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坛风景线

马加和他的《北国风云录》
白长青
东北作家马加已七十六岁高龄,但身板健朗,笔耕不歇。
1983年,马加完成了他晚年的力作《北国风云录》,并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部书描写了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这一风云变幻的历史年代里我国北方人民的斗争生活,是作家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主人公周云是个来自东北农村的穷学生,他考取了东北大学,酷爱文学,在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动荡时代,面对国破家危的厄境,有书而不可读。“九一八”后孤身流亡到北平,失学失业。后来他找到了党,参加了“左联”,积极投身于救亡运动,在革命的烽火里成熟起来。
马加写这部作品,起因于一件事情的触发。那还是在1956年春天,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同中国作家协会部分理事座谈。中午吃饭时,马加正巧坐在陈毅副总理身旁。陈毅副总理了解了马加的创作计划和过去的经历后说:“你应该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那些重大的历史题材。”鼓励马加写歌颂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作品。
周恩来和陈毅同志的话,使马加受到启发。他是东北人,经历了“九一八”事变,他亲眼看到家乡在日本侵略军蹂躏下的颤抖,也亲身体验到东北人民烈火一样的反抗激情,为什么不把这些东北人民反侵略的真实业绩写出来呢!1963年马加开始动笔,“文革”中初稿被焚掉了;1972年再次动笔,“反击右倾翻案风”时再次被焚;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完成了心中的夙愿。
不久前,他从北京治病回来继续伏案写作《北国风云录》的续篇。
工作之余,马加喜爱钓鱼、下围棋。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看着活蹦乱跳的鱼儿咬在钩上,也是一种愉快的休息。


第8版(副刊)
专栏:剧谭

愿艺坛群星闪烁
——观言派的继承人言兴朋演出有感
黄 裳
京剧的陷入了“危机”,已经议论得很久了。经过长时期的热烈讨论,人们努力企图寻找病根和救活的方法。讨论的中心终于逐渐转移到演员身上,发现后继无人才是戏曲危机的关键所在。戏曲艺术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演员表演的魅力,这是人所共知的。没有新生力量的大量涌现,要想振兴传统的戏曲艺术是不能想象的。这就使我们每逢看到在京剧舞台上出现了闪烁着光彩的新人,看到一个著名的京剧流派后继有人时,总是抑制不住欣喜激动的感情。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言菊朋开创的言派,在舞台上冷落得很久了。最近由于言氏嫡孙言兴朋的崛起,才使观众又重新记起了这一流派的特色,追寻久已绝响的流派风貌,重新思考它在戏曲美学上占有的独特地位。对于戏曲来说,这一事实的本身就有着重大的意义,实在不只是一个流派的重新振兴而已。
流派的出现,是戏曲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之一。流派的产生,是艺术家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艺术发展的趋向与个人天赋的条件辛苦创新的结果。艺术家在解释剧本时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有不同的重点,这些就构成了脱离习惯表演程式的基础。艺术家又运用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在舞台上尽情地阐释自己的理解,从而造成了不同流俗的风貌,给观众以崭新的观感。流派因而形成。言菊朋是谭鑫培的继承者,在唱腔设计上下了很深的功夫,他主张腔由字生,字正而后腔圆,因此在“四声”的运用上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他的创腔并不简单地重视表面的华丽、繁缛,更重要的是用这些手段传达人物感情的变化。这样,新腔就都建立在对人物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而并非外加的点缀。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同样的唱腔、板式出现在不同剧目中展现的是不同的风致。言菊朋有文化素养,他的表演中带有的浓郁书香气,这样,言派在众多的老生流派中就显得分外的“雅”,这个流派的特异之处就在这里,是一种更高级更细腻的艺术表现方法的展现。
在言兴朋的表演中,能够看得出这些特点是得到了一定深度的理解、体现和发扬的。他的天赋好,有一条宽亮而略带苍劲的嗓子,可以运用自如。又因家学渊源,辛苦追求,真的能掌握了言派的特点。他的功底好,在《上天台》之后连演了《太庙》。这一场里有大量繁复的翻跌身段、吊毛、抢背、僵尸……运用得十分恰当,在大段唱工中进行,正如水银泻地,绝无生硬和卖弄之病。在《连营寨》中,也着意丰富了当年言菊朋的表演,出场时的高吊毛,后来又运用了虎跑、抢背,最后上场则是前扑,僵尸倒地。这就进一步丰富了言派的内含,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这正是一条健康的艺术发展道路。对传统有深刻理解、继承,又不墨守成规,随时结合自己的条件,发展、前进。这正是未来京剧的生命力所在。
从言兴朋的成长过程,也可以看出艺术道路上的艰难坎坷。他出身于梨园世家,但父母并不想让他继承家业。由于他自己的争取,才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就在他学习锻炼刚有一点成绩的时候,碰上了十年动乱,下乡当农民、下厂当工人,虽然时时不忘旧业,没有荒疏,但在动乱过去以后,只能以一个业余京剧爱好者的身份出现。当过钳工,学过越剧,好不容易才踏进了京剧院的大门,以一曲《上天台》获得观众的赞赏,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这一段道路是艰难的,坎坷的。没有对言派艺术的情深意挚的追求,没有对京剧艺术坚定的事业心,一切都是无从想象的。
戏曲的前途、京剧的前途都殷切期待着群星灿烂局面的早日出现。这就是我们对言派传人言兴朋的崛起感到特别高兴的原因。言兴朋在《卧龙吊孝》中饰诸葛亮


