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1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党心与民心
新华社记者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历史上不平常的8天。
10月25日上午,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震响着一个历史性的声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此时,北京到北戴河的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凡有收音机的都开放到最大的音量;苏州长城电扇公司的订货会上,客户自发地休会半天去收听十三大报告;河北栾城县一个1300户的村庄,家家都有人坐在电视机前;京沪线的22次列车上,97.8%的旅客收听了报告的实况转播;第二天,加大了印量的各家报纸都被一抢而光……
亿万人,在赵紫阳3万多字的报告里寻找自己等待已久的各种答案。
人们找到了什么?
定心之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九年了,九年的改革实践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但是,每前进一步,每回瞻一次,人们的眼前总是出现一个个模糊的问号。
九年的实践,多么需要一个系统的理论解释呵!
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八个铿锵的音节,震动中国人的耳膜,人们顿时豁然开朗了——
定心之音!
记者在各地发现,几年来冲在改革第一线的人们,普遍用“定心”这个词来评价十三大报告的意义。浙江温州苍南县的“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叶文贵,半年前就在等着十三大的召开了。25日上午,每天都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连“全国100个优秀农民企业家”授奖大会也没空参加的他,关起门来在电视上从头至尾地研究赵紫阳的报告。事后,他如释重负,说:“我虽然当了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心里也还是虚的。这下有了初级阶段理论壮胆撑腰,我好象吃了一颗‘定心丸’。”
在温州,这片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土地上,一批农民企业家这几天碰到一起就交口庆贺道:“有了这个报告,私人企业有位子,继续创业有胆子,发展经济有路子。”
这种朴素的概括,在全国许多地方,许多人的心中相互映证。因为害怕“树大招风”而一度销声匿迹了的武汉市有名的“六大王”(六个个体大户),当听到赵紫阳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对于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都要继续鼓励他们发展”时,高兴得喜形于色,一个个象上足了劲的发条,急速地转动起来了。“花生大王”陈书华第二天便带了6万元资金下乡进货;“种子大王”景梅生挨个儿去找朋友筹集资金;“皮蛋大王”代文祥很快联系生意去了;“干菜大王”刘少卿、“水产大王”陈汉高和“甲鱼大王”陈德文眉飞色舞地对记者说:“党中央知道我们守法个体户是有良心的,社会主义有我们的地位,现在不干,还等到什么时候!”
中国人民解放军“临汾旅”炮团指挥连文书顾汉军说,过去我们总爱把社会主义看成“十五的月亮”,完美无缺。初级阶段理论好就好在使我们对现阶段社会主义的认识,从“天上”回到了“地上”,它是治疗我们思想幼稚病和行动急躁症的一付良药。
塞上吴忠市有个“解放村”,回族村民们传看着刚到的《宁夏日报》,说:十三大让解放村思想更解放了。这里的农村改革已经进入第二步,村党支部一时不知从何抓起。十三大报告为他们开拓了思路,办法也随之而有了。农民们过去盼“分”,现在发展到盼“合”——提供统一服务。既然人同此心,村里就立即决定了好几项统一:统一组织机耕机播,统一育秧,统一管水用水,统一植保……初级阶段嘛,措施就得更灵活,就得因时制宜。
在天津,冶金局的机关干部们把初级阶段理论比作搞好改革、开放的“钥匙”——掌握了这把钥匙,就敢于开启一扇扇思想的大门!
同心之源:实事求是的精神
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曾以“与
民同乐”自诩。而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刻,在成都街头赫然出现一条红幅上用黄色书写的四个醒目大字:“与党同乐”!
与党同乐,这是普通老百姓满腔炽热之情的迸发,是人民心理和潜意识的深刻巨变。它,吸引了无数过往行人赞许的目光。挂在个体户李永忠彩扩门市部前的这条横幅,是他前一晚从广州匆匆赶回,仔细琢磨了3个小时之久,才于25日凌晨2时写下的。
31岁的李永忠,1979年从部队复员回到四
