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2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群众文化

象老山兰那样盛开
——记云南前线某连文艺班
朱耀东
在战火纷飞的云南前线,活跃着一支文艺轻骑兵。它就是老山前线某连的文艺班。
这个文艺班诞生于十八年前。七年前,他们奉命随大部队来到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云南前线执行国防施工任务。前线指战员们很少看到电影、电视,更看不到文艺节目。文艺班的战士们主动担负起“写战士、演战士”的文艺演出活动。白天,文艺班同其他战友们一样完成施工任务;晚上打着马灯、手电筒,把施工和前线部队中的英雄事迹编成快板书、歌舞等短小精悍的文艺节目,利用施工间隙排练,为全连同志们演出。
在不平静的边境,文艺班的战士们置个人的安危于度外,身背道具,冒着随时都可能遭到冷枪冷炮袭击的危险,把节目送到每个施工点上。二排施工点离边境只有五十米远,途中还得经过一段暴露地域。为了让战友们看上演出,全班化整为零,分梯队前往。杜改凯身背乐器,翻山越岭为两个战士作专场演唱。正在演唱时,敌人的一发炮弹落在离“舞台”几十米远的地方爆炸,飞溅的泥土把演出场地掩埋了,他和观众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拣了拣破碎的弹片,继续演唱。
文艺班的战士们还经常为兄弟连队演出,把精神食粮送给辛勤战斗的战友们。文艺班战士们了解到附近一个工兵连队在越军的枪炮射程之内艰苦施工,与越军斗智斗勇,终于漂亮地完成任务的事迹后,便加紧编排成节目,没过一个星期,就带着节目上了山。工兵连战士们看后手掌都拍红了,称赞他们演得象工兵,象工兵连队的生活。今年2月底,老山前线某团的指战员看了他们的演出后,热情称赞他们为前线战士演出的精神。
文艺班的战士们在完成同等工作任务的同时编演文艺节目,要比其他同志多付出一些辛劳。然而,这些年轻战士们却以苦为乐,工作再累,条件再艰苦,他们的业余演唱从不间断。吹笛手杨国军是一位苗家后生,他刚到文艺班时,认为自己不是吹笛的料,还向班长哭了一场。接受任务后,他说:“不会不怕,不能学吗!”他每天都要提前两小时起床练笛,嘴吹出了泡,涂点紫药水接着吹。经过半年多的刻苦练,杨国军的笛声越吹越美,现在可以一气连吹四个小时,依然悠扬流畅。
七年来,他们为军内外演出二百二十多场,文艺班连续六年荣立集体三等功。愿南疆前线的这朵文艺小花,与老山兰一起常开不败!


