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8月2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鲁迅研究的新收获
——读陕西《鲁迅研究丛书》
张梦阳
陕西人民出版社从1981年4月以来,编辑、出版了一套鲁迅研究丛书。这套丛书已出二十八种,它是鲁迅研究上的一个新收获。
我认为,这套鲁迅研究丛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广、新、深。
这套丛书的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者面覆盖得广,二是出书面涉及得广。作者既有李何林、王瑶、许杰、钟敬文、赵景深、夏征农、单演义、任访秋等老一辈鲁迅研究的专家、学者,又有许怀中、邵伯周、陈鸣树、黄候兴、袁良骏、张华、邱文治等中年专家,还有一批青年学者。出书面既囊括鲁迅小说、杂文、散文诗、诗歌、小说史等各种著作的研究与剖析,又包含鲁迅思想范畴的专题研究与综合评论;既有侧重理论探讨的学术专著,又有扎实、精审的鲁迅生平史料专集;既有提供新思想、新见解的新人新作,又有成为鲁迅研究史上“保留节目”的专著、文集的新版本。纷然杂陈,琳琅满目。
鲁迅研究经过近七十年的历史发展,无论是思想研究,还是作品研究,一些基本课题都达到相当成熟的境界,要求得鲁迅研究的新进展和新突破,就必须自觉地去寻找新的领域、新的课题、新的角度。这套“丛书”的出版组织者,具有这种求新的眼光,注意去开辟新的课题。不少著作都填补了前人所未涉猎或者未曾详加阐述的空白,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要使鲁迅研究专著写出新意,除了寻找新的课题之外,重要的功夫还在于要从旧课题中获得新的发现。有的专著从文体学的角度论述了鲁迅作品的特色,并把鲁迅与同时代作家不同文体风格进行了比较研究;有的著作涉猎作家的历史观、思想发展史等,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研究的领域;鲁迅和外国作家的关系,也是鲁迅研究学者久已注目的课题,《鲁迅研究丛书》中有的著作谈出了自己的新见解,认为鲁迅前期所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主要是以卢梭的天赋人权论为代表的十八世纪法国启蒙主义者的民主主义思想,形成了鲁迅思想研究中的一家新言;有的著作则对冯雪峰等人在这一问题上的论述做了补充。
以上所述的鲁迅研究专著之所以写出新意,重要的在于输入了新的方法和新的观念,这对于鲁迅研究事业的新进展来说,的确比出版一两本新书重要得多。而最有意义的,是通过鲁迅研究丛书的出版,推出了一批鲁迅研究新人。
这套丛书是系列性的学术专著,不是一般性的读物,所以赖以传世的支柱是学术深度。这套丛书的学术深度首先表现为论析的深刻性与充分性。例如,研究鲁迅与中国古典小说的著作,深入、详尽地论述、剖析了鲁迅与中国古典小说关系的关系,达到了相当的学术深度,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研究鲁迅杂文的书,以其深入而充分的论述,丰富了以前提出的鲁迅杂文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有机组合”的论点。这套丛书的学术深度还表现为艺术分析的细致与深入。
在有些出版部门只注意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和学术效果的情况下,陕西人民出版社能够以这样的气魄和毅力坚持出好鲁迅研究丛书,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任何事业的开展,都必须有好事者鼎力为之。愿该社同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8版()
专栏:

最初的花朵
胡容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周恩来、陈毅等老革命家早年小说选——《开拓者的足迹——周恩来、陈毅等老革命家早年小说选》(雍桂良、姚维斗编)。
编者在从事老革命家有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过程中,发现他们中一些人文学造诣较深,不仅在文学理论上颇有见地,在诗文创造上也有成就。尤其是他们早年创作的小说作品更具特色。但是,这些小说多散于各处,经过几十年环境的变迁,已经很难找到,有的甚至濒于湮没。为了抢救这批宝贵的精神财富,编者从五十年代开始注意搜集这些作品,现终于将它们汇集成册出版。
全书共收入二十三位已故老革命家、著名烈士在“五四”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四十六篇小说。其中包括李大钊、肖楚女、恽代英、何孟雄、周恩来、瞿秋白、夏明翰、方志敏、杨之华、李富春、张闻天、秦邦宪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直面人生、直面社会,通过各种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斗争,暴露和鞭笞了旧社会、旧文化、旧观念的腐朽和没落;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革命的要求。作品表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寄托了先驱们对振兴中华、对人类美好社会理想的探索和追求。
这些小说,在艺术上也有独创性,形式和格调多样。有些是直接暴露现实的,写得真实感人;有的则富浪漫主义色彩。作品多短小精悍,往往只摄取生活中的一个镜头,反映一个片断,勾勒出黑暗社会的横断面。在现代小说史上,它们是最初的花朵,姹紫夺目。从现代革命史的角度看,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老革命家青年时代的爱憎与理想,可资我们对他们思想发展的研究,有其史料价值。


第8版()
专栏:

阿Q画像
 王伟君 裘沙
这幅画选自8月28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画展——《鲁迅的世界》。展品都是我国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裘沙和他的夫人王伟君根据鲁迅作品而创作的。多年来,裘沙夫妇精读鲁迅作品,苦心构思,以素描、油画、固体油画和黑白画的技法,完成反映鲁迅作品的画四百三十六幅。日本《朝日新闻》社、《河北新报》社和仙台市博物馆决定把这些画介绍给日本人民,以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
(马)


第8版()
专栏:

曲艺发展的必由之路
——看扬州市曲艺团演出有感
罗扬
改革、创新,是曲艺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最近观看扬州市曲艺团来京演出后,给我留下的一个突出的印象。
扬州评话,是扬州曲艺中的主要品种,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遗产丰富,名家辈出。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十年来,扬州曲艺界为此做出很大的努力。一方面,他们认真整理了《水浒》、《三国》、《清风闸》等传统的评话作品,拭去了蒙在这些艺术珍品上的灰尘,使之重现光彩;一方面,他们努力创作了一些表现现代生活和历史题材的新评话,从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评话艺术家王筱堂、王丽堂、康重华,学者孙龙父,曲艺作家李真、夏耘、汪复昌等都为整理传统评话、发展新评话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涌现出一批富于创造和进取精神的中青年演员。李信堂、惠兆龙、沈荫彭、杨明坤等,是扬州评话界的后起之秀。他们演出的《国门猎狼》、《挺进苏北》选回、《广陵禁烟记》选回等评话内容好,立意新,在说表艺术上也有新的创造。作品中的人物、故事都演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不但老听众爱听,也引起青年们的极大兴趣。他们的创作和演出实践证明,扬州评话有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从李仁珍、沈志凤等演出的扬州弹词节目中,我们高兴地看到,扬州弹词艺术的改革、创新也取得显著的成绩。扬州弹词,过去称为弦词,在苏北和江南一些地区拥有不少听众。但是,弹词的音乐唱腔毕竟单调一些,用来表现现代生活比较困难,即使用以演唱传统节目,也难以适应今天的新听众的要求。陈云同志在六十年代初期听了张氏弹词演唱之后,曾就扬州弹词音乐唱腔的改革问题发表了重要意见,给大家以深刻的启示。张氏弹词传人张慧侬等倡导于前,中青年演员李仁珍等崛起于后,他们坚持改革,锐意创新,终于把弹词的演唱艺术推向新的阶段。李仁珍敢于打破老框框,大胆地吸收清曲、民歌、戏曲等姊妹艺术中好的东西,并能经过自己的咀嚼化为己有,以丰富和提高自己,这就使得扬州弹词的音乐唱腔别开生面,更加富于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沈志凤演唱的《啼笑姻缘》选回,徐桂清、朱美兰演唱的《珍珠塔》选回等,也各具特色,给人们以清新之感。
经过近几年来的改革、创新,扬州清曲这个古老的曲种也获得新的活力。
祝愿扬州曲艺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大步前进,不断地创造出更新更美的艺术成果。


