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9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牛鬼蛇神”广狭义辨
完颜荔
解放后,一次政治运动特产一批“分子”,各有“注册商标”为记。例如“反右”扩大化出了几十万“右派分子”,一提起来都知道是1957年的(少数是1958年补入的)产品,商标非常鲜明;后来一变而为“摘帽右派”,再变而为“改正右派”,“商标”仍然如故,毫不含糊。所以近年来有所谓“附庸右派”者,只好对人说:“当年我差一点儿没打成右派呀!”究竟差了哪一点儿虽已无可稽考,“没打成”毕竟是“没打成”,这是冒牌不来的。(1957年还出产了一些“内控右派”和“中右分子”,不知何时悄悄地定了,又不知何时悄悄地改了,事秘外人莫详,这就不去深论了。)
“文化大革命”的情形就不一样:搞得那么大,搞了那么久,斗了那么多人,关了那么多人,死了那么多人,反而没有什么专属这一次的特产。所谓“叛徒、特务、现行反革命”,所谓“反党分子”,正式作过这些组织结论的并不很多,这些“商标”早都有了,并非“文革”的特产。原来说这次运动主要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结果正式戴上这顶帽子的似乎一个都没有,审查结论上都是很辩证地写着“犯走资派错误”,还不到那个“派”的份儿。
只有“牛鬼蛇神”这个称号,在“文化大革命”中流行起来,至今还有点“文革特产”地道“国粹”的味道。可是这个称号的内容很复杂,有广义,有狭义,伸缩性很大。现在似乎是把一切住过“牛棚”的人统称为“牛鬼蛇神”,都算是光荣史了。从广义上说,这个词也没有用错。但在“文革”初期,“牛棚”里的所谓“牛鬼蛇神”只是狭义的,专指先前的政治运动中已经正式定为什么“分子”的人,档案上早被狠狠记上一笔,日记、书信有什么“严重问题”,什么“海外关系”的人,他们早就明里暗里上了“副册”“又副册”了。(起先还有一种“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后来这个称号不大用了,他们历史上很容易找出什么问题,于是都归入狭义的“牛鬼蛇神”一起去了。)至于被当作“走资派”送进来的,那时并不叫作“牛鬼蛇神”。他们昨天还堂堂地列在“正册”上,手里还掌握监督改造控制使用“副册”“又副册”上的“分子”们的权力。今天虽然都进了“牛棚”,同“请罪”,同扫地,同清厕所,似乎平等,实际上还是有分别的。大家心里都清楚:究竟是不是“走资派”,不是运动初期的揭发批判就能够决定的,总还要到运动后期作组织结论时才见分晓。根据以往“批判从严,处理从宽”的规律,现在被指为“走资派”的多数,都将不会定为“走资派”,运动之后仍将堂堂正正地名列“正册”上面(也许名次不免暂时排后一些)。而“牛鬼蛇神”的命运早就定了,这次“文革”不把他们从“副册”贬入“又副册”,从“又副册”贬入不知什么册,就算他们的万幸,运动过后他们还不是照样地被监督改造,被控制使用,被怀疑不用……?今天同请罪同扫地同清厕所的多数“走资派”,那时仍然会回到有权听“牛鬼蛇神”们“汇报思想”,派他们“劳动中加强改造”,决定给不给他们“摘帽”的地位。(这当然只是说他们的地位是那样,并不是说他们每个人主观上都想那么干。)上天下泽,冠履不可倒置,这是永恒的。
当时“牛棚”里的“走资派”和“牛鬼蛇神”们自己是这样看的,相互也是这样看的,这就决定了那里的“人际关系”——不,应该说“牛际关系”是非常微妙的。一切什么工作组,什么思想宣传队,什么“革命群众组织”,也都看到了这种微妙的关系,针对着实行了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伟大政策和策略。
到了“文革”中期,大打派仗,有些“走资派”成了两派争夺的焦点,有些“走资派”成了扩大冤狱的活靶子活材料,受到极大的迫害,有不少被迫害至死,相形之下“牛鬼蛇神”的处境似乎稍为轻松一点,这是始料所不及的。但是“文革”的后期,虽然“四人帮”还在控制和捣乱,定案工作仍然不得不大体上遵循我们多年来政治运动的一套模式:“走资派”都成了“犯走资派错误的好人”,没有死的大都“结合进领导班子”了;而“牛鬼蛇神”们则是“维持原结论不变”,他们也很感激了。
如果不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坚决清理平反历史上的一切冤假错案,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那种上天下泽,冠履不可倒置的局面还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容我乱说一句,也许正因为改变了,大家也就不大记得清了。于是,“牛鬼蛇神”就只成了广义的包括一切住过“牛棚”的人的总称,最初那个狭义的用法许多人都不太知道了。至少我还没有看过一部文艺作品描写过当日“牛棚”里那种微妙的“牛际关系”的,描写过几年同“棚”难友,“定案”之后恢复了“正册”“副册”“又副册”之分的种种变化的。这不但无助于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也无助于充分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的伟大意义。可见辨释这个称号的多层次的广义和狭义,更不可缓了。爰不揣固陋,亟执笔而成此篇。 1986年7月15日


