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每周画刊

“我爱新疆”
——看新疆画院作品展
郁风
新疆是通往西域文化最古老最繁盛的地方,又是隔着沙漠戈壁最边远的地方。那天山上寒冷的雪峰,西王母的瑶池的传说,不同的语言文字,奇异的服装色彩,洞窟里千年前的壁画艺术,都构成神秘的想象。而今,它又是新开发地区,短短几十年的工农业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生活的面貌。
我有幸于两年前以朝圣的心情去过那里,现在又有幸在北京观看了新疆画院作品展。这许多中国画、油画、版画、水粉画都争相以它们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方式告诉你同一句话:“我爱新疆”。是的,作者爱新疆,观众通过这些作品也会爱新疆。
过去不是没有人画过新疆,不是没有人发现过新疆的风景人物的美丽,但是,作为一个群体,作为一个互为补充的交响合奏,这一展览有它独特的魅力。
十七位作者除徐庶之、熊新野同志外都是中青年画家,其中有五位是生长在新疆的兄弟民族同志,其余汉族作者也多数是从五、六十年代起就扎根新疆、至今仍在那里工作的。从外地去的画家可能抓住他的第一眼新鲜感受完成一幅杰作,而长期在那里生活的画家会从他每日积累的数据库里找出更深层次的反映。
从去年起,美术创作和评论出现新潮澎湃的局面,各种标新立异的群体展览几乎遍及各大城市。为数众多的青年画家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开拓新的领域,抛弃具体形象寻求和表现新观念。这对于冲破长期的极“左”观念所形成的单一和狭窄是有好处的,也是一种反思过程的必然现象。自然,这之中也不免泥沙俱下。
从新疆画院作品看,还较少受到这种新思潮的冲击,多数作品严谨的遵循各自的规范,在形式上精益求精,表现出诚恳的认真的努力反映生活的激情。
今年从春到夏,我有机会去过西德、瑞士、法国、美国的近三十个城市,参观了大小博物馆和私人画廊七十多个,对于西方现代艺术有了一些笼统的概念,但有一点是不含糊的事实:从十九世纪末到现在近一百年来,此起彼伏出现了许多流派,也出现过许多从美术史上抹不掉的或者仅仅是名噪一时的大师,各领风骚的年数不等,但至今他们的作品(在我看来有极好的也有极坏的)无论是具象抽象实物拼贴,都平起平坐地放在博物馆里,而且已是长期地相安无事。自然,艺术界理论界的争议总是有的,但改变不了这事实。这说明一代艺术造就一代观众(同样一代观众也影响一代艺术),这种演变是犬牙交错的。
最近常听到一个新名词“宽容”,我想这不仅是对激进者而言的。但每个观众的爱好却不讲宽容,爱就爱,不爱就不爱。我相信多数观众看了展览是会从心里感到“我爱新疆”的。
1.哈密奎克麦西来甫(油画)阿不都西库尔
2.哈巴河上情语浓(中国画) 徐庶之
3.柯尔克孜族女教师(油画) 克里木
4.巴扎停车场(版画) 袁湘帆


第8版()
专栏:每周画刊

雏鹰(中国画)李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