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6-09-29

1986-09-29新闻联播 文字版

《山河恋诗丛》序

第8版()<br/>专栏:<br/><br/> 《山河恋诗丛》序<br/> 贺敬之<br/> 湖南教育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和广东旅游出版社合编一套《山河恋诗丛》,我预祝它将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br/> 山水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品种。从文学史家公认的第一位山水诗人——南朝刘宋时代的谢灵运算起,一千六百多年来,山水诗作者代不乏人。以山水为题材的诗篇在古典诗歌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包括大诗人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在内的历代许多优秀诗人,都写下了这类题材的优秀之作。这些诗篇象它们所吟咏的山山水水一样长留人间,其中不仅有许多名山名水因名诗而更增其名,还有不少山水景物原为不名却因诗而名的。<br/> 当然,不能说山水诗就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成就。尽管可能被有的人讥为死抱住“社会学方法”的“旧观念”不放,我至今仍然认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最有价值的东西,首先还是那些广阔而深刻地表现了社会现实生活内容并具有与之相称的高度艺术性的作品。不过,在这同时还必须这样说:不以表现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山水诗,其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也决不应低估。它是我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我们民族足以为之自豪的一份精神遗产。这些优秀的山水诗,不仅艺术地再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多姿,而且艺术地发现了大自然的奥秘。不仅使人们看到了诗人赋予它以生命的水光山色,而且使人们看到了水光山色之中诗人自己的生命。这些诗人是山水中人,更是社会中人。无论在山在水,都不可能是王国维说的“无我之境”。因此,这些诗不能不或隐或显地寄托着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所思所感。这样,千百年来读者除从中欣赏到大谢、小谢“池塘生春草”、“澄江静如练”式的诗化的自然美之外,还从中更多地体味到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和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式的历史风云之感和人情家国之叹。尽管也有一些山水诗表现了某种士大夫虚无遁世以及皈依宗教的消极思想,但更有许多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襟怀和积极向上情绪的名篇,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等等,以及不少表现了哲人式智慧而兼有哲理和诗意的佳作,诸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等,这些都是千古传诵的名作名句,它们早已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而世代相传地为我们的人民所珍视。<br/> “五四”新文学运动后六十多年来,用古典诗体写作的近代和现代诗人们依然继承了古典山水诗的传统,继续写出许多优秀的山水诗。柳亚子、郭沫若、田汉、毛泽东、朱德、陈毅、叶剑英等大诗人的作品表明:在新的时代中,不仅旧体诗——即古典诗体的诗仍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古典诗中山水诗的传统也在继承和发扬。当然,新体诗中的情况是有所不同。可能由于革命和战争的生活环境使诗人无暇欣赏山水风景,或者也由于后来文艺指导思想上“题材决定论”的影响使得山水被排斥在重要题材之外吧,的确在新诗中长时期来很少有以写山水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不过,说“很少有”并非是没有。至少从全国解放后算起,除去表现祖国面貌的变化,往往以山川形胜作自然背景外,有意识地以祖国山水林园为题材,以继承古典山水诗传统为己任的诗人和诗作,大约从五十年代起就相继出现了。<br/> 新时代的这些以祖国山水为题材的诗,不管是新体或者是旧体,都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山水诗了。它们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而且也在艺术表现上都有了新的变化和突破,也许可以把它们叫做“新山水诗”吧。这些诗是新的时代精神的表现者之一。它们从新的、更高的意义上发现并唱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时代强音,以今朝风流人物——新时代主人的豪情壮志在指点江山。诗人有“环球同此凉热”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怀,有“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时代呼吸,有“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改造山河的英雄气概。不管我们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遭到了多么大的挫折,这些仍然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真实反映,或者是它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反映。总之,以毛泽东诗词为主要代表的这个历史时期中表现祖国山水题材的新旧体诗歌,的确把传统的山水诗发展到了前无古人的新高度。<br/> 正是这样,我觉得有理由这样认为: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在我们祖国向四化大步进军的今天,这些优秀的山水诗仍然是值得我们珍视的。为我们的四化建设者们,为我们的青少年同学们,为我们越来越多的寻访祖国河山的旅游者们,编选一套《山河恋诗丛》,使他们读到从古至今、从旧体到新体的一系列优秀山水诗,是完全必要和非常适时的。这些诗当然不是为了作地理、地质或生物学教科书的辅助教材,也不是给旅游者提供具体地点的导游指南。它的重要价值完全不在于此。它从历史的、美学的高度上足以使人们认识我们祖国的无限江山,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地和祖国历史的高尚感情,提高人们由此升发出来的崇高、向上的思想境界和欣赏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的健康、深邃的审美能力。这些,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恐怕都不会是多余的吧。<br/> “识我中华,爱我中华”。识我中华山山水水,爱我中华山山水水。为保卫她,建设她,使她更加美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想,这应该就是编这套《山河恋诗丛》的意义所在,也就是我相信它会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理由所在。<br/> 1986、8、15、北京