川电焊机厂当工人,31元的月工资养不活8口之家,1982年他辞职在成都繁华的春熙路上摆起了小摊。起早贪黑地干,生意淡薄没有逼退他,而人们的歧视却使他抬不起头:到外边去取货,个体劳动者协会的章子别人不承认;亲朋故友见面躲着他。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的观念逐步改变,特别是赵紫阳在北京接见个体户代表,走访个体户,使李永忠挺直了腰杆,抬起了头。办事顺当了,亲朋不躲他了,人的尊严有了,家也富了起来。
普通群众正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了党的实事求是路线的实惠,情不自禁地喊出“与党同乐”四个字,将党心、民心凝铸为一心!
根据新华社记者在各地做的民意调查,人们普遍认为赵紫阳的报告讲得实在,符合国情民情,几万字,没有哄人的空话。
——农工民主党江苏省代主委邓昊明称赞赵紫阳的报告“是一个实事求是、真诚朴素的好报告”。
——在太原市一个偏僻的胡同里,住户张二小对记者说:“哪一次党代会也没有这一次这样令人激动,家家都高兴得象有什么喜事似的”。记者问:“你说这是为甚?”他的老伴郭翠花抢着答:“我思谋着是党中央的话说到大伙儿心坎里了。农民也好,工人也好,不管是干甚的,都尝到了党的实事求是路线带来的甜头”。
——在昆明郊区撒梅人居住的高桥村,田头地角传诵着一句话是:“政策不会变”。村支书李本福说:“三中全会后,党的政策合了农村实际,也合了撒梅人的心。填不饱肚子的日子过去了,我们村去年人均收入达到了493元。不过,人人怀里揣了个小兔,怕政策变,怕再吹‘集合号’。听了赵紫阳的报告,大家放心了,党和我们想到一起,站在一起哩。”
是啊,党同人民在一起,人民怎能不同党忧乐与共呢?李永忠喊出的心声,反映出一种巨大无比的信任感。这,必将转化为更加巨大的创造力和建设热情。
党心民心的汇合,就是创造历史的伟大动力!
信心之本:改革是唯一出路
北京。傍晚。下班的自行车流中,几位年轻同伴在高声交谈:“十三大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加快改革,深化改革’,对不?”“对,对。”记者想与他们交谈,可他们却急着回家看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自行车飞驰而去,留下一串响亮的笑声。
过去,对每次会议,人们都习惯于一层层、一级级的传达、贯彻。而这次,十三大报告的精神,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却一竿子“贯彻”到亿万人民的头脑里、心灵中。速度之快,反响之强烈,是前所未有的。
山鸣谷应,上下同声,缘自人们的改革实践与报告中心思想的契合,是党心与民心的交汇。
十三大对改革在先的企业家们来说,是一股非同寻常的劲风。济南市这几年因改革崭露出头角的一些厂长、经理说:“十三大定下深化改革的主调,我们要与党中央同唱一曲。”无线电二厂厂长隋金成租赁亏损的无线电四厂,恰在26日——十三大召开的第二天中标。他感到,既有前段改革的经验,又有十三大为今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有志改革的企业家正逢大好的黄金时期!
在太原街头的小吃摊上,新星矿用潜水泵厂技术员董旭升向记者谈起了他们工厂:“我们厂是个小厂,为了把厂子搞活,厂长在工资、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这一下可就惹出了乱子,一些人到处告他搞资本主义,上级不断派人进厂调查,弄得人心惶惶。厂长心一凉,打起铺盖卷儿要回家种地,还是工人把他硬拉了回来。现在,十三大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详细论述,都说明我们厂长的改革是对的,大家甭提多高兴了。这不!又放开手脚干开了。”
校园里的大学生们则以长远的审视的目光关注着大会。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听到报告中说“改革使得人人都有奔头”、“青年人是我们的希望和未来”时,都情不自禁地长时间鼓掌。确实,今天的大学生情绪依然热烈,但更稳定。杭州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说:去年闹学潮,提出“要民主”的口号,但当时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对“民主”的概念是抽象的、模糊的。现在才具体化了,清楚了。十三大的开法本身就体现了改革、开放、民主。新闻中心接待400多名中外记者,直接回答问题,通过广播、电视同国内外人民见面,这些都使人感受到国家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说明我国政治生活的透明度在增加。我们国家大有希望。
亿万人的心弦,随着十三大报告中改革的主调在拨响、共鸣。有这样的党,有这样的人民,有这样共同的目标,虽然还必须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但是,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愁国家不富、国力不强?
新疆七一棉纺厂22岁的哈萨克族纺织女工哈丽且木说:现在党中央提出我国经济建设战略部署分三步走,最重要的是走好第二步,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年轻人是主力军,应当多承担重任。她引用的一句哈萨克谚语,抒发出亿万中国人的心曲:“看到的山,不会遥远了!”


