治系讲外交课。如不久前他去讲意大利的地中海政策,讲了一半,学生纷纷提问,下半堂成了一问一答的“记者招待会”。报纸次日作了报道。政治系师生深感“外长讲外交,最生动而有收获”。
笔者有一次在一位经济学教授带领下旁听了国库部国库司司长的讲课。他是西方重要经济会议的常客,从伦敦到纽约,从东京到巴黎,奔波频繁,见识深广。他那深入浅出的演讲,使几百名经济系师生听得津津有味。走出课堂,一位经济系教授告诉笔者:“罗马大学每年都要聘请政府重要官员来此讲课。因为他们在第一线,直接处理内政、外交、经济事务。我们在实践经验上与他们相比,望尘莫及。学生一年里有几次听他们的课,有助于扩大眼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又有一次,笔者在旅行中与菲亚特集团的工程师相遇,他正在翻阅报纸。原来报纸详细报道了菲亚特各公司经理去都灵工学院的讲课情况。他说,过去工学院学生严重脱离实际和社会现实。一年半前,在都灵工学院电子系组织的一次国际科学讨论会上,有人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加强大专院校与企业部门联系的建议。菲亚特雷厉风行,采纳建议后很快作了安排。这个集团的第三把交椅常务董事切萨雷·罗米蒂一马当先亲临课堂讲解。集团所属其他部门的经理也纷纷登上都灵工学院讲台。据报道,因为这些“教授”身居生产第一线,长年累月积聚了丰富的经验和体会。他们脚踏实地、有血有肉、绘声绘色的讲解不仅吸引了大批学生,而且把“真正的教授和讲师也吸引了过来”。他们认为,“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社会的变化连续不断,科技的发展异常迅速”,要让大专院校的学生“吸入社会和企业的空气”,朝着学以致用的方向努力,才能适应新的形势。


第7版(国际)
专栏:

  收获时节访多禾
  徐山东
多禾是乌干达境内少有的平原,稻田毗连片片,金黄色的波浪随风起伏。勤劳的稻农们,正在赤膊挥镰收割。伴随着抽打脱粒的节拍,妇女们的歌声,悠扬而粗犷,象是中国的船夫号子。
正是收获季节,我们来到多禾。迎面来了一位年轻的黑人,他推着一辆自行车,车上放着一麻袋稻谷。后面跟着一位妇女,头上顶了小半麻袋稻谷。他们见到我们,立即伸过来一双热情的大手,连连用中国话说“您好!”男子叫扎卡利,女人是他的妻子。学种水稻前,扎卡利每年无力交税,28岁还娶不起媳妇。1983年开始种水稻一英亩,当年不但能交税,还买了手表。1984年买了自行车和收音机,1985年花了将近二百万先令娶了妻子。他满意地说:“我这一英亩水稻,满可以顶三个汽车司机的收入。我从心里感谢中国专家教会了我一整套水稻种植技术。”
陪同我的乌干达官员玛江加先生,指着防洪堤左边的沼泽地对我说:“十年前,二十多平方公里的多禾,全部是这类沼泽地。一当雨季到来,山洪暴发,此地顿成泽国,农作物颗粒不收。1976年1月开始,我国政府请来了中国水利和水稻专家。在他们的帮助下,政府拿出少量的投资,实行民办公助,自力更生,动工兴修水利和垦荒种稻。十年来,中国专家就象为自己家里工作一样,陪着我们一起劳动,一起流汗,修建了一套防洪、引水、排水的灌溉系统工程。农民们用自己的双手和一把锄头,硬是从沼泽地中开出了1300英亩的水稻良田。”他顺手掐了一支丰满的稻穗,接着说:“现在很难看到一年一季撒播的稻田了。眼下,稻区基本上都是育秧移栽的良种双季水稻。产量由1975年的每英亩377公斤,提高到每季每亩1240公斤。”他带有几分豪情地说:“今非昔比了,眼下的多禾,可真是彻底改变面貌了。十年前,这里的农民,只见外来人带手表;在商店里才见到收音机和自行车。可现在稻农家家都有自行车,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有收音机和手表。”这时,陪同的一位区长插话:“多禾人普遍流传这么两句话:‘中国人没到,多禾遍地遭水涝;中国人来了,多禾到处是水稻。’”
说话间,已到中午,只见家家户户在欢声笑语中,喜气洋洋地用自行车把收割的稻谷运回家去。当地官员说,整个稻区每年可产稻谷2500至3000吨。由于多禾地区和中国援建的奇奔巴农场生产的水稻逐年进入乌干达人的家庭,于是引起了乌干达人民的食品结构的变化,大米在一些家庭中开始代替了传统的饭蕉、木薯和玉米等食品。当前,乌干达人食大米之风方兴未艾。因此,种植水稻,无疑是农民致富的捷径。地方官员说:“多禾是个聚宝盆,它象一块磁石,吸引着更多的人开荒种稻。”


第7版(国际)
专栏:

  《驴皮公主》在北京
  许青 文 雷猛 速写
伴着古琴轻松悦耳的奏鸣,淡蓝的聚光渐渐染亮了舞台,纱幕之后,皇冠耀眼、珠光宝气,国王和王后亲昵地交谈着。一群宫娥飘然而至,尽情歌舞。忽然,公主惊喜地告诉大家:宫中养的那头驴,拉下的不是粪蛋,而是一枚枚金币……
深秋时节,法国黄金切割剧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演出的话剧《驴皮公主》,把观众带到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很久以前,一位国王仰仗着拉金币的驴,和王后、公主过着奢侈的日子。然而好景不长,一天,王后突然病了。临终前王后要求国王一定娶一位更美丽贤慧的女子。死神又纠缠着国王狂舞。国王被弄得神魂颠倒,绝望中决定娶自己的女儿。公主悲愤万分,逃到教母丁香仙女那里求救。仙女向公主面授妙计。公主向国王索要那条宝驴的皮,国王答应了。公主身披驴皮逃了出去。一位王子被这身披驴皮的女子吸引。他请她到宫中,脱去驴皮,露出花容月貌,与王子结为伴侣。
这部融戏剧、音乐、舞蹈于一体的神话剧,是根据法国作家夏尔·贝罗的著名同名神话小说改编而成的。尽管道白和歌词全部使用法语,演员们那传神的表情,程式化的动作,风格多样的舞蹈,加上优美而有寓意的布景和由莫扎特等大师的乐曲改编的配乐,都象磁石般地吸引了观众,并帮助他们理解了剧情。


第7版(国际)
专栏:域外拾零

  行善,还是恶作剧?
  王翘
美国社会,无奇不有。报载,纽约有一富翁在弥留之际还别出心裁,为后人留下一条标奇立异的遗嘱:将他的71条旧裤子公开拍卖,并规定每人只许买一条。拍卖得来的款项全部慷慨地“施舍”给穷人。其余财产则由他的侄儿侄女继承。
看来,这位富翁是想以慈悲为怀的形象而留芳百世了。但是,这位既非名流又非贤达的富翁的几条旧裤子,有谁会去抢购呢?
怪就怪在这位富翁的遗嘱被忠实地执行时,拍卖场上发生了戏剧性的场面:人们蜂拥而至,争相购买;买到裤子的人眉飞色舞、喜出望外;买不到的人却大失所望、顿足惋惜,而旁观者则难免也有人莫名其妙。
人们要问,这位富翁的旧裤子何来这么大的吸引力呢?原来,按照遗嘱,在他的每条旧裤子的口袋里缝进了1000美元。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对它们趋之若鹜的原因。要知道,这对仅以两三美元买到一条旧裤子的人来说,真可谓是“一本千利”的买卖了。
话又说回来,如果富翁把缝进裤子的71000 美元直接捐给穷人,虽数额不大,也算是一次善举,要比卖旧裤子所得的三几百美元多得多,而且省时省事,免得兴师动众。那么,人们就不能不想想:这位富翁到底确是慈悲为怀、乐善好施呢,还是在沽名钓誉、玩世不恭,甚至于临终前还念念不忘恶作剧?!


第7版(国际)
专栏:

  伦敦地铁大火之后
  李景卫
十一月十八日晚,伦敦最大的国王十字地铁站突然起火。前拥后挤的乘客乱作一团,哭叫声撼人心腑。大火吞噬了自动扶梯下面的机房,烧着了正在运行中的木质扶梯,包围了地铁售票厅,烧毁了大厅内的装饰,当场夺走了三十多人的生命。
伦敦地铁建于一百二十四年前。它不仅为伦敦的交通运输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以其悠久的历史闻名全球。这次火灾,有人说是抽烟引起的,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是由于木质扶梯年代太久引起的。原因究竟何在,尚未查清。但此次大火引起人们对地铁的安全的重视。
斯德哥尔摩市的一位消防部门官员说,该市的地铁已有三十年之久,有可能遭受象伦敦地铁大火那样的灾难。拉丁美洲最早的地铁建于一九一三年,车厢的结构都是木质的,有人表示担心。但是,一位地铁系统的负责人说:“统计数字表明,地铁是最安全的公共交通方式。它与路面交通工具发生事故的比例是一比一百。”
为了使地铁安全运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建筑材料、现代化设施和科学管理上采取了一些措施。新加坡于十一月初新开通的地铁有一个庞大的消防网络,包括烟雾、热源探测器和洒水车、灭火器等。香港在八年前建成的一条地铁是完全采用防火材料修建的。管理部门还定期举行由警察和消防人员参加的消防演习。在使用消防机车方面,法兰克福是世界上第一家。这种机车可以在地铁的轨道上行驶,也可以在路面上行驶。巴黎也对地铁的安全运行采取了一些措施,使一九○○年修建的地铁实现了安全设施现代化。在莫斯科,现代化的管理和以壮观的大理石以及镶嵌、雕塑工艺装点的车站使地铁比其他形式的交通工具更具吸引力。
伦敦地铁大火以后,一些国家的地铁管理部门迅即采取行动,加强消防工作。东京的消防部门很快就决定派一支考察队去伦敦,对地铁火灾的原因进行调查,以此为今后东京的地铁管理提供参考。马德里的地铁管理部门也马上要求消防队为车站提供消防服务。


