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9月1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滴酒在心头
吴家豪
爱好人人有。有某项爱好往往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但好喝酒似乎难以公之于众。不过细细想来,任何爱好都不是从娘胎带来,追究一下其成因,对认识自己及认识社会或许有益。
我的父亲是滴酒不沾的教书先生。我从小便受到不可与酒结缘的教诲。后来与书本告别,下乡接受“再教育”,却接受了喝酒有好处的劝告。劳作一天回来,腰酸背疼,四肢乏力,一进寄身之所就倒在床上懒得动弹。但眼睛刚闭上,脑门却敞开了……思念病危的慈父,预测难卜的命运……日日如此,难以成眠,就到公社卫生院求医。大夫双手一摊:“这可难办,安眠药麻,可暂时起点作用,但不能久服,也治不了疲乏。”想了想,又说:“这样吧,买瓶高粱酒试试,每天收工后喝上一杯。”高粱酒买不起,我踱进供销社,买了瓶“地瓜烧”。
秋夜,月亮不知躲哪儿去了。摇摇晃晃的烛光下,我找不到酒杯,就用汤匙盛满酒。浓烈的酒味不仅刺鼻,而且刺得眼睛生疼。皱皱双眉,猛仰起头,硬吞了一大口,呛得我连连咳嗽。随即有股火辣辣的感觉,从咽喉流下,一直到胃,烧得我象要撕裂五腑六脏。我连喊:“上当,上当,这辈子再也不喝酒了!”带着满身泥巴就往床上躺。昏昏然中,有一股暖流在全身缓缓蠕动,痒痒的,酥酥的,宛如母亲在轻轻抚摸怀中的宝宝……第二天醒来,疲乏和烦恼仿佛都与酒气一起跑走了。这才相信医生的话不错,从此与酒交上了朋友。渐渐的,有了“醉翁”的美称。
恍恍惚惚中过了几年,我回城当了干部。环境变了,喝酒的爱好却再也丢不开。不过,不再喝热辣辣的“地瓜烧”,而改为甜滋滋的葡萄酒。现在,则喜欢大杯大杯的啤酒。当然,喝酒时的心境也大不一样,多在开心的场合。星期日回家,更不可无此君。
日子确实好过了,有时却美酒在口,难以下喉。有一次,随领导下乡检查工作,恰巧来到我过去插队的村子。在乡政府听了一天汇报,大家都象映山红开了花,满脸喜气。晚上,主人设“便宴”招待。说是“便宴”,大家心里都明白那规格,国宴比不上,但决不比办红白喜事的筵席差。不过时下农民生活好了,吃点喝点也没什么,我心里倒也坦然。吃饭前,乘主人还没有安排好“座次”,我到外头转转,呆过的地方毕竟留下了感情。见到一位跛脚的老汉吃力地扛着犁,从村边小路上走来。原来是我的房东,年岁不算太高,但无儿无女,历来是五保户。当初,他二话不讲,把房子腾出来给知青住,后来也没少给我们照顾。我迎了上去,他认出来了,怔了一下,客气地招呼我到他家坐。进屋一瞧,屋内陈设说不上有什么改观,被褥依旧是我走时的那一床。问起来,他口口声声说,如今政策确实好,让农民富起来。他也分了责任田,但没有帮手,难得丰产。这不怪谁,只怨自己没本事。话说得很平静,我的心里却翻腾开了。返回乡政府所在地,屋里的盛宴已开始。杯盏交错,劝酒声此起彼伏。一位本地干部走过来拉住我:“快,就缺你一个了。”入席后,他就嚷着,要我补喝三杯。一杯冒着泡沫的啤酒端到了我的面前。我接过,仿佛闻到了房东屋里的汗酸味,怎么也无法喝下……
乘吉普回到城里的家,我取出放了好久的一瓶白干,倒了一杯,闷头喝下,然后上床。
看来,我与酒的缘分断不了,悲时浇愁,乐时助兴,但不能喝醉了,这一点我还清醒。


第8版()
专栏:

休得无礼!
蔡常维
电视连续剧《诸葛亮》末集中,有这样一组感人的镜头:
诸葛亮公而忘我,事必躬亲,竭尽心力,终于积劳成疾,死于军中。
司马懿的两个儿子闻讯,磨拳擦掌,催着父亲快下出击命令,以便乘机一举歼灭蜀军。
司马懿喝住儿子:“休得无礼!”怀着十分痛惜的心情,下令三军将士为诸葛亮吊孝致哀……
司马懿与诸葛亮交战多年,是名副其实的“老冤家”、“死对头”,单是“空城计”,就让“率二十万众”的司马懿“疑有伏兵,引军北趣山”,吃尽了苦头。然而,打归打,恨归恨,司马懿却是十分敬重诸葛亮的才能的。据《三国志》记载:“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汉晋春秋》也有类似的记载:蜀军“结阵而去”,“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你看,连老百姓都取笑他:生人让死人吓走了!他也坦然地承认:我只知道活诸葛的厉害,哪想到他死了呢!很有点“甘拜下风”的广阔胸怀和“吾不如”的精神。
生前纵然是对手,死后也给予公正的评价,这正是司马懿这个老军人重才的闪光之点、为人的不凡之处。别以为给死人说几句“好话”很容易,一些鸡肠小肚的人硬是开不了口呢!有一个美术工作者,为党工作几十年,在一次外出采访中,突然得了重病,不幸以身殉职。办理丧事时,一切善后事宜都进行得很顺当,唯独写悼词时遇到了麻烦,一份简单的悼词几上几下,就是不肯写上死者生前的作为和贡献。是死者毫无成绩可言吗?单是由他一手培养出来成“家”的人就有好几个。那是为什么呢?原来他与领导是同辈,领导怕同辈超过自己、代替自己,让他提前退了休,死后也不肯作“盖棺定论”。
说别人是“奇才”,不等于自己是蠢才。司马懿承认对手胜过自己,悼念名人,受到了世人的称赞,不仅被记入史书,新拍的电视剧也不忘掉这闪光的一笔,而那位领导者因压制排斥同辈却显得不那么光彩!即使要表现自己的才能,也不必采用贬低死人的极端做法。
照此类推,对那些恣意贬损别人、想一举成名的勇士,我们也可大喝一声:“休得无礼!”


第8版()
专栏:

远航
苏历铭
你就停泊么
请牢牢记住翔集的海鸥
老水手遥望的瞳孔
浮动于晨雾中的海平线
因为珊瑚岛在前方
海天迷茫
只要相信远方会有陆地
有鲣鸟和宽阔的椰林
你就毅然前行
把老锈的锚和全部犹豫
统统沉落野藤盘络的海湾
以航海者的名义将流动的信念
种生在遥远的海岸


第8版()
专栏:

慕田峪长城
查干(蒙古族)
这一声战马悲壮的嘶鸣
竟震落无数发光的星辰
箭镞生锈 战神的梦也生锈
无声倒在慕田峪的鸦翅下
阔叶林一生代一生代的长着
抹不掉辽远迷离的狼烟
山峦起伏 心潮也起伏
山雨打在铃蓝花上
燕山一片迷蒙
我从八达岭一步迈到慕田峪
长城惊梦醒了
却不能圆它
挽着妻子的手
她不知为何而笑
说:垛口处生起的烟云
是我为你在生炊
劳驾,快脱下盔甲
拿起你的诗笔
为和平祈祷新
中国的小学生
一分钱一分钱的积攒着
也来修复这残缺的历史
面对慕田峪的明月
他们栽起现代人的骄傲和反思
长天一碧
叶落无声
中国,今夜你驻足何处?
在慕田峪的驿道上
我举一樽明月
为你壮行


