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9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专论

拉美国家处理债务危机的措施及其影响
傅期松 阎玉贞
债务危机是当前拉美大多数国家面临的重大难题,使它们陷入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困境。1985年拉美外债总额高达三千七百亿美元,相当于整个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51%。每年付息三百多亿美元。不少国家实际上已丧失还债能力,其次通货膨胀严重。1983年通货膨胀率为130%,1985年增至610%,为世界通货膨胀率之冠。而在通货膨胀如此严重的同时,经济又长时间停滞。1982年和1983年拉美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下降1%和3.3%。1984年稍有回升,1985年又复下降。目前,拉美地区经济仍停留在八十年代初的水平上。这些问题同时并发,充分表明了拉美国家经济在西方世界经济体系中极易遭受损害,也较深刻地暴露出一些国家在发展经济战略中的重大失误。

拉美国家为了从债务逆境中摆脱出来,一方面同债权机构进行艰苦的谈判,签订了一千余亿美元的延期偿付协定,使债务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债务危机得到控制,一方面与美国为首的债权国进行斗争,以争取较好的还债和贸易条件。1984年,拉美十一个主要债务国组成卡塔赫纳集团,协调立场,先后提出债务国与债权国进行“对话”,共同承担责任和先经济增长后还债等原则,以及大幅度降低贷款利率、稳定初级产品出口价格,取消贸易保护主义等具体要求。
与此同时,拉美国家为克服困难,在国内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经济调整措施。这方面主要是:
(一)紧缩财政开支,进行金融改革,以遏制通货膨胀。债务危机后拉美国家资金紧绌,各债务国不得不节省各项开支,压低经济增长率以平衡财政。近两年,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主要国家均将每年财政支出或公共开支削减10%—15%。巴西、阿根廷、秘鲁等国还提高国内利率、加强外汇管制以制止资金外流,控制通货膨胀。阿根廷去年6月实施“奥斯特拉尔”经济改革计划,通过冻结物价、税率与工资,改革货币,以新币“奥斯特拉尔”取代旧币比索来反对通货膨胀和恢复经济。这一调整计划已使通货膨胀率从1985年初的1100%下降到年底的6%。巴西自1982年起就对银行和外汇进行管制,今年2月又开始实施“稳定计划”’进行经济和货币改革。墨西哥也于去年整顿外汇市场,采取灵活和现实的兑换形式。
(二)削减进口,鼓励出口。多数拉美国家调整了汇率,将货币贬值以提高商品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同时它们又采取保护措施,限制进口。近几年巴西进口值已降至只有出口值的一半左右。每年顺差达一百多亿美元。
(三)加强农业生产,平衡经济结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把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并强调粮食生产。巴西1984年开始实施东北地区发展计划,规定十五年内投资一百二十亿美元。萨尔内总统上台后又决定实行土改,以提高农业生产。
(四)收缩国营企业,鼓励私人投资。拉美国营企业在发展民族经济、维护国家利益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但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巨大财政赤字。近年,各国普遍对国营企业进行了整顿,并将部分企业出售给私人。墨西哥政府决定在短期内关、转、并、卖四百三十余家国营企业。阿根廷、巴西、委内瑞拉、秘鲁和智利也陆续将一批国营企业或国营企业部分股权转让给私人。同时,拉美国家还放宽了外资政策,鼓励外资创办独资、合资企业。

