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月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民政部总政治部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
做好开发使用退伍军人两用人才工作
切实把这一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 民政部、总政治部、财政部、商业部、农牧渔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中国农业银行最近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开发使用退伍军人两用人才文件的精神,切实把退伍军人两用人才的使用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通知指出,积极做好开发使用退伍军人两用人才工作,不仅能使退伍军人得到妥善安置,各得其所,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大批回到地方的两用人才学有所用,发挥聪明才智,直接为实现党的总任务服务。到目前为止,各地推荐使用的退伍军人两用人才已达六十五万人,还有很大数量的两用人才有待进一步开发使用。今后,随着部队培养两用人才工作的深入开展,每年都将有数十万退伍军人两用人才回到地方,这是振兴城乡经济的重要人才资源。
通知要求民政部门和人民武装部门要当好领导的参谋,会同各有关部门制定出本地区开发使用退伍军人两用人才规划;税务部门对退伍军人两用人才个人或集体兴办的工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按现行有关规定纳税有困难的,经申请后可以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照顾;商业、粮食部门及供销社要积极帮助退伍军人两用人才开辟生产门路,扶持他们发展商品生产,发展加工业;农业、畜牧业和乡镇企业管理部门要在生产技术上对退伍军人两用人才举办的种养业给以指导,帮助他们做好家禽、家畜的饲养和疫病防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为两用人才从事个体经营提供方便,按规定及时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发给营业执照,积极扶持他们发展第三产业;农业银行对退伍军人两用人才从事农副业生产的贷款要求,要按照贷款政策和条件,积极给予贷款支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安排。


第4版()
专栏:

共产党员李茂林勇于改革
连续改变三个落后企业面貌
新华社呼和浩特6月9日电 (记者王增海)共产党员李茂林勇于改革,近七年时间,接连扭转了内蒙古三个有名的落后企业的面貌,使这三个企业扭亏为盈。
李茂林今年五十多岁,是内蒙古工业上的老厂长,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他看到有一些赔钱工厂,心里很着急,便要求到落后企业工作。
1979年初,李茂林辞掉土默特左旗水泥厂这个“全国建材先进企业”厂长的职务,要求来到察素齐化肥厂当厂长。这是个小厂,但却是内蒙古的亏损大户,几年间,累计亏损达一千八百九十万元。李茂林上任后,大胆改革用人制度,把四名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技术员提拔为工厂副厂长,又调整了全厂的中层干部,使察素齐化肥厂有了一个精明强干的领导班子。他们坚持从厂情出发,改革用人制度,在管理上下功夫,关心职工生活,全厂职工励精图治,使这个厂当年扭转亏损,第二年上缴国家利润一百五十万元,化肥成本每吨降低了九十六元,一举跨入化工部“百面红旗先进企业”的行列。
1981年初,李茂林看到察素齐化肥厂已经踏上坦途,便要求来到内蒙古另一个有名的落后企业——乌拉山化肥厂。这个厂投产四年累计生产合成氨一万多吨,还不到年设计生产能力的五分之一,每年亏损一千多万元。李茂林挑起这个厂的重担后,向银行贷款三百六十万元,整修设备,填平补齐,堵塞跑、冒、滴、漏,补足人员缺额,改革规章制度,分不同车间、岗位,制定工作定额,超产加奖,把生产和效益同个人的经济利益挂起钩来。与此同时,李茂林积极解决职工生活上的困难,先后盖起四十多排砖瓦房,让四百多名住房困难的职工家庭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他还说服了在异地家属制袋厂当厂长的老伴裴瑞兰,辞职来到乌拉山化肥厂。裴瑞兰领着职工家属和待业青年,开荒种菜,建起四个蔬菜温室,十二个塑料大棚,当年就收获各种鲜菜十八万多斤,全部分给了第一线职工和技术人员。这件事虽然不大,可职工从中感到了温暖,看到了希望,工作劲头更足了。这一年,日产合成氨平均达到一百五十多吨,比过去提高了十五倍,扭转了亏损。此后两年,全厂每年上缴利润都在三百万元以上。
1984年,正当自治区主管工业的领导,为临河糖厂一个榨季就亏损七百万元的困难局面犯愁的时候,李茂林舍弃乌拉山化肥厂这个大厂厂长的职务,再次要求来到厂小、设备落后的临河糖厂任职。
李茂林针对临河糖厂管理不善的状况,首先在全厂推行定编定岗,实行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责任不清,赏罚不明的状况。对那些编余人员,李茂林把他们组织起来,半天学习、半天为职工生活服务,开办养猪场、奶牛场和农场。随后,各部门建立了劳动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定期检查考核,理顺了生产关系。
李茂林又带领技术人员对全厂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在全厂推行包机包设备责任制,对维修和保养设备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经过一番改革,临河糖厂焕发了生机,设备安全运转率月月保持在100%,近两个榨糖期,完成甜菜加工量分别超计划10%和15%,实现利润都在一百六十万元以上。