第7版(国际)
专栏:

  吸烟史话
  赵绍棣
近年来,国际上的戒烟运动可谓声势浩大,各种传播媒介纷纷宣传吸烟有害,提倡戒烟。
据说烟草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由他的水手们带到欧洲的。从此,吸烟之风在欧洲大陆广为传播。16世纪时,沃尔特·雷利爵士首次用管子吸烟,于是,吸烟更快地流传开来。到18世纪,吸鼻烟被认为是高雅之举,效尤者极多,十分时髦。而卷烟到19世纪中期克里米亚战争时才出现,当时的土耳其士兵教他们的英国盟友怎样用小纸片卷成喇叭筒,既快又方便。1881年,卷烟机在英国问世,卷烟生产于是飞速发展起来。
卷烟充斥于市,但当时并不能登大雅之堂。男子吸卷烟会被认为是懦弱无能者,妇女有此好则是放荡的象征。1910 年一部有名的无声电影就把吸纸烟看成是不文明的陋习。卷烟走红运始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成了蹲在硝烟弥漫的战壕里的士兵们唯一能提神的东西。
此后一个时期,吸烟者被看成是有男子汉气概、坚韧不拔、善于交际的人。国王和总统在众目睽睽之下也缕缕青烟、袅袅直上,以显其风度。许多知名之士,如当时在好莱坞当演员的里根及劳伦斯·奥利维尔都曾吞云吐雾地为香烟作过广告。“再吸一支吧!”简直是当时电影的口头禅。在圣诞节,香烟和烟具甚至成了最佳礼品。在本世纪50年代,吸烟风靡全球时,英国男子有3/4吸烟,妇女吸烟者多达900万。
然而,到了50年代后期,专家们发现世界范围内肺癌人数大增。1962年英国皇家内科学院发表了一篇著名报告,首次提出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的证据,报告在各国引起极大震动。从那以后,禁烟与产烟之间的唇枪舌剑此起彼伏,从未停息。现在,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纷纷采取措施,如宣传吸烟的危害,提高烟税,在公共场合对吸烟者罚款等等。有的国家规定烟盒上必须印有“烟含有尼古丁”、“不要过度吸烟”、“香烟有毒”等字样。在英国,不准把香烟买给16岁以下的青年;在挪威,学生如果吸烟,老师可以训斥;美国30多个州有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法律;日本有些城市规定在某些场合吸烟罚款。尽管这样,在许多国家里,吸烟之风至今盛行不衰。
调查表明,世界粮食紧张,烟草种植面积却达6000万亩,年产烟叶近亿担。既影响了粮食生产,又危害人类健康。现在是加速扫除这一陋习的时候了。


第7版(国际)
专栏:

  服务性机器人趣谈
  边杰
“这是什么鬼东西啊?”随着一声惊叫,一个躲在公寓里企图作案的小偷束手就擒。原来,警察发现小偷后,利用机器人的手臂打破窗户,把小偷抓住了。这件事情发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城。
自从60年代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问世以来,机器人技术与产品都迅速发展。近年来,机器人又走出工厂,进入服务行业,如伺候残疾人和老年人,收摘柑桔,清扫办公楼和旅馆房间,守卫商业大楼,甚至帮助警察和脑外科医生。加利福尼亚州长滩纪念医院的医生们在一只机器人手臂的帮助下做了20多次难度极高的大脑手术。机器人手臂能极其精确地在头颅上钻孔。
在美国实验室里,有1200多台机器人承担着诸如有毒化学物质、药物的称重、测量和混合这样一些复杂的任务。海军部门正在开始部署装有大螯虾一样的爪子的海下机器人,这些爪子能剪断静止水雷的系统,例如目前在海湾威胁船只的水雷。其他可大量使用服务性机器人的领域包括近海石油钻机的安装和维修、建筑工地的工作、医院病人的护理、太空站的组装、抽吸汽油、准备快餐、灭火和检查高压电线等。美国康涅狄格州一家公司研制的一个3英尺高的矮胖机器人,能打扫林荫路、超级市场、工厂和机场。它将于明年进入市场,售价约为2万美元。“帮手”机器人可以给卧床的病人端送餐盘,还会上下电梯。设计有视觉系统的机器人将能为邮政局自动分拣信件和包裹。
在一次表演中,一个核电厂的机器人用6条腿走路,可以从5英尺升高到14英尺,变成一头“机械长颈鹿”。它能悬挂在核电厂内的壁架上,倒转过来工作,从换灯泡一直到抓起重达300磅的物体。与此相类似,监视机器人能做一个警卫所不能做的事情。这些机器人由于具有微波视力,能够穿透非金属墙而看见东西,并且在黑暗中能发现130英尺远的闯入者。据最近出版的美国《幸福》杂志报道,即将出现的机器人更令人惊讶,几句简单的指令,甚至手势,就可指挥更聪明的服务性机器人。


第7版(国际)
专栏:

  阿根廷首都街头雕塑——《海神的女儿》 穆青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