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台胞陆续从广州入境赴内地探亲
有的激动地说:我们想老家啊!老家还有父母兄弟
新华社广州11月4日电 两天来已有100多名在香港中旅社取得赴大陆新的旅行证的台胞,分别从海、陆、空3路经广州分赴大陆各地探亲。他们大多是思亲心切、提前办妥了台湾出境证和香港入境证的老年人。
今天乘香港至广州第一班直通火车入境的20多名台胞,个个神情兴奋。记者问一位姓吕的老台胞离开大陆已有多少年,这位老台胞热泪盈眶,哽咽着说:“39年了,离开大陆那年才21岁。”当说到山东老家还有85岁的老母亲和哥哥、弟弟时,他忍不住泪如雨下,说:“我在台湾孑然一身,就只有大陆这些亲人了。”
 有一对原籍沈阳的老夫妇,在台湾生活了40年,已经儿孙成群,可对老家仍然一往情深。他们对记者说:“我们想老家啊!老家还有我们的兄弟。”
车站、码头、机场上有不少人等待着迎接从台湾回来的亲人。有的年轻人从来没有见过台湾的长辈,高举着“台胞×××”的牌子,等着长辈来相认。有3位青年人今天在火车站接着了他们坐着轮椅回来的舅舅,高兴得扑上前去,一时说不出话来。
广州车站、码头、机场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台胞,给他们提行李,协助他们购买转赴大陆各地的车票、船票和机票。一位青年台胞对边防检查和海关手续简便感到意外。他问工作人员:“我要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吗?”工作人员回答:“大陆同胞可以去的地方,你都能去。”这位台胞高兴地说:“真想不到,真想不到!”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主席会见马顺戈总理
强调中国十分关注南部非洲局势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 国家主席李先念今天在这里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得很好,很成功。
李先念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莫桑比克总理马顺戈。
会见时,马顺戈对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三大表示热烈的祝贺。
李先念对马顺戈说,“你是我们党的十三大闭幕后第一位来访的外国政府首脑。我们热烈欢迎你来访问。我们是老朋友了。我在莫桑比克有许多老朋友。”
马顺戈说,“你们在莫桑比克有许多老朋友,他们对中国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谈到南部非洲形势时,马顺戈说,莫桑比克与南非当局虽然签订了恩科马蒂协定,但南非当局并不恪守这一协定。南非当局的种族隔离政策是这一地区动荡不安的根源。李先念说,这是一个热点地区。中国十分理解和同情莫桑比克和其他南部非洲前线国家的处境。中国十分关注这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李先念在会见时还向马顺戈介绍了中国国内情况。李先念说,“过去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曾经犯过错误。其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说是急于想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结果效果不好。当然,建国30多年来,成绩还是主要的。”他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过去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提出了正确的路线。9年来,这条路线不断得到完善,今后还会更加发展和完善。
马顺戈说,“了解中国过去建设的经验教训和今天改革、开放的做法,对我们有借鉴作用,使我们可以研究怎样才能把莫桑比克的事情办得更好一些。”
今天上午,马顺戈和夫人参观了北京市第一皮鞋厂。


第1版(要闻)
专栏:

实践的成果 智慧的结晶
——党的十三大报告诞生记
新华社记者 徐心华 邹爱国
赵紫阳同志代表党的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三大所作的报告,在会内外、党内外、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报告,评论这个报告,称赞这个报告:
“这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的报告。”
“这是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它将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脚踏实地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这是一个既有高度理想光彩又十分严谨务实的报告,一个显示中共深思熟虑的判断、魄力和决心的报告。”
“这一报告最重大的成功之处是它解决了理论上的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将为进一步改革开辟道路。”
在11月1日举行的党的十三大闭幕会议上,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一项决议,批准了这个报告,并以极其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这个报告的高度评价和贯彻这个报告的决心。
人们都很关心,这样一个成熟的、深得党心、民心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是怎样诞生的呢?记者就此走访了这个报告的起草小组负责人,他向我们详细叙述了报告的起草过程。
“这个设计好”
十三大报告稿,是在赵紫阳同志主持下酝酿和形成的。
早在去年10月,党中央就开始酝酿十三大的基调。党中央认为,我们党从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就其总体来说,就是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在这一总方针总政策的指引下,我们党开辟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9年,是建国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时期,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许多适应社会进步趋势的新思想产生了,具有开创意义的新体制的基础开始奠定了,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如何对这9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进行总结,并对改革进行理论上的阐述,以使改革、开放政策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使改革、开放继续下去,并且搞得更快一些,这就是党的十三大所要解决的中心议题。因此,十三大的基调只能是改革、开放,十三大应当开成一个巩固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的大会,开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快改革开放的大会,开成发扬民主、增强团结、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大会。在这期间,邓小平、赵紫阳同志都讲过,十三大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很重要的会议,一定要把报告搞好。报告的中心内容是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
