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9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培养新型人才与教学改革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杭苇
要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必须进行教学改革。那么,怎样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转变教育思想入手,从而改变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
要为二十一世纪培养人才
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要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么,它将依靠谁去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是今天在校的中小学生!到了那时,他们将成为国家栋梁,主宰我国的前途和命运。我们今天就要有这个预见。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能赶上目前的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就不能和发达国家用同样的发展速度,而是要比他们有更快的速度去发展经济,才能赶上他们。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好今天在校的中小学生。如果我们缺乏这个预见,不去努力培养新型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有创造性的人才,还是按部就班地用老观点、老法子去培养学生,满足于靠老师的注入,用死记硬背的办法求得“高分”,学校以此来竞争,用片面追求升学率来培养今天的学生,那么今后他们将难以完成高速度发展经济的历史任务。正如万里同志所指出:“即使国家增加很多经费,仍然培养不出大量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特别是第一流的人才”,“这是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
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培养有创造性人才,一定要建立在扎实的学习基础上,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创造性的人,他们一定是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对“聪明”二字,人们常有不同的解释,但我认为以下两种说法都是应该否定的:其一,说聪明靠“天资”,这不是唯物论。我们不否认人们的天资有差别,但不经后天的培养,即使有什么天资,也是不会成材的。其二,聪明靠知识,这是唯物论,但缺少辩证法。不是所有知识多的人都是聪明人。假使学到的知识很多,却不会运用,当你问到书本知识时,他可以头头是道,对答如流。要是离开书本,你问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使是在书本上学到过的知识,他却说不清楚,解释不了,或者瞠目以对,这种人知识再多,只能起书架子的作用,常说的是书呆子,这种人当然称不上是聪明人。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反映到人的头脑里,才形成认识。因此,具有聪明才智的人,首先是多接触客观事物,多了解客观事物,使自己的主观认识能反映客观,其次是在认识客观世界的事物中,开展思维活动,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又从联系中融会贯通,能以此及彼,举一反三。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因而对学到的知识、认识到的事物,贵在运用。所以说,“聪明”的具体标志以及具有“聪明才智”的人,首先是人们的认识要力求主观符合客观;其次是要发展思维,增强能力,“学以致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点
为二十一世纪培养人才,要建立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点:一是要把满足于“双基”、停留在“双基”上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点,转变为“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用这十二个字作为教学指导原则;二是要把“教师主导作用”片面当作“以教师为主”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点,改变为在“以学生为主体”思想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导”字上下功夫。完整地说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
一、“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十二个字,是培养学生成为创造性人才的教学指导原则。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就必须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而发展智能又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缺乏知识,发展智能就缺乏条件;智能发展,又可起到巩固知识、发展知识的作用。知识、能力、智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既不是简单的加法,也不是先知识,后能力,再智力,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核心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关于能力,包括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双基”中的基本技能,属特殊能力;而一般能力,是指以提高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它是更为重要的能力,是能力中的主要方面。一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提高特殊能力(当然要加上必要的练习),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至于能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培养能力是离不开智力的,越发展智力,就越能提高能力。我所以要把“培养能力”放在前面,是把“发展智力”看作是更高一级的思维能力,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我把三者的次序排列为知识、能力、智力。
加强“双基”,这还是必要的,但不能片面地停留在“双基”上。当前较普遍的情况,大都由于片面强调“双基”,忽视智能,因而往往使学生死背硬记,加班加点做作业,结果,又往往高分低能。我想,这恐怕又同我们一种传统的说法“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的思想和教学观点有关。
二、教学,也即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它应该是“教师主导作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
在“传授知识”的教育思想、教学观点的影响下,教学方法突出地反映在师生关系上,就是片面地理解“教师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既然是“传授知识”,就很自然地产生片面理解“以教师为主”,忽视“导”,因而采用灌注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地位;既然是“传授知识”,那么教师能够做到“双基”落实,似乎已尽到教师的责任了;这对学生来说,只要死记硬背就是一个用功的好学生了。这种教育思想、教学观点及其相应的教学方法,是经长期继承下来而形成的“传统”,它在思想、观点上已根深蒂固,在方法上已习惯成自然。加上社会的压力,教师又身不由己去片面追求升学率,因而要改变这种思想、观点和方法,有一定的艰巨性。但既然世界已到二十世纪末期,我们的教育对象又面临着将担负起二十一世纪上半叶的历史重任,如果这种思想、观点和方法不改变,又怎么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呢?
教和学,教是为了学,学是主体,因而一定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而“以学生为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又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结果,这才是最有效的、最充分的“教师主导作用”,因而它是“教师主导作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 (摘自《中国教育学会通讯》)


第5版()
专栏:

  办教育要重视“软件”建设
  中共湖南省怀化地委书记 吴彦凡
我们地区是山区,文化教育事业不太发达。1983年以来,各级领导逐步认识到投资教育事业,培养人的重要性,纷纷挤出财力、物力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实事。三年来,全区从地方财力拿出近千万元,群众集资三千多万元,兴建和扩建校舍四十多万平方米,相当于1983年前十年校舍建设面积的总和。各县城镇的中小学校舍基本与办学规模相适应,各乡村中心小学80%以上都建有砖木结构或混凝土结构的教室、礼堂和教工宿舍。学校的危房面积已减少到占校舍总面积的2.9%。校舍建设的形势十分喜人,然而,各县中小学教育质量却未能同步提高,特别是初中教育的合格率偏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认为,主要还是这几年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兴建校舍等“硬件”建设上,对教学质量、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学校管理等“软件”建设重视不够,抓得不力。实践证明,尽管有了较好的校舍条件,而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必要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教学秩序,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仍不能尽如人意。只有在抓教育的“硬件”建设的同时,又加强了“软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的效益才会更好一些。如我区黔阳县在抓校舍建设的同时,每年拿出六十多万元用于师资培训,与此同时全面实行教育目标管理,使教师岗位合格、学历合格率明显上升。去年,这个县的基础教育质量居于全区首位。
纵观全区,这三年来的学校基建已经初具规模,“七五”期间以至今后,各级领导办教育的重点应逐步转到“软件”建设上来。最近,我与地区教育委员会的同志一道到黔阳、会同、靖县、洪江等县市的二十九所中小学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很不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初中教师是中师毕业生当家,农村小学民办教师占80%以上。学校的教学仪器严重缺乏,管理水平普遍不高。这些情况,应该说是我们办好基础教育,逐步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大难题。但是,我们有的党政领导同志并不这样看,认为这些“软件”建设是教育业务部门的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任务,体现不出领导对教育的重视,只有盖教室、建宿舍才是党政部门为教育办实事的具体体现。这种看法,实际上是不了解教育现状,不熟悉教育规律的反映。如果用这种思想指导办教育,我们的基础教育肯定是办不好的,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从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我区的实际状况出发,我认为各级党政领导都要把办教育的重点逐步转移到“软件”建设上来。首先,各级领导要看到“软件”建设是办好基础教育的一项带战略性的工作。盖一栋教舍只要一两年时间,而要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教师队伍,大约需要十至十五年。因此,相比较而言,教育的
“软件”建设比“硬件”建设更艰巨一些,要舍得花气力,下本钱。其次,教育资金的投向要逐步转移到“软件”建设上来。目前,全区许多学校,尤其是偏僻山区学校,仅仅只有几间教室,图书仪器几乎都是空白,合格教师也不到30%。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去年我们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挤出一百万元,各县市拿出三百多万元用于师资培训。从今年起,地县用于教育的投资将按四分之一的比例用于继续建设校舍,二分之一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四分之一用于改善教学手段。“七五”期间,各县市要建好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站,办好进修学校,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训师资队伍,使小学、初中教师70%以上达到岗位、学历合格。第三,各级领导要用抓校舍建设的劲头来抓“软件”建设。要与教育部门的同志一道作出切合实际的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在视导教育工作时,不仅要看校舍建设得好不好,更主要的是要看是否有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等。我认为,只要各级党委真正把办教育的重点转移到了“软件”建设上,振兴山区教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就一定能完成。


第5版()
专栏:

  做善于讲民主的班主任
  武汉中学 蒋自立
“人们敢说话了”、“民主气氛浓多了”,这是许多人对民主生活的感受。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政治中发生的可喜变化。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提出班主任工作要讲民主的话题,是开创教育新局面、培养适应经济改革后备人才的需要。
很多教育学的书本上,都承认这样一条教育原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但实际中,特别是在“左”的思想干扰下,教育原理被扭曲了,学生只被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处罚的对象,甚至是“政治”的对象。如此,主体被抹杀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被否定了。无怪乎,教育成果始终不为世人所公认。出路安在呢?让教育原理中的“主体”主体起来。而欲此,就得在教育中讲究民主。因此,讲究民主,是按教育原理办事的需要。
实践表明,讲民主能出真实情况。几年来,有许多班主任发现学生或缄默不语,或说假话,这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困难。但高明的班主任极力在班级工作中造成一种气氛,使学生始终直言不讳地说出真话,而对虚情假意、阿谀奉承、口是心非的种种表现深恶痛绝。他们懂得,最可怕的是学生闷声不响,是机械的、不加思考的驯服。一旦形成了民主的、和谐的气氛,那么,学生在认识世界中、认识自我中的种种想法,就会真实地暴露在班主任面前。这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从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使教育走上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某班进行《生活带来的思考》的问卷调查,学生小泉在简述了《死亡飞机》的梗概后,质疑地写道:“这虽然是电影,却使我十分诧异。在学校里老师讲《我的叔叔于勒》说过,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金钱关系。但我还知道,生命比金钱更宝贵。可是,在这部电影里,他们置生命不顾,表现出一种崇高道德,这岂不是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不止是金钱关系么?”显然,他怀疑先前的认识了。假如不让他说出,那么,这些怀疑便滚雪球似的积累起来,到时,信念就会走到岔道上去。
实践说明,讲民主能出教育的真实成果。讲民主,就是要让学生当班级之家,作集体的主人。以班干部为例,许多班干部在同学心目中,威信少得可怜。为啥?同学们说:都是指定式干部。有的深刻地指出:一味地指定干部,就是践踏民意。讲民主又怎么样呢?某班在刚组成之际,先实行轮流班长制,在同学们互相了解后,再召开自荐演讲会,让自愿当班委的,讲述动机和计划;最后,进行民主投票,班主任无权干涉选举结果。同学们高兴之至,班上各项工作呈现前所未有的情景。可见,真讲民主,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讲民主能出真实的教育评价。教育效果如何,向来难以评价。常见的评价方式是,找几个典型事例,加以总结,便称此次教育“收获不少”。但典型毕竟是典型,并不能代表绝大多数。此法更不合乎教育统计原理。但一民主,真实的教育评价便脱颖而出。有次,某校举行一次校庆活动,意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请来了很多首长和前辈。会后,某班想了解教育效果,进行一次教育问卷,结果发现,全班六十一人,有十八人谈小轿车。学生小龙说:“今天共来了七十七辆小车,其中皇冠牌就有三十三辆之多。我不由得一阵慨叹……”学生小初则谈到“严”字,他说:“整个会场那么森严,领导开会要‘躲’起来,散会后要‘包’起来,生怕出意外。我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请看,让学生讲民主,讲真话,这次大会的教育效果的真实评价就出来了。这难道不为我们怎么教育提供了依据么?
“民主了,会不会出乱子呢?”班主任担心。出乱子,只能说,我们不善于发扬民主,还没有获得对民主的自由。解决的办法,不是走回头路,扼杀民主,而是,努力去实践,在实践中争得对民主的自由。(附图片)
  上海市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教师正在指导学生练习楷书。
          王子瑾摄


