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民族瑰宝的翔实纪录
——系列纪录影片《紫禁城》观后
杨伯达
在故宫博物院的密切配合下,新影编导应小英、摄影师李德润、李绍刚等同志经过三年多的勤奋工作,完成了系列纪录影片《紫禁城》,这是值得庆贺的事。
这部长达六小时四十分钟的十八辑系列纪录片,是表现故宫博物院的影片中最系统、最全面、最深刻的一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一部纪录影片。同时,它又是一部科学性、艺术性都很强的纪实性系列科教片。这部系列片可分为宫廷、艺术、院史三类,取材面广,兼顾故宫与博物馆两个方面。影片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有着不同要求的群众与专家看后都能得到满足。
《紫禁城》第一次向观众揭示了故宫博物院一些没有公开过的内幕,满足了人们对皇家秘密的探索性疑问。譬如:皇帝怎样统治全国?皇帝、皇后怎样生活?皇室成员生老病死怎样处理?康熙、乾隆二帝南巡经过;万寿、大婚等庆典盛况;皇家收藏的珍奇文玩……还有故宫博物院的精华是否全都被劫运至台湾等疑团,均在这部系列片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回答。这不仅澄清了人们对紫禁城特有的神秘感和好奇心,而且给予科学的解释,增加了人们的历史知识。
这部系列片从宫廷历史角度,充分发挥建筑、文物的优势,阐明了明清两代,尤其清代在中华民族的巩固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并向观众介绍了清代历史的梗概。影片基本上对清代的历史贡献持肯定态度,同时,对清代统治者丧权辱国和腐朽奢靡作了恰如其分的批判。至于那辉煌的建筑、精湛的艺术品等精彩镜头,不仅给观者以美的享受,而且还会激起我们的爱国主义心潮。
可以说,片子的每一镜头都经过编导、摄影师的严格筛选,在艺术表现上新颖、朴实、有血有肉。为了保证本片较高的学术水平,编导依靠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多年科研工作的成果,镜头与解说词中所展示的是许多默默无闻的考古工作者心血的结晶。譬如紫禁城营建及其每一座宫殿的建造与重建的历史,是六十年来,尤其近二三十年以来通过细查档案资料,再经详细考证确定下来的。书画、陶瓷、工艺美术的鉴定是建立在对物证的系统排比和与文献档案的考证相结合的基础之上,有所前进,有所发明。这是本片的有利条件和可靠基础,所以它有着较高的科学与学术水平,可称是故宫的一部信史。
如何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这是当前文物博物界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的服务手段比较简单,主要手段就是展览和有限度的口头讲解。近年开始重视出版工作,可是尚未有效地利用电影、电视这一武器。现在拍成了这部影片,过去只靠一双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在影片里可以饱览无余。这为今后文物、博物馆宣传提供了良好范例。我以为文物博物馆科教片的编导、摄影都应忠实于文物遗存,要使用经过科学鉴定的文物,揭示其本身固有的内涵意义及其科学价值,以历史见证为第一性,从确凿无疑的实物资料中抽绎出规律性的结论。以这一标准衡量本片也是符合要求的,它不愧为一套优秀的文物博物馆系列科学纪录片。
这部系列片的拍摄成功及放映,也为沟通海峡两岸炎黄子孙的血缘感情做出了应有贡献。众所周知,故宫博物院的一部分文物被运往台湾,可是一座紫禁城是无法搬动的。我相信,台湾同胞看了《紫禁城》系列纪录片之后,必定会燃烧起怀念和向往祖国的炽热感情。


第8版()
专栏:

“让大伙儿坐在屋里看戏!”
——记胶东三农民集资拍摄电视剧
李雪前
美丽富饶的胶东农村出现了一桩新鲜事:三个农民拿出三十多万元,委托南通电视台拍了一部九集电视连续剧《庚娘》。此举轰动了乡里,被传为佳话。
近些年来,党的富民政策给胶东地区带来了巨大变化。1984年底,胡耀邦同志来这里视察,曾题写“跨越世纪”四个字对这种变化作了概括。一下子成为新闻人物的三个农民,就是这个地区的长岛县北长山乡的刁增湖和莱阳县龙旺庄镇的宋乃洪、宫学斌。刁增湖精明强干,灵活机敏,全身洋溢着年轻人的朝气;宋乃洪和宫学斌都是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农,饱经风霜,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谈起今昔都显露出老区人民那种憨厚、爽朗的性格。他们说,“过去口号不知喊多少,喊到头来连饭也吃不饱;如今党的政策把咱们引向致富路,才真正奔上了宽广的阳关道!”
生活富裕了,但有个问题却引起了他们的思虑:同物质文明建设相比,今天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很不相适应,一些旧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还很有市场,有些人甚至以求神、卜卦、吃喝、赌博来充塞自己的精神生活。身居海岛的刁增湖颇有感慨地说:“要是长此下去,富裕起来的渔民,就真的会变成精神贫困的愚民了。”有一次他和一位搞电视的朋友交谈,忽然得到拍摄电视剧的启发。他腰缠万贯,但一不忙砌房造屋,二不添时式家当,首先找到宋乃洪和宫学斌,合计着拿钱拍电视剧,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出点力。宋乃洪说:“俺文化不高,演戏俺没水平,舞台也上不了,拿钱拍戏是来得正当,花得合理。”宫学斌说:“自己富了只是自己享受,拍电视让大伙共娱乐,添精神,这比啥都有意义。”
就这样,根据《聊斋志异》中名篇改编的、庄户人所喜爱的《庚娘》电视连续剧,便顺利开拍了。为了不负乡亲们的期望,剧组同志从山东到四川、江苏,跋涉万里,赶拍外景。三个农民总是心随人往,热情关注。“五一”节剧组在山东博山拍摄外景时,宋乃洪和宫学斌想到大家都在欢度节日,他们便用胶轮车,拉着苹果、花生、白酒等赶到现场慰问。电视剧进入后期制作,钱不足了,刁增湖立即把家里存放的扇贝,背去北京城卖了六千元,两天后就送到制作地南京。他们自始至终的关心和支援,激励和鼓舞着剧组的全体人员。他们夜以继日,紧张工作,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剧的摄制工作。
从9月份开始,《庚娘》将在全国七十多家电视台陆续播放。在此之际,三位农民会想些什么?请看他们在该电视剧片头写的前言吧:“我们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劳动致富的三个农民。说句心里话,咱庄稼人能有今天这舒服日子,全靠党的好政策。俺三人拿出钱来拍这个电视剧,就当给乡亲们买几张电影票,让大伙儿坐在屋里看出戏!”(附图片)
马盛君主演庚娘


第8版()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全国歌曲创作研讨会和中青年音乐理论家座谈会召开最近音乐界在辽宁召开了两个专业会议,一个是在大连举行的全国歌曲创作研讨会,会议回顾了歌曲创作发展的历史,总结经验教训,研究了歌曲创作与理论的关系,探讨了通俗歌曲发展的社会根源和审美价值等重要问题;另一个是在兴城举行的中青年音乐理论家座谈会,会议对目前音乐理论方面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争论。
(陈原)
△《连环画报》主办的首届“金环奖”发奖大会在京召开《煤精尺》、《复仇》、《啊,枪声》、《贵妇还乡》等八部作品获绘画奖,《月牙儿》、《惊涛》、《在七封信面前》等七部作品获脚本奖。“金环奖”获奖作品的责任编辑也给予荣誉证书。 (闻一)
△《青年文学》编辑部最近邀请首都部分中青年批评家座谈新时期青年文学创作认为十年来的青年文学创作对社会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进步起到了很大的突进作用,体现出可贵的探索和思考精神。(李师东)
△著名作家萧军资料室最近在辽宁锦县图书馆落成并开放展厅陈列着大量的照片、实物以及资料,展示了这位老作家几十年来的革命生涯。 (刘守佳)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于九月二十日在北京首都剧场上演瑞典著名剧作家斯特林堡的名剧《朱丽小姐》。斯特林堡的剧本在我国还是首次上演。 (刘章春)


第8版()
专栏:

林为林获奖以后
钮骠
浙江省二十一岁的昆曲武生林为林,走上艺术道路不过短短的八年。从他1978年考入浙江昆剧团做学员到当演员,作为一个年轻的学艺者,这些年来他只知道老老实实地练功、习艺、演戏、做人。至于去拿取个什么荣誉,还未敢作此奢想。前两年,他以演出《界牌关》一剧,在省内崭露头角,受到嘉许;今年又荣膺了第三届“梅花奖”,这是他万没想到的。惶恐不安,如加重负之感,难免油然而生。这个头脑清醒冷静的小伙子,甚能自知,他认为自己“在艺术上,不过刚刚起步,各方面还都稚嫩,离着理想的要求,还差得远呢!”
在从艺的道路上,一般来讲,禀赋、师承、勤奋、机遇是获取成功所不可或缺的。论禀赋,小林的身材适度、矫健,扮相英武、俊爽,嗓子虽非上乘,也还不弱;论师承,教授指拨过他的张正堃、鲍毓春、邱奂、沈斌老师,都是京昆武剧行中有经验的好手。小林的《夜奔》、《探庄》、《雅观楼》、《十字坡》、《界牌关》就都是这几位老师教的;论机遇,无论是省里、团里对他都十分重视,一些重要场合的演出,总是推出他的戏;论勤奋,他在练功上比同行中的许多同龄人所付出的辛劳,确乎多出几倍。眼下能有一身可观的硬功夫,即勤奋中得来。这四宗,小林可算兼而备之。而今,又得了“梅花奖”,面对这份荣誉,今后该怎么办?
“荣誉只能说明过去,并不意味着将来”,小林深明此理。他把获得“梅花奖”看作是对自己的策励,只有继续拿出第二个、第三个……具有而且应该超过《界牌关》水平的剧目,才不致有负于师辈和观众的促导和期望。
他听说《八大锤》是一出武生行的基础戏,在培训工架、身手上都有严格的规格。当年,大江南北的众多武生和武小生名家,哪一位没经受过这出戏的磨砺呢?这是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小林认准了这出戏,在北京专诚求师,向擅长此剧的中国戏曲学院的曲咏春老师把它学了下来。
居京一月,不游览,不逛街,潜心力学,一天三遍功。晚上学,白日练。总是穿着厚底靴、勒着额子、插上翎子,一对双枪不离手,跟他前两年从沈斌老师学《界牌关》时一样,一拉戏(排练)就是连续三四个小时,练功服没有一天不湿个透的。即使在休息时,和别人谈话聊天,也不忘耗上腿,真是见缝插针、分秒必争。回到杭州,依然如此,一日不辍。彩排后,自觉尚难如意,于是他给自己订了个计划,咬住这出戏不放,再加工苦练一年,不磨出点质量来,决不休止。小林对待艺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多么可嘉。


第8版()
专栏:雨丝集

由书展想到的
秦力
翻阅近期报纸,发现书展、书市的消息、广告接连不断。有专业的,有综合的,展家众多,品种丰富,对于读者来说是一大乐事。
然而此举终非根本之计。书市总不能一年到头天天不断,读者也没那么多精力与财力三天两头去突击买书,而人们在学习、工作中对书籍的相应之需如何解决?书的印数与实际需求量脱节怎样纠正?书籍再版的时机能否把握得更准确及时?一本新书见了广告而迟迟不见上市的现象何时能了?若干年前的旧版书如何能买到?偶有缺册又怎样补购?……这一系列问题,当然不只是“短促突击”式的书市所能解决的。短时间热热闹闹,常年里怎样服务?这当然不只是发行部门所能解决的,但如果出版、印刷、发行诸方面都为读者着想,做切切实实的事情,“买书难”问题就不难解决。


第8版()
专栏:

全国最大的艺术壁挂制成
由北京工艺美术品总公司的工艺美术师周道生、武允仁设计,北京地毯研究所制作的大型现代纤维艺术壁挂(见下图)已经装饰在首都新建的昆仑饭店北大厅。这幅壁挂长二十二点七米,高六点八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手工编织的艺术壁挂。作品的蓝灰主色调与昆仑饭店大厅深褐色的环境交相辉映,使人们感到置身于宏伟壮观,深邃寂静的环境之中。
作品以流动的“s”形主线构图、鸟瞰的视角来表现昆仑山莽莽奔腾的山岳,白雪皑皑的冰峰,云气环绕的奇貌。作品虽然画幅巨大,但并不感到画面空,这是因为设计者注意了细部的刻画,粗犷之中露精细。画面呈蓝灰色主要是表现清晨日出前昆仑山初醒时的景观。
在编织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工艺手法,充分运用羊毛的编织肌理,使作品不成呆板的平面,而富有一种浮雕美。
(彭顺通文 王景仁摄影)(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