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戈尔巴乔夫著书阐述改革和国际问题的“新思维”
社会主义命运取决于改革
新华社莫斯科11月1日电 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他新写的一本书中希望,通过社会主义改革能于本世纪末把苏联在经济、社会、科技和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等方面“引上新的境界”。他说,社会主义的命运、世界的命运都取决于改革,“我们决不从改革后退,我们必将把改革进行到底”。
戈尔巴乔夫这本新著——《改革与对我国和全世界的新思维》,是应美国出版商请求而写的,今天起分别以俄文版和英文版在苏联和美国同时发行。他在本书中阐述了他对苏联国内改革和当代世界形势特点和国际关系的见解。
戈尔巴乔夫在书中指出了苏联在70年代后半期发展停滞、市场供应日益紧张、科技的某些方面落后、社会不正之风等问题。他说,苏联社会是在饱经痛苦之后得出了要改革的结论的。改革是苏联社会发展的深刻进程所产生的业已成熟了的必要性所决定的,而经济改革过去和现在都是最主要的。经济改革的关键又在于对经营机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
苏联曾先后于50、60、70年代进行过经济改革,每次都半途而废。戈尔巴乔夫说,这几次改革的错误在于,抓了一些方面,而忽视了另外一些方面,提出的解决办法不彻底,未触及要害。为了不重犯这类错误,今年6月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提出了有关经济改革的全面综合性构想。
苏共中央总书记充分意识到了改革的困难。他告诉苏联人民,“在改革的第一阶段,可能大家都得作出某种牺牲”。
为了推动改革,戈尔巴乔夫强调要反对理论上的僵化,在观念上有所突破。他不同意从30年代起在苏联开始形成的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视之为异己”的成见。
戈尔巴乔夫还强调“公开性”。他说,改革的实质在于把社会主义与民主结合起来。“公开性是全民监督一切管理机构的活动的最有效的形式,是改正缺点的最强有力的杠杆。”在这方面群众性舆论工具起了并将继续起巨大的作用。
戈尔巴乔夫谈到了加强法制的必要性,说“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法制,而不依靠法制,民主又不能存在和发展”。在这里,他批判了“个人崇拜时期”苏联“极端的中央集权”、“降低法律的作用”、“独断专行”、违法乱纪等现象,指出这与社会主义原则及1936年的苏联宪法的准则毫无共同之处。
苏共中央总书记接着论述了苏联在国际问题上的“新思维”。他指出,基于当前世界面临的现实,苏联从苏共27大(1986年2月)起“开始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这个现实是:几个大国主宰世界的时代早已过去,苏美都无法把意志强加于人;世界各国日益相互依存;生态和资源等全球性问题激化;核战争会毁灭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戈尔巴乔夫写道:新的政治思维的基本原则是,核战争不可能成为达到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或其他任何目标的手段。安全是不可分割的,靠牺牲别人的安全无法谋取自己的安全。
戈尔巴乔夫还认为,过去的政治“把阶级利益置于首位”,而“新思维的核心是全人类的利益,人类生存的利益高于一切”。他说,过去苏共纲领关于各国人民将在新的世界大战中扫除和埋葬帝国主义的提法不符合核时代的现实。各种社会制度的优劣应由历史去评判。
苏共中央总书记谈到了苏联与各国的关系。在提到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时他说,各国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的问题、对本国人民负责是无可争议的原则。他认为应从苏联过去同南斯拉夫、中国和阿尔巴尼亚的友好关系的破裂中汲取沉痛的教训。
他说,“中国正在‘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很有意思的、在很多方面是有成效的思想。我们把中国看作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并在采取实际步骤,使苏中关系沿着睦邻和合作的道路顺利发展。这方面已有一定的改善和进展。我们相信,疏远的时期已经过去。我们邀请中国同志共同行动,加强和发展我们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良好关系。”他还说,“苏联以坦率的自我批评的精神评价了过去,并对社会主义世界中的失误承担了自己的一份责任”。