第4版()
专栏:

薄一波鼓励江苏省的干部和群众
坚持改革 加快新体制取代旧体制的进程
新华社南京6月9日电 (记者牟维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最近在江苏视察工作时鼓励干部、群众坚持改革,勇于冲破旧体制的束缚,为新体制的形成和完善提供更多的经验。
5月29日到6月8日,薄一波从无锡、常州到南京,一路走一路看。在无锡县前洲乡,薄一波视察了乡办的毛纺织染厂和村办的印染设备厂。去年,这个乡工业产值达二亿五千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全乡三万七千口人,75%的劳动力是乡村工厂的工人,人均年收入八百八十三元。薄一波同乡的负责人和几家乡镇企业的厂长一起探讨在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的问题。薄一波指出,前洲乡实行的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农工一体化的做法,对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很有意义。乡镇工业是改革的产物,也要靠改革来发展。要认真总结经验,以改革的精神、改革的办法来克服乡镇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促进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常州是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和厂长负责制的试点城市之一。薄一波对这里试行厂长负责制的情况特别关心。他说,实行厂长负责制,要选那些懂经济、懂管理、有能力的同志担任厂长,让他有职有权,对工厂负责。要形成一个好的制度。在这里,薄一波还到一些工厂了解情况,鼓励厂长、书记们在改革上多动脑筋,不仅生产第一流的产品,而且创造第一流的改革经验。
在南京,薄一波参观了国营华东电子管厂和南京无线电厂,同市里的领导同志进行了座谈。薄一波说,改革是一个历史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新体制还不完善,旧体制还在起作用,也必须起作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一个必须经由的阶段。因此,“七五”期间我们不追求过高的速度,而要集中精力把城市改革搞好。他希望大家在改革的路上不停步,加快新体制取代旧体制的进程。
在江苏视察期间,薄一波还参观了常州瞿秋白同志纪念馆、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第4版()
专栏:

我外交部就教科书问题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 强烈要求日政府认真贯彻中日联合声明精神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 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杨振亚6月7日约见日本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股野景亲,就日本文部省教科书审议会最近审定的新编高中日本史教科书问题提出严正交涉,并递交了外交部的一份照会。
这本高中日本史教科书是由“保卫日本国民会议”编纂的。该书多处记述严重歪曲史实。如:把日本侵华战争描写成日军是被迫应战;有意掩饰日军在南京进行大屠杀的真相;把日本当时进行“太平洋战争”的目的说成是要“从欧美列强的统治下解放亚洲,并在日本的领导下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等等。
外交部的照会强调指出,日本政府曾在中日联合声明中对过去的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表示“深刻的反省”;1982年,日本内阁官房长官也表示中日联合声明的精神在日本学校教育和教科书审定中“当然应该受到尊重”。但日本文部省不仅没有贯彻和履行上述精神和允诺,反而审定了这本有许多错误论述的高中日本史教科书。为了维护中日友好的大局,确保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中国政府强烈要求日本政府认真贯彻中日联合声明的精神,切实履行1982年所作的允诺,消除由于这一新事态给中日友好造成的不利影响。
日方解释称,这本历史教科书尚未最后确定。中方希望日方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纠正这本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内容。