  拉美国家为缓和债务危机和恢复经济的措施虽多属应急性质,但亦有经济调整,其涉及的广度与深度都是战后本地区所从未有过的,对整个地区经济、政治和对外关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经济上,意味着拉美地区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拉美七十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外资起了很大作用。债务危机爆发后,靠贷款发展经济已不可行,当前的调整实际上是把发展的基础更多地移向国内,注意工农业的平衡发展。这一转移任务非常艰巨,非短期所能完成。因此,如国际经济环境不再继续恶化,拉美一些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在今后将趋于平稳中速增长。此外,这次调整将使各国经济进一步自由化。拉美国家的国营企业私有化并不是紧缩开支的权宜之计,而带有战略性措施。美国对此也大力推动,如贝克计划就把国营企业私有化作为向债务国贷款条件之一。看来,这种经济自由化倾向会继续发展下去。
在政治上,经济调整的成败与地区政治稳定息息相关。目前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玻利维亚等国政府都是在多年军人统治后上台的,是拉美“民主化”进程的主要标志,能否摆脱当前的经济困难直接关系到各宪制政府的形象,并影响到整个地区的政治形势。这些国家强调发展优先于还债,其政治原因亦即在此。当前各国推行紧缩调整均十分谨慎,力图避免由此带来的社会动荡。
在对外关系上,美国与拉美经济关系将进一步加深。债务危机加剧了拉美与美国的矛盾,也加深了它们对美国的依赖。债务危机后,拉美国家对美国的市场和美国的私人投资更加依重,美国也在鼓励私人资本进入拉美。估计八十年代后半期美国在拉美的私人投资有较多增长,美国在这一地区的经济影响也随之增强。为了开辟新市场和平衡对美关系,拉美国家也在积极开展相互间的经济合作以及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在债务问题上拉美国家团结合作采取共同立场,是一体化运动的重大进展。前不久,阿根廷、巴西已就两国经济一体化达成协议,乌拉圭也表示将积极参与。近年来,拉美与东南亚、中东、非洲的贸易和技术合作也有较大发展。毫无疑问,当前的经济困难将推动地区一体化和南南合作进一步开展。


第7版()
专栏:

争取粮食自给 促进经济振兴
非洲国家积极调整农业政策和结构
本报讯 目前非洲国家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严重缺粮。近几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特别是经历百年大旱之后,非洲国家积极调整农业政策和结构,争取粮食自给,促进经济振兴。
调整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逐步克服重视工矿业,忽视农业的倾向。首先,从指导思想上,许多非洲国家领导人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增加农业投资。第三,妥善安排农业贷款。
调整农业经济的内部结构,主要是调整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加纳、肯尼亚、科特迪瓦、喀麦隆等国在发展可可、咖啡、茶叶生产的同时,扩大谷物种植面积。
一些国家调整农粮经济政策,改变过去对农业统得过多、管理过严以及谷贱伤农等倾向,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1)允许和鼓励在农业经济领域中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莫桑比克支持私人开办农场、种植园,还将部分国营农场的土地分给个体农民种植。(2)减免农业税收。非洲国家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有的免征新垦农业税,或免收面粉、玉米等基本农产品的销售税。(3)提高农粮收购价格,是当前非洲国家较普遍采取的有效措施。仅去年就有十余个非洲国家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
由于实行上述措施,加之旱情有所缓解,非洲粮食产量从1983年和1984年的六千二百四十一万吨和六千三百八十四万吨,提高到1985年的八千三百二十八万吨。肯尼亚、科特迪瓦、喀麦隆等国去年丰收,粗粮自给有余。有的国家粮食产量创造了历史最好纪录。
去年非洲统一组织第二十一届首脑会议指出“非洲国家的目标,首先是针对非洲大陆面临的粮食危机,然后是进行适当的结构改革,以便为恢复非洲农业和防止再次出现类似今天的形势而创造条件”。
(汪勤梅)


第7版()
专栏:

墨西哥总统号召人民加强团结克服困难
指出经济结构改革使经济形势获初步好转
本报墨西哥城9月1日专电 记者郭伟成报道:墨西哥总统德拉马德里今天向议会作他执政以来的第四个政府工作报告,号召人民团结起来,克服困难,争取美好未来。
德拉马德里在报告中回顾了一年来的形势,指出去年9月的大地震、油价暴跌等给墨西哥造成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是墨西哥人民重建了家园,政府坚定地进行了经济结构的改革,使经济形势有了初步好转。
在阐述经济政策时,德拉马德里总统重申墨西哥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承担对其外债的义务。同时,他许诺将进一步保证就业和基本工资的实际增长。他特别强调实行有效的人口政策,指出墨西哥从1980年以来增加的人口超过了上一世纪的总和。因此,今年要把人口出生率从去年的2.6%降到2.0%,把人口总数控制在八千万。


