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9月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纵横集

有趣的“可读性”
江霞
听到“可读性”这个词,觉得新鲜,也似乎懂得它一点含意。但它到底是什么定义,没有向别人请教过,只是自己在心里慢慢捉摸。
书和文章里面有科学知识和启发人进步向上的思想,难道还没有可读性吗?何必再来这个词呢?说也是。但辞典、试题解答和其他工具书之类虽然也有此内容,却多半只能说“可查性”和“适用性”;有些教科书只能说“可学性”。这几性和“可读性”之间,似乎确实存在着一些区别。我少年时代,听到过一种教诲:“背熟辞源,能成学问家”,便试了几下子。只怨自己缺少雄心壮志,坚持不下去,才改成需要时就查阅。恐怕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至今发白齿落,也未成为学问家。
用戏剧表现《资本论》思想的书,我年轻时读过的,印象不很深。依稀记得当时要从繁茂的情节花草和对话中,寻找有关这门伟大科学理论的准确概括,很费劲。我没有学好,这里面是否有误解或曲解原著的地方,不得而知。但由此我感到,趣味性、通俗性固然可以增加可读性,但可读性又并不简单就等于这两性。深入浅出的理论著作,往往能以其真理的深度、逻辑力量和辩证分析的起伏波澜,一下子就把人抓住。这是更深层的极可宝贵的可读性。
可读性并不一定便是文字华巧。有时候,朴素、平常、清顺、实在以至沉重的语言文字,反而更能表现真理的亲切深刻和感情的真挚,从而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王荆公诗“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最艰辛”,从写作功力的角度说出了这道理。
研究“可读性”,还可以从“不可读性”来想。
古往今来,这方面反馈回来的信息确实不少。随便想想,“不可读性”至少有:空空洞洞,水多油少,没有多少干货的;“好为艰深之辞以饰浅薄之说”,或生搬名词、滥用术语,自己亦不知所云的;老妪诵经,反来复去只听见阿弥陀佛的;猎奇逐怪,搔首弄姿,令人腻味的;低级庸俗,歪门邪道,不堪卒读的;简单粗糙,干巴繁琐,夹杂不清,叫人皱眉头的;如此等等。
当然,这里讲的可读和不可读性,只是就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和文章而言。文艺作品也有不可读的。爱读什么文艺作品并认为它们有可读性,涉及鉴赏者不同的思想、文化、道德、情趣、水平等等。
可读性这个词的内涵不是单一的,而是许多因素的综合。编辑出版工作者研究它,有助于提高书稿质量;写作者研究它,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这样说,并非只要可读性的书刊。其他类型的书刊各有各的作用,这是无疑的。总之,各找各的可读性,尽量扩大读者面,恐怕对于大家都有益处的吧。


第8版()
专栏:

飞越西伯利亚(外二篇)
郭风
在一万米以上的高空中,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寂寞的、却想探知的空旷世界。从机窗间望出去,机翼下是茫茫白色的云,真实而又虚幻。云的下面是西伯利亚的大地?那里有铁路沿线的小车站以及小镇?那里,冻土地带的黑麦在北地的风中摇来摇去?那里,是不尽的桦林——它到秋天时色彩斑驳,华丽无比?
我想起普希金的《寄西伯利亚》,他的诗不止给流放的矿工以鼓舞和力量,在苦难中的人读了,目光中会出现希望;
我想起列宁:想起他在流放地的茅舍;想起他坐在茅舍外面的草地上著述《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判定俄国的资本主义必然历史地灭亡,他的著作象火光照耀着革命的前途……
随后,机窗外面所见的云在不觉间消融了。看见了山脉、森林、河流和湖泊。山脉上好象有积雪,积雪好象正在消融。山脉是乌拉尔山么?我们正行经亚洲和欧洲接壤的上空?在前面——五月的欧洲正是花开的季节。
在候机室里
我在莫斯科机场的候机室休息。电视正在放映《普希金故居》,在我的前面,正在出现俄罗斯村落间的森林、池沼和正在游泳的天鹅。电视的画面回忆着普希金时代吹过树叶间的风,投进树荫草地间的日光;回忆着诗人行经其间的林中小径,以及为风吹下的几片落叶;
那是他的写字台?那是他生前用过的鹅毛笔?那挂着小镜框(里面嵌着水彩风景画的肖像……)的墙上有一口窗,他常从窗口眺望北方的雪地么?
我一边看,一边想,一边在自己的心中回忆曾经读过他的许多作品;我最早读的是他的《秋天》、《高加索》?我在闽北一个小山村里,最初读他的《奥涅金》、《驿站》以及《黑桃皇后》?我在那里手抄他的《茨冈》?我一边看,一边想,在我的心中出现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暴风雪、马车和俄罗斯土地上出现的秋天的落叶,他所传达给我的正义感以及博大的爱情……
莫斯科
我们看到马雅科夫斯基的塑像,身材高大的诗人站在莫斯科的街上。我似乎听得见他在呼唤,在朗诵他的最新的诗篇。我们经过以契诃夫和高尔基命名的大街,使我想起北方五月的土地上正在成熟的麦穗以及果园中的葡萄,想起人类心灵的丰收情景;
我们当然来看望莫斯科河。
我想起鞑靼蒙古、拿破仑以及希特勒的入侵者的炮车都不能渡过筑在河上的桥;
我看见我最喜欢的花,蒲公英在河边的青草地间开放鲜花;
随后,我们走到红场,又进了克里姆林宫。我和戴着小红帽的莫斯科少先队员们,一起向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人类的良心献上一束郁金香;我又在安放一盆融融地升腾着红焰的火前面,向宫墙下的无名战士陵墓致敬,在陵墓里面,苏维埃人民的忠贞的心在跳动,有如一盆火。