第4版()
专栏:漫话

杂谈随地吐痰
刘黑枷
吃饭实行分餐制,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这我都是十分赞成的。尤其是不随地吐痰这件事,我看特别应该提倡。现在,北京、上海和许多大城市都在这样做,还应该推而广之,及于全国。
随地吐痰,确是使人厌恶。有的人偏偏要在上楼梯、登台阶时,吐一口浓痰。有的人在公园的花圃、草坪上也要摔滩大鼻涕。其中往往不乏衣履入时的人,但他偏要无视“禁止吐痰”的警告,尊口常开,溅沫飞丝,怎不令人生厌!
一口痰里有上万个细菌,吐痰的危害,几乎老少皆知,但某些人并不因此而不随地吐痰。可见,单单宣传这些道理并不能禁止随地吐痰的恶习。有的人不是这样说吗:“我又没有肺结核,痰里哪来的菌?”请听听这妙论!所以他气壮如牛,照吐不误。可是,我们要说,即使尊痰真的没有细菌,你东一口,西一口,污染地面,有碍观瞻,难道就那么体面吗?
有的论者说,为什么街头痰迹多,因为无痰盂。又有的论者看到痰盂外痰迹狼藉不堪时,便说是因为痰盂过小。更有宏论,说中国人习惯随地吐痰,是因为物质条件差。倘使家家铺地毯,你看他吐不?话似乎有些道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有联系的。但是,实际生活中所看到的却是在街头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多,在他府上,那怕是水泥地面,并无地毯,他也从不往上吐痰。这证明是否随地吐痰首先不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而是个有无公共道德的问题。这和那些家里干干净净而走廊过道污秽不堪,自家自行车锃光明亮而公车却满身尘垢的现象,颇有相似之处。
有人认为吐痰属于细微末节,不足挂齿。还有的认为:一些国家不让随地吐痰,你能说他在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吗?中国人随地吐口痰,就违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吗?当然,吐痰与否涉及不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问题,但却涉及到文明不文明问题。作为文明国家的人民,应该养成举世共同遵守的良好习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更高的要求,你连起码的人类文明行为都不具备,遑论社会主义?
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俗语说,习惯成自然。为了民族的健康,国家的尊严和荣誉,应该自觉地养成良好习惯。


第4版()
专栏:

肯戈会见中国企业界人士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 扎伊尔第一国务委员肯戈·瓦·东多今天在这里表示,他的国家不仅希望加强扎中两国政府间的经济合作,还希望加强两国非政府经济机构之间的联系。
肯戈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的代表和首都企业界人士。
肯戈向中国企业家们介绍了扎伊尔的经济发展规划。他说,为了发展经济,扎伊尔采取了许多重要的措施并已取得了成果,其中包括发展同外商的合作。他希望中国的投资者到扎伊尔投资。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古耕虞说,中国企业家愿为加强两国在经济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作出努力。


第4版()
专栏:

邓颖超会见李惠英女士和她的丈夫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 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洛杉矶——广州友好城市协会教育组主席、南加州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惠英和她的丈夫陶慕廉教授。李惠英女士还是洛杉矶海峡两岸交流会会长。近年来,她曾多次组织洛杉矶学者来华访问。
在一个小时的交谈中,邓颖超赞扬李惠英对促进中美两国人民间的了解和友谊,对促进台湾海峡两岸人民之间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李惠英夫妇率1986年洛杉矶夏令研修团一行二十三人于5月25日来华访问。(附图片)
六月九日,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洛杉矶—广州友好城市协会”教育组主席、南加州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惠英及其丈夫陶慕廉教授。
新华社记者 李平摄


第4版()
专栏:

胡启立会见法共报刊代表团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胡启立今天下午在中南海会见由法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人道报》副社长、《人道报星期刊》总编辑弗朗索瓦·伊尔森率领的法共报刊代表团,同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在回答客人们提出的问题时,胡启立扼要地介绍了新中国成立近三十七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他说,当前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全面的改革,它涉及到经济、教育、文化、科技领域,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政治领域。
胡启立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会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
伊尔森说,这次访问给代表团留下的主要印象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把握着改革的进程。
《人民日报》总编辑谭文瑞会见时在座。


第4版()
专栏:

老山前线新战士李谋仁舍身报警壮烈殉国
据新华社昆明6月9日电 (记者王安)老山前线新战士李谋仁舍身报警,粉碎了越军一次武装偷袭的阴谋。最近部队党委给他追记一等功。
李谋仁1985年10月从陕西省入伍。他守卫的阵地孤立前出,三面受敌。不久前的一天凌晨,越军一支武装队伍利用夜暗摸来,后面多路跟进,妄图对我前沿阵地实施偷袭。刚上哨的李谋仁冷不防被敌人击伤头部,当场昏迷过去。三个敌人拖起他就往回走。走出不远,李谋仁清醒过来了。他察觉了敌人的阴谋,大声呼喊:“敌人摸上来了,快向我开枪!”在同敌人搏斗中,他拉响了插在腰上的手榴弹。“轰”的一响,三名越军应声倒下,李谋仁壮烈牺牲。


第4版()
专栏:

公安部治安局召开座谈会强调从严治警
新华社石家庄6月9日电 公安部治安局最近在河北邢台召开座谈会,着重讨论了加强基层交通民警队伍的建设问题,强调要从严治警,文明执勤。
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河北等八个省市有关部门的代表在讨论中认为,当前交通民警管理部门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调整和充实基层政工队伍,开展形势、政策、理想和纪律教育,提高交通民警的政治思想素质;同时还要重视交通民警的业务学习。


第4版()
专栏:

北京乌鲁木齐等地的穆斯林庆祝开斋节
本报讯 据新华社和本报记者报道:北京、乌鲁木齐、银川、兰州等地的穆斯林6月9日举行各种仪式,庆祝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开斋节,同时为世界各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友爱和和平而祈祷。
北京一万多中外穆斯林9日来到东四清真寺和牛街礼拜寺等四十多座清真寺,共同庆祝开斋节。北京市民委和北京市政府宗教事务处下午在民族文化宫举行茶话会,邀请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各界人士共三百多人一起欢庆节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赛福鼎·艾则孜,以及国家民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和北京市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了茶话会。
乌鲁木齐市的二十万各族穆斯林9日一大早就来到清真寺,以隆重的仪式为世界和平祈祷。自治区民委8日晚上举行了联欢晚会。全国政协副主席、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王恩茂和自治区党委书记宋汉良、自治区主席铁木尔·达瓦买提、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阿木冬·尼牙孜以及三百多名各族各界知名人士,欢聚一堂共庆节日。
银川市南关清真大寺主寺阿訇吴宝珍,9日特意向前来参加聚礼的一千四百多穆斯林提议,为各国各族人民的和平、团结、友爱祈祷。
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9日在兰州举行茶话会,向穆斯林致以节日问候。


第4版()
专栏:

姚依林会见哥伦比亚经济发展部长
据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哥伦比亚经济发展部长古斯塔沃·卡斯特罗·格雷罗一行。
姚依林说,中国政府支持包括哥伦比亚在内的孔塔多拉集团为和平解决中美洲问题所做的努力。在谈到两国经济贸易关系时,他说,中、哥经济贸易合作是南南合作的一部分。
卡斯特罗部长对中国奉行的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表示赞赏。他说,哥伦比亚政府愿意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并认为发展双边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是加强两国友好关系的重要途径。
哥伦比亚客人是6月5日抵达我国的。


第4版()
专栏:外事简讯

外事简讯
▲中共中央委员、国务委员张劲夫6月9日中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并宴请了以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候补委员、罗共布拉索夫县委书记约安·德勒吉奇为团长的罗共党的工作者代表团。
▲商业部部长刘毅6月9日上午在钓鱼台国宾馆同加拿大国务部长查尔斯·詹姆斯·迈耶一行举行会谈。
双方就进一步发展两国在农产品加工领域里的合作和扩大两国贸易往来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郑拓彬和哥伦比亚经济发展部部长古斯塔沃·卡斯特罗·格雷罗6月9日在北京举行了会谈。
双方在会谈中都表示了扩大两国贸易的共同愿望。
会谈后,两国部长举行了中哥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中国和津巴布韦经济贸易技术合作混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6月9日下午在北京开幕。
经贸部长、混合委员会中方主席郑拓彬和津巴布韦贸易商业部长、混合委员会津方主席穆尼亚拉兹在会上表示,希望这次会议能就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换意见,并为扩大合作领域探讨新的途径。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荣毅仁率领的全国人大代表团结束了对丹麦和挪威两国的访问,6月9日下午回到北京。
▲国务委员谷牧6月9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以董事长胜本信之助为团长的日本合成橡胶公司访华团。
(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六月九日,彭真委员长在西安会见由议长马利诺夫斯基率领的波兰议会代表团。
新华社记者 张新民摄(传真照片)