第8版(副刊)
专栏:

先天下之优而优
杨钟濂
荣获国家质量管理奖的上海无线电十八厂,为使“飞跃牌”电视机有新的飞跃,同四十七家为它提供零配件的工厂组成厂际质量保证体系,促使产品质量更上一层楼。人们把这种不断创优的精神誉为“先天下之优而优”。
“先天下之优而优”,敢于争第一、攀高峰,这是每个自强不息的民族所具有的精神素质。我国历史上许多第一流的科学技术成果,都是勤劳勇敢的人民不满足于现状,奋力进取的结果。以我国发明的活版印刷术为例,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而平民毕升并不满于盛行的板印技术,他苦心孤诣,通过实践,终于制成活板,以之“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从而在世界印刷术的历史上开创了新的一页。
然而,要使“先天下之优而优”的抱负能够实现,必须有一个允许和鼓励人们发挥创造性的环境,或者说,必须使英雄有用武之地。历史上我国虽不乏称得上“天下之优”的发明创造,但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却甚为缓慢,这同我国长期封建社会对人们创造性的压抑有很大关系。活板印刷术虽然由毕升发明了,但当时并没有很好推广应用,并从应用中加以发展。比毕升晚死四十四年的沈括说:“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指沈括的同族兄弟们——笔者)所得,至今宝藏。”实用性很强的发明物,当时竟被宝藏起来,其命运实在可悲。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具有“先天下之优而优”之志者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但曾几何时,我国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拉大。“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晚清张维屏《新雷》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无疑是一声新雷。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造成了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但是实现“先天下之优而优”的抱负是不是就不再有阻力了呢?还不能这样说。据报载,唐锦生发明的全塑小汽车,结束了世界汽车工业搞塑料车四十年未成的历史,感动得英国皇家汽车研究会会长连声称赞:“First one!First one!”但要在国内进行生产却难如登天。可见,某些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仍然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党和人民是支持改革的,改革的障碍终究要被消除。唐锦生发明的这种价廉、省油的小汽车的生产经营合同现在不是签订了吗?
实现“先天下之优而优”,客观条件固然重要,而主观努力尤其不可忽视。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仍然是我们的座右铭。一个有志于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人,应当时刻想到人民的利益、人民的需要。为实现他们的利益、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付出扎扎实实的劳动,环境顺利不沾沾自喜,受到挫折不灰心丧气,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搞科研、做学问,就可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成果;搞体育,就可能夺取到群英争羡的桂冠……当人们得知在第三十五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我国代表团获奖总数和夺得金牌总数都居第一,并获得唯一的“高水平参展团奖杯”的时候,当人们得知我国运动健儿在1986年获得二十七个世界冠军的时候,人们是多么感激这些创业者们以自己的汗水为国争光啊!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采风录