今年2月,由19人组成的起草小组开始工作。3月18日,赵紫阳同志邀集中央部分主要负责同志座谈,议论了报告的提纲。大家认为,这个文件关系重大,一定要写好,要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线写清楚,写出份量来。
3月21日,赵紫阳同志就草拟十三大报告的总的设计,给邓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初步考虑,报告主要写七个部分。一、讲三中全会以来,包括十二大以来,我国出现了哪些历史性的变化。二、讲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K JG从我国国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着重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我们所以必须采取现在这样的方针政策而不能采取别的方针政策的基本根据。三、由此而来的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四、由此而来的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任务,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五、由此而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六、由此而来的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任务,包括执政党的领导体制、党内民主和对党的领导人的监督、党的干部、党的风气。七、由此而来的在理论和思想指导上避免左右两种倾向的必要性,着重阐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搞活,指出在新的实践中必须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探索。”
信中还强调,报告全篇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因为以此立论,有可能把必须避免左右两种倾向这个大问题说清楚,也有可能把我们改革的性质和根据说清楚。如能这样,对统一党内外认识很有好处,对国外理解我们政策的长期稳定性也很有好处。
3月25日,邓小平同志看了赵紫阳同志的信后,在信上写了一句话:“这个设计好。”
此后,报告起草小组就按照这个思路,开始了具体的起草工作。
集众智于中枢
报告的整个起草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集中正确意见的过程。正如大会通过的决议指出的那样,这个报告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今年5月,报告起草小组按预定计划拿出了第一稿。报告稿印出后,赵紫阳同志又一次邀请中央一些领导同志进行讨论。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修改意见,报告起草小组于6月拿出了第二稿,7月拿出了第三稿。每一次稿出来后,都由赵紫阳同志主持讨论修改一次。
7月,中央书记处在北戴河召开会议,就报告的第三稿进行了认真讨论。出席会议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对报告稿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并决定由起草小组根据这些意见修改后,作为征求意见稿发到党内征求意见。
8月,一本16开本的报告征求意见稿由中央办公厅发往党内大约5000位同志手中,他们是:新选出的十三大代表,十二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及中顾委委员、中纪委委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常委,人民解放军各大军区党委常委、各军兵种和总部负责人,中直机关、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成员。各地在讨论中,还邀请了部分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知名人士以及一些地、县的负责同志参加。
与此同时,起草小组的同志又在北京召开了有100多位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参加座谈的有中央和国家机关负责人,有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有宣传单位的负责人,有部分省、市、大企业和经济特区的同志,共分4个组,开了整整一个星期。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邀请了各民主党派、有关人民团体负责人和部分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党外知识分子、民族宗教界人士举行座谈会,征求大家对报告稿的意见。
无论是5000人,还是100人;无论是党内同志,还是党外朋友,在讨论中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仅起草小组召开的100多人参加的座谈会,就提出数以千计的意见。
各地区、各部门收到征求意见稿后,几乎每个单位、每个部门都将参加讨论同志的意见和建议汇总起来,修改出一份稿子,报中央作为进一步修改时参考。这样的修改稿,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央办公厅就收到100多份,同时还收到党内外同志写来的大量建议书和意见信。
9月初,在中南海勤政殿,赵紫阳同志主持召开了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了起草小组关于各地讨论情况的汇报。起草小组共汇报了10多个大家提出的涉及到全局和原则性的问题,其中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论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始时间;反对思想僵化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斗争要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
参加会议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同志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逐条研究,决定哪些采纳,哪些不动。
9月30日,中央政治局举行全体会议,讨论经过吸收各方意见而修改成的报告第5稿。政治局同志提出了若干具体的修改意见,并决定原则通过,将再行修改后的报告提请党的十二届七中全会审议。
10月中旬,参加七中全会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从各地来到北京。当他们拿到报告的第6稿时,异口同声地称赞:报告修改得好,我们提的意见大部分都吸收了。