第1版(要闻)
专栏:

出席十三大的三位西藏代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拉萨秩序井然宗教活动正常
重申对达赖政策不变但他搞分裂我们不答应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 (记者张万象、葛大星)对不久前在拉萨发生的骚乱事件,各国新闻媒介众说纷纭,真相到底如何?今后中国政府又将对达赖喇嘛采取什么态度?今天下午三时,来自西藏的三位党的十三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回答了中外记者的问题。
这三位代表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多吉才让,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丹增,拉萨市委书记曲加。他们都是年富力强的藏族干部。
一位美国记者和一位澳大利亚记者先后提问,希望证实他们得到的如下消息:拉萨骚乱事件发生后有许多人被捕,被捕的人没有饭吃,受到拷打和虐待;寺庙的喇嘛受到了迫害;拉萨实行了宵禁。
一周前刚从拉萨来京的丹增告诉两位记者,他们得到的上述消息是不真实的。这次骚乱事件发生后,除了一个身份不明的人之外,少数参与闹事的喇嘛经教育后已经全部放回寺庙。目前,拉萨秩序井然,寺庙宗教活动正常,并未采取什么军事行动和宵禁。
印度记者问:既然西藏局势正常,为什么要关闭西藏,不许外国旅游者和记者进入西藏?
多吉才让的回答是:西藏并未关闭。现在不关闭,以后也不会关闭。对外开放是我国的既定国策。中共十三大又重申了这一点。他提请记者们注意刚刚从西藏传来的消息——日喀则南郊地区日前发生雪灾,政府派出直升飞机和救援人员搭救被困的外国旅游者,结果无一伤亡。我想,这足以说明西藏是否关闭的问题了。
在回答所谓不让外国记者到西藏采访的提问时,多吉才让说,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规定。记者到西藏去,必须履行手续,遵守我国的规定。不遵守我国的规定,笼统地讲不准外国记者到西藏采访,不符合事实。
香港记者问及参与拉萨骚乱的是否如有些传闻所说,有好几万人。她还关心是何因素引起这次骚乱、这些因素是否已被消除,会不会再度发生骚乱。
对此,丹增回答:拉萨骚乱先后发生两次,参与骚乱的总共不过100人。当然,不能把围观的群众计入闹事者。正如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可能有成千上万人围观,但他们毕竟不是事故的当事人。
至于骚乱的起因,丹增认为早已讲清楚了,那就是达赖集团操纵少数人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他透露进一步的情况说,这几年西藏形势迅速改善,达赖集团的分裂破坏活动却有增无已。1985年,他们派人到西藏要搞爆炸;去年还企图搞暗杀;这次又指使一小撮人烧房子、烧汽车、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丹增说,对这些,我们掌握着确凿的证据。
他接着向记者们提供了一系列数字资料:从1952年到1986年,中央给予西藏的财政补贴已达100多亿元;这一时期中央投入西藏的基本建设资金达到34.4亿元;中央和兄弟省市及兄弟民族援建西藏的43项重点工程,已经陆续竣工;1985年西藏全区的农牧业总产值已逾9亿元,粮食产量超过10亿斤……
有记者问:达赖的政治态度过去和现在是否一致?你们会不会因拉萨骚乱事件对达赖的态度发生变化?
多吉才让回答:1959年后,达赖集团一直在国外鼓吹“西藏独立”,在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段时间里,听说达赖在一些场合多次表示过,只要西藏人民生活过得好,他可以放弃这个主张。从现在情况看,达赖说的这些话是假的。他现在鼓吹“西藏独立”更起劲,更猖狂。如果他真的关心西藏人民的话,他应该知道西藏这几年发生的变化是非常大的。且不用和他统治西藏时候比,就说最近八年多来,中央就补助了西藏60亿元,加快了西藏发展的步伐。中央对西藏采取的一系列特殊政策和重大措施,使人民生活大大改善。西藏人民特别高兴。可是达赖跑到美国拉拢少数几个美国议员干涉我国内政。这说明,达赖分裂祖国,闹独立的立场没有变。
说到对达赖的态度时,多吉才让指出,我们仍然真心欢迎他回来。这项政策,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过,达赖是很清楚的。可是现在看来,达赖所说的“只要西藏人民生活好,不计较别的”是假的。
 1959年以前,西藏百万农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现在让西藏人民回到1959年以前的状况,他们能同意吗?达赖集团搞分裂、闹独立,不能得逞,国外少数人妄图把西藏从我国分裂出去,也是不可能的。多吉才让义正词严地宣布:我们对达赖的政策不变,但是达赖搞分裂,我们也不答应!我们实行开放政策,欢迎各国朋友去西藏参观,也欢迎达赖回去,看看西藏与他统治时有什么不同。我们欢迎各国朋友去旅游,但有人去煽动闹事,破坏我们祖国的统一,我们也是不会答应的。
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问:中国警方在拉萨骚乱中是否开枪,死于骚乱的人数是否有如传闻所说,多达19人?
这个问题由当时恰在八角街现场,目睹事件全过程的曲加回答。他提供的情况是,少数分裂主义分子突然搞游行、闹独立,也有一伙不法分子趁机搞打、砸、抢。八角街朝佛的人和摆摊设点经商的人很多,一时间很混乱,围观者上万人。我们政府严格规定不准开枪。这种情况下如果真的警察开枪,不知要死多少人。至于死于骚乱的,曲加确认只有6人。他说,这是事后一家一家医院统计核实过的。死者有名有姓有单位,有原住址。
曲加告诉在座的中外记者,一些国外新闻机构往往不能真实反映西藏的情况,他们对西藏的报道经常是片面的、夸大的、甚至是歪曲的。曲加说,拉萨天是美好的,人是美好的。当然不希望把我们说得十全十美,只希望你们如实地了解情况,客观地报道。
今天应邀与各国记者见面的,还有两位农民代表:河南新乡县七里营乡刘庄村党总支书记史来贺、北京房山区窦店乡窦店村党总支书记仉振亮。