第8版()
专栏:

评诗外话
徐全利
宋朝名诗人曾巩,少警敏,援笔成文。然而,有位名叫符遂的人却说他“不能诗”。此说一起,则议论纷纷,曾巩成了“有争议”的人物。当有人认为曾巩“文章妙绝古今”时,传播曾巩“不能诗”的符遂,便拿出曾诗细读。他见曾诗格调超逸,愈读而愈不能释手了。这是何故?《隐居通议》认为:“往往宋人诗体多尚‘赋’,而‘比’与‘兴’寡。先生(当时的学者称曾巩为“南丰先生”——引者注)之诗亦然,故惟当以赋体观之,即无憾矣。”
把文坛上的这页“老黄历”翻出来看看,确有温故而知新的意义。我从中悟出两点想法:其一,符遂贬损曾巩,原本没有细读曾诗,发出谤言,近乎捕风捉影;其二,宋诗尚“赋”而寡用“比”与“兴”,若不以“赋”观之,却仍以唐诗的老手法来评曾诗,这无异于以旧尺量新物。
目前,一些锐意改革的同志,头上大多戴着一顶“争议人物”的荆冠。据有关人员调查,被评为全国优秀厂长(经理)的二十一个改革者,竟有一半成了“有争议人物”。其中,有些对“争议人物”的“争议”,只是匿名信,可有些领导却据此便也作为“争议”的根据。这就象符遂连曾巩的诗也没细读便妄加诽谤一样,对改革人物的影影绰绰之争尚未弄出个“眉目”,便也轻信起来,这哪能不出现似是而非的“争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对改革人物的“争议”标准是偏颇的。他们往往用旧尺子来量改革者的长短,就象争议曾巩的诗,不以“赋”体观之而以“比”、“兴”论之一样。象这样习惯于用老观念、老框框来“套”改革者,怎么会不出现飞短流长的争议呢?
我于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评价改革者,一要看清事实真相;二要把握好标准。


第8版()
专栏:文坛风景线

不知疲倦的作家碧野
罗公元
他因过度的兴奋,接连不断的作报告,不能控制自己,住进了医院。医生规定不能看书也不准写东西。他实在难熬,手头的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已经进入高潮,要抑制也无法抑制。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过去了,医生给他松了绑,每天允许写一千字。六个月过去了,他出了院回到了家里,每天能写三四千字了,尽管这时离交稿付印的合同期已无几日。他又不知疲倦地写了起来,间或在屋子里院子外散散步,吹吹风,尽管天气是那样的炎热,几乎是汗流浃背。他终于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完成了他的长篇小说,把稿子交给了出版社。交稿不几天就又整装出发了,到广州,到深圳,到他感兴趣的地方,一篇又一篇散文在他的笔下诞生了。他的笔是很神速的,如同他的性格,热烈执著,一往情深。尽管他已七十挂零,他那火一般的创作激情,是不见衰竭的……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哥萨克》
漓江出版社翻译出版的俄国中篇小说《哥萨克》,是列夫·托尔斯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描写莫斯科贵族青年奥列宁厌倦了上流社会的空虚生活,到高加索从军。在奇伟的大自然和纯朴的哥萨克中间,他对人生作了自我反省,感到愉快和充实。哥萨克美女玛丽雅娜的天姿绝色和犷野的情性,更使他倾慕不已。他甚至想入哥萨克籍,娶个哥萨克老婆,跟旧的生活一刀两断。可是他终究摆脱不了贵族习性,实现不了“平民化”的梦想,也得不到真正的爱情,只好无可奈何地回到上流社会中去。
《哥萨克》在思想上具体地表现了托尔斯泰探索“平民化”的过程,在艺术上达到了比较成熟的水平。奥列宁的思想和行动上的矛盾,正好反映出托尔斯泰早期精神上的苦恼和探索,为接下来创作巨著《战争与和平》作了准备。(桂凌)