第8版()
专栏:

跋涉者
曹增书

我听见驼铃在歌唱
歌唱着走出荒漠
我看见他跪在花的原野
掬饮甘泉
 二
有一排年轻的红柳
在早霞里沉思
红红的接力棒
在绿洲上传递
那上面有血的气息,汗的气息
 三
黄河静静淌着
布谷声声
河水渐渐清澈

沿着曲曲折折的海岸线
走来了十四位英俊的少年
他们互相凝视了一会儿
开始弄潮

他是在子夜里出发的
陪伴他的,是无数战斗的诗魂
他一边走,一边倾听
他深知,只有从泥土汲取灵感
才能永葆童心


第8版()
专栏:剧评

我为《芙蓉女》叫一声好!
于雁军
最近,湖南汉寿县汉剧团在京演出了汉剧高腔现代戏《芙蓉女》。这出戏我是去年在汉寿县参加沧浪笔会时,与萧军同志一道看的。因为工作关系,我是个看戏比较多的人,戏看多了,也就不那么好激动了。有时还自觉不自觉地带着挑剔的眼光看戏。有的时候还好走神,除了看台上的,还要看台下的观众。看那些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观众在剧情进展时的反映。那一天,剧场里观众坐得满满的,都是当地的群众。他们从始至终,都是全神贯注地在看戏。他们有时欢畅地大笑;有时热烈地鼓掌;有时全场静悄悄,只能听见叹息和轻轻地抽泣!当观众擦泪时,我发现我也并不例外,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七十高龄的萧老一点也没有倦意,不仅一动未动地看到终场,而且还在演出结束时走上台去,与演员说了许多热情洋溢的话。我当时真想对人说一句:谁说演现代戏不受观众欢迎了呢?那就看一看这个剧场观众的笑脸,听听他们的掌声吧!
《芙蓉女》是根据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改编的。这部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故事、人物都是人们所熟悉的。演出一个故事、人物为人们所熟悉的戏,可以想见,要征服观众难度是相当大的。但是这个戏,把原小说中繁枝碎叶该剪的剪掉了,把动人以情的部分,以浓墨重彩的笔势描绘出来,而且发挥戏曲艺术的特长,丰富了许多动人的细节。人物的语言、唱词是质朴、流畅、准确的。使人看了感到耳目一新。胡玉音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在小说中人们对她已是很熟悉的了,可是看了演出,好象又结识了一个新的动人的形象。表演艺术上的分寸感,我想应该是一个演员造诣的表现。从审美心理上来衡量,也许是多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饰演胡玉音的演员彭焕金,抓住了人物命运变化转折的关键时刻,在表演上做到了恰到好处。从而调动了观众的感情,产生了为人所倾倒的魅力。这出戏已演出一百一十多场了,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喜爱。
常德汉剧是湖南省古老的地方大戏,看《芙蓉女》的演出时,使我联想起我在祖国南方见过的那些秀美、挺拔、高大的茶树,从枝干上来看,确实是老了,但是仰头向上看,忽然在高处有一朵以至无数朵明丽得耀眼的大朵茶花,正在枝头怒放!人们不禁为之欢呼雀跃起来!作为一个好苛求的观众,我愿为《芙蓉女》这样的现代戏叫一声好!(附图片)
《芙蓉女》剧照 彭焕金饰胡玉音
摄影蒋建华