第7版(国际)
专栏:

莫斯科第一书记叶利钦提请辞职
据新华社莫斯科10月31日电 (记者唐修哲)苏共中央书记卢基扬诺夫今天在这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莫斯科市党委第一书记叶利钦在10月21日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上的发言“包含了一系列不正确的观点”,“中央委员们不同意他,并认为他的发言政治上是错误的”。
叶利钦在这次苏共中央全会上的发言主要涉及到党的领导机构的工作作风和改革进程问题。在他的发言受到批评后,他提出了辞职的申请。卢基扬诺夫说:“政治局和莫斯科市党委会将按照党章来审理他的请求”。他还说,叶利钦本人已承认发言是错误的。
在今天的记者招待会上,西方记者在向卢基扬诺夫提问时,说叶利钦对改革进展缓慢表示不满,对政治局委员兼中央书记利加乔夫“进行了攻击”,在批评个人迷信问题上两人持不同观点。西方记者请卢基扬诺夫证实上述情况是否属实。卢基扬诺夫对此未置可否。他强调“全会参加者完全支持政治局和戈尔巴乔夫的论点和结论”。
叶利钦在1985年7月1日举行的中央全会上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并在1986年2月18日因调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而解除了中央书记职务,并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第7版(国际)
专栏:

莫桑比克在调整经济中前进
王华峰
莫桑比克地处非洲东南部,独立之后,由于连年遭受旱、涝自然灾害和南非支持的“莫桑比克全国抵抗运动”的破坏,以及南非的武装袭击,国内经济日趋困难。
为争取经济形势的好转,莫桑比克政府在前总统萨莫拉领导下制定了经济行动计划和搞活经济与贸易的措施;颁布了新的外汇管理法、新的劳工法和外国投资法。1986年11月,希萨诺总统执政后,莫桑比克政府全面整顿经济,采取了进一步措施:制定了为期4年的经济复兴计划;调整汇率、贸易、价格、预算和信贷等项政策,以及农业、工业及交通运输部门的经济结构;减少中央对经济部门的行政干预,增加企业自主权;支持和鼓励发展私人企业;对亏损严重的企业进行整顿、或关闭或出售给私人,并使工人的收入与劳动成果挂钩,奖优罚劣;有重点、有计划地使用资金,优先满足重要经济部门和能生产进口替代品的企业需要;压缩开支,减少国家赤字。政府还号召人民团结一致,保卫祖国,发展生产,同舟共济渡过难关。
值得指出的是,莫桑比克政府在经济调整中,强调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此,政府修改了土地法,将农民或私人租用土地的使用期限由15年延长为50年不变;整顿或解散经营不善的国营农场,把土地分给农民;提高农产品收购价,鼓励私商参与农产品收购工作;拨出2000万美元基金购买日用品与农民交换农产品;下放机关、企业人员,从事农业生产,逐步增加农业就业人数和农民的收入。
莫桑比克政府还积极争取外援。今年初,它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调整经济结构的协议。据此该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率先向莫桑比克提供了1.675亿美元的贷款,帮助莫桑比克恢复经济和解决国际收支平衡问题。7月,世界银行又倡导召开了莫桑比克咨询会议,筹集了5.3亿美元的经济发展援款。此外,莫桑比克通过与巴黎俱乐部和伦敦俱乐部等国际银行集团谈判,重新安排了1988年12月以前到期的8.3亿美元债务,减轻了债务压力。
莫桑比克调整经济虽然起步不久,但已初见成效。据报道,今年上半年农产品收购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其中籽棉收购量为2.9万吨,比去年同期多购1.8万吨。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和出口的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增长了34%,出口收入增长了32%,达4900万美元。莫桑比克的经济下降趋势已初步得到缓解。预计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可望增长6%。
然而,目前莫桑比克经济仍面临严重困难,如复兴计划所需要的资金不足,债务负担依然沉重,日用工业品匮乏等。但莫桑比克人民,在以希萨诺总统为首的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正在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复兴国民经济而努力奋斗。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问题学术动态

