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9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青胜于蓝而出于蓝
金戈
荀子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后人把荀卿这两句话简化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源于水而寒于水。
荀子之论着实精妙。千百年来,它一直激励着人们后来居上,一代胜过一代。于古于今,于中于外,已得到反复的证明。荀子是冉雍弟子的学生,他的成就,特别是他的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大大超过了他的老师。东汉的王充,曾“师事扶风班彪”,而他的成就又远非班彪可比。后魏的李谧,最初师事小学博士孔璠,后来孔璠却反过来向李谧学习。至于今天,这样的事例更是俯拾皆是,正所谓“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
不久前,我的一位老师来京,畅叙师生之谊。尽管学生时代,老师们在我身上花费了不少心血,而我至今无所建树,甚感惶愧。然而这位老师却称赞我“胜于蓝”,真有点使我无地自容了。我深知,时至今日,我委实尚未“青”起来。
同这位老师见面之后,我似乎对荀卿之论有了新的认识。我虽然至今未“胜于蓝”,但“胜于蓝”者确实大有人在。然而,胜过自己老师的人,不论他们如何才高八斗,出类拔萃,在成才的过程中毕竟有老师的心血。青毕竟是“出于蓝”,冰毕竟是“源于水”。“蓝”之不存,“青”将安出?“水”之不在,“冰”何以成?于是,我将先贤之言改动了一下,以表学生心迹:青胜于蓝而出于蓝,冰寒于水而源于水。
当年,《劝学篇》正是我上面提及的那位老师讲授的。他用荀卿那两句名言鼓励我们,十分坦诚地说:“希望你们将来超过老师,超过得越多我越高兴。”他说得是那样真心实意,情真意切。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记忆犹新,言犹在耳。这种真诚欢迎学生超过自己的精神,不正是人们交口赞誉的“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吗?不正是让后人踏着自己肩头攀登的“人梯精神”吗?
9月9日是毛泽东同志逝世十周年,又近教师节。这不禁使我想起毛主席在徐特立同志六十岁生日时,写的那封信:“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寥寥数语,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老师的感激、敬仰、终生不忘的真情。由此,我进一步坚定了一个信念:不论自己将来是否能够“胜于蓝”,老师永远是我的老师!后生的成就愈大,对先生的尊敬愈隆,这是一个人品德的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第8版()
专栏:

植根于心田的大树
刘堂江
周谷城先生从来不曾收过我这样一个学生,然而,他却是我终生难忘的恩师。
1970年,我刚一跨进华东师大中文系的门槛,工、军宣队便给我们上开了“阶级斗争”课。他们逐个地批判介绍了本系、本校的所谓“反动学术权威”之后,似乎还觉得不怎么过瘾,又把矛头指向了江湾那边的复旦:“复旦大学有个周谷城,那可是个大大的资产阶级反动权威。他宣扬什么‘时代精神汇合’论和‘无差别境界’论,毒得很!”
我是个山乡青年,孤陋寡闻,不知道什么叫做“时代精神汇合”论。出于青年人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也为了参加“革命大批判”,我就到资料室去找了一些周先生的“黑书”来读。读过之后,我感到自己非但不能“批倒”,反而觉得他讲的那些都很在理,心中暗想:不管他反动不反动,反正这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
后来,我又从复旦的同乡那里听到了一些关于周先生的情况。比方说:他在青年时期与毛主席交往很深,“文革”前在国内外史学界的威望很高,等等。我也听说了他“拒不接受批判,顽固坚持反动立场”的故事。据说有一次,“革命群众”要他承认自己的观点是反动的,他反抗道:你们要是把我逼急了,我也会进入“无差别境界”的!听了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感到周先生不但是个很有学问的人,而且是个很有骨气的人。
有一天,我和同乡漫步复旦校园。同乡突然拉了我一把,轻声说:“你看,那就是周谷城。”我抬头一看,只见一位高大魁梧的老者从我们旁边走过,他虽然形容有些憔悴,衣服上似乎还有些尘土,但腰板挺得笔直,昂首阔步,一点也看不出挨批判的晦气劲儿。我目送着他远去的身影,不禁浮想联翩:多象一棵苍劲傲岸的大树!
1973年秋天,我毕业留校工作。为能有机会继续在高校深造,我暗自庆幸。没想到“福兮祸所伏”——厄运临头了。“四人帮”一伙出于反对周总理的卑鄙目的,在上海抛出了一个毕业生的《谈话纪要》,掀起了一场所谓“批判资产阶级习惯势力”的狂风恶浪。《谈话纪要》中说,华东师大中文系有一股“智育第一”的“阴风”叫人发闷,毕业生留校问题就是突出表现,“现在留下的,尽是那些业务上拔尖的,顺从老师的,不大贴大字报的。”于是,我们几个留校的人霎时间就成了“智育第一”的黑标杆。我们走到哪里都有人戳脊梁骨。教学资格被取消了,原先定好的写作项目也不许参加了,系里已经没有了我们的立足之地。在一个阴雨蒙蒙的日子,我们被流放到奉贤盐碱滩上的“五·七”干校。我和同伴抱着铺盖卷儿,坐在一辆破破烂烂的小卡车上。颠颠簸簸,颇有些凄凉之感。
我当时的心境坏极了,苦闷象恶魔一样纠缠着我。学知识、钻业务有罪,而“长角长刺”那一套又不会干,也不愿干。我觉得自己生活在社会上没什么出路了,生命之河似乎要干涸了。但我又想:学知识有什么不对?没有文化科学知识国家能富强吗?不学无术的人对社会、对人民有何益处?既然学知识是对的,就应该坚持,要象周谷城先生捍卫他的学术观点那样,为了坚持真理,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一想到周先生的人格、风骨,我顿觉生命又有了活力。在食堂排队买饭、在路上行走再被人指指点点时,也不觉得无地自容了。在一位好心老师的秘密指导下,我又偷偷地写起了关于小说艺术探讨的文章……


第8版()
专栏:

筑路工的沉思
——写在大秦新线工地
高伐林
对峙
跳下了汽车,顾不得拍打身上的灰尘,顾不得伸展僵硬的关节,我抬眼凝视将开掘隧道的山崖——那密匝匝的荆棘丛,那浑然一体的坚石。
呵,山崖竟也俯首凝视我!
目光撞击,铿然有声。
山的视线,汇集了大自然七亿年野性的蛮力。
我的视线,凝聚了一个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生机。
互不相让。对峙。静寂。
如果说山的目光撼动了我的心,那么我的目光一定也震慑了它的心;如果说我在默默赞赏这个对手的强悍,那么它也一定在悄悄称许我的果敢;如果说我在这对视中汲取了它的力量,那么它也一定汲取了我的锐气……
嘿,只有这样的对手,才配与我角斗!
我往前走近一步。顿时,山更耸起了背脊,张开了棘刺,它准备着猛扑下来……哦,我似乎还听到了它咬牙、低啸、躁动不安……它预感到了那一瞬:在它漫长的岁月中注定要成为决定性的一瞬,它无言地等候企盼了七亿年的一瞬;与我相搏、被我征服的一瞬!
我走上前去。
大断层
隧道深处,炮声引发了天崩地坼的大塌方!拨开硝烟再看看掌子面,我们不禁骇然——
大断层!
是在什么年代,大山的胸膛里发生了这场可怕的裂变?何等巨大的力量突然发作,把坚硬的花岗岩猝然扭弯、撕裂、挤碎!山呵,山呵,一定发出了惨痛而喑哑的呼叫?一定为剧痛蜷曲了又强直,痉挛了又瘫软?
多少个世纪流逝了。剧痛,再不堪忍受的剧痛也终于缓解了,山,平静下来,又有了刚健流畅的线条,任阳光宁馨地流泻,雨水温驯地抚弄……可是山哪,你并非自然而然地衰颓风化!大断层一直横亘在你的胸膛里,它没有愈合,永远不会愈合;今天,你才勃然大怒,这样狂暴地阻止我们触动你的创口,劈头盖脸地砸下大群大群的乱石,喷射成百上千条粗粗细细的水柱,筑起一道道坚硬的水墙……
我默默地低下了头,思忖起你的命运,也思忖起自己……
你的痛苦是深重的,大山。你的痛苦是悲壮的,大山。但是今天,我不能不超越你的痛苦——一座山的痛苦不应该阻挡大地的变迁、岁月的步伐呵!枕木要在这里铺设,钢轨要从这里伸延,列车要由这里驰过。这一切都不能中止,也不能绕道。——没有时间了!
我踩着乱石,支起柱木,迎向大断层,看准下一茬炮眼的位置……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话里羼水
许少飞
酒一羼水,味道就变淡变苦了。可是,话一羼水,味道却变浓变“甜”了。溢美的词句,奉承的话头,不切实的豪言,不正派的蜜语等等,皆属此列。《诗经》中称“巧言如簧,颜之厚矣”;《论语》中也斥之为“巧言令色,鲜矣仁”。
现实生活中话里羼水,不仅未绝迹,有些地方还时或泛滥。比如,做广告虚张声势;上报材料,添枝加叶;评论作品或演出羼水,轻抛桂冠,动辄以“著名××”而加冕等等。群众鄙夷地讥之为:“他们呀,卖的是三斤重的鸭子,二斤半的嘴”,“三分做功,七分唱功!”
要挤干话里的水分,一是对亲爱者、畏我者、有求者的话,要多打问号;二是自省平日是否不能平等待人,作风不民主,摆架子,弄权势,居下位者常会矫言逢迎,说话顺着你竖的旗杆爬;三是凡事该知己知彼,多向实际调查,多作思考分析,才能不受羼水语言的蒙蔽。
羼水的酒,容易尝出来;羼水的话,则不易听得出来。特别是,新进入领导班子的年轻同志,当你取得成绩而又踌躇满志的时候,当你掌握部分权力一切比较顺心的时候,当你脱离实际备受恭维有点飘飘然的时候……