根据七中全会分组讨论中提出的意见,起草小组的同志奋战了一个白天和一个通宵,将报告又改了一遍。3万多字的报告大大小小修改了150多处。
在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们看到的报告已是第7稿了。代表们在称赞这一报告的同时,又提出若干修改意见。经过修改,代表们满意地通过了这个报告。
实践——理论的摇篮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所以能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党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功的实践。
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9年的实践,就不会有今天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论断——几乎所有参加过报告文稿讨论的人,都有这一看法。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以后,经历了38年的路程,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步深化。可以说,这次的认识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了。
关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文件中曾提到过三次。
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这里讲的初级阶段,是针对当时一股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而说的。虽然提出了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强调的是已进入社会主义。
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但是,如同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现代经济,有了当代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社会主义革命就有可能成功一样,在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我们就能够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立起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里所讲的初级阶段是针对在建设两个文明中,一些人提出的物质文明不发达,精神文明无法开展而说的,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够建设精神文明。
1986年9月28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道德建设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
这段话当时是针对道德建设说的,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道德建设上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
这三处论述,都是针对当时的不同问题提出的,都没有从全局作过阐述。这次党的十三大的报告,则把正确认识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前提,作为我们党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依据提出的。
报告运用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对我国历史的回顾,对当前情况的认识,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分析,对国际环境的比较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精辟的论证,科学地阐述了我们在这一阶段的任务、路线、战略、方针。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是亿万人民社会实践的经验的升华,是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报告贯穿着邓小平同志总结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思想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
十三大报告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做出的一篇大文章、好文章。如何把它再回到实践中去,变为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并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则是全党面临的一项新的重大任务。可以相信,积极变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做出新的更好的文章,取得丰硕的实践成果。


第1版(要闻)
专栏:

赵紫阳在十三大的报告单行本已出版即将发行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 赵紫阳同志1987年10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7日起在北京和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和增收了党的十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也将在近日出版。
这三本书同时由民族出版社用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五种文字出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
驳斥美国官员美国报纸散布的谣言
所谓中国向伊朗出售武器毫无根据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今天下午在这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驳斥了美国官员及美国报纸关于中国向伊朗出售武器的谣言。有记者问:据美一官员说,中国正准备向伊朗运送第二批“蚕”式导弹,并通过在香港的中间商向伊朗提供炮弹。中国政府对此有何评论?这位发言人回答说,这种说法毫无根据。美国政府清楚伊朗的大批武器究竟来自何方。在这种情况下,这位美国官员还要编造和散布所谓中国向伊朗运送导弹的谣言,这种转移视线的手段实在不高明。
有记者问:美国报纸说,中国卖给伊朗96枚导弹,伊朗有中国军事专家协助操纵“蚕”式导弹。你对此有何评论?这位发言人回答说,这些都是毫无根据的谣言。最近一个时期,美国报界在国际上制造一种印象,似乎中国变成了伊朗最大的武器供应国,而且散布了诸如此类的谣言,实在荒唐。我们对把海湾紧张局势升级的责任推到中国身上的做法表示强烈不满。这样的企图是徒劳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央顾问委员会向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