第4版()
专栏:

身居陋室 心贴群众
——青岛市沧口区委书记邹国忠二三事
本报记者 贾建舟
中共山东省青岛市沧口区委书记邹国忠的妻子从农村搬到城市后,组织上打算给她在区办企业里安排个工作,接济接济家庭生活。
可邹国忠就是不允。他对妻子说:“你已经五十出头了,企业要你是看在我的面子上,并不是你能给人家干多少工作。咱家的困难咱自己解决!”
妻子难为情地说:“那我也不能蹲在家里吃闲饭,光靠你那点工资养活咱一家五口啊!”
他俩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在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揽了点街道上的零星加工活。这些活虽说又累人收入又少,但他俩都为没有沾上“权力”、“地位”的光而心满意足。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小事,既不惹人注目,更不引人入胜,但它却最能显示出一个党员干部的心地和情怀。
1980年,邹国忠被调到沧口担任区委副书记。刚到任,区委办公室的同志就忙着给他腾房子。老邹恳切地对大伙说:“我家在农村,身边仅有一个上学的孩子,只要有个地方能‘放下’俺爷俩就行了。”他看到区机关有间八平方米的旧厨房,就搬了进去。
因为房子小,放上张写字台和两条小方凳,剩下的地方就放不开两张床了。他爷俩就在室内搭起了“二层楼”,一个住上层,一个住下层。
同志们都劝他换换房子,他却执意不肯。
1982年,邹国忠升为区委书记后,又有许多同志提出为他换房,又遭到了他的谢绝。
次年,组织上根据党的政策为他在农村的家属办理了“农转非”手续,迁入了青岛市区,那间八平方米的陋室显然是容不下五口之家的。组织上想借此机会给老邹换套象样的房子。
老邹听说区人民防空办公室前些年在海边上建了一批临时简易平房,便说服了同事们,毅然在那里拾掇出两间三十二平方米的旧房,住进去了。
新建的区委机关宿舍大楼在去年底落成了。在建楼之前,组织上就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给三名正区级干部设计了三套三室一厅的标准较高的住宅。分房时,许多同志都认为最先应搬进新楼的是老邹:因为论职务数他最高,论住房数他最差,而且他又是五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就算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吧,也该落实到他的头上了。负责分房的同志三番五次做他妻子的工作,让她出面往里搬。一些好心人还提醒她:“老邹这样的年龄也只能干这一届了,这次房子住不进去,待换了届可就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了。”老邹笑着对妻子说:“没有这个‘店’,咱还住海边那简易房有何不可呢!”
当时,区委、区政府其他领导同志的住房都比较紧张,但谁也坚决不往新楼里搬。按照老邹的意见,新楼全都照顾给了离退休干部和一些住房紧张的一般干部,一下子解决了六十九户。一些曾准备在分房中“大显身手”的人,见到区委、区政府领导同志的姿态这么高,竟不好意思再提什么了。在整个分房过程中,你推我,我让你,没发生一点口角。
沧口区是青岛市的工业区,工厂多,人口多,棚户多,婚后仍然住集体宿舍的多。身为区委书记的邹国忠,多次找有关同志交谈,建议区里建立一个城市建设开发公司,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棚户、拥挤户和危险房户的住房条件。
每逢节假日或工作间隙,老邹就约同志登门走访,倾听群众的呼声。去年3月末的一天,当他们走进一间只有十平方米的小东屋时,看到里面竟住着一家三代五口人。看到这情景,老邹很难受。回来后,他就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城市建设开发公司的同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加快城市改造的速度,尽快让更多的居民住上好房。
经周密勘察,区里确定在两个地方搬迁千余户,开辟三十个楼座,建造十三万平方米的宿舍楼。去年6月,七座楼已同时开工,到今年国庆节便可交付使用。今年,又陆续开工十座楼,到明年国庆节又可交付使用。就这样,三年内将有近三千户的居民高高兴兴地脱离狭窄拥挤的小屋,住上宽敞舒适的新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