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8月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帮助老区脱贫致富
江西省于都县人民政府
几年来,我们从本县实际出发,努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老区脱贫致富培养了一批初、中级技术人才。
我县自然条件较好。全县有耕地、山林、库塘水面,还有丰富的钨、煤、稀土矿、石灰石等地下矿藏。但经济基础却比较薄弱,人民生活比较贫困。全县有二十二个贫困乡(镇),占乡(镇)总数的78.6%。1984年,农民人均收入才一百七十余元。为什么资源丰富反倒生活贫困呢?根本原因是缺乏人才。全县的农业科技人员仅占农业人口的万分之三,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难以引进和推广,丰富的自然资源难以开发和充分利用。这些情况使我们认识到,有了正确的农村经济政策,农民群众能否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关键要有科学技术,要有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
科技人才从哪里来呢?靠国家分配,数量有限,远水解不了近渴,并且,当前农村迫切需要的是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员和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此,我们把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舍得投资,肯下力气。
一、实行多种形式办学,使职业技术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了使职业技术教育适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多次组织人力进行调查,摸清全县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科技人员的现状以及人才的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职业技术教育网点的分布和专业的设置。我县原来办有一所祁禄山共大,学校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宽阔的山地农田。我们就将该校改办为县职业技术学校,面向全县招生,为发展我县多种经营培养农、林、牧、渔人才。同时,根据全县的人才需求情况和资源优势,将宽田、水头、三门等三所中学的普通高中部改为职业高中,开设了当地急需的专业。我县银坑地区甘蔗的种植面积较大,但缺少栽培技术人员,我们就在这个地区的仙下初中附设了两个职业高中班,开设甘蔗专业课。
去年,我们又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调整了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目前,全县开设了农学、林学、园艺、畜牧兽医、化工、水产、幼师、服装缝纫、电子电工等十六个专业,使各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路。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有三种规格:一是职业高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二至三年,培养具有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的人才,允许部分学生对口升学;二是职业初中,招收小学毕业生,学制四年,培养具有初中文化程度、掌握一定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劳动后备力量,学生毕业后允许报考高一级学校;三是为适应农民致富需要举办的多种形式短训班。县职业技术学校设立了农林牧渔技术咨询处,为当地农民提供科技信息,传授生产技术,培养人才。
二、端正办学思想,提高教育质量,为脱贫致富培养合格顶用的人才。
我们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自身的质量。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办得好不好,主要应看它能否为脱贫致富服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顶用。为此,我们认真总结了以前办农业中学的经验教训。发扬过去农业中学那种艰苦创业、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方法,同时注意清除“左”的影响,克服“以劳代学”、“以干代学”的偏向。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首先抓端正办学思想。有的职业技术学校初办时,“挂的是职业学校的牌子,对的是高考的口子”,按照普通中学的模式办学,结果出现了学生学农不爱农,学了农业不懂农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学校领导办学思想不明确。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组织职业技术学校的校长学习中央的有关文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并组织他们赴江苏、浙江等地对口参观,开阔他们的眼界。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也经常深入到学校做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端正办学的方向。其次,抓教学计划。为了保证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质量,我们在教学计划中规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的授课时数第一学年要占总课时的40%,第二学年要占45%,第三学年要占50%;专业实习、专业劳动的时间,要占专业课总课时的30%以上,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专业学习与专业实习时间。第三,抓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从1983年开始,我们每年都拿出二至三万元的专项经费给职业技术学校添置专业教学设备,建立实习基地。要求各职业技校在抓好文化课教学的同时,切实抓好专业课的教学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有理论知识,而且有操作技能,能真正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第四,抓毕业生的质量。学生毕业时,我们不但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考试,而且要由教育部门协同其他有关部门组织专业技能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有一科不及格的,不予毕业,只发肄业证书。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各职业技术学校都增设了选修课。不少学校定期举办科技信息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的新科学、新技术,丰富学生的现代科技知识。有的学校还组织教师对已毕业的学生作跟踪调查,了解他们走上社会以后,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是否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以便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几年来,我们对职业技术教育做到师资优先配备,经费优先安排,设备优先解决。县委、县政府先后拿出了十五万余元用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今年又决定从老区建设经费中拿出十万元改善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条件。1985年分配大、中专毕业生时,我们把一批思想和学业较好的毕业生分到职业技术学校任教。对县办职业技术学校的师资配备、经费安排基本做到了与重点中学一视同仁。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1985年三十三名毕业生参加大、中专招生考试,有十六名被录取。1985年全县九十三名职业高中生,毕业回乡后有三十一名办起了家庭养猪场和家庭养禽场,七名在家培育果树苗木,九名承包了鱼塘,三名被乡村聘请为种植果茶的技术指导。县职业技术学校水产班的周五秀同学毕业回乡后,不但自己承包了鱼塘,还向同村的五位姑娘传授养鱼知识,受到群众的称赞。
1985年,全县四千多名初中毕业生在升学报考时,90%填报了职业技术学校。


