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9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怡情益智 变化日新
——读《中国围棋》随想
郝克强
在“围棋热”兴起的当儿,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和蜀蓉棋艺出版社新出了一本《中国围棋》,从中可以浏览围棋在故乡发展中的各种有趣见解,今古对照,颇有兴味。
杨振宁博士最近说:围棋是一种最好的智力游戏。国内外不少科学家也有这种看法。我国古籍记载,围棋就是尧或舜为训练其愚顽的儿子而发明的。此说无论确否,围棋有益启迪智慧,今天仍可得到验证。开围棋课的学校传来这样的信息:下围棋的少年儿童智商较高。
文体娱乐活动是社会生产达到一定水平,人们有了闲暇时间后产生的。两千多年前,我国即盛行“博”(已失传,大约如投骰子一类游戏)和“弈”(即围棋)。孔子说博弈者贤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孟子的态度趋积极,“专心致志”一词是他讲学围棋的例子时最早用的。《孟子》记载当时有位“通国善弈”的弈秋,是世界上第一个围棋家。汉代史学家班固的《弈旨》颇有见地。他说“博”是凭运气的玩意儿,“优者有不遇,劣者有侥幸”,其为历史淘汰是必然的。他对围棋备加赞扬,认为棋艺有高下等级之分,能益智、养性、忘忧等,“因敌而资,应时屈伸,续之不复,变化日新”。围棋的经久魅力,不正是在于它千古无同局,至今仍变化日新吗?
围棋是两军争夺地盘,当属兵法游戏。“三尺之局兮,为战斗伤。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怯者无功兮,贪者先亡”(东汉马融《围棋赋》)。围棋盘上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其排列组合是数不清的天文数字,足以演出种种战术、战役和战略画图。围棋的每一步都要求选择最佳应对,要因势应变,准确算计。攻与守、全局与局部、奇与正、弃与取、不贪与不怯等,为当局者的辩证思维和丰富想象力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天地。审慎、严密、忍耐、沉着、果敢等思维与意志品质都能得到磨练。班固说:“览其得失,古今略备”,虽有夸张,但见小知大,棋局的哲理可供借鉴。暇时寄空其中,调剂精神,陶冶情性,锻炼智力,联络友谊,何乐不为!
《博弈论》(三国时吴国韦曜著)是古来反对围棋的一篇代表作。它指出下棋“赌及衣物”而“廉耻之意驰,忿戾之色发”、“废事弃业”等,今天也值得注意。但为此禁止围棋,无异因噎废食。此文反复讲下棋无用,“所志不出一枰之上,所务不过方罫之间”,“胜敌无封爵之赏,获地无兼土之实”,不免目光浅俗。所谓围棋以变诈为务,非忠信之事;以劫杀为名,非仁者之意,那是可笑的迂夫子的口吻了。文体娱乐生活丰富是人类的文明进步,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里,生动活泼的游戏往往为某些“正人君子”所不齿。“文革”年代取消围棋,不过是这种陈腐观念的泛起。
琴棋书画是传统艺术,专门家的精采棋谱也是传世珍品。我们聪明的祖先发明这项被现代人叹为深奥幽玄、妙趣无穷的绝艺,是一个奇迹。日本民族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对围棋的发扬光大做出可贵贡献。中日两国历代许多围棋大师呕心沥血,攀其顶峰而不得见。日本名誉棋圣藤泽秀行说他只不过达到百分之六的境界。攀棋艺顶峰,略似攻研哥德巴赫猜想一类数学难题,表达了人类智力向高水平迈进。
围棋别号坐隐、手谈,素为雅事,古人咏棋大多抒发闲逸的情趣,但有的也透出争斗的紧张气息。“人心无算处,国手有输时”(唐·裴说),“一枰翻覆战枯棋,庆吊相寻喜复悲”(宋·陆游),“代人危急处,更比局中惊”(清·袁枚)。现在我国把围棋列为体育竞技项目,国际竞林赋予围棋新的生命。围棋高手年轻化,反映了今日棋战对智力体力的全面要求。高水平对局,苦思终日,聂卫平在激烈对局中,脉搏每分钟跳一百七十次,体力消耗不亚于其他剧烈运动。
“国强棋强”。陈毅同志热心指导围棋事业,对棋运振兴寄予厚望。他的名言已为历史和现实证明。汉唐等盛世,棋运空旺,文献丰富。当代新的围棋热,其规模、价值、成就,当胜过前人。愿围棋风靡世界之日,为更多的人带来欢乐、智慧、健康与友谊。