(一九八七年十月三十日)
现将中央顾问委员会5年来的工作,向大会作如下的报告,请予审议。

中央顾问委员会是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产生的。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党的中央顾问委员会是中央委员会的政治上的助手和参谋”,它“在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建议,接受咨询;协助中央委员会调查处理某些重要问题;在党内外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承担中央委员会委托的其他任务”。为完成党章规定的任务,在过去的5年里,中顾委全体委员共同作了努力。
五年来,就方针政策问题积极提出了建议。我们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就大政方针发表意见。一种是,中顾委委员列席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中顾委常务委员列席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直接参与某些重大决策的讨论。一种是,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就某些重要政策的制定进行专题讨论。在关于农村经济政策、整党决定、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七五”计划、精神文明建设决议等重要文件的形成过程中,中顾委委员都提出过建设性意见。一种是,定期集中学习和讨论方针政策性问题。在北京的100多位委员,按支部一般每半月开一次会;在外地的40多位委员,按地区分组一般每半年开一次会。大家联系实际,充分肯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在执行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积极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
为使建议切合实际,委员们深入基层,走群众路线,做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并写出近300篇调查报告。不少调查报告,对中央和有关方面制定政策措施起了参考作用。有几位委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整顿党风和改进工作留下宝贵意见,这体现了老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诚不渝的坚强党性。
中顾委委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总的来说,符合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方针的总要求,在重大问题上同中央集体作出的决定是保持一致的。
五年来,认真承办了中央委托的重要工作。主要有两项。一项是参与整党的指导工作,一项是参与机构改革和领导班子调整。这两项工作,或是中央领导同志主持,或是中央指定中顾委负责同志主持,都有许多位中顾委委员参加。
在3年多的整党中,中顾委有39位同志参加了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和委派的重要工作,为实现整党的任务尽了自己的责任。
在机构改革和干部体制改革中,遵照中央的指示,有许多位中顾委委员参与了中央、国家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机构精简、干部考核和人事调整工作,积极而谨慎地完成了中央委托的任务。
五年来,广泛开展了社会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我们在提倡委员们分别联系一个基层单位或群众团体的同时,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加强了同群众的联系。
做访问革命老根据地的工作。有50多位委员重到当年战斗过的地方,看望在艰苦岁月里生死与共的干部和群众,带去党的关怀,宣讲党的政策,了解和反映群众的迫切要求。
做慰问离休老干部的工作。我们和中央组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共同举行过两次迎春茶话会,邀请几千位离休的老同志出席,把党中央的关怀和勉励转达给退出第一线的全体老战士。
做教育青年的工作。“一二·九”运动50周年前夕,邀请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老同志,同首都高等院校的120多位代表举行三天座谈会,增进了两代人的相互了解,提高了对珍惜安定团结局面的极端重要性的认识。有些委员还不定期地到大学去听取意见和要求,讲革命传统。
委员们还参加了许多次重大纪念活动,寄托对党的光荣斗争史和革命先驱者的缅怀崇敬之情。
五年来,发表了大量文章、著述。委员们写的几百篇纪念和回忆文章,颂扬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历史功勋和已故战友的重要贡献;几千万字的党史著述和学术著述,不乏严谨之作。把珍贵史料和重要经验记载留传下来,对于启迪后人借鉴历史有着实际意义。
五年来,加强了中顾委的自身建设。在一年零三个月的整党中,中顾委的大多数委员坚持参加了全过程,认真进行自我批评和开展批评,效果比较好。在党的组织生活中,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充分发扬民主。同时,注意多做增强团结的工作。对历史上包括“文革”中的某些遗留问题,提倡本着向前看的态度来正确对待和处理。对发表过错误言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个别同志,耐心进行批评帮助,以求达到弄清思想、团结同志的目的。
198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期间,中顾委在组织上进行了局部调整。有36位年高体衰的同志联名请求并经同意不再担任中顾委委员;同时增选了56位中顾委委员,他们大都是不再担任中央委员的老同志,这有助于加快党的最高领导机关的新老干部交替的进程。
这里应当说到,有十几位委员在第一线的领导岗位上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同时积极参加中顾委的活动。
五年来,有33位同志先后与世长辞。他们是:徐立清、孙冶方、张仲良、李任之、冯基平、谭震林、李成芳、粟裕、贾庭三、栗又文、成仿吾、李维汉、尹林平、王新亭、刘俊秀、许世友、袁任远、冯铉、奎璧、甘渭汉、杨尚奎、任白戈、吴亮平、范式人、唐亮、陈漫远、钟汉华、韦杰、吴克华、张启龙、张令彬、饶斌、李颉伯。这些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功绩卓著,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又为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做好中顾委的工作,尽了自己的心力。中顾委的全体同志深切怀念他们!