水乡茶馆
陆士虎
江南水乡的茶馆,往往是在小镇的桥堍上开设的。茶馆的建筑古朴雅致,小巧玲珑,多半是临水依岸的水榭式楼房。过去这种楼多用乌瓦粉墙的砖木结构,近年来多用钢筋水泥结构了。靠水的那边,往往有一座七八级台阶的河埠;楼下的地板和河面留着一个涨落潮的落差位。楼上装有雕花的格子窗,可凭栏品茗,纵目眺望那小镇风光,如揭去轻纱般的雾霭,露出秀美而神秘的真容,桨声欸乃的小篷船从光影迷离的水巷里悠悠哉哉地飘来,半醒半睡的小河水中的倒影如微风吹皱的丝绸,绿水唱着永无休止的抒情歌曲,……春天,绵绵细雨纷落,窗前犹如挂着一层透明的丝帘,随风拂卷。到了炎阳似火的三伏天,从河上吹来的带有潮气的凉风,也会把满楼的暑气驱散的。
有些茶馆还查不清是哪个朝代遗留下来的。它象个垂暮之年的老者,依傍那长着绿苔、野草的拱形石桥,鳞式的瓦顶上长着几丛瓦花,清水砖墙上的石灰却已风化剥落,但木结构的建筑还坚实无恙。店名也大多沿用“凤春”“昌源”“同福”之类旧字号;依稀可辨的金字招牌会把人带到遥远的年代里去。若不是灶头边装置的自来水龙头和店堂里飘出的立体声录音机的迷人旋律,那你也许会觉得这里还是一个古老的角落呢。
天未亮,茶馆的电灯就亮了。排门板还没有打开,几个老茶客就熟门熟路地走进来,拣个老位置坐下了。来这里喝茶的主要是老年人,而大多是镇郊的农民。当煤块在老虎灶里窜出淡蓝色火苗儿,汤罐里的水也就沸了。那个闭上眼睛也能记得他尊容的“老堂馆”就热情地拉长吆喝声,提着长嘴茶瓢,笑吟吟地走来了。于是那方桌上的紫沙茶壶揭了盖,倒放的瓷器茶盅翻了身,“老茶馆”提茶瓢的手一抬,一侧,茶瓢长嘴里就吐出一条白色粗线状的开水,霎时茶叶清香就伴着白蒙蒙的热气,溢散弥漫了。不论同桌的是知己的还是陌生的,年长的还是年少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小镇的趣闻,乡村的逸事,荒诞的传说,市场的信息,世事的变迁,人间的悲欢……全都在品茗中悄悄地互相交流。无怪乎古代的柳泉居士蒲松龄先生要自己开一爿茶馆,边品茗边搜集《聊斋志异》的原始故事了。
茶馆外的街沿石上,摆满栉比鳞次的应时菜摊。有吐白泡沫的毛脚蟹,活蹦活跳的鲜鱼、活虾,雪白的太湖萝卜,还有鸡、鸭、鹅、兔和野味。有个卖粢米饭的姑娘也来轧闹猛了:那粒粒晶莹饱满的粢米饭过秤后,一双纤手不停地用新毛巾捏着,饭团里放些芝麻和白糖。那热气和香味,令人舌底生津。个别“小滑头”边吃边戏谑:“伊格喊声也象饭团那么糯软!”姑娘却不屑一顾,只露出两个甜甜的笑涡……


第8版(副刊)
专栏:新书架

《凌叔华小说集》
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已将凌叔华的三个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辑为一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原本选印》丛书之一种重排出版。
凌叔华是我国新文学发端的十年间出现的第一代女作家。她擅长于心理写实,在艺术上受英国近代女作家曼殊斐尔的启发。高门大族和中产人家温顺女性的娇慵、困惑、迷信、虚荣的心理,及其枯寂和忧郁的灵魂,在她笔下都有生动鲜明的表现。凌叔华又是一位山水花卉画家,她以画笔入小说,清淡秀逸,别有一番诗情画意。(薛文)


第8版(副刊)
专栏:新书架

《杨振声选集》
《杨振声选集》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杨振声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描写生动、细腻。选集基本包括了作者创作的精华,并附有孙昌熙、张华的论文以及《杨振声著作系年简表》。萧乾为该书作序。
(洪 治)


第8版(副刊)
专栏:新书架

《美与文学》
《美与文学》是何孔周的文艺评论集,选有作者近年来发表的评论文章四十多篇,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文)


第8版(副刊)
专栏:

《士兵与命运交响曲》
《士兵与命运交响曲》是部队青年诗人王晋军的诗作集。它象琴弦演奏出为和平英勇鏖战在南疆前线的中国士兵的命运交响曲,讴歌新一代“最可爱的人”。该书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龙 坪)


第8版(副刊)
专栏:

变化在我们周围 (油画)
郭凤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