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9月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发展核电是解决我国东南缺能的出路
核工业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 周平
能源问题,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要首先解决的重要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四化的进程。我国能源资源蕴藏量虽然丰富,但地理分布极为不均;地区能源丰富程度相差悬殊,开发条件有优有劣。全国煤炭探明储量将近80%分布在北方,华北地区集中了64%,而江南八省只占2%;水力资源70%分布在西南。华东、东北、中南三大区能源资源,合计只占全国能源蕴藏量的15%左右。江南八省,加上山东、河北、辽宁、吉林、河南共十三个省的能源资源蕴藏量只占全国的13%,但人口占全国的63%,能源消耗量占65%。这就形成我国经济重心偏东、能源重心偏西的不合理局面。
为了对付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局面,以往只得靠北煤南运、西电东送来弥补。能源运输量占全国铁路运量的一半以上,水运中煤炭运量也占三分之一以上,造成了交通运输的极度紧张。
尽管作了很大努力,我国东南一些省区仍然严重缺能。例如,华东地区有三省一市是我国重工业基地,工业产值占全国四分之一,又是全国重要粮棉和农副产品基地。但华东地区严重缺能,发电用煤约70%以上要从外区二十多个矿点调入,全区缺电三分之一。如不迅速改变我国现有能源结构,是无法改变以上地区的严重缺能状况的。
由于核燃料能以少胜多,在我国东南地区发展核电站是完全适合当地情况的。它不但能满足这些地区的能源需求,还能缓解交通运输紧张。有人估计,在华东地区建造一千万千瓦核电站,每年可节省三千六百万吨原煤,省下一百三十六亿吨公里的货运量。发展核电对于电力短缺、交通运输极度紧张的华东、东北和华南地区来说,作用十分明显。
由此可见,若在发展煤电、水电的同时,适当发展核电,会使我国的能源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
要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必须积极开辟新能源,走能源多样化的道路。赵紫阳总理指出:“我们要从水电、火电和核电三个方面,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这是完全正确的。
我国不仅能源紧张,化工原料也很紧张。发展核电就可以节省大量的煤和原油,以进行煤和原油的深加工。这对于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合理利用资源均有很大意义。
中国建设核电站的条件怎样呢?
一、我国有一定储量的核资源和相当强的核工业基础。经过三十年的铀矿部分地质勘测,已探明的金属铀储量,除满足军用以外,可供相当规模的压水堆核电站连续运行三十年。今后随着勘探技术的提高,我们将会找到更多的铀矿。在核燃料工业方面,建立了从矿山、冶炼、核燃料转化、铀同位素加浓、反应堆元件制造到后处理等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其中铀矿冶炼能力和铀同位素加浓能力均在世界前十名以内。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核潜艇压水堆燃料元件,运行中从未发生过破损。
二、我国已有较成熟的设计、建造和运行反应堆的经验。
我们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并建造了生产堆、潜艇动力堆,以及研究试验堆。通过实践,积累了一百二十多个堆年的运行经验,初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反应堆设计和科研体系,拥有物理、热工水力、化学、腐蚀、燃料元件、材料、安全、三废处理等各种条件的试验设备。对核电站的设计、试验研究也进行了十多年的探讨,并已自己设计了秦山核电站。
三、我国的核设备、仪表研究制造和特种材料工业已有一定的基础。
早在研制“两弹一艇”(原子弹、氢弹、核潜艇)过程中,我国机械、电子工业部门大力协同,为核工业研制了关键的核设备、仪表。冶金、化工工业部门研制了大量的特种材料。这几年来又配合秦山核电厂建设研制核电设备及其所需的各种材料。
四、我国有一支素质较好、专业比较配套的核科技队伍,基本上可以适应我国核电建设的需要。
五、我国有一批比较完整的培养核科技人才的教学基地。
五十年代中,我国就开始在几所著名的理工科大学建立原子能系、工程物理系,设置了核物理、反应堆工程、同位素分离、放射化工、核材料、加速器物理、核电子学以及核防护等专业。三十年来,逐步建立了核科研、生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培养出几万名核科研、工程专门人才。现在,正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努力培养开发核能的各种专门人才。
综上所述,我国既迫切需要,又具有良好的条件发展核电。首先应解决东南地区的缺能问题,然后逐步改变全国的能源结构。


第5版()
专栏:

压水堆核电站三道屏障
核工程高级工程师 臧明昌
核电站以铀为燃料,在反应堆中燃烧,产生热能,再用冷却剂带出,传给汽轮发电机,生产电能。我国正在建设和计划建设的核电站,都是以高温高压水为冷却剂,称为压水型核电站。
在世界上已经运行的三百七十四座核电站中,压水型占总数的50%;在建核电站一百七十六座,其中压水型为63%。为什么会这么多地采用压水型核电站呢?主要是因为它的安全性特别好,铀燃料以及燃烧产生的大量放射性产物被包覆在耐高温、耐腐蚀的锆合金管子中,形成燃料元件。管子被称为防止放射性释放的第一道屏障;燃料元件组成堆芯装在直径约四米、壁厚约二百毫米的低合金钢压力壳中,压力壳被称为第二道屏障;压力壳及有关设备又被完全封闭在安全壳中,安全壳被称为第三道屏障。
今年5月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堆芯熔化严重事故,向大气释放百万居里的放射性物质;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曾发生同类事故,只向大气释放十三至十七居里的放射性物质。两者悬殊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三里岛核电站是压水型的,设有安全壳。实际上三里岛事故是对安全壳的一次考验,结果表明,安全壳不负众望,确实起到了保护环境不受放射性污染的作用。
三里岛事故以后,人们对安全壳的可靠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它的破坏行为,得出了破坏前泄漏准则,即安全壳在严重超压情况下
(不可能事件),也不可能形成大面积破损,只能在一些结构薄弱环节上产生小泄漏,起到减压作用,保持主体完好。
对压水型核电站进行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分析表明,堆芯熔化最大假想事故的可能性为10-4~10-6/堆年,即一个反应堆运行一万年到一百万年,才有可能产生一次这样的事故;而同时使安全壳受损,造成大量放射性释放的可能性就更小了。所以我们可以说,压水型核电站所具有的防止大量放射性外泄的各项安全设施,是万无一失的。


第5版()
专栏:

核电站与环境
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副教授 薛大知
尽管苏联切尔诺贝利电站事故向外泄漏了大量放射性物质,造成了一时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了各国的关注和公众的担忧,但是核能仍将继续得到发展,因为核能毕竟是一种清洁的、安全的、经济的能源。
工业化高科技社会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伴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也日益尖锐。常规电站(尤其是燃煤电站)会排出大量的废渣与废气。一座一百万千瓦的电站每年需燃煤约二百三十万吨,其中约20%将成为灰渣和飞尘。渣场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处理不当还会堵塞河道、污染水体;飞尘形成煤烟型大气污染,同时随烟气排放大量氧化硫、氧化氮,成为大气中酸雨的主要来源。因此燃煤电站的三废治理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除了技术上的困难,还受到经济上的制约,不可能使不同国家的三废治理都达到先进水平。科学家们已预言酸雨和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将成为今后严重的环境问题。
压水堆核电站的放射性主要来自裂变产物,少量来自一回路冷却水杂质的活化。在正常运行中,由于燃料元件包壳、压力系统和安全壳三层屏障的包容,以及放射性废气、废液排放前的一系列处理,加上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管理,最终的排放量是很小的。一座大型压水堆电站,允许的排放量对附近居民的最大照射仅为天然放射性本底的5%。世界各国多年的运行经验表明,实际排放量很容易被控制在允许排放量以下,在核电站周围的大气和水体中没有监测到放射性水平的增加。对于废气、废液处理过程中的浓缩物,经固化处理后运至厂外贮存库作永久贮存。乏燃料经可靠的包装将运至偏远地区的后处理厂再处理或永久贮存。由于这些中放和高放水平废物数量很少,运输量是很有限的。由此可见,核电站在正常运行时,排出废物很少,有利于保护环境,是公认的清洁能源。
但是,核电站也存在着对环境的潜在危险,一旦发生严重事故,后果可能涉及很大范围。但正确地度量安全性,不能只看一次事故的后果,而要用风险的概念。风险等于某事故发生的频率乘以该事故产生的后果。许多研究指出,核电站事故造成的附加风险远低于社会现存总风险的0.1%。这是因为核电站从设计到建造都以避免或杜绝严重事故(如堆芯熔化)的发生为宗旨,纵然发生了这种概率极低的事故,还有一些安全设施来减缓事故后果。可以说,压水堆电站产生严重事故的概率很小,而向环境释放大量放射性的概率就更小。三里岛事故中,由于没有石墨燃烧造成的高温,大部分裂变产物碘、铯等都被滞留在水中,只有少数进入气相的放射性才可能泄入环境,加上安全壳的隔离作用,最终释放到环境中去的除裂变气体外,碘仅为堆芯总量的千万分之一,而铯未有发现。事故后,在电站周围收集的水、土壤和植物的样品中均未发现放射性裂变产物,仅在少许牛奶样品中测到远低于浓度的碘,证明此事故未造成环境污染。和切尔诺贝利事故比较,二者同属一百万千瓦级的大型核电站,同为堆芯熔化事故,但堆型不同,后果就很不相同。当然,核电的安全保障除了堆型,还和很多因素有关。但是事实说明核能的安全利用和妥善管理是现实的。核能安全的知识已成为世界性财富,应当相信在继续开发和利用核能的同时,核电安全的研究将把目前已可接受的风险降到更低的水平,从而为人类带来更大的利益,创造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


