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8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欲,有正邪之分
毛书征
有些问题,本来是简单而清楚的,由于见仁见智的不同,反而人为地复杂而不清楚了。林则徐的名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便是如此。
有的同志认为:正常之人都有七情六欲,“无欲则刚”是不实际的,“有欲则刚”才是真境界;对提倡“无欲则刚”能有多少成效,持怀疑态度……。
这见解自有其道理,也给我以有益的启发。是的,人非顽石,谁能无“欲”?所谓“食色天性”,就是说人“天生”有食色之“欲”。连修养精深的孔圣人也“食不厌精”、乐见南子(美人)么!为此事他的学生子禄很不高兴,窘得老夫子赌咒发誓:“天厌之,天厌之”,以表明自己没有邪恶欲念。然而,我总认为“无欲则刚”中的“欲”,不是指此类正当合理的“人欲”而言的,因为林则徐在挥笔写这名言时,他自己就有七情六欲,起码一日三餐(食欲)和贤妻陪伴(情欲)这两件事是少不了的。如果不去钻牛角尖的话,“无欲则刚”之“欲”,显然是针对那些悖理、违法、不合道德规范的邪欲、恶欲、贪欲说的。当然,法、理、道德都是有阶级性的,不同性质的社会有不同的法理标准和道德规范。撇开由阶级性带来的这种“不同”,许多邪欲、恶欲、贪欲,如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偷窃诈骗,淫人妻女,搜刮民财,鱼肉百姓,杀人越货等等,自古至今都是为各个阶级的理、法、道德所不容许的。虽然在私有制社会里,真正能做到无邪欲、恶欲、贪欲的清官良吏,象包拯、海瑞、于谦、杨震、郑板桥、林则徐之类的人物,确属凤毛麟角,但也并非子虚乌有。而在我们革命队伍中和今天的社会里,情况就大不同了,不论是老一代的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还是广大的干部、工人、农民、战士、知识分子,能够做到“无邪欲则刚”的比比皆是。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所谓“吃亏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就是这种“无欲则刚”的生动写照。
凡事总有个度和量,适度适量为之合理合法,过与不及都会走向反面。“欲”既然人皆有之,也有个度和量的问题,适度适量之“欲”属于正与善,过度过量之“欲”就会变成邪与恶。因此,对“人欲”应该区分其正邪善恶,自觉加以调节和控制。明朝嘉靖年间,有个叫杨继盛的刚直之臣,因敢于抨击祸国殃民的权相严嵩的十罪、五奸,惨遭杀身之祸。临刑之前,他在留给妻儿的遗嘱中说道:“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念,便禁止勿思。凡行一事,则思之,以为此事合天理,不合天理。若是合天理,便行;若是不合天理,便止而勿行,不可为分毫违心害理之事……。”这位杨继盛便是一个典型的“无欲则刚”的角色。同时,这段临终遗言说明,他并非是个“四大皆空”、“六尘不染”的“无欲者”,只是个坚持严于律己,不使自己的邪欲恶念萌生膨胀的“无欲者”。
由此亦可见,对邪欲、恶欲、贪欲的防微杜渐,还是应该双管齐下:一方面靠健全有力的法纪来约束禁止;另一方面还是要靠切实有效的理想道德教育来净化、引导人们的心灵和欲念,培养高尚健康的思想道德情操。这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否则,如果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过分夸大法纪制裁的作用,认为有了健全的法纪,就可以制止和杜绝一切邪欲、恶念和坏事,也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的。过去我们也曾依法处决了不少“恶欲横流”而危害国家人民利益的社会蛀虫,但是并没有因此完全制止住这类犯罪活动的再发生,实际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类事实证明,只有双管齐下,综合治理,持之以恒,才能使有邪欲恶欲贪欲的人越来越少,使有正欲善欲的亦即“四有”新人越来越多。
一言蔽之:“无欲则刚”,还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第8版()
专栏:心香一瓣