第5版()
专栏:国外教育动态

  美国公立中学见闻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 胡俊泽
去年,我校同美国加州“大学高级中学”达成了校长互访协议。10月底我到了美国。
访问期间,我应邀到教室里听课,发现他们的教室布置都是随自己的工作需要和情趣而定的,没有统一的格局。各种招贴、图片、图表以至政界显要、世界名人、电影明星的照片等教室里都有,琳琅满目,求活泼而不求庄严,观赏之余,不由得不令人感叹:这就是美国人的性格!但教室里均插有一面美国国旗,可见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是很重视的。
美国的教师都很注意教学方法,个性突出,刻意见新,工作认真。课堂上启发提问多,学生也乐于答问和提问;课堂答问学生不需要起立,也不需要堂堂课向教师问好,气氛轻松自如,师生关系融洽。美国学生从小学起就培养了同我们不一样的课堂习惯,喜欢提问,见了客人也不拘束。就连我这个北京去的校长他们也不怕,劈头盖脑给提了一大堆问题。这倒给了我一点启迪,我们应当把课堂教学中的老师提问变成学生提问。
至于作业,许多都是在课堂里完成的。美国学校也强调家庭作业,但不一定是做题,一些名牌高级中学要求学生每天在家里自学二至三小时。美国的教学方法似乎特别强调突出个性。
美国的学生教师人数比,根据1984年的统计为18.71∶1;在加州这样的高速发展地区为23.5∶1,同我国差不多。教师的标准工作量为每天六节课;一周五天工作日,共三十节课。任课分学科而不分年级,所以一个教师要教各种不同程度的班,许多教师要同时教两门课。当教师要有合格证书,即不单具有专业知识,还要学过教育学。
美国的教师问题同我国有共性:优秀教师缺乏、待遇偏低、年轻人选学教育的越来越少,给美国的高科技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社会舆论也经常谈教育危机和教育改革。近年来各州采取了一些措施,想摆脱这种局面,例如大幅度地增加了新教师的工资来吸引年轻人,对骨干教师每年额外补助四千美元,以求稳定教师队伍。美国加州高中教师的平均年薪为三万美元,尚需纳税,所以并不富裕,夫妇双方都需要工作。
我国目前的中等教育,有两个弊端,一是单纯地追求升学率,一是根本没有兴趣去创造高质量的大学预备教育体系。大学和中学基本上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只凭一根高考的指挥棒来联系;如此,天天抱怨大学新生高分低能又有什么用处!出于探讨这个问题,我有意去了解美国教育有关大中学衔接的一些情况。
美国有一个名为“全国大学理事讨论会”的民间组织,已成立了八十六年,宗旨在于沟通大中学的联系,施影响于中学,目前参加成员已逾二千五百个,包括了许多著名的大学和中学,总部设在纽约,每年开一次年会。
美国的大学还免费让中学的高才生听课。在美国这个处处讲钱的地方,大学甘愿这样做,其苦心是不言自明的。高中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当然也有客观的条件,第一课程为选修,第二有学分制,他在大学听课的学分可以得到承认。所以总的说来,美国中学生远不如我国学生刻苦,但尖子却相当厉害,原因是有人扶植。
美国有的大学教授愿意和中学同科教师携手并进,指导和发展中等教育某些科目的教学,把他的科学研究和培养后生结合起来。这样中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和知识更新就有了支持,而不只是由中学教师在那里埋头单干,对于大学来说则密切了和中学的联系,培养了优秀生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