第5版()
专栏:

辐射对人类有没有危害?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一委员会委员
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吴德昌
辐射对人类有没有危害,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更引起广大公众及社会舆论的关注。要确切地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对电离辐射有个正确的认识。
人类生活的宇宙环境中,到处都有电离辐射的照射。例如,每天从天空接受宇宙射线的照射,从空气中吸入放射性核素,从食物中摄入放射性核素,还要受到来自地壳中放射性物质的照射。这些照射统称之为天然辐射。把上述的照射相加,则每人每年平均受到约二毫希量的照射。(毫希是剂量当量单位希沃特的千分之一,一毫希相当于五十次胸部X线拍片的吸收剂量)。除了天然辐射外,人类的实践活动也可以产生一定的辐射照射,例如医用照射、X光机、钴60源、CT及核医学诊断,日常生活中的电视、夜光手表等。这些加在一起,每人每年平均要受到零点三毫希量的照射。由此可见,人类在这种环境里生息繁衍,并未见有不可接受的危害。
然而是不是可以说辐射对人类就没有危害呢?不是。这里关键的问题,是人体对辐射吸收剂量的大小。就目前所知,要使机体近期内出现明显的损伤约需一希沃特的剂量。剂量愈大,损伤愈重。剂量达到三至五希沃特,不经治疗可造成死亡。核电站对人类会不会构成上述的危害?应该说,核电站正常运行时,会有一定的放射性物质通过气载或液载流出,对人类造成一定剂量的辐射。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通过对核电站运行三十二年的统计,预计到2000年,它对人类的剂量贡献约为一微希(1微希=10-3毫希=10-6希)。一微希相当于从一层住房搬至七层楼上所增受的剂量,也相当于乘喷气机从英国飞往西班牙所受剂量的十分之一。
核电站发生事故时,是否可造成较大的剂量呢?以目前所知最严重的事故(切尔诺贝利事故尚未见系统官方资料)三里岛事故而言,经过美国核管会、环保局、能源部等机构进行的十分详尽调查证实,八十公里范围内的二百万居民平均每人受照的剂量约为十微希(仅相当于天然辐射二毫希的二百分之一),工作人员中仅有三人受到零点零三一、零点零三四、零点零三八希沃特的照射,相当于职业工作者受照年限值零点零五希沃特的60%。这是因为这种压水堆有三道安全屏障。目前,我国建设的秦山与大亚湾核电站都是采用了压水堆型,且有进一步的改进。
总之,核电是比较清洁与安全的能源,它在正常运行时对人类健康不构成潜在危害。事故发生时,从群体分析与其它危害因素相比也是可接受的。


第5版()
专栏:小资料

许多核电站建在大城市附近
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出发,世界上有许多核电站都建设在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的大城市附近。如:
加拿大皮克林核电站——安装五十四万千瓦核电机组六台,1971年至1983年底分别投产以来,运行良好。它距离人口二百八十多万的多伦多市三十二公里。
联邦德国施塔德核电站——发电能力六十六万二千千瓦,1972年开始运行,情况良好,距离近一百七十万人口的汉堡三十四公里。
日本大饭核电站——1979年开始运行两座一百一十七万五千千瓦的机组,运行良好。距离有近一百五十万人口的京都边缘五十公里。
美国印第安角核电站——三个机组发电能力共二百万千瓦,1973年至1976年投入运行,情况良好。距离拥有人口近七百五十万的纽约市三十八点四公里。
我国台湾金山核电站——两台六十万千瓦机组,分别于1978年和1979年开始良好运行。距离基隆(人口三十四万五千人)十五公里,距离台北(人口二百一十六万四千人)二十五公里。
我国台湾国圣核电站——1981年和1983年已分别有两台九十九万千瓦的机组进入正常运行。距基隆只有十公里,距台北三十公里。


第5版()
专栏:

我国研究、设计的每一项核工程,都曾经过各方面有关专家认真、反复地论证。图为核工业部二院主持的广东核电站核岛设计论证会。
 何尔士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