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论坛

我国农田受草害面积约六亿亩,每年减产粮食一千七百吨,人工除草耗费五六十亿个劳动日,出路在于——
加速发展农田化学除草张泽溥
世界农业受杂草危害损失极大,粮食作物每年平均减产10%左右。以水稻为例,八十年代初,二十一亿亩水稻受草害,减产稻谷估计为五千六百万吨,价值一百二十亿美元。用于除草剂、施药器械和手工除草的费用约占产值的5%。我国农田受草害的面积约六亿亩,粮食作物每年因草害减产一千七百多万吨,用于农田除草所耗费的劳力约五六十亿个工日。杂草除直接使农作物减产外,还会传播农作物病、虫害,增加农产品收获和干燥时的困难,影响灌溉和耗费能源。有毒杂草还会毒害牲畜,降低土地利用价值。
传统农业生产采用耕翻、轮作、育苗移栽、水肥管理及中耕等耕作、栽培方法来减轻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而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则普遍使用化学药剂防除农田杂草,以适应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的发展。用作防除杂草的化学药剂统称除草剂;农业生产采用除草剂防除草害的技术叫农田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不仅能保护农作物免受草害而增产,还节省大量劳力和机械动力,因而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大幅度的提高。
农田化学除草的发展历史不长,自四十年代初英国发现激素类除草剂用于禾谷类作物有选择地防除农田中的阔叶杂草以来,引起全世界对研制、生产和使用除草剂的高度重视。五十年代用于农业生产的除草剂品种和数量日益增多;六十年代经济发达国家和亚太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农田化学除草技术给予高度重视。日本于1969年在四千七百多万亩稻田使用除草剂,其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97%。苏联同年农田化学除草面积达四亿三千多万亩,占农田面积的40%,为1961年的农田化学除草面积的十倍。西欧国家和美国已将化学除草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除草剂是发展农田化学除草的物质基础,七十年代英国除草剂的生产量占农药总产量的70%,花园、公园、各种球场、河道、湖面、铁路都采用化学除草办法除草。美国有三十六个化学公司用于研制新品种除草剂的投资总额,从1968年的五千六百二十万美元增加到1978年的二亿九千万美元。西德、瑞士、法国、日本等国的化学工业部门,在投资研制新品种除草剂方面也不甘落后,不断发展了各类型除草剂品种,投入国际市场参加商品竞争。据统计,先后已出现过和目前已商品化生产的各类除草剂,按化学结构归类有三十多类,共约五百多种。几乎对所有的农作物、蔬菜、果树、苗木、牧草生产上需要防除的杂草,都有可供选择的除草剂及最佳使用技术。目前,一个国家的农田化学除草面积占农田面积比例的大小,可表明其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发达的水平。
我国在五十年代后期,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由于机械化作业受草害严重,而开始使用除草剂防除麦田阔叶杂草,引起人们对化学除草的重视。一些农业科研部门开始把农田化学除草列入科研课题,进行了水稻和小麦田主要杂草的化学防除研究;化学工业部门也相应研制和生产出五氯酚钠、除草醚和敌稗等除草剂,在部分稻区和麦区使用。但由于历史原因,这种现代农业生产的先进除草技术没有受到重视,经过二十多年的试验、示范、推广,全国农田化学除草面积还不过二三千万亩。近几年来,特别是农村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以来,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结构迅速变化,加速了农业技术改造,农田化学除草也受到空前的重视。1985年全国农田化学除草面积扩大到一亿三千多万亩,江苏省稻、麦、棉三大作物化学除草面积超过二千六百万亩,该省经济发展快的县、市如无锡县,农田化学除草技术已基本普及。事实否定了过去认为人口稠密的农业地区不需用除草剂除草的观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改善劳动生产条件,农田化学除草必将受到亿万农业生产者的欢迎。预计全国农田化学除草面积将按十年翻两翻的速度扩大,要求化工部门为适应化学除草发展的需要,提供品种对路、质量好、价格合理、可提供农民选择使用的除草剂货源,为我国农田化学除草发展作出贡献。


第5版()
专栏:

国内机器人技术发展之我见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蒋新松
“机器人”是一种机械与电子相结合的高级机器,是当今世界有代表性的高技术。实用的机器人,一般都不具有人的形状。“机器人”一词源于捷克语“ROBOTA”,意为“人的奴隶”,目前已成世界通用术语,除我国外,几乎都采用译音。
“机器人”的发展源远流长,中世纪以来的许多中外能工巧匠制做的精巧人形机器玩具和钟,给后人设计制造机器人以丰富的启迪。近代第一台机器人是美国人戴伏尔1954年研制成功的,这是一台可编程序机器人,有记忆功能。八十年代以后,机器人成为各类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的有力工具,人们把它分为两大类,即工业机器人和摇控作业机器人。这两类机器人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代:第一代是示教再现工业机器人及摇控作业机器人;第二代指基于传感器信息的离线编程工业机器人及监控作业机器人;第三代系装有多种传感器、接受作业命令后能根据客观环境自行编程的自治式机器人,又称智能机器人。
机器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在传统的应用领域——机械制造业中,机器人已从原来主要用做上下料的万能传送装置,扩展到能进行弧焊、点焊、喷漆、刷胶、清理铸件和简单的各种装配工作。国外不少专家正致力于把机器人运用到采掘、水下、空间、核工业、土木施工、救灾、作战、战地后勤及各种服务。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使很多以前由于人无法进入而没得到开发的产业,得到空前发展。
我国的机器人技术起步较晚,十年动乱结束后,一些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开始建立机器人学的研究体制。政府设立了归口管理部门,推动发展机器人技术。几年来,有几百个单位试制和生产了各种机械手近两千台。拥有机械手数量最多的是上海市,其次是辽宁、江苏、天津、北京等地。“七五”期间,机器人技术被列入七十六项科技攻关项目,并在沈阳建设了机器人研究发展基地。
对我国的机器人发展,我有以下几点粗浅建议:
一、应重视发展廉价的简易机器人。根据企业的财力及技术能力,应本着自己制造、维修、用得起三条原则,逐步发展。组织一定的工程设计队伍,研究标准化、模块化、组合化的设计,加强通用部件研制生产。
二、应重视基础技术,特别是基础件的配套与生产。“重整机,轻部件”是我国工业生产中长期存在的有害思想,必须改变。在近期国内高档机器人还难以推广的情况下,重点投资扶植基础件,有计划地布点,对今后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形成是有好处的。
三、重视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第二代工业机器人的基础技术及相关技术的开发。由于我国目前工业装备落后,机械定位精度差,加工公差大,不适于应用现在通行的工业机器人。开发带有简单传感器、能在小范围自行修改程序的示教再现机器人,将是适应我国市场需要的产品。
四、重视特种机器人的研制。我国人口多,虽然劳动力丰富,却并非所有行业都不缺劳动力。例如采矿行业,由于工作条件恶劣,伤亡率高,目前的劳动力问题已很突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独生子女进入劳动阶段以后,这个问题会更尖锐。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要减少井下人员数量,甚至实现井下无人化生产,这就必须研制机器人。
五、注意技术引进,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做好先导研究和发展工作至关重要。作为高技术跟踪研究,需要组织协调全国有关力量,这就要有一个能总抓的研究实体。这个实体的作用,从横向看,应将基础、应用、开发、示范应用等各层次有机地组织好;从纵向看,要有个远近结合的总体部署。


第5版()
专栏:

海藻是解决钾肥严重短缺的可能途径
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陈家鑫
我从今年7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上见到《抓紧解决钾肥供应紧缺问题》的“来信”。文中说:“据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六个省(区)统计,1986年需钾肥一百一十万吨,而上半年只安排了十三万吨,仅占需要量的11.8%……据上述省区反映,由于缺钾肥,仅早稻将少收二十五亿公斤,晚稻损失将更大(钾肥主要用于晚稻)。”我作为一名科技人员,特提供一些资料和看法,供决策部门参考。
我国是一个钾矿资源不甚丰富的国家,尤其是可溶性钾盐更为缺乏。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依我之见,应寄希望于海藻,其理由如下:
一、钾在海水中的含量列居第六位(0.38‰),仅次于氯、钠、硫酸盐、镁、钙。但由于单纯的富集、分离、提纯成本太高,从海水中分离钾盐,至今仍未能投入商业性生产。但海藻却是钾的极好的“生物富集剂”。据分析,大多数海藻,如海带、裙带菜、海黍子、马尾藻、鼠尾藻、萱藻、囊藻等,均含有较多的钾化物。一般含量在7%左右,高者可达15.2%,人工种植的海带钾含量也在10%左右。所以,通过海藻从海水中富集钾,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二、海藻肥料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无机钾肥,而是一种上等的有机无机复合肥料。在国外,如挪威、英国等,早已有大规模的商业性生产,不只国内使用,还出口销往欧、亚、美等几十个国家。因为海藻肥料不只含有氮、磷、钾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三要素,而且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碘、铁、钙、镁等,这些都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元素。
三、目前,我国的海藻产量(以海带为主)已经超过二十万吨(干重,折合鲜重约一百万吨),占世界海藻产量的二分之一。如仅以海带所富集的钾盐计算,就相当于三万吨的氯化钾。虽然这一数量对解决当前钾肥需求仍微不足道。但我国的海带养殖技术在世界上占领先地位,发展海带养殖有极大的潜力,目前的产量水平是因产品积压滞销所造成的。只要我们认识到“海带肥料”是一条解决农用高级复合肥料可靠的途径,指望海藻从海中富集几十万吨钾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四、利用海藻做肥料,关键的一点是能否过经济关,我认为是可以解决的。办法有下述几点:首先是充分利用野生海藻资源。我国可以利用的野生海藻资源甚多,尤其是马尾藻科的海藻,据调查,仅海南岛沿海产量就有数万吨之多,这些野生海藻价格甚廉,可以充分利用。其次是改变传统的海带养殖方式。以往沿用的海带养殖方式是为满足人类食用为目标的。如以肥用为目标,产量大可提高,成本也可下降。此外,还应改变现有的海带加工方法。目前海带的初级加工只有盐干、淡干两种产品,不适于食用的边梢也一并打捆出售,既影响了食用海带的销售又造成物资的浪费。如按不同的产品要求分类加工,既可提高食用商品的标准,又能满足肥用海藻的要求,是一举两得的事。
五、近年来因积压、滞销、降价,海带养殖大有纷纷下马转产之势。我认为大规模海带养殖在改善近岸海水水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大规模开展海产动物养殖同时,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另外,发展海水养殖业,增加渔民就业机会,是减轻近海渔业捕捞强度的重要措施。“以养护鱼”是我国渔业生产的一项百年大计。
此外,施用海藻肥料还可能带来意外的好处。我国不少内陆地区的人民患有地甲病。其原因是地处内陆,很少吃到含碘丰富的水产品;加之,当地土壤中又极度缺碘。若施以海藻肥料,海藻中的碘将会转移、积累在农作物中,地甲病也许会得到缓解。这样每年可为国家节约用于进口碘化物的许多外汇。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以噪声治噪声
噪声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大公害。英国研究人员最近提出了声波消除法,即利用噪声消除噪声。这对消除喷气式发动机的轰鸣声、空调的嗡嗡声、柴油机卡车和火车发出的颤动声,以及机床发出的哧哧声,都有很好的作用。
噪声声波消除法的原理比较简单,即两个强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声波相互碰撞时,便能互相抵消,但实际应用起来则很困难,因为声波是以不同速度在三维空间传播的。英国学者采取在噪声发生机上安装话筒的办法,收集各种噪声,然后用计算机和传感器计量噪声强度,根据这个强度复制出它们的相对“协奏曲”,便可抵消噪声,使噪声污染的环境变得寂然无声。
(转自《环境保护报》)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为中小学生研制课间餐
张润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长身体的重要阶段。这期间营养状况对他们的生长发育、体质强弱有着极密切的关系。然而,目前我国青少年早餐的营养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河北省食品研究所在调查中了解到,中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早餐过于简单,有的甚至不吃早饭。究其原因,一是习惯上的偏见,认为早餐可以马虎一点;二是我国家庭结构多数是双职工,早上时间紧,早餐只得随便对付一下。现在中小学每天的教学内容,大约有60%以上安排在上午,学生用脑强度大,热量消耗多,早餐摄入的热量满足不了半天活动的需要。这样,每天上午第二节后,一部分学生就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不少老师反映,上第三节课时,就有学生注意力开始不集中,课堂纪律松懈。长此下去,不仅妨碍学生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学习效果。
为了补充早餐营养的不足,河北省食品研究所去年6月接受了中小学生课间餐的研究任务,经过一年的努力,设计出七种课间餐。这些配餐食品从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及实际生活水平出发,以五谷杂粮为主,肉禽蛋果蔬为辅,粗细粮搭配,荤素结合,营养平衡。食品色香味俱全,而且形状各异,促进食欲。如主食三色条,用小米、粳米、高梁米粉拌以鸡蛋、蜂蜜、白糖,分三层蒸成条块,红、白、黄三色分明,招人喜爱。再如十锦米肠,用粳米、小米加新鲜蔬菜、猪肉丁、紫菜及各种作料,灌入塑料肠衣后蒸煮而成,色泽鲜艳,清香味美。每份食品除主食外,配有火腿、肠等副食和果汁、蔬菜汁作饮料,平均热能供给量为三百大卡,约为中小学生日需要量的12%;蛋白质供给量八克,占日需要量的10%。
科研人员在注意课间配餐食品质的同时,还注意了量,使学生食后有饱腹感,但又不影响午餐的食欲。
这些食品均用无毒塑料袋、瓶包装,方便卫生,餐后不脏手,不脏课桌,而且价格适宜,一般学生家长均有能力负担。七种课间食品在邯郸市一所中学试餐,90%以上的学生十分喜爱。老师反映自从加餐后,上第三节课时学生精神比以前好了,课堂纪律也有明显改善。