设立顾问委员会是我们党的创举。顾问委员会这个过渡性组织,切合我们现时的国情党情,切合干部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干部队伍的实际,这已经为5年来的实践所证明。
我们党有长期斗争的历史,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一支人数众多的坚强的干部队伍,有一大批久经考验的同志。如何区别不同情况,把领导干部的新老交替工作顺理成章地做好,这是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究竟采取什么形式,使那些贡献较大、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干部既能适时退出第一线,以利于优秀中青年干部进入领导班子,又能在第二线过渡一段,继续在党、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在中央和省一级设立顾问委员会。这是我们党从实际出发选择的前所未有的组织形式。
事实充分说明,这一决定是完全正确的。通过顾问委员会这个组织形式,使一批老干部从中央和省级领导岗位上比较顺当、稳妥地退下来,直接推进了这两级领导班子的年轻化;同时,这部分老同志从党和人民利益出发的模范行动,也带动了全国几百万超龄的在职干部从工作岗位上陆续退下来,从而也推进了各级领导班子的年轻化和干部队伍的年轻化。这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机制的活力,保持党和国家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也有利于使逐步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退休制的规定,在我们这一辈身上就得到实现。通过顾问委员会的工作,有组织地运用这部分老同志的经验,发挥他们对党的事业的参谋作用,这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和新的工作局面的开拓,对增进全体干部包括新老干部之间、老干部之间的团结和合作,都是很有益的。全体干部的团结,是全党团结和全社会安定团结的巨大凝聚力;而全党全体人民的坚强团结,则是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取得胜利的最根本的政治前提。

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基本的方面;同时也有考虑不周、做得不够的地方。我们体会到,要做好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工作,必须经常注意以下几点。
坚持在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中央顾问委员会集中了一批有资望的老同志,我们的态度正确和工作得当,就可以在维护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全党的团结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党中央很重视对中顾委工作的领导。在中顾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所作的重要讲话,为中顾委的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任务和基本方法。随后不久,中央在听取中顾委工作汇报时,又把党章规定的任务加以具体化,开阔了中顾委经常工作的领域。中央还就中顾委的工作多次作过指示,要求各部门、各地区重视中顾委委员反映的情况和提出的建议,对中顾委委员参加一些重要政治活动给以周到安排,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对中顾委工作的关怀和支持。
我们从一开始,就十分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争取中央的领导,紧密围绕中央的统一部署来安排工作。委员们经常相互勉励:退出第一线,可以超脱些,但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一言一行,都必须注重政治影响和社会效果。这样谨慎从事,保证了中顾委作用的正确发挥。
支持新的领导班子。五年来,中顾委坚持把全力支持中央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的工作,作为首要责任。同时,委员们积极支持各自所在部门和地区的新领导班子努力开创新局面。对新班子的支持,主要是在大的方面从旁提出建议;看准了的,该说的话还是要说,但只是供新班子参考。有些事情,新班子认为由顾委的同志出面更合适些,则热心去做。
老同志以身作则,是支持新班子的重要方式。中青年干部接班,最重要的是接坚持革命斗争方向的英勇精神的班。在这个基本方面,中顾委委员们注意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发挥党所要求的作用。给年轻干部树立个好作风,这也很重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
对新班子的工作,既要支持,又不要干预。这个关系,一定要处理好。委员们认识到:新上来的干部往往是自己过去的下级,我们虽然不在其位,但影响还在,如果老是不放心,不放手,以致干预他们的工作,就不利于年轻干部的成长,也不符合党的组织原则。而且要看到,在年轻干部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五年,中顾委的同志们,同有关部门和地方,主要是自己担负过领导职务的部门和地方,工作关系是协调的。虽然在有的地区和部门也发生过干预新班子工作的个别情形,使新班子有些为难,好在一经指出就很快得到纠正。
注重理论政策学习和调查研究。中顾委的委员们都比较重视坚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文件和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著作。在学习中,认真提倡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习,大家提高了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探索现实问题的能力。
委员们还都比较重视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大多数同志每年都能下去一两个月,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群众实践中摄取营养,这有助于了解新情况,考虑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少同志对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积极帮助想方设法。凡是对群众有益的,大家不嫌事情“小”,“一枝一叶总关情”。