第8版()
专栏:影评

饶有新意的青年片
——看影片《失踪的女中学生》
边善基
影片《失踪的女中学生》的编导史蜀君,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感受和思考,大胆地截取了一个普通女中学生在青春期心理变化的历程,从心理学的角度,并借助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满腔热忱地引导观众窥探了少女青春期的内心奥秘,从而明确指出:女主人公王佳的朦胧的情感冲动是少女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这种早恋的情感是健康的、美好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去理解和引导。
《失踪的女中学生》的导演自己说,她是“以一个中年女导演和母亲的双重身分”来完成这部创作的。由此,她在揭示王佳微妙的性意识的觉醒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一般大道理的说教上,更不是就事论事地对这一少女早恋现象文过饰非或横加指责,而是巧妙地采用两段体的结构方法,将全片分为前后两集。第一集《秘密》以王佳为主角,作者运用细腻、抒情的笔触,对她单恋兰波后和离家出走前的内心波澜尽情渲染;而第二集《忧虑》则完全用纪实的手法,围绕王佳的父亲——远航轮大副找女心切、四处奔走的情景,带出社会生活画面。乍看起来,前集的抒情、写意和后集的纪实、求真,以及两个主人公、两种不同视角的艺术结构,不易取得协调和统一,但细细品味,这却是编导的匠心独运。作者在将自己的视线深入到青春期少女的心理领域时,正是从这里引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反响的。这样的结构,有助于推动剧情沿着社会问题的方向发展,赋予了影片以丰富的思想内涵。感到不足的是,第二集的艺术处理,由于过分强调了纪实性,给人一种急于交代社会生活场景而忽视人物内心活动的感觉。
导演在把握王佳的心理造型上,充分显示了电影的视觉表现力。从序幕“王佳的梦”的第一组镜头起,通过蒙太奇组接,赋予镜头以一种特殊的情绪力量和心理刻画的深度。例如影片开始的俯摄镜头,从全景到特写,王佳赤脚走上天桥看到女民警腰间挂着一双大皮靴;接着,随着镜头运动,她发现那双皮靴已经穿在自己脚上。于是,她迈开步伐走过天桥;风中摇摆着小白花;一群少女身穿睡衣躺卧在草坪上嬉闹;王佳玩弄花朵;一只精巧的小红帆船变成一条鲜红纱巾;王佳抓起纱巾跑向一棵参天大树,她抱住大树高兴地将脸贴在树上,忽然大树变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这场富有诗意的梦景,透过一个个视而可见的分散的不同画面,似真似假,虚虚实实,饶有兴趣地把个少女怀春的绝妙梦境有声有色地展现出来了。最能传神地揣摹和刻画王佳的心理状态的,莫过于她放学后来到音乐学院的那几组镜头处理。她先是徘徊在院外,继而随着里面传来的《小夜曲》的歌声,时而凝神倾听,时而浮想联翩;以及王佳眼前映现兰波化为王子的幻觉,最后镜头落到夕阳西下,一条空着的长凳的画面。这些镜头洗练、流畅,扩大了视觉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人物心理造型创造了好的环境。
影片结尾,导演舍弃了两个主人公,而代之以一群男女中学生有说有笑地迎着镜头走来,把焦点落在一对男女学生并肩行路的画面上:他俩时而靠近,时而游离,这一艺术设计又何尝不是想为观众提供驰骋想象的天地呢?(附图片)
王佳离家出走,夜宿车站


第8版()
专栏:

轮椅上飞出的歌
丁刚
当紫红色的帷幕缓缓拉开的时候,出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排坐在车圈闪亮的轮椅上的伤残人,他们手执二胡、大阮等各种乐器,神态轻松自若。唐山宾馆小剧场里的观众们被这场面深深地感动了。
“唐山市伤残人艺术团演出现在开始。”随着报幕员那银铃般的声音,欢快的乐曲在剧场里回荡了起来。
坐在一旁的艺术团工作人员告诉我,十年前的大震灾,使唐山成为中国截瘫人最多的城市。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他们。为了活跃残疾人的文化生活,不少病院、疗养院组织了文艺演出队。去年7月,唐山市残疾人基金会在此基础上组办了艺术团。这个团十六人中有十一人是在地震时受伤致残的。组团以来,他们为残疾人演出过,为外国友人演出过,为唐山新一代演出过,还为劳教人员进行了专场演出。他们的演出使唐山人民深受感动和鼓舞,每场演出前,许多人主动跑前跑后帮忙。尽管每次排练和演出后,他们都因行动不便腰部酸疼,但谁也不叫苦。艺术团的团员还刻苦地学习乐理知识和各种乐器的演奏,不少人都成了会拉、会弹、会唱、会编的多面手。
演出继续着,我也在熟悉着这些坐在轮椅上的“艺术家”:
男高音独唱演员吴凤祥,今年三十岁,曾是棉纺织厂的工人,业余喜爱文艺。震后,他留下了残疾。他认真学习作词和谱曲,被吸收为市音协会员。他演唱的独唱歌曲《唐山,我的故乡我的乐园》就是自己创作的。
姚翠琴,是一位银行女职员,有着动听的歌喉。十年前,她从部队文工团复员,不愿再搞文艺,主动要求到了银行。没想到一场震灾使她又走上了舞台。她一面唱歌,一面写作,近年来发表了不少作品。她和吴凤祥合演的二重唱是团里的“压轴戏”,曾应邀去中南海演出过。
段少舫,年过半百,鬓发染霜的团长,著名的评书老艺人。她支着双拐,整日为艺术团的大小事务操劳。天津一所曲艺学校曾请她去任教,可她谢绝了,她知道,唐山的伤残人更需要她。她演出的评书《朱元璋放牛》引起了观众们接连不断的笑声和掌声。
还有那穿着白净的短衫、唱着《妈妈的吻》的刘玉华,那系着大红蝴蝶结的姑娘李冬梅……,他们当中哪一个人没有一段艰难曲折的经历啊!但是,他们经受住了考验。他们的演出为自己增添了生活的勇气,也鼓舞了人们。在这轮椅上飞出的歌声中,我们感到了唐山人对生活自信、乐观的精神。(附图片)
吴凤祥、姚翠琴在表演男女声二重唱丁 刚摄