第8版()
专栏:

气魄宏大 诗艺精湛
——新编《毛泽东诗词选》简介
莫文征
毛泽东同志的诗词,自1963年12月出版以来,曾多次重印,但1976年以后一直没有再印过。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除收入原来《毛主席诗词》中的三十九首诗词外,还从已经搜集到的作品中选入十一首。这样全书合起来共收诗词五十首。此外,作者谈诗的三封书信,也收入书中。毛泽东的诗词气魄宏大、内容深刻、诗艺精湛,许多作品发表时都引起过极大的震动,为广大人民所瞩目。所以,曾经在一段时间内,研究者纷至沓来,注者四起,使得有些诗句的解释产生分歧,甚至各持己见,众说纷纭。对于这些疑难之处,作者在1964年回答英译本的译者提出的问题时,都一一作了解答。这些解答,这次都吸收到各条注文之中,这就使得这本书更具文献价值。书中的注释,是吸收了各家所长,又经过反复向各界征求了意见,是比较准确的。所涉有关史实、掌故、人物等内容也是比较可靠的。
这次新收入集的作品,也和过去已出版过的作品一样,既有统一风格,也各有不同韵味。既有大气磅礴抒发革命豪情的巨制,也有情绪浓烈深沉、富有人情味的篇什。写于1923年的《贺新郎》就是一首很好的词,热烈、深沉中略有几分凄婉,读来娓娓动人。《贺新郎·读史》则是另一种格调,作者仿佛立于时空的高处,鸟瞰千万年历史的沧桑,表示了自己对历史的见解,赞扬历史进程中的变迁和推动历史前进的人们。《西江月·秋收起义》是在秋收起义中写成的,一直没有正式发表过,它如实概括了当时农民革命的气概,记录了革命的进程,很有历史价值。《念奴娇·井冈山》是和1976年发表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同时写的作品,同是抒发作者重上井冈山的情怀,和记录自己对战争年代生活的回顾,这首词也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此外,便是几首唱和赠答诗:《六言诗·给彭德怀》、《临江仙·给丁玲》、《七律·和周世钊》、《浣溪沙·和柳亚子》等,在描绘革命情谊等方面各具特色。《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一诗写于1918年,为本书写作时间最早的一首诗,从诗艺看,出手不凡,表现了青年时代的作者的才华。这次选本作品之多,注释之详,为过去所不及,这是毛泽东诗词的出版中最全、最壮观的版本。


第8版()
专栏:电视之窗

综合艺术的魅力
——看电视艺术专题片《墨舞》
陈志昂
多年来,我很想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文艺节目,不是现在常看到的由各类文艺演出组成的那种机械的拼凑,而是将诗歌、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绘画、雕塑以及建筑等熔于一炉,进行有机的综合。这种综合的文艺节目,应当有贯串的主题,完整的构思,并且要有统一的风格(当然是多样的统一)。这种综合的魅力,正是电视艺术的特长。可惜这样的文艺节目很少见到。最近有幸看到余琳同志编导的电视艺术专题片《墨舞》,仿佛听到空谷足音,不禁怦然心喜。
这部高雅、精致的作品,是把美籍华人王方宇教授新体书法的意境和神韵,用舞蹈艺术的形式再现出来。用舞蹈再现书法,这个设想本身就是大胆的创造。王方宇教授以传统的书法为基础,独辟蹊径,以书作画,创造了新体书法。所谓以书为画,不是回复原始的象形文字或文字画,而是打破以字成行,以行成幅的传统章法,用飞动的笔势,独特的布局和形神兼备的造型,体现文字所包含的诗情画意,是书,是画;亦古,亦新,既有传统的民族文化气质,又有现代的创造意识。
根据王方宇教授的书法创作的这一组墨舞,因取材不同,也就面目各异:《水清鱼可数》清新淡雅,生趣盎然;《徘徊》刚柔相济,舒卷自如;《醉舞》洒脱不羁,酣畅淋漓;《兼葭》饶有烟火迷离之趣;《剑舞》能使“天地为之久低昂”;舞蹈家赵青表演的《丝带舞》如龙飞凤翥,曲尽草书的笔意;《风向山川》体现出祖国山河的深厚博大,布景设计别具匠心,有新突破,只用一匹绢素,借助于造型的翻新,灯光的变幻,表现出无穷的境界。
《墨舞》,可以说是一种尝试。由于是从书法到舞蹈,涉及的艺术品种有限,还未达到我想象中的最大限度的综合。整个作品偏于古雅、阴柔,时代感不足,阳刚之气不足。此外,我们也需要比较通俗的综合节目。艺术的天地无限广阔,有许多领域尚待我们去开发,愿与有志于此道者共勉。(附图片)
《墨舞·思》
陈达平摄