怀念乌·白辛
彭荆风
我没有去过哈尔滨,但每当听到《美丽的太阳岛》那优美的旋律时,总会产生一种难以抑制的伤感。
我又想起了乌·白辛。
我和这个以写电影《冰山上的来客》而闻名的赫哲族作家,是1955年相识于北京的。那年春天,我和林予等人为了修改剧本《边寨烽火》从云南万里北行去到北京,刚到,就遇上了“反胡风运动”,尽管我们和胡风素无来往,也被集中到广安门外的莲花池畔去检查、交待。
八个月间,不断的编组、审查,又拆散另行编组,最后我和乌·白辛、黄宗江,还有老作家蒋牧良共住在一间大屋子里,每人占一个墙角,倒也宽敞。冬夜寂长,我们常围炉聊天以解闷。
我这才知道乌·白辛是赫哲族人后裔。那是一个很有特色、人数不过千余人的民族。他戏称自己是赫哲族三大知识分子之一,另外两个是乡政府文书和小学教员。他的话惹得我笑了好久。
他健谈,谈佛教的大乘小乘教义是那么精辟,谈戏剧和电影又是那么内行。原来,东北沦陷日本后,他曾一度进佛学院,以后又弃佛学戏,1939年就演出过《雷雨》中的鲁大海;他不甘心当亡国奴,曾四处流浪寻找共产党,从关外到关内,从北平又返回沈阳,直到1945年5月才找到地下党参加革命工作;日本投降后,他又参加解放战争,随军从关外打到平津,南征湘粤,建国后又东渡鸭绿江抗美援朝……
乌·白辛曾是个失去祖国母亲的孩子,正因为如此,他虽十年戎马,还是难以消除某些人对他的怀疑和歧视,这使他感到愤懑和屈辱,也就常会一个人坐在床上忧郁地叹息。那年,他只不过三十五岁,“运动”中又懒得理发刮胡子,毛发蓬乱,给人的印象是那么衰弱苍老,不问他的年龄,还以为他已年过半百了呢!
过了不久,我要回云南,他也先我一天搬回他工作的单位去。
那天傍晚,天低云暗,寒冷的风中飘着细雪,他握着我的手说:“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去黑龙江走走。”想起熟悉的故乡,他那微凹下去的眼睛变得有神了,望着飘雪的天空说:“哦!那松花江的风雪可比这有气魄!”
我说:“后年。不,明年吧!”
但就在这个“后年”来了场“反右”,我一头沉下去就是二十二年,当然不可能再和他见面了。他却奇迹般闪过了这场风暴。看到他接连写出了《冰山上的来客》、《赫哲人的婚礼》……一串有魅力的作品,我感到惊讶、佩服!看来,这个赫哲族人的大知识分子是前途无量了!
我又把世事想得简单了!
1978年,一位朋友从哈尔滨来云南。我问他:“白辛呢?”
“自杀了!”
“文革”开始不久,乌·白辛就遭到了造反派的残酷迫害。那天,又勒令他去接受批判。他再也不愿忍受那种凌辱了,愤然地在一张纸上写下了:“混蛋!谁接受你们的批判!”然后去到太阳岛上,服下毒药,用报纸盖住脸平躺下去……
那是1966年9月21日,凉秋的松花江两岸紫红金黄,虽然在风暴中,仍有些逍遥的人去逛太阳岛,见一个男子这么躺着,还以为他是在日光浴呢!谁也没想这是一个饱受苦难的人,正在离开鬼魅横行的大地向那渺茫的天国走去!
白辛的结局实在是太悲惨了,象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他刚强而又脆弱。他生命结束时才四十六岁,在短暂的人生中,这正是有为的壮年呢!我想,如果乌·白辛在“文革”中不被折磨死,纵使十年囚室,1976年出狱,也不过五十六岁,从那以后,他又可写出多少好作品来呵!
1986.2.28.夜昆明4.5.改于北京


