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与可画竹 胸有成竹
黄苗子
我觉得,今年11月2日是一个动人的漂亮日子。
人过了70岁,逐渐有点“世故”。虽然还没有狡猾得“喜怒不形于色”,但确实也不象龚自珍所说的“少年哀乐过于人”。老汉嘛,看世情总是淡一点。
记得极左时开党代会,我们这些机关干部,虽然是非党员,可也照例听传达报告,参加学习讨论,得停下工作来坐在一起,发言或者一言不发,学了好几天,工作耽误了,政策好象还似懂非懂。因为不懂的问题你提出来讨论,大家也和你一样:舌灿莲“花”,却得不到一点结“果”。那时只怪自己马列主义水平低,低是低,可是如果碰到“芙蓉镇”的领导李国香之流,一个干部被她判为“没有水平、不理解政策”,是很叫人麻烦的。于是你就只好由似懂非懂到不懂装懂,作为一个机关干部,这“例行公事”也就对付过去了。
可不是吗?在“史无前例”的日子里,从拖鼻涕穿开裆裤的小子到三家村小脚老太婆,人人莫不“精通”马列,开口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叫外国人听得一愣一愣,好象谁都够资格当个把“理论家”似的。
11月2日下午十三届一中全会闭幕,晚上看了赵紫阳总书记在招待记者的酒会上的谈话,忽然觉得几十年来糊里糊涂的认识,豁然心胸开朗。原来,深奥的道理,却存在于平凡的事物之中,也可以讲得如此深入浅出,具有说服力、感染力。从出国要领护照,看得出没有什么“绝对自由”;从某些人叫嚷“人权”,看出他们对农奴制感兴趣;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同特点与不同改革道路,看出马克思主义的灵活性;走路也得一条腿迈先一条腿在后,说明经济改革不能一步登天;希望大家看到国家发展的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承认自己还有不好之处,说明实事求是,不靠吹牛。“羽扇纶巾,谈笑间……”(苏轼《大江东去》),使我一下子了解许多不是抽象的,不是极左时挂在口头上的“路线、方针、政策”。
从荧光屏上看到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记者由衷发出的笑容,看得出代表世界民意的人对我们的态度。
“与可画竹,胸有成竹”,这句话看来平淡,可是联系到看了这次电视的印象,却是意味深长的。
11月3日


第8版(副刊)
专栏:

我画《中国神话》
潘絜兹
近年我画了一组《中国神话》。为什么画它?由于神话中的主人公,大都是被赋予神性的与自然灾害作斗争、造福人民或反抗暴力、宁死不屈的悲剧英雄,体现了中华民族胸怀博大和意志坚韧的传统美德和精神。这些萌发于人类童年的天真本质,至今仍能给人以启发和鼓舞,为追求更美好的明天而无私奉献自己的一切。
比如我画的《夸父逐日》象征对光明(真理)至死不息的追求。《精卫填海》不仅表现溺海化鸟的少女强烈的复仇意志,更意在表现不顾自身力量弱小而誓将“恨海”填平的伟大精神。《后羿射日》歌颂了为民消灾造福的英雄,也赞美了人类发明和使用的劳动工具——弓箭的威力。《刑天舞干戚》则是画反抗暴力虽头断而不顾,仍顽强战斗的英雄。这一类的艺术典型,在神话中不胜列举。
神话的丰富想象、瑰丽色彩、夸张手法,葆有不朽的艺术魅力,也是我国文学艺术中浪漫主义的萌芽。到这个矿层去采掘,你可以得到许多美玉,当然这还有待良工雕琢——艺术家的再创造。
(附图片)
右上图:《后羿射日》


第8版(副刊)
专栏:

夜宿芙蓉镇
——湘西散记之二
缪俊杰
走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罗依溪火车站,一块高大醒目的导游牌匾映入眼帘:“去芙蓉镇猛峒河旅游请到左边码头乘船”。我只知道,湘西有座“芙蓉楼”,那是在黔阳县?水南岸为纪念唐代诗人王昌龄而修建的一座玲珑剔透、景色幽雅的园林,不知道湘西还有一个芙蓉镇。一打听才知道,这“芙蓉镇”原来是指永顺县的千年古镇王村。因为去年上影厂的大导演谢晋率领刘晓庆等一批演员在王村拍电影《芙蓉镇》的外景而出了名,旅游部门不失时机地把它改称“芙蓉镇”以招徕游客。自然,到了湘西,去古色古香的王村和风光秀丽的猛峒河一游,也是人们的一大心愿。
我们是从凤滩乘船溯酉水而上去王村的。在沅陵时,主人劝我一定要去看看凤滩水电站。我原以为电站没有什么好看的,想不到,这个电站也是湘西的一大奇观。大坝建在沅陵、古丈、永顺三县的交界处,在耸岩峭壁之间,只见一座高达100多米的拦河大坝锁住奔腾不息的酉水,却看不到一处地面建筑。电站哪里去了呢?主人引我们从大坝底部的一个洞口进去,里面豁然开朗。原来,这电站采用了“空腹重力拱坝”的奇特建筑形式,建深井式引水道,放空泄洪底孔等,把整个庞大的厂房都“隐藏”在大坝的空腹之内。除了大坝,没有任何地面建筑破坏自然的美,真是鬼斧神工和人的奇特智慧的完美结合。它为旖旎的酉水风光又增添了一个奇特的景观。
我们到达古镇王村已近黄昏。夕阳的余辉照射着袅袅升腾的炊烟,更使它呈现出古色古香的风采。我们下船上码头,立刻就看到电影《芙蓉镇》里出现过的那条石板街和一座座土家族的吊脚楼。古镇依山傍水,青石铺成的街道,象一架弯弯曲曲的长梯依坡伸展,蜿蜒五华里,古朴幽雅,别具一格。永顺县委的同志陪着我们边走边介绍这里的历史:王村建镇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了,因位于酉水之北,古称酉阳,秦汉时为酉阳县城址,属武陵郡;又因为酉水是五溪之一,这里也称溪州;它曾为历代土司王所盘踞,故取名为王村。这座古镇2000年不衰,是得酉水之利,上通川黔,下达鄂沪,素有“楚蜀通津”之美称。王村吸引四方游客,还因为有许多古迹名胜。古镇左边小溪上的“王村瀑布”,高60米,宽40米,丰水季节,瀑布势如奔马,声如雷鸣,呈现出“凭空飞坠千堆雪,银河跌落万斛珠”的壮丽奇观,可以同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媲美。王村后面的小石林,石柱锋利如剑,其中有一怪石如牛角,吹之能响,声音悠扬,相传土司王与楚王打仗时,曾以此为号角,催促战士上阵。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溪州铜柱”就建在王村镇上。今日王村更加繁华兴旺了。在飞檐翘角的古式庭院和鳞次栉比的土家族吊脚楼前,排满了各种摊贩,有五颜六色的新潮服装,也有各种风味食品,鲜肉、鲜鱼、鲜菜、瓜果,一片鲜活水灵,还有新上市的硕大的板栗,使古镇充满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鲜活力。我走着走着,突然想到,看看“芙蓉姐”卖“米豆腐”的摊子还在不在?原来,这里满街随处都有。我们在一个摊子上坐下,吃了一碗香辣可口的“米豆腐”,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天色渐晚,主人安排我们夜宿“芙蓉镇”,以便第二天赶早去游览被称为湘西风景明珠的猛峒河。
风光秀丽的猛峒河,是永顺县境内的天然奇观。我们乘旅游船溯江而上,因凤滩水坝锁住酉水,猛峒河再没有险滩,恰似平湖荡舟一般。沿河山青水秀,古木参天,石壁高耸,银瀑飞泻,怪石嶙峋,碧水粼粼,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河两岸溶洞星罗棋布,著名的有八仙洞、金狮洞、龙女洞、敲水洞、香洞、金瓜洞、银河洞,九天瑶池、猴儿跳等。我们游览了被称为猛峒河十八景之一的小龙洞。洞口在绝壁中,洞上林荫蔽日,洞内有条阴河,有个可乘舟楫的深潭,我们泛舟潭中,似觉误入仙境,洞内遍布的石笋、石柱、石花、钟乳,造型奇特,千姿百态。洞外又是别有天地。一群群活泼的猴子在灌木丛中欢跳,渔民们则划着小艇网鱼。凡来此旅游者都可以吃到猛峒河上的佳肴——“河水煮活鱼”。猛峒河上游,则有著名的“不二门”古刹和温泉浴池。有人说,猛峒河的风光,集三峡之雄伟,汇张家界之神奇,融漓江之秀丽,怀西湖之温馨,我看这种称誉并非溢美。当我们从猛峒河上游折返王村时,都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世界上原来还有这样奇美的地方“藏在湘西人未识”。
美哉,“芙蓉镇”!壮哉,猛峒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应该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第8版(副刊)
专栏:

小镇的老人们
孙功兵古色古香的小镇很窄很短小镇所有的老人们以古色古香的年龄挤进剧场金镶的牙齿毕竟嚼不动流行歌曲连续剧可陈世美牛郎织女嚼一嚼一样有味布满鱼尾纹的眼角不习惯于迪斯科探戈伦巴可他们总情愿用儿女的赡养费买一点泪水买一场宝玉挨打黛玉葬花散场时老头哼着包公戏老太婆抽抽泣泣忘了摇手中的蒲扇当湛蓝色失眠的夜晚他们想起天仙配七月七想起多少年前一个夜晚就辗转不眠老泪纵横


第8版(副刊)
专栏:

西沙邮局
喻晓母亲目光的锚地椰树下梦的口岸刚刚启开了故乡的欣慰又密封了心中爱的不安遥远的变得很近了近的又变得非常遥远信筒吞下了无穷的心事邮包是个撩人的谜团寄出一片海收到一座山我真担心这小小的邮局可装得下山海一样的情感?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献给扑火英雄的歌
——大型纪录片《火的考验》观后
李文斌
发生在今年夏天大兴安岭的特大森林火灾,曾经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从电视屏幕、报章杂志上传递出来的火情信息和扑火救灾勇士们的事迹,也早已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最近,看到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火的考验》(姜英杰、倪学健编导),军、警、民与烈火搏斗的壮烈情景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令人激动不已。
要在一个小时的放映时间里,向人们介绍这样一场人与自然的斗争,的确难度很大。《火的考验》采用了纪实的手法,按时间顺序进行编排,既从宏观上把握全局,又重点突出了塔河保卫战,在展现火情、灾情的同时,注意表现“人情”——军、警、民的奋战和全国人民的支援,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讴歌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这是一部具有较强艺术概括力和文献研究价值的影片。影片中西林吉被大火吞噬后的惨状,那十几公里长的火龙,李鹏、田纪云副总理亲临火灾现场视察等等,无疑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献镜头;而编导者精心拍摄、严于选材,更使影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收到了撼人心魄、发人深省的效果。
作为献给扑火救灾勇士们的歌,这部影片既写了象大胡子师长吴长福这样一些早为人们敬仰的英雄,写了身先士卒的塔河县县长靳家良,更写了许多无名英雄。影片把镜头对准了那些站在扑火第一线的普通士兵、警察和森林职工,不管他们手中拿的是树枝还是风力灭火机,个个都冲锋向前。特别令我感动的是,那一组扑火救灾勇士们夜宿林间的镜头:他们的脸被熏黑了,衣服烧破了,手中还握着灭火工具,横七竖八地睡着了……多么可爱的人民子弟兵啊!
火的考验,也考验了我们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我们不可想象,若没有两个厂的艺术家们深入火场,没有他们艰苦卓绝的劳动,怎能拍下这部难能可贵的影片?好几封表扬他们的信件从大兴安岭寄到北京。在扑火救灾总指挥部写给新影厂的表扬信中提到,姜英杰等同志在20多个日日夜夜里,行程5000多公里,摄制了一万多英尺的胶片,他们在扑火前线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组成临时党小组,服从命令,顾全大局;他们以扑火勇士为榜样,连续作战,创造了出色的成绩,“他们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形象增添了光彩。”八一厂的摄制组5月9日即赶赴火场,四位摄影师分布于几百公里长的火线上。为了追踪拍摄真实的场景,他们鞋被烫焦,眉毛被烧。倪学健等有一次被大火包围,突围脱险后又投入了拍摄。解放军总政治部对他们予以通报表彰。两厂的艺术家们发扬了我国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的光荣革命传统,用他们的言行和作品证明:他们经受住了火的考验,同样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褒扬。
夏衍同志曾经谈到,一部好的纪录片,看了可以长人民的志气,可以鼓舞人心,其作用肯定会比一部平庸的故事片大得多。然而,现在电影评论界对新闻纪录电影的评论和理论研究工作都做得很不够,发行工作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期望《火的考验》摄制者们奋不顾身的精神,能够对电影评论和发行工作者有所启发。


第8版(副刊)
专栏:

阳光(版画) 魏小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