第8版()
专栏:

《中华园丁之歌》
丁明堂同志编辑的《中华园丁之歌》,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向第二个教师节的献礼。
《中华园丁之歌》是新中国第一本教坛诗词选,集全国五十多家主要报刊发表的祝贺第一个教师节和歌颂人民教师的诗词。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贺教师节”,选录四十首;第二部分为“赞颂老师”,选录有五十首;第三部分为“歌唱园丁”,选录有六十首歌词(其中十首歌词还附上了曲谱)。
本书前面,刊有国家主席李先念在去年教师节《致全国教师的信》、彭真委员长为教师节题写的“人民教师光荣”的贺词和赵紫阳总理出席北京师范大学庆祝教师节时会见教师代表的照片。
这是一本集体之作。作者有诗人、学者和广大业余诗歌作者,充分表达了对人民教师为国育才崇高精神的赞美。
(铁汀)


第8版()
专栏:

雨葡萄(外一首)
陈所巨
心思透明躯体与
躯体以外的世界透明
盛夏的晶体无疵无瑕
这时候雨葡萄如少女一般天真
藤蔓如蛇
绿影如梦
葡萄世界,
雨葡萄在所有平面
水灵灵地摒弃葡萄滋味
许多颗粒
许多滴嗒的清音
我与你相互照耀
相互解透无影的内心
沿青脉滑行
然后,就这样透明着融为一体
就这样说:啊,夏天
故乡小城
你在我眼里,我在你心里
你在我眼里是四条小街和满夜灯火
我在你心里是欲说还休的磨损文字的唐碑
那老客年年来敲梆子
那女子许多年仍是不老
那桥以石青肚皮作夏夜的凉床
那明代木殿不倾不斜
以四脚柱撑着狐仙的传说
糍粑和箬粽不是故乡风味
水芹与三月蒿不曾入席
石头桥墩以石耳朵听风听雨
青皮县志厚厚如翻不动的老城
谷雨茶色流过街心
流过不眠的思索
黄昏,有许多洗衣女子
似通非通地谈古论今
直到那铁塔顶尖
将一粒猩红静静地嵌入清夜


第8版()
专栏:

老师的生日〔国画〕
袁大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