第8版()
专栏:

小花放异彩
甘迎祥
岭南美术出版社新出版的《岭南连环画封面选》,是一本装帧华美、印刷精细的画册。打开这部画册,面对绚丽多彩的画面,恍如俯身满眼五光十色的贝壳与宝石的海滩……使人不禁由衷地赞美这可爱的小人书封面登上大雅之堂!
连环画确是文艺大千世界中的一朵小花。由于开本小,画面小,画中人物小而俗称小人书,是我国发行量最大的通俗普及读物之一。鲁迅曾把连环画誉为装在口袋里的小电影,由此类比,好的连环画封面也犹如清新夺目、画龙点睛的电影宣传画。
连环画封面这个“小天地”吸引和动员了不同画种的众多画家,可谓高手云集,其中亦不乏老一辈名家和画坛新秀。他们不以“小”而不为,更不以其通俗、普及而粗制滥造。而善于根据各自特长和不同的连环画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艺术语言,除一般常用的水粉画之外,有的用油画水彩,有的采用国画泼墨写意或工笔重彩;有的取版画之长,达到高度的概括和强烈的黑白对比,或发挥水印的韵味;还有吸取民间剪纸风味工艺装饰,甚至以漫画手法表现;有严格写实,也有充满浪漫色彩的,林林总总,千姿百态,各显神通。收集在这本画册中的许多佳作,大都缘于对全书的深刻研究理解,以醒目的书名题字,巧妙的构思,引人注目的形象、色彩和多样绘画技巧,揭示全书内容和艺术特色,以感染观者并激发阅读的愿望。如《花桥荣记》的封面,以其特有的深沉色彩和简练构图打动读者,一个老妇脸部形象和一双合十的双手紧凑相连加以特写,使你如睹真人。稀疏的头发,满脸的皱纹,一片飘落的黄叶,表明了落叶归根的虔诚心愿,反映了流落台湾的大陆同胞与故乡亲人的不绝思念,集中点出了全书感人的思想光彩。出这样的画册,不单从营利出发,而旨在加强文化积累,提高这一特有绘画形式的艺术价值,这是值得欢迎的。(附图片)
连环画《救救她》封面


第8版()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首都上演台湾剧作《和氏璧》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剧作《和氏璧》,在中央实验话剧院成立三十五周年之际,由该院搬上舞台。《和氏璧》取材于春秋前期楚人卞和的故事,是一出充满诗意、富于象征色彩的哲理剧。该剧导演为文兴宇,主演梁国庆。这是继青艺上演姚一苇的《红鼻子》之后,第二部在首都上演的台湾剧作。
(闻怡)
△李士延画展在北京举行。李士延早年就学于苏州美专,师从颜文梁先生学习油画。近几年来,他又潜心钻研国画传统技法上的创新问题,作品有不少独到之处。
(原)
△纪念匈牙利著名音乐家李斯特诞辰一百七十五周年音乐会最近在京举行这是由文化部、中国音协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在音乐会上,中央音乐学院管弦乐队演奏了李斯特的《前奏曲》和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等作品,这次演出特邀瑞士指挥家陈亮声先生担任乐队指挥。
(陈原)
△新组建的北京京剧院二团最近在京演出著名演员张学津、杨淑蕊、李长春(特邀)等演出了京剧《游龙戏凤》、《赵氏孤儿》等。全部戏票一抢而空。
(弋艾)
△拥有多名新凤霞、花淑兰得意弟子的秦皇岛市小海燕评剧团,九月上旬起在京公演两出评戏:《皇宫孽海》和《三月桃花》。前者根据张笑天《爱的葬礼》改编而成;后者反映的是改革中的山乡农民的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闻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