生物技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记生物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
本报记者 卢继传
在安徽绩溪县举行的全国生物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分析了世界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后指出:世界生物技术已进入开发应用时期,并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
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2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他们认为,近年来,生物技术已在医药、农业、食品、化工、能源、冶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生物技术产业群。它的效益明显优于传统工业,主要特点:它以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为主要原料,不受全球性资源日益短缺的限制;能源消耗低;无污染;投资少,见效快,产品价值高,经济效益好,产品应用范围广。因而,生物技术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强大竞争力。
目前,生物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传统工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革。美国的化工产品中,有近一半可以用生物技术来生产。这意味着传统的高温、高压化学合成工业将出现重大的变革。今天,发达国家的生物技术公司日趋增多。1986年,美国大小公司已达484家,日本有161家,英国有79家。据预测,到本世纪末,生物技术产业产值可望达到1000亿美元;到下个世纪,它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专家们还指出,生物技术的国际竞争已十分激烈。许多公司同时开发同一个产品。如进行干扰素研究与生产的公司就有64家,开展单克隆抗体各种制品的研究达178家。各公司之间,竞争激烈。无庸置疑,谁掌握技术优势,谁将是竞争的强者。
国际竞争还表现为,日美争夺世界生物技术市场的斗争。日本为夺取领先地位,去年它精心部署了为时10年的攻关计划;研究经费逐年以20%的速度递增。近4年来,日本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人数增加了3倍。美国制药工业的研究和发展费用虽为日本的2倍,但它推出的新产品只有日本的1/3。
10多年来,生物技术产品及其市场一直为发达国家所垄断。现在,有“亚洲小龙”之称的新加坡、南朝鲜和我国台湾省也在进军生物技术,开拓亚洲市场。这表明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已跻身于这一领域的竞争行列。
专家们认为,生物技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尤其重大。粮食问题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隐忧,应用生物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质量,比发达国家更为紧迫。


第7版(国际)
专栏:

西德将塑料垃圾还原为油
西德韦塞林莱茵褐煤燃料股份公司联盟,发明一种通过氢化作用使塑料垃圾还原成油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从塑料垃圾中回收百分之八十的油,而且还有利于环境保护。
《星期日世界报》十月二十五日报道,莱茵褐煤燃料股份公司联盟的专家科尔夫说,塑料垃圾的分子结构在高压和高温的情况下通过氢化作用发生变化,从而使塑料还原成油。用这种方法可以使一吨塑料垃圾还原成八百公斤高质量油,回收率达百分之八十,剩下的只是一种类似焦炭的含矿物质余渣。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国发现大气中氧含量减少
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地球大气里的氧含量已经减少。他们是在分析了八千万年前琥珀化石里的气泡后得出这一结论的。
美科学家得出的初步分析数据表明,大气里氧气的含量在八千万年前可能高达百分之三十,而现在大气里的氧气含量为百分之二十一。地球大气里氧气含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环境里氧气的产生和消耗的种种变化引起的。


第7版(国际)
专栏:

日制成挡风玻璃时速显示器
日产汽车公司最近研究成功一种能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显示出汽车行走时速的装置。这种称为“投影时速显示器”的装置可在不影响驾驶员视线的前提下,使驾驶员在驾驶时只需稍稍移动视线便可知道行驶速度,从而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驾驶员在确认行走时速时所用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百分之三十。 (据新华社)


第7版(国际)
专栏:

近年来,在渥太华东郊和西南郊幽静的丘陵地带,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加拿大高技术中心。
该中心目前有360多家公司,研究和生产计算机、空间技术、光纤通讯、数据处理、放射化学、激光技术及军用雷达等,许多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80%的公司是不足200人的中小企业。它们在政府的扶持下,同教育界、科技界和工业界保持密切的协作关系。这种高技术企业由于投资少、见效快、对新技术适应能力强,因而发展迅速。图为科技情报所大楼。 顾耀铭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