第5版()
专栏:资源开发

山区治穷致富一法——种植玫瑰
河北农业大学 田亚斌
玫瑰花含有香芳醇、香叶醇等成份,香气浓郁,是重要的香料、医药工业原料和高档食品的辅料,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都很高,特别是提炼成玫瑰精油,价格相当于黄金,不但国内市场需要,国际市场也很广阔。
1984年太行山区试种玫瑰花获得成功。灵寿县丑泥口村地处深山,海拔一千多米,1984年在亩产谷子几十斤的薄地上种植玫瑰花三分半地,1985年共收鲜花二百斤,每斤售价一元;易县阳谷庄地处深山和浅山的交界处,海拔七百米,前年栽植七分地,去年已收花;在丘陵地带种植,也都生长良好。
栽培玫瑰花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一年种多年收,且不占耕地、好地。山坡、沟谷、埂堰、路旁皆可种植,管理也很简单,是山区治穷致富的一条好途径。


第5版()
专栏:国际科技

微型飞行器
英国工程师成功地发明了“光学”牌微型飞行器。它集中了直升机和普通飞机的性能优点,头部装有挡风玻璃罩,样子很象一只大昆虫。该飞行器的升力装置具有二百六十马力,以空气螺旋桨为动力,采用了最佳节能外形,续航一千一百公里仅耗二十五升燃料,起飞和飞行时的音量均低于七十分贝。这种“光学”牌飞行器的机长三米一六,高二米三一,实速为每小时二百二十二公里。目前,主要用于复杂地形的测量和地质研究。
孟祥銮 杨秀鲁编译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算术符号是谁创造的?
“+”号是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创造的。在横线上加上一竖,表示增加。
“-”号也是他创造的。从加号中减去一竖,表示减少。
“×”号是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它的意思是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法,因而把加号斜过来写。
“÷”号是十八世纪瑞士人哈纳创造的。它的含义是分解的意思,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
“=”号是十六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发明的。列科尔德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更相同了,所以用来表示两数相等。 (柯吉)


第5版()
专栏:

大连市水产研究所大面积鲍鱼人工育苗,已经全面投产。图为科技人员在观察鲍鱼的生态变化。 吕水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