第1版(要闻)
专栏:

郑拓彬在全国外商投资企业经验交流会上强调
深化改革开创利用外资新局面
本报北京10月31日讯 记者陆振华、冯霄报道:经贸部部长郑拓彬在今天开幕的全国外商投资企业经验交流会上强调:要按照十三大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开创我国利用外资的新局面。
郑拓彬向来自全国的14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的300多名代表说,9年来我国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国先后批准建立外商投资企业8943家,海洋石油合作项目41个,协议外资额近210亿美元。积极利用外资不仅加快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增强了出口创汇能力,而且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增加了财政收入,开始显示出较好的综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郑拓彬展望我国利用外资工作的前景时说,当前,国际资本流动不断扩大,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向我国投资;我国经济连年持续发展,吸收外资的能力明显增强;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引入企业,许多企业更加重视引进工作。
郑拓彬指出,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时机,及时总结经验,兴办更多具有良好效益的外商投资企业。他指出,今后主要应当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继续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量力而行,有计划地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既要数量,又要重视项目质量;二是要合理掌握外资投向,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把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电力等以及扩大出口创汇能力的项目作为吸收外资的重点;三要努力提高外商投资企业的经济效益,选好项目,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利用外资中的工贸联合。郑拓彬还强调了继续完善投资环境的重要性。