第8版()
专栏:

蝉蜕
杜丽莉
昨夜的一场暴风雨已成为记忆。晨光曦微中,我选择着道路向上爬行。
第一束阳光射在我的背上,利剑一般刺破了我的壳。我的心猛地颤动了一下。
一种全新的感觉在体内萌动、滋长、蔓延,撩拨得我躁动不安。预感到要发生什么事情,我紧张地期待着。
身体在慢慢地膨胀,仿佛有无数只手在将我撕扯、托举……蓦地,一阵新鲜而神秘的疼痛向我袭来,我奋力挣扎。我要摆脱它,我要探出头来。我努力地向上一耸,全身撕心裂肺般的疼痛。我真想大喊。风带走了我。
我听到我薄薄的翅翼在风中簌簌作响。
整个世界匍匐在我身下。在腾飞的一刹那,我看到,在一棵褐色的树干上,有一只空空的躯壳伏在那儿。那是谁呢?


第8版()
专栏:艺文谈片

幽默学
方成
在解放前,相声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因为多属滑稽,而且常是低级的。现在不仅一般市民,连高级知识分子、高级官员也无不议论相声了,不就因为相声有艺术欣赏价值吗?近几年来,常听人批评他所不满意的相声新作,说法大多是:“不大幽默”或“不幽默”。这幽默的多少和高低,成了评议相声的艺术标准,也是评议漫画的一个艺术标准。
以相声而论,它的特色是逗笑。滑稽逗笑,幽默也逗笑,各有其欣赏价值,可为什么人们倾心于幽默,并以此作为评价的高标准呢?这就向文艺作家和评论家提出问题来了。现在有些相声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在艺术上,可看出是创作和表演中存在着滑稽和幽默没分清(或者说,止于滑稽,缺幽默感)的现象。滑稽亦有高下之分,但常可摹仿。有的相声不能逗笑,并非连滑稽也无,而是因落俗套,人家看得多,即便是滑稽也笑不起来了。而幽默则出于睿智,不落套,无论是褒是贬或其他,都能给人以美感、雅趣和启迪。幽默之所以不易把握,就在于它出奇的创造性。有的相声从其他作品中硬搬些现成的“包袱”(笑料)来,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许多作家、艺术家、学者、政治家很善于运用幽默,也有不少人不会,甚至缺乏幽默感,不能领悟,可见幽默中带有颇为微妙的因素。幽默在文学艺术中不可少,又是在人民生活中起着活跃与调剂作用的激素。谈论幽默的文章经常可见,各国都有。许多国家还建立“幽默俱乐部”之类以幽默相结合的群众组织。但我还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有“幽默学”的著作,大学里当然不会有这样的课程。是不是比高等数学、核子物理学更深奥,以至摸不出门路去研究呢?我看未必。今年六月间,陕西省喜剧美学研究会的同志和北京一些幽默艺术工作者开了个联席会,准备成立研究幽默的组织。侯宝林也正在筹备笑的艺术研究会。如果能因此而孕育出《幽默学》这个娃娃来,那可得为之恭贺新喜了。(下)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诺贝尔文学获奖者诗选》
诗刊社编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收入诗选的十七位获奖诗人,大致代表了本世纪以来国外诗歌的水平。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大多有过介绍;但也有一部分收入本书时尚属在国内首次发表。曾在我国诗界受到广泛欢迎的希腊诗人埃利蒂斯,晚年代表作是《玛丽亚·尼菲莉》。其著名长诗《理所当然》和《献给在阿尔巴尼亚牺牲的陆军少尉的英雄挽歌》,这次也增加了若干新的译章。诗人布宁和赛弗里斯是首次介绍给国内读者。
在每一诗家的前面还附有得奖理由和获奖者的致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