第7版()
专栏:

日本工资水平跃升世界首位
本报讯 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使日本工资水平跃居世界首位。但这样一来,日本制造商曾经拥有的低工资优势也随之消失。
据日本劳工部提供的资料,日本制造业工人实际月工资以美元计算,已经从去年9月底的一千一百八十八美元上升到现在的一千八百七十二美元,超过美国工人实际月工资的一千六百七十一美元和西德工人的一千二百八十美元。而在1984年,美国制造业工人每小时工资比日本高50%,居世界第一位,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分别居第二、三位,日本居第四位。


第7版()
专栏:

美国人口普查局发表报告指出
生活在贫困线下人口总数略有下降
本报华盛顿9月1日专电 记者景宪法报道:美国人口普查局最近发表一份报告指出,美国去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总数比1984年略有下降,但仍高于七十年代水平。一般家庭收入十一年来几乎没有增长。
报告指出:去年美国约有三千三百多万人生活在政府确定的贫困线以下,其比例占美国全国总数的14%。根据美国标准,穷人是指其家庭年收入在两万七千七百三十五美元以下的人。


第7版()
专栏:随笔

人间乎?天上乎?
塞北
不少美国人都说,美国有从超级大国沦为二流国家的危险。但是救治之道何在,却各有各的说法。有的说在人间,有的说在天上。
《华盛顿邮报》最近发表一篇文章,谈到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与“美国影响不断下降形成对比”,令人“沮丧”。文章认为,原因是“日本把赌注押在工业和技术的发展与贸易上面”,美国则把“过多的财力和人力用来同苏联进行军事竞争”,结果“削弱了美国全国的经济力量,从而也降低了它的外交政策的地位”。作者主张,要“解决美国在全球经济实力衰落的问题”,“必须减少庞大的预算赤字,停止把国家的财富消耗在军事方面”,同时“设法与苏联达成武器控制协议并与之搞缓和,以便拿出钱来振兴我们自己的经济和第三世界的经济”。
过了几天,《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了一篇意见似乎完全相反的文章。它说,“美国必须下决心”取得“在太空的优势”,为此要求将太空预算增加一倍,因为如果在这方面的预算停留在原有水平,“我们就可能失去在太空的支配地位”。它又说,“今后的重要工业实际上在太空方面,一场能同微电子学革命相比的革命即将到来……除非我们取得(太空领先地位)并保持这种领先地位”,“那些有利可图的大市场将落入那些目前正在积积大力从事太空活动的国家之手”。
这两种意见,看似相反,实不矛盾,目的都是要发展美国的工业技术,使美国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不过前一种办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后一种办法则不可避免地要使军备竞赛进入太空领域。问题是哪一种办法美国政府更能接受。笔者认为恐怕是后者。
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乃是一箭双雕之计:一方面用发展太空武器同苏联争夺军事优势,另一方面通过研制太空武器开发新的科学技术,以便在争夺世界市场中保持优势。所以这个计划是里根总统的“通灵宝玉”,决不能丢的。人间纵有千般好,不如太空寻优势。怕就怕军费支出越来越大,弄得优势尚未在握,经济倒先陷入更大困境,那就“两头勿着杠”了。


第7版()
专栏:

美国天文学家发现最大引力透镜
新华社华盛顿8月30日电 据最近一期美国《天文学》杂志报道,美国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引力透镜,其质量比先前发现的最大的引力透镜大四百倍。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根据相对论首先预言了引力透镜的存在。光线在经过引力场附近时会发生偏转,因此一个引力场源对它后面其他天体射来的光线,就可能产生凸透镜那样的会聚作用。引力场源的这种效应称为引力透镜。
1979年,天文学家首次发现引力透镜。这个引力透镜由两个具有相同红移和光谱的类星射电源象构成。研究人员认为它实际上是同一个天体的两个象。后来,天文学家沿着同一视向发现了一个密集的星系团,引力透镜的解释遂为人接受。自此以后,天文学家又发现了七个引力透镜。
报道说,这个新的质量最大的引力透镜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天文学家于今年3月发现的。他们利用位于基特峰的直径为四米的望远镜获得了两个清晰的类星射电源象。它们的光谱在外观上惊人地相似而且有不易辨清的红移,这与引力透镜的解释相符。这个引力透镜的显著特征是两象之间存在着一百五十七弧秒的间隔,比先前所发现的最大引力透镜的间隔还要大二十倍。
美国科学家认为,引力透镜的本质有三种可能性:是一个极其密集的星系团;是一个大质量黑洞,其质量是太阳的一千万亿倍;或是一个宇宙弦。