第8版()
专栏:大地

诗编者的情愫
瑙尼
穿过硝烟的诗稿
烙下“三角邮戳”的信封——穿过硝烟,还留着淡淡的硫磺味……
我一封封把它拆开,一件件把它展平,一字字把它默认——因为血液沸腾,眼眶润湿了……
一封用手榴弹防潮纸写的信,字迹模模糊糊——
敬爱的编辑:
假如我的队伍凯旋归来,在步兵的行列里没有了我,请借你诗报一角登载我的这首小诗,并烦将她寄给我的妈妈。谢谢!
敌人又一次向我阵地扑来了……
再见!
一战士
读完了无名战士的信,我又将写在香烟盒上未署名的诗一字字仔细辨认……
此时,我有一句肺腑话不禁冲口而出——
“亲爱的战友,你就放心吧!我,和编辑的诗报,是你的……都是你的啊!”
阵地上的“花”
钢盔,手雷,乌亮的机关炮,金黄的子弹带,蜿如巨龙的战壕,拌着弹片的焦土……
这里,与世隔绝,也与春天隔绝,只有一朵“花”在阵地上开放——
“她,宛若一位少女,脉脉地与我们相伴……”
“她,俨如一面战鼓,沉沉地挂在我们心上……”
“她是战士,与我们一道守老山……”
不知什么时候,是谁,给这个阵地捎来一份《含笑花》。她在战士手中传递多少次了?字迹磨得如此模糊,纸张揉得如此蔫皱……
是的,焦土多么渴望春天;战士多么需要花朵……
血染的《含笑花》
我双手捧着折叠起来的闪着古铜色光泽的一份诗报。她层层粘合得那么地紧,仿佛一个忠魂紧贴在祖国的大地上!
透过这斑斓的光泽,我发现报纸一角有墨迹圈划的一个标题——《遥远的回音》
“……如果可能而又允许的话,孩子,妈妈愿意代替你在战火中永生……”
“不!即使‘允许’而又‘可能’,哪能轮到您呢?亲爱的妈妈,为了您,儿子愿意死了又死……”
选稿的时候,我曾被这首诗打动得流泪。此时,面对着这血染的诗报,我的悲哀已经沉淀,我要寻问她——
“是哪位勇士带着你冲锋陷阵?勇士的妈妈如今又在哪里?……”


第8版()
专栏:

强者的美德
金哲(朝鲜族)挤压了一冬的地心喷出了滚沸的血——金达莱你是强者因为憎恶阻拦春天的寒风勃然发怒于是脸颊红得象血象火赤裸裸的身躯迎风斗雪你火样的性格哟甚至来不及披上绿色的裙装吐露真诚的心迹滚烫的心窝溶化三尺冻土纤纤的枝条燃起朵朵通红的花苞高擎簇簇耀眼的火炬孕育了一冬的憧憬哗笑着骤然显现出北方豪爽的脾气匆匆地在季节之前走来呼唤着梦寐的理想把青春捧给后世然后红着脸悄悄地隐匿噢,金达莱的
豪爽与腼腆是我家乡美德的双翼
(金学泉译)


第8版()
专栏:

以石写心
崔开宏
雕塑,在表现新疆维吾尔族少女题材的作品中,我所见到的,大多是描写人物的外貌造型,注重于描绘和刻画少女头上披着的长纱巾,身上穿着的褶裙,或脸上的结构,却很少注意写心。而郭宝寨作的大理石《维吾尔族姑娘》这件作品(见图),则是通过了描绘人物眼睛的微微前视,口角稍稍翘起,笑肌轻轻地向内收敛,生动而自然地流露出少女内心的喜悦和落落大方的神情,形象活泼动人。
一般认为,石雕作品表现人物的外貌形体比较容易,而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却很难。因为文艺作品在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时,作者首先必须深深体察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心理情态,其次是必须在技法上能够贴切地表现出来,让观者看了产生共鸣。《维吾尔族姑娘》这件作品,作者捕捉了人物的精神内涵,以精良的艺术技巧集中表现,在其同类题材的雕刻作品中,则是别出一格的。
面对着这件作品,确实使人颇有遐思。在一块方体不大的大理石上,女性的头是粗粗地体现,脸部则是细细地雕磨,头发粗豪,脸庞秀雅。蛋形的脸儿,肌肉丰满,柔软圆润而富有弹性,充满着少女的青春活力,有如诗一般的美感语言,使人看了感到温暖,分享着一份美感。人物形象的特点:深眼窝、尖鼻梁、挂耳环,以及那内含丰富表情的双唇,使你感到熟悉,想起好象在什么地方曾经见过似的。不错,作者把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凝聚在脑海中的维吾尔族姑娘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以钢凿、铁斧,在坚硬的大理石上镌刻出来,不是“胸中大有丘壑”是创造不出来的。(附图片)
郭宝寨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