第8版()
专栏:剧评

姹紫嫣红 生机盎然
——看豫剧《西湖公主》
陈培仲
河南周口地区豫剧团演出的《西湖公主》,在十个月之内,连续演出了两百多场,盛况实为可观。
《西湖公主》描写西湖龙宫阿珊公主与巴蜀寒士陈允明相恋的故事。这种冲破仙凡阻隔、超越生死界限的神话爱情题材,并不新鲜,为何仍有那样大的艺术魅力,吸引了那么多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显然,这同它刻意的艺术追求、新颖的舞台风貌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密不可分的。
该剧的创作人员有意将《西湖公主》处理成一出格调优美健康的、具有较强的娱乐性、技艺性、通俗性的戏。他们更多地倾心于戏曲的审美功能,让观众从赏心悦目的艺术欣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意识的感染和道德情操的陶冶,而不是急功近利地进行高台教化。他们从这个戏的特定内容出发,在艺术形式上进行大胆突破和创新。导演沈斌利用纵向继承和横向借鉴两种途径,广采博收,不拘一格,统统拿来,为我所用,不仅从舞蹈、武术、杂技、魔术等姐妹艺术中吸取营养,更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供的声光手段,力求开拓传统戏曲的表现能力。这种探索赋予戏曲舞台以新的风貌:那“无动不舞,有声必歌”的程式表演,那令人目不暇接的“水斗”、开打,那晶莹璀璨的西湖龙宫,那群峰耸峙、怒涛拍岸的巫峡山水,那云烟飘渺、扑朔迷离的神话氛围……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活动画面,既美视、又美听,将戏曲艺术综合美、形式美的优势,作了很好的发挥,从而适应了新老观众的不同审美要求。
《西湖公主》的演员阵容平均年龄二十二岁,行当整齐,功夫扎实,台风严谨,配合默契。他们当中不乏后起之秀。尤其是饰演男主角的江团结,更是豫剧男小生中的拔尖人才,曾荣获河南省第一届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小江不仅有良好的条件和素质,文武兼备,唱做俱佳,更有着虚心好学、刻苦训练的精神。他为了丰富豫剧小生的表演,从昆曲、京剧等兄弟剧种中,学了许多精美的身段和高难的动作,终于脱颖而出,开始形成阳刚飘逸的表演特点。在豫剧小生多由女性扮演的情况下,这种刚健的风格,格外可贵。在《西湖公主》一剧中,他娴熟地运用戏曲程式,鲜明地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塑造出一个朴实忠厚、情真志坚的书生形象。特别是在“寻妻”这场长达二十分钟的重场戏中,他一连串地运用了“水袖”、“甩发”、“蹉步”、“飞跪”、“僵尸”等特技和绝技,加上那真假嗓结合、声情并茂的唱腔,将此时此地陈允明寻妻不着、求神不应的凄凉愤激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饰演公主的宋晓波,以其甜美的嗓音和细腻的表演,也为全剧增色不少。当她被公爹误会而被拒之门外时,那一大段韵味浓厚的唱腔,如泣如诉,感人肺腑。每演至此,观众总报以热烈的掌声。


第8版()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八一”前夕,北京市“东城之夏”将于全区十个街道同时举办专场“拥军优属”纳凉晚会。总政文化部特邀云南边防部队某部战士演出队来京,为东城区驻军和烈军属演出精采文艺节目;演出后,他们还将参观街道群众文化活动。
(吉 友)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赴港演出团于7月21日去香港参加国际剧艺节,演出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童话剧《宝船》。这是我国儿童剧首次出现在香港舞台上。参加剧艺节演出的还有美国、英国、加拿大、奥地利、荷兰以及香港地区的艺术团体。       (小 婕)
△温可铮演唱会于7月30日在北京音乐厅举行。首都的听众将欣赏这位在上海音乐学院从事音乐教育的男低音歌唱家,以粗重壮实的音色,纯熟的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技巧演唱的中外名曲。      
  (茵)


第8版()
专栏:

书法 董 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