第8版()
专栏:书林一叶

感情的纽带
——《在希望的土地上》读后
穆扬
又一条感情的纽带,把海峡两岸同胞的心连结起来。专门记述生活在大陆上的台湾同胞事迹的书《在希望的土地上》,已由华艺出版社用繁体字印刷出版,将在海内外广泛发行。
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建设》杂志中文版的中年记者魏秀堂。他长期从事有关台湾和台湾同胞生活的宣传报道,这是他多年来工作成果的积累。本书共搜集了他写的通讯和人物专访二十五篇。在他所报道的人物中,有海内外的知名人士林丽韫、吴英辅等,也有一些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基层,埋头苦干,鲜为人知的普通人。有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来到大陆的,也有建国后通过各种途径归来的。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在大陆上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本书通过人物各异的境遇和事迹,把目前生活在大陆上的大约两万五千台湾省籍同胞的概貌,呈现在海内外读者面前。作者以他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事物的核心,描述了大陆台胞的共同特点:热爱祖国,思念家乡,殷切地盼望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他们并因此而努力为祖国的建设作出尽可能多的贡献。同时,作者对于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所受到的委屈和磨难,也不回避,使读者能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境遇和感情的变化。当然,作者也着重描写了他们在经过拨乱反正后的欢愉心情,以及日益高涨的工作热忱。此外,作者通过对黄植诚等人的报道,间接地揭示了台湾青年一代对和平统一的认识和向往。
《在希望的土地上》全书共约三十万字,由在大陆的老一辈台胞领袖人物苏子蘅题写书名,林丽韫作序。


第8版()
专栏:

惠山彩塑脸谱
李潮
早在明末清初,无锡惠山的先辈艺人们创造了以“大阿福”为代表的泥玩具和以戏曲人物为表现对象的“手捏戏文”,还为我国传统京剧脸谱创作成单独的艺术表现形式。
惠山的彩塑脸谱技艺精湛,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征。
脸谱坯体造型根据戏剧人物的个性特点进行适当的夸张和变形处理。脸谱塑造的主要对象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英雄豪杰,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勇猛豪爽的性格特点,而文官名臣的脸谱在面部结构上则为平坦、俊秀。
在脸谱的敷色用笔上,艺人们巧妙运用戏曲艺术“以虚拟实、以简代繁、以神传情”等手法,根据彩塑艺术特点,进行浓缩提炼,把最富有代表性的脸谱图案,准确描绘到坯体上去,使图案整体显得工整而不呆板,色彩繁多而不失去主调。
在生动细致描绘的脸谱上,装饰以长阔不同的威毛,五彩缤纷的头盔和各色修长夸张的髯口,使头像显得更加威武雄壮,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无锡惠山彩塑脸谱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艺。(附图片)
(附图:黄盖和窦尔敦)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沉思录

一切掌声都是真诚的吗?不!狂热的掌声可能伴随着庸俗的喝彩、无味的捧场;暴风雨般的掌声有时可能是祝愿那枯燥乏味的报告“可结束了!”

逆境一定是成功者不可缺少的滋补吗?不!逆境是靠吞噬青春和天才而存在的。一旦青春重放光彩、天才再度萌发,逆境便如冰雪消融。还是不要人为地制造毁灭生命和前程的阴霾吧!

低垂的东西就一定表示成熟吗?不,谷穗下垂,说明成熟,大抵是可信的。但若说一个人的成熟,也表现为低眉顺眼而不敢抬起头来,那未免近似于奴性。难道成熟的头脑,就不可以自信地抬起来发表主见吗?

完美无缺就一定好吗?不!人们惊奇地发现,一个残缺的维纳斯女神雕像,比它同时代任何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对后世有更持久强烈的魅力。完美的苍蝇,算什么东西!

阿谀奉承是一切拍马者成功的秘诀吗?不!吹喇叭、抬轿子,虽被某些人当作一项时髦的艺术加以研究,但真正靠献殷勤成气候的并不多。这方面成功的诀窍,在于如何掌握拍马的节奏和吹牛的火候。

一切投资都需要金钱吗?不!有人把对上司的迎奉当作投资的本钱。一旦看准时机和行情,便向上司索取利息或讨以双倍利润。这种投资没有风险,往往一本万利。
邱作宽


第8版()
专栏:

晨曲〔版画〕 姜世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