第5版()
专栏:编后

实施义务教育要狠抓教育改革
梁雨
实施义务教育,一方面要继续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要抓好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改革,这是实施义务教育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不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办学形式,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就很难进展。
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因此,改革农村教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广大农村迫切需要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员。农民投资办教育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学到科学知识,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为农村脱贫致富服务。但是,目前我们农村的中小学教育,却很难适应这个要求,基本上是一种模式——为升学服务。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是围绕让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这一途径进行的。而实际上能升入大学或高中的只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回到农村后,就感到所学的知识和实践需要有相当大距离,用不上或用上的很少。长此下去,农民就会感到送孩子上学没用,就会挫伤群众办学的积极性。目前,有些农村的中小学校流生的现象十分严重,这里面原因很多,但是和教育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有密切关系的。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教育如何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好。现在,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把这个问题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江西省于都县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同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这样办教育可以使农民亲眼看到人才的重要,实际体验到科学技术对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用,就会大大调动他们办学的积极性。到时候,不用动员,他们也舍得花钱办教育。


第5版()
专栏:

农村中小学的学生为何大量辍学
范军
近几年来,农村青少年辍学现象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最近,我选择了几个较为典型的乡村,系统进行了一次调查,在被调查的五十个辍学对象中,男学生占44%,女学生占56%,小学辍学率占14%,初中占76%、高中占10%。调查的情况表明:女学生的辍学率高于男学生,而初中生的辍学率又大大地超过高中生和小学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不正常的状况?据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急‘工’近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政策使一些“能工巧匠”走上了富裕之路。对此,一些有技术但没有劳力以及急需求技致富的人家就让子女退学,过早地参加各项社会劳动。
二是“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在乡村,封建的“男尊女卑”思想仍在影响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认为,男人是“创业者”,多读点书有用处,而女人从事的是简单的农副业和家务劳动,文化高低无多大关系。因此,女学生的辍学率比男生高。
三是“环境感染”。部分退学的青少年,参加农副业劳动后收入增多,物质生活好了,不少在校学习的学生对他们羡慕不已,而产生废学从业的欲望。同时,一些本来很想让孩子上学的父母也因这种“环境感染”而改变主意。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教学内容多是为升学服务,有相当一部分不想升学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家长也认为学的内容和致富的关系不大。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不读书不行,但读上六、七年已是不错了,多学了不仅派不了什么用场,还会影响家庭的收入。从而造成初中生的辍学率大大地超过高中生和小学生的辍学率。
四是“自我淘汰”。有些学生在学校中成绩不太理想,有的虽几经退班学习,但由于智力、毅力等问题,学习成绩还是跟不上去,这些学生,多数被视作学校或班级里的累赘,教师看不起,在同学之中也是“等外之人”,在家庭中经常遭到家长的指责,使他们对学校产生一种厌恶感。再看社会,特别是那些退了学的同学,在工作上自由自在,他们就更无心读书,成绩也就越差。这样,本人积极要求退学,学校也无强留之意,有的家长虽有望子成龙之心,也只好从下计议,千方百计为其找个工作算是完成使命。
这些现象都说明家长、学生,对教育认识的片面,是一种“短视”。青少年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候,辍学不仅误了其前途,而且由于年幼无知,体力不支,很容易在劳动中造成伤残事故,在我们调查的五十个辍学者中就有七例。辍学过早使这些人文化素质差、思想认识水平不高,这将直接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影响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速度。
以上情况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同时必须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制止这种现象的发展。