鲑鱼

第8版()<br/>专栏:<br/><br/>  鲑鱼<br/>  田方<br/> 说起鲑鱼,人们大多知道这是一种鲜美肥嫩的高级鱼种。我爱吃鲑鱼,遗憾的是长久没有吃到鲑鱼。前几天在农贸市场上见到有人卖鲑鱼,约摸有两斤来大一条,要价四元,分文不少,可是死的,没买。又一天傍晚,到北京玉渊潭公园的河渠边散步,见到一人在没膝深处弯着腰摸鱼。只见他轻轻地摸来摸去,突然擒到一条鲜活的鲑鱼。那人上得岸来,把鲑鱼往草地上一放,不小,活蹦乱跳的,立即围上一大群人,要价五元,当场就被人买走了。<br/> 我很佩服那个摸鲑鱼的人,是什么本事让他的双手摸到活鱼的。他赚那钱确是理应的。人们赞赏他、询问他,自然,一句两句说不清,他也不会把诀窍轻易传人。<br/> 凑巧,昨晚上几个棒小伙子的联营户开了汽车上门叫喊卖鱼,水箱里捞起的鲜活鲢鱼,一元八一斤,不算太贵。今天煎了做红烧鱼吃,两斤多一条,四个人吃得怪美的。但说起来总觉得不如鲑鱼鲜美。我的外甥女婿是广东人,渔民出身,对于捕鱼挺内行的。我赞美那玉渊潭河边捕鱼人的高招,他就告诉我捕鲑鱼的诀窍。据说,鲑鱼这种鱼,只要你轻轻靠拢它,不要猛然下手,它是不会惊慌的;而且,当你的手指抚摸它的肚皮,它还会痒痒地挺有舒适感地横躺下来,那你就可以不客气地卡住它的两腮逮住它。噢!原来如此,怪只怪这鲑鱼图舒服,丧失警惕,就难免充当人们的佳肴。<br/> 我总没忘记鲑鱼的美味。那还是五十年代初期,在沙滩老北大对面,有一家专卖豆瓣鲑鱼的夫妻老婆店,一上午只卖二三十条。北大的一些南方师生,是经常光顾的。我们四五个同好者知道后,也曾专门去打过几次拼伙。因为参加一上午的会议,散会后,机关食堂的饭菜已所剩无几,也都凉了,我们几个就相约光顾。老板娘先送上四碟冷菜,让我们喝着啤酒,约摸半个多小时,香喷喷的豆瓣鲑鱼就端上来了。老板是四川人,辣子豆瓣的卤汁是浓浓的,肥厚的鱼肉是鲜嫩鲜嫩的。吃剩下的头尾,老板还可以给氽上一碗菠菜豆腐汤,撒上胡椒面。我们几个边吃边赞,真是赞口不绝。想起来还是馋馋的。鲑鱼肉为什么特别鲜美呢?据老板讲:这鲑鱼还是挺诡谲的。它爱吃蛇血和蛇肉,每到傍晚,它跃上浅滩,躺卧在那里;水里蛇也爱吃鲑鱼,就把它缠住。等到蛇身紧缩到要固住鲑鱼时,它就迅猛地展开脊上的利刺,齐齐地把蛇肚皮划破,鲑鱼就吸吮蛇血,啄食蛇肚皮上的嫩肉。我没有亲眼见过这种鱼蛇搏斗的场面,既是专业户老板说的,也许是可以相信的。看来,大凡地球上的生态或生物,总是靠相互制约而获得平衡。蛇想吃鲑鱼,反倒被鲑鱼吃了;鲑鱼脊上的刺再尖利,却又有爱痒痒图舒服的毛病,因此,它再怎么诡谲,也敌不过人的高明。<br/> 现在,捕鱼虾的人有了,大马哈鱼档式的个体专业户也有了,但是,五十年代那种专卖豆瓣鲑鱼的夫妻店,不知恢复了没有,恢复了多少?我还没有作过调查。