第7版()
专栏:

名画《最后的晚餐》遭污染
新华社罗马8月31日电 据意大利英文报纸《国际信使报》今天报道,米兰的一些艺术家认为,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正在受到空气中灰尘的污染,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这幅名画。
据报道,每天平均有两千名爱好艺术的游客来到米兰圣玛丽亚恩施修道院的画室参观这幅名画。他们带进去的灰尘,污染了达·芬奇在1497年所画的《最后的晚餐》。
米兰的艺术家建议,除了把参观者分成小批放进画室参观外,还应该在画室里铺上医院手术室所使用的特殊地毯,并设置一个空气净化器来减少参观者带进画室的灰尘,以使这幅名画免遭污染。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玛雅文字被破译
据意大利《全景》周刊最近报道,美国历史学家林达·歇尔和梅利·米雷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利用现代化技术终于首次破译了玛雅人的象形文字以及他们的语言,在考古界引起极大反响。
这两位历史学家发现,玛雅人的文字比古埃及人的文字更为丰富。那些雕刻在石灰岩上的象形文字,第一次完整地向人们揭示了这个民族的兴衰史。玛雅人从公元一世纪起一直繁衍在今天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南部的圭太马拉地区,他们播种玉米、苋菜、参茨,兴建有四十个城邦的国家,相互之间常有战事发生。玛雅人信神奉神,建有很多庙宇、圣殿、金字塔,对天文、历法、雕刻也有卓越的创造。两位历史学家认为,玛雅文化同古希腊、古埃及和古罗马的文化应该是齐名的。目前,他们的成果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艺术博物馆中展出。  (裕华)(附图片)
最近被美国历史学家破译的玛雅文字。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三千年前的高个子人
苏联和日本联合考古队在阿尔泰山地区进行考古发掘中,在一个青铜器时代早期墓穴里发现了一具一米九○高的男子骷髅。据称死者是一个欧罗巴人种。专家们确定这具骷髅的年代约为公元前三千年。这个考古发现有助于对亚洲移民史的一些问题重新探究。 (德芸)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南朝鲜首次发掘出新罗时代陶俑
南朝鲜考古人员于今年6月从庆州龙江洞新罗时代古坟中首次发掘出二十八具彩色陶俑、七具青铜十二属相和三具陶马。陶俑有文官、武官、侍女,最高的为十七厘米,最矮的九厘米。陶马高十六厘米;七具十二属相高八厘米左右。据有关人士分析,陶俑和十二属相,基本上证明这是一座王陵。陶俑的服饰和墓制,都酷似中国唐朝。专家们认为,这是研究新罗时代的服饰、社会制度、墓制以及新罗与唐朝交流的重要资料。 (周)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保发现鲍利斯一世的印玺
保加利亚考古学家在保加利亚东北的苏门州西尼维尔村进行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枚保存完好的印玺。经考证,它是公元九世纪保加利亚王侯鲍利斯一世的印玺。鲍利斯是公元八五二至八八九年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的王侯。他在公元八六五年引进基督教为国教并创立了独立的保加利亚教会。专家认为这枚刻有希腊文印玺是王侯最早使用过的印玺。(芸)


第7版()
专栏:

“铁领工人”正步入人们生活
美国新泽西州拉特福德一家工厂生产的机器人克拉图是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它会看孩子、打扫房间、接电话和招待客人。图为克拉图在粉刷天花板。
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