第5版()
专栏:教育

教育改革要借鉴经济改革的经验
赵伟
教育体制改革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经验,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和制约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改革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使教育适应正在形成中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所提出的要求。比如,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各种类型的专业户成为农村的基本生产单位,广大农民迫切需要科学技术,这个时候发展农村教育,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就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如,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业有了自主权,有了自主发展的能力,为了竞争就必然要求迅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职工的素质,这就要求教育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调整中等教育的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学校具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教育改革可以从经济改革的理论和经验中借鉴到什么呢?我认为,有两点可供大家研究。
一,多种经济形式的并存,要求多种教育形式并存。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全民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个体所有制经济、中外合营或外资独营经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多种经济形式的并存,也要求多种教育形式并存,要求国家办、集体办、个人办,成人教育、业余教育多种形式并存,要求高等教育的招生分配制度进行相应改革。因为,全民所有制之外的其他经济形式也要求从高等学校得到人才。这就必须改变高等学校原来那种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和分配的办法,即在国家计划招生和分配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实行委托培养、联合培养、招收一定数量的自费生、不包分配的收费走读等多种办学形式。
这些新的办学形式是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出现的。它符合谁出资谁拥有所有权的原则。不同所有制和不同部门、地区的用人单位,都可出资委托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并取得对这些专门人才的分配权和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而高等学校通过这些办学形式除了可以扩大教育经费来源、进一步挖掘潜力之外,还可通过这个渠道了解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专业、教学等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此外,由于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委托培养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才,而委托培养的学科一般都是短线学科,这就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结构趋向合理化。例如,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中,财经、政法是最薄弱的学科,近两年得到迅速发展。1983年财经、政法在校生比重仅为5.9%和1.5%,到1985年已分别上升到8.7%和2.1%。1985年全国委托培养招生数比1983年增长十九倍,约相当于国家计划的10%。
二,横向经济联系是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表现,是商品经济固有的内部联系及其存在的形式和发展的要求。因此,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已成为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体制改革也是这样,发展横向联系已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出现了高度分化和综合的趋势。新的学科往往产生于不同学科的“衔接点”,同时各个学科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分支越来越细。新兴学科、边缘交叉学科不断出现,信息交流迅速,教学、科研、生产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这表明,现代高等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不同,它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各个学科彼此融合、互相渗透、互相推动、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密切结合。因此,加强高等教育的横向联系,发展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横向联合,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教育体制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高等学校有不同的隶属关系。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条块分割,地区封锁,人为地割断条块之间、条条之间、块块之间的横向联系。其弊端,是各个系统都从自身需要和利益出发,自成体系,彼此封锁,重复建设,造成“教育资金缺乏又浪费”、“人才不足又积压”等不正常现象。已有的一些横向联合,也是按照上级机关的指令进行的,往往不能正确地反映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教育体制改革以来,高等学校有了一定的自主权,目前各个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去发展横向联合的积极性很高。发展学科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以及教学、科研、生产之间的横向联系,是对现存体制兴利除弊的好形式。部门和地方的领导应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支持和促成所属高等学校开展横向联合。
经济体制改革还有许多经验,也是可以为教育体制改革所借鉴的。例如改革环境问题。把各方面的关系都绷得很紧的环境是不利于改革的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良好的经济环境的基本标志,是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使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恰当。而形成良好的教育体制改革的环境,最重要的也是要控制各级各类教育的过度膨胀,适当放慢发展速度,使教育经费相对宽裕,师资培训、仪器设备补充比较适应,可以集中力量按照改革的方向重点发展。再如,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要加强宏观控制,减少新旧体制并存产生的摩擦和损失。去年高等教育规模增长过快,高校数由1984年的九百零二所跃为一千零一十六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权力放在地方、部门、学校手里后,国家间接的有效的控制未能跟上。因此,就象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国家减少直接控制微观活动的范围、程度和步骤,应同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间接控制微观活动的能力相适应。为此要加强教育立法和教育监督,健全信息反馈系统,完善间接控制手段。


第5版()
专栏:园丁新事

穿军装的园丁
上课铃声刚响过,新疆石河子市第一小学六(七)班的教室,就走进了一位鬓发斑白的军人,他从容地走上讲台,“老师好!”全体同学刷地起立。
他叫郑恩庭,是石河子军分区退居二线的干部。1985年,他担任石河子军分区和石河子市第一小学军民共建领导小组顾问后,就把整个身心都扑在了培育祖国下一代的工作上。
六(七)班是全校闻名的差班。郑恩庭决定蹲到这个班去。上课时间,他坚持跟班听课。课余时间他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和“学英雄,见行动”等活动,和学生谈心。走廊里,操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他和学生在一起。为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争取家长的支持,他利用休息时间,家访二百多人次,和学生家长通信一百多封。他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虚心向教师请教,到孩子们中间去观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
马云海是班里较差的学生,经常打架、旷课,学习成绩很差,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同学们也瞧不起他。郑恩庭同志却满怀深情地一次次和他谈心。马云海终于转变了,学习很努力,在升学考试中被录取了。他激动地对同学们说:“没有郑伯伯的帮助,我是考不上中学的。”
经过郑恩庭的辛勤劳动,六(七)班变了,班风好转了,违反纪律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在全市毕业统考中,仅有六名学生没拿到毕业证书,对这个班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家长、老师、学校领导都感到兴奋。郑恩庭同志赢得了学生和老师的尊敬,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称赞。石河子市授予他“尊师重教”先进个人的称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选他为自治区优秀校外辅导员,并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自治区首届少先队代表大会。张健


第5版()
专栏:

汝南县采取五项措施稳定教师队伍
河南省汝南县针对当地教师分布不匀,边远乡村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做出稳定教师队伍的五条规定:
一,今年起,中师毕业生原则上都要分配到农村任教;定向招生的毕业生,坚持哪乡来,回哪乡去的原则。
二,派往外地离职学习的教师,毕业后哪来哪去,不另作分配;今后离职学习毕业后,任教不足五年者,一般不予调动工作。
三,城镇学校要和农村学校建立联系,指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那里工作(不转工资、户粮关系),协助农村发展教育事业。
四,有计划地充实和稳定高中教师队伍。对极个别因工作需要或确有实际困难需要调动的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经本人申请、学校同意,报请县政府批准,方可调出。
五,认真帮助农村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对家居城镇以及家居外乡,长期安心边远乡村教育工作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霍尚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