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影评

儿童传记片的可喜收获
——《少年彭德怀》观后
章柏青
看过《少年彭德怀》(丁隆炎编剧,马秉煜导演,北京儿影摄制)的观众,都说影片把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彭老总写活了。那神情,那语言,那姿态,举手投足,所作所为,使人们确信:童年、少年时代的彭老总就是这个样子。
其中奥秘何在?主要不在于影片选择的两个儿童演员外形上与童年、少年时代的彭老总——得华酷肖,而在于编导者生动地写出了得华独特的性格。人们从得华的性格中,清晰地看到了后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彭德怀同志身上一脉相承的素质,但又确实是那个时代的