实行“宜少不宜多,宜虚不宜实,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工作方针。这是一个积极而切实的方针。顾问委员会确实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委员们在长期担负的领导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党和人民总的经验宝库中的一部分。
 中央希望这些同志帮助考虑一些大的事情。大多数委员的健康状况也还允许担负一定的工作。但是,顾问委员会毕竟是个过渡性组织。处在顾问地位,办事应当超脱些。况且委员们终究年事日高,工作只能量力而行。
就这个方针的两个方面来说,我们过去都注意到了,但都还可以做得再好一些。

我们党正处在新老交替的重要历史时刻。顾问委员会应当坚持不懈地完成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今后的工作,仍然要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充分发挥在政治上的参谋和助手作用。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顾问委员会的一切工作,无论是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提出建议、接受咨询以及协助处理某些重要事宜,都要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当好在政治上的参谋和助手。我们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从来是以革故鼎新为己任,最终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顾委的同志们都亲身参加过我党领导的推翻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变革。现在,我们已经从第一线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过去所熟悉的情况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事物层出不穷。我们应当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时代所要求的伟大变革精神,经常关心改革、开放,满腔热情地支持改革、开放,自觉摈弃那些陈旧过时的传统观念,善于用新的思想、新的眼光观察新事物,探索新问题,同全党同志一道,排除来自“左”和右两方面的干扰,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进一步实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年轻化,这是在政治体制方面要继续完成的一项最重大的改革。中央希望顾委经常关心这件大事。我们应当大力支持中央和省级领导班子的年轻同志勇担重任,施展才干。老同志们退下来,就是为了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退下来的这一行动本身,就是个有力支持;退下来之后,还要大力支持,这才不违初衷。我们应当根据党的安排继续帮助选拔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接班。顾问委员会成员有进有出,这是促进新老交替和完成顾委使命的必要步骤。要根据党中央的要求,适时进行顾委自身的局部调整。
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环境,更加要求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把党的建设提高到新水平。现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的领导体制和干部体制的改革,都提出了许多新的重要课题,有待深入研究和解决。顾问委员会的同志,都经过了党内生活的长期锻炼,理应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积极献策出力。顾委的全体成员都要成为执行党章和端正党风、维护党纪的模范,坚持同背离党章和败坏党风、违反党纪的行为作斗争。通过老共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行动,使党的优良传统广泛扩展到全党全社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激励人民群众同心同德推进四化大业的巨大鼓舞力量。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任重道远。重要的问题在于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现在,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要重视学习新的知识,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知识,使我们的思想跟上迅速发展着的形势;同时要紧密结合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实践,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理论水平。这样,才能增强工作中的原则性、预见性,正确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自觉遵循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好地完成我们的伟大任务。
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必将成为我党历史上又一个重大里程碑。我们完全拥护赵紫阳同志代表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大会阐明的党的基本路线和提出的战略任务,必将引导、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为改革大业和四化宏图的成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更加顽强的卓有成效的斗争。顾问委员会的同志们,将一如既往,积极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华社发)


第1版(要闻)
专栏:

三十八年后又相逢
11月4日,86岁的台湾同胞沙先生(左一)怀着思乡之情孑然一人经香港回到大陆探亲,与他已失散38年的亲弟弟沙教授(右一)重逢在北京首都机场,不禁感慨万端,悲喜交加。沙先生是11月3日获得中国旅行社香港分社第一批发出的台胞赴大陆探亲的新的旅行证后来京的。
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