第1版(要闻)
专栏:

以实际行动庆贺十三大
抚顺石油一厂喜事频传
本报讯 在党的十三大召开期间,抚顺石油一厂18000名职工,以巨大的热情和快节奏填写了一份献给十三大的礼单,以实际行动庆祝十三大的召开。
在这份礼单上第一份礼物是:改炼沈阳原油成功,为我国炼高凝固点石油闯出了路子。该厂原炼大庆原油。沈阳油田大量开采后,国家把改炼沈阳原油任务交给他们。但是沈阳原油凝固点高达46℃,易在输油管和储油罐中凝固;另外,油中含盐、水、蜡量也过大,原有设备、工艺技术均不适应。为了充分利用沈阳油田的资源,该厂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的作用,对原设备、工艺、技术大胆改革,终于在十三大召开前夕取得了成功。
该厂献给十三大第二份厚礼是:在十三大开幕的当天,我国最大、最先进的炼油设备——120万吨催化裂化工程,在该厂建成。催化裂化是炼油手段的“五朵金花”中的一朵,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手段。两年前,他们接受这项任务,困难很多,进度缓慢。今年一月,厂党委书记和厂长向全体职工提出,苦干加巧干,向党的十三大献礼的号召,调动了党员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人们忘我地劳动,为工程建设献计献策,终于使工程提前半年完成。这项工程的投产,一年将为国家提供利税1.4亿元。
正当十三大代表热烈讨论深化改革时,这个厂又传来喜讯:经省检查组审查认定,抚顺石油一厂被定为省级先进企业。
这个厂是1928年建立的老厂,设备陈旧,解放后虽几经改造,但能耗高,这是该厂一直评不上省级先进企业的“老大难”问题。今年初,厂领导向全厂提出:向高能耗进军,向节能要效益,向十三大献礼。全厂上自党政领导干部,下到每个党员群众,层层签订节能承包合同。目前全厂每加工一吨原油单位能量因数耗能由16.72万千卡,下降为15.28万千卡,低于国家二级企业规定指标,终于在十三大召开期间实现了奋斗目标。
(段心强 屈连城)


第1版(要闻)
专栏:

九九重阳节 敬老尊贤忙
四川各地开展活动为老年人送温暖
本报成都10月31日电 记者罗茂城报道:今天是秋高气爽的“九九”重阳节,四川各地普遍开展敬老尊贤的活动。许多地方的公园、文化宫、文化馆等公共活动场所为老年人开放,同时举行了文艺节目、小型舞会、钓鱼、灯谜、老年书画展览、商品展销、老年保健、法律咨询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目前四川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840多万,占总人口的8.25%。今后每年都将有一大批人加入老年行列。这些老年人过去为革命和生产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发扬我国良好的道德风尚,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四川省人民政府今年要求各地在重阳节期间普遍开展一次敬老尊贤活动,动员社会各界为老年人服务送温暖。
记者在四川省级机关和成都市举行的敬老尊贤活动上,看到许多老年人或夫妻结伴而行,或携带儿孙而来,有的在钓鱼、猜谜、谈心,有的跳舞、听戏、看电影……尽情享受天伦之乐。86岁高龄的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潘大逵高兴地对记者说:“敬老尊贤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近几年得到恢复和发扬。现在把重阳节定为敬老节,使我们许多退下来的老人有聚会的机会,我心里很高兴。我希望老年人都成为一个健康老人,幸福愉快地欢度晚年。”


第1版(要闻)
专栏:

竹下登正式担任日自民党总裁
表示愿于明年适当时期访华
本报东京10月31日电 日本自民党今天举行第48届临时大会,正式选任自民党干事长竹下登为该党第12位新总裁。
竹下今天以无投票的形式担任新总裁后,随即决定了自民党的其他领导人。按照竹下的提名,前外相安倍晋太郎任干事长,政调会长伊东正义转任总务会长,前通产相渡边美智雄任政调会长。
据已确定的政治日程,11月6日召开临时国会,进行首相指名选举,同日组阁。因自民党在国会内占绝大多数,届时竹下新总裁将被指名为第74代政府首相。竹下在今天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竹下新政权将以自民党的“举党体制”为基础,组成务实的内阁。新内阁成立后将继承中曾根内阁的一系列改革路线。
另外,在问及对华关系时,竹下再次表示,新内阁将以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的四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对华外交。他还说,明年是日中和平友好条约10周年,为了加深相互信赖关系,他把在明年的适当时期访华作为考虑的课题。


第1版(要闻)
专栏:

美苏首脑十二月七日会晤签署消除中程核武器协议
本报华盛顿十月三十日电 记者张允文报道:里根总统今天下午在白宫宣布,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已接受他的邀请,决定于今年十二月七日来华盛顿会晤,届时双方将签署一项消除美苏两国中程核武器协议。里根是在今天下午同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会晤后作出上述宣布的。


第1版(要闻)
专栏:每周论坛

领导机关活动开放好
方斜
党的十三大开幕,电视向全国实况转播。中外记者400多人莅会采访,每天发出大量消息。党的代表大会以如此大的规模向社会公开,向世界公开,这还是第一次。大会进行期间,还举行记者招待会,请一些负责人回答中外舆论所关心的问题。这些做法受到了国内外一致的欢迎和好评。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在这方面,可以说,十三大给全国党政机关做出了榜样。
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可以让群众全面、及时地了解领导机关的活动意图,从而可以使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地反映上来,尽可能体现在领导的决策之中。这对于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上下同心,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政治局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前一段,已有一些省市人民政府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举行记者招待会,并且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工具,扩大领导与群众对话的范围,提高领导机关政务活动的开放程度,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看来,“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已经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为了逐渐把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真正做到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要破除一些传统的旧观念。
一种观点认为,领导机关活动具有保密性,直接向市民通报开放,不是“泄密”吗?其实,领导机关保密的活动只占所有活动中一小部分,大多数活动是可以开放的。比如某市要建设一项重点工程,它与广大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项工程从决策过程到工作进展情况原原本本地向市民通报呢?群众一旦了解全过程,不仅会理解实际工作中的困难,还会献计献策,把好事办得更圆满。反之,任何一项重要的工作以层层传达的方式,到普通市民那儿已经七折八扣所剩无几了,凭这点支离破碎的“精神”,是很难把工作做好的。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领导机关活动开放了,会削弱领导机关的权威性。在这些同志看来,有意无意地强化或保持神秘感,就会在群众心目中有权威了。殊不知,随着整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群众已不再用神秘的眼光来看待领导机关的工作了,他们是从决策的科学程度,工作效率的高低和是否真正为人民服务来评估领导机关的权威性的。市长亲自到普通百姓当中同大家讨论“菜篮子”,大大缩短了政府同群众的距离,使领导同志的工作和困难为大家所理解,领导的威信只会更高,怎么会失去权威性呢?
实行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是对过去政治生活中存在的某种封闭状态的否定,是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有效方法。当然,实行政务活动开放需要有一个过程,一下子全面开放,打开电视机,天天都是领导和群众对话,也不一定好。因此,认真总结前一阶段实行领导机关活动开放的经验,用制度化的办法固定下来,是很重要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北京市近几年兴建的住宅楼和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在朝阳区就兴建了十一个小区,人们的居住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图为初具规模的安外五路居小区,建筑面积达130万平方米。 程文周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