余辉(外一首)

第8版()<br/>专栏:<br/><br/>  余辉(外一首)<br/>  陈咏华我看落日最伟大的辉煌,不在于它的浑圆巨红,而在于它的晚色纯如两颊泛晕的稚童。虽在短短一夕,尽可远近高低而视,无须手搭凉棚。山岭尽可点它的亮光,江河尽可载它的宽宏,村庄尽可将俏皮的炊烟,在它面前清晰地舞一番香甜的朦胧。烟尽歌来,牧笛尽可再灌它一管亲切,带进悠悠细梦。当地平线上显出最后一道光束,那是它笑望世间呵,欣慰地眯起眼缝。<br/> 江上明月你这等鲜明地悬于江上,江不随你走,你随江走。温情既已从遥空而来,还在乎这千里万里,你明净的脸儿从不为此犯愁。只是你那柔情的亮指,总是抚着江水,江瘦了你便阔,江阔了你便瘦。每每当你身碎江中,光辉便超越在天的时候,不,那是你银灿的笑声,撒落在大江的心头。你这不好好地高悬朗空吗,执拗地给大江坦荡的胸脯,别一枚好圆好亮的钮扣。

由不慎的报道引起的

第8版()<br/>专栏:艺文谈片<br/><br/>  由不慎的报道引起的<br/>  徐城北<br/> 八十出戏曲禁戏全部开禁一事,日前于报端披露之后,社会反响是很不一样的。北京上演《奇冤报》的剧场里,聚满了狂热的观众,他们从谭鑫培聊到余叔岩,又从余叔岩说到谭富英。有更多的人则悄悄私议,认为绝大多数禁戏不仅内容有问题,而且艺术上不足取。等过了几天,报上又讲八十出开禁乃是误传,实际上仅开禁了《奇冤报》等三出。这一来,原来狂热的人转为悄悄私议,原来的悄悄私议却变成大声讲话。两部分人之中,不幸地增加了抵触情绪……怎样理解这种社会现象呢?我想,不妨称之为小顿挫——一次因不慎的记者于无意中制造出来的小顿挫。<br/> 说这次的顿挫小,想必还有大者。就戏曲言,建国三十几年在继承和创新问题上,确有过大于它的顿挫。每当强调继承,任凭是陈芝麻烂谷子,稍经梳妆打扮就端上舞台。一俟强调创新,历史剧和传统戏便通通被说成是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招魂。这两种极端曾经几度反复——也即几度顿挫。每一次,都要伤不少人,戏曲的元气也减弱不少。<br/> 顿挫是难免的,甚或可说是历史上常见的事。小至文艺大到政治,都在顿挫中前进。重要的是,领导者要因势利导。

蔓子上的触须

第8版()<br/>专栏:<br/><br/>  蔓子上的触须<br/> 刘成章<br/> 黄瓜、丝瓜、刀豆、葡萄的蔓子上,都长有触须——纤细,嫩绿,近乎透明,又往往卷曲成几个弯儿。它虽是植物的肢体,却象会思想,又好象长着眼睛,在一片未知的世界中寻觅着什么。<br/> 此刻,我的眼前,是一棵丝瓜的触须。<br/> 阳光下,它总在窥探方向。当你稍不留意,它就改变了样子,卷成另外一种形状。有时它把脑袋伸得老远老远,让身子在风中摇晃。只要觉察到没有希望,便将脑袋探往别的地方去。<br/> 阳光更加明丽,变幻不定的身姿也愈来愈美。时而象颤动的弹簧,时而如凌空的鞭影;时而象涓涓细流,时而如鸣禽的令人陶醉的啭音——就以这样多变的形象,不知疲倦地活动着。<br/> 但它的努力总是落空。有一回,它以为一块僵硬的石头就是前进的坦途,拚命绕将上去,结果伤了自己的身骨。它甚至不发一声叹息,又满怀美丽的憧憬,坚定而执著地另觅方向。<br/> 我同情它,并在它身边立了一根竿子。<br/> 它立即转过身来,向这边移动。触到了竿子,它颤栗着,立即缠了上去,紧紧地。<br/> 我理解它的心情。我知道它不久便可以牵引着整条蔓子,一圈一圈地爬上顶端,眺望远方。

山野的风(图片)

第8版()<br/>专栏:<br/><br/>  山野的风 〔版画〕 陈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