第8版()
专栏:

果实的前奏
梁南
无须企盼炫亮的花朵始终鲜意在枝头,维持最初的绰约姿态。这可能么?这企盼简直是残酷的。她们将与果子绝缘,她们或许将僵化为蜡质的花,而大煞天下风景。她们其实需要抖落美丽,让位于哪怕一个苦果,否则,甜果亦将无法问世。花是果实的前奏,吹完第一乐章之后,她是乐意凋谢的,果子不是她的叛逆,而是她的延续。
我们,充其量只是花
未来的人才是果
我愿看到绯红的果实
而让自己的花瓣
为了成熟!坠落……
我曾这样歌唱过,我还要这样歌唱。
但我能向人生开一点花么?我的花朵是什么呢?思想似乎是人的花朵,又好象不是。从记事的日子起,我脑海里就被注入人间的语言文字,思想随之而来。我曾想偷摘邻居的果子,而且真的摘了,谁也不知道,在一个被风诅咒的子夜;我曾在朋辈间轻而易举地改动某些事实而丝毫没有脸红……
这不是花朵,这是病叶。
后来,我喝着风雨长大了,路开始出现意外的坎坷。我思忖着少不更事时偶尔做过的错事,不止一次地泼下自责的瀑布来,沐浴我的
身心,好象纯洁了,于是我有渴望。
我渴望参加旗帜如同枫叶一样的队伍,这时,我的思想才有了一点闪光,一点美丽,一点彩色。我终于戴上石榴花似的帽徽,眼角闪着红墙,瞳孔里撑着自己的和兄弟们的枪刺,意识着谁是我们的敌人。我明白,第一次,思想是我开放的花朵。
那么,果子呢?结在哪儿?在皱纹里,在前额上……风霜的果实,内涵着花瓣的狂欢,虽然微不足道,幸喜到底结出了果子,甚至略感苦涩也好。


第8版()
专栏:艺文谈片

敢为天下先
楠客
四川省文联主办的文学杂志《现代作家》,已经是杂文界的朋友所熟知的刊物了。还在同类刊物对杂文几乎不屑一顾的时候,它就给杂文开了小小的一扇窗口。这之后,不但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而且杂文在版面上的位置越来越靠前。今年第六期,一家伙发了十一篇,并且一概地“请前面坐”,颇有点“敢为天下先”之概。
不知《现代作家》在同行中遭到过白眼没有,但以杂文作者的见闻想,当是不会顺当的。虽说谁都不敢否认鲁迅是作家,鲁迅的杂文是创作,然而,挂着“纯文学”旗号,见到“杂文”多半挂起“恕不接待”牌子的恐怕为数不少。不是因为客满,也很难说是不信今人写不出杂文。因为迄今我们还未曾听见说,随着鲁迅的仙逝,杂文早已做了陪葬的“兵马俑”。
鲁迅为杂文在“文苑”的地位,很抗争过一番。杂文界历来不乏抗争勇气。痛苦的是,今天已不象鲁迅那时可以找到对手。不然,如有人说杂文从来就不是文学,我们可以邀请他一同争鸣;如有人说杂文晦涩,我们可以辩曰:尚不至“朦胧”;至于文学性、现实性等等,都可以商量;如果能中肯地指出时下杂文的不足,那更应该交上一点“束脩”。没有对手,多半是只关门不说话,城府莫测。
写小说有望当作家,写诗歌也有望当作家,这早就该是没有异议的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几年,小说、报告文学等等发展很快,可喜而不可惊。可惊的是杂文,虽然门户不多,阻碍不少,但它还是发展甚旺!这至少可以告慰鲁迅先生的九泉之灵。


第8版()
专栏:

黑土地的女儿
陆少平
没说一个字
高粱花便羞红了脸庞
希望和玉米并肩拔节,歌声弥漫
你的影子也开始婆娑起舞了
连绵起伏的山野柔美的线条
蜿蜒在视野的小村落
你挎着竹篮
在太阳亮闪闪的追逐下
柔美地消失于哪条垄沟的尽头
黑土地是太阳的馈赠
你是黑土地的馈赠
草帽下的男人们总这样说
头一回你要出远门
昔日你随意丢失在田野上
流盼的眼波
不知怎么在某一个正午
变成五彩缤纷的丰收了
大地知道
又有一个女儿将依偎在
一个强壮的肩头上
做新嫁娘了


第8版()
专栏:

蝶舞〔中国画〕 许继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