第8版()
专栏:

满园春色花一枝
——记常熟董浜乡农民管弦乐队
苏林
“苏常熟,天下足”。江苏省常熟市,沃野千顷,水网如织。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的日益富庶,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也出现了一派兴旺景象。文化中心、茶馆、阅览室遍布乡镇,电影、球赛吸引着大批群众,一些由农民自己组成的文艺宣传队,活跃在乡间,为群众义务演出,挑起了乡镇文化的大梁,其中有一支“迷人的乐队”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董浜乡农民管弦乐队。
董浜乡农民管弦乐队的队员以前在文化中心办的五金工厂工作。他们平时喜欢自编自演小戏,但总感到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1985年初,这个工厂改为不锈钢器械厂,厂长陆坤元决定:建一支农民管弦乐队。经过短期筹备,乐队正式成立了,队员平均年龄十八岁,大家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紧张训练。不识五线谱,就请来市“少年之家”的朱老师;没有场地,就跑到旧仓库去吹吹打打。大家挤业余时间拚命练,不久,号手的嘴破了,鼓手的臂肿了,小姑娘疼得偷偷抹泪,小伙子也累得生病。但是,看到农民惊喜的神色,感受到各级领导的鼓励,他们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去年5月4日,乐队第一次登台,演出了《满江红》、《龙的传人》等节目,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农民们高兴地说:“咱们泥腿子也有了乐队”!后来,乐队到苏州、上海等地演出,他们饱满的热情、一丝不苟的演奏,博得了好评,被称为苏南第一支农民管弦乐队。最近,他们应《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邀请,在北京为首都工人、农民、部队、新闻、文艺等各界观众演出,从他们的演出中,可以看到八十年代农民的崭新的精神面貌。(附图片)
江苏省常熟市董浜乡农民管弦乐队在演出。
本报记者 卢传友摄


第8版()
专栏:雨丝集

评奖与评语
秦力
从一份杂志上读到电影“金鸡奖”评委会对今年获奖作品的评语。寥寥几句,点出作品获奖的缘由。由此我才知道评委们对每个获奖项目都是下有评语的。
听说国外的诺贝尔奖、奥斯卡奖和别的奖也大都在颁奖时公布评语。评语下得高明,见出评委们严肃的态度和精当的鉴别力;反之也能见出评者的平庸、低能;如果语焉不详、闪烁其辞,则可度出评者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广大电影观众希望了解这些评语,就是想了解获奖影片好在何处,也多少能从中学得一点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我们其他艺术品的评奖,是否也有类似评语?是否应在公布获奖名单的同时也将评语公之于众?


第8版()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 十二集电视连续剧《李信与红娘子》已由陕西电视台录制完成。该剧根据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改编,截取了李自成起义军中一段令人惊心动魄的悲剧故事。李信由廖京生扮演,红娘子由洪学敏扮演,编剧武淑芳,导演李源,艺术顾问谢添。中央台即将播出。 (闻)
△ 首届《镜花缘》学术讨论会在连云港举行。清人李汝珍小说《镜花缘》问世以来流传较广、读者众多,然而学术界对其研究一直较冷落。在作者长期生活并创作这部书的海州(即今连云港市),成立了《镜花缘》研究会,并于最近召开首届《镜花缘》学术讨论会。来自各地的与会者就这部小说的思想、艺术价值展开讨论,并澄清了一些考据问题。  (农)
△ 《天津文学》邀请部分作家到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草原参观访问。最近,《天津文学》杂志社邀请蒋子龙、谌容、叶楠、何士光、邓刚、冯苓植等二十名作家,到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草原参观访问。作家们到深山老林伐木场与干部、工人交谈,到广阔的草原牧区与牧民见面、谈心、叙家常,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与当地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进行座谈,交流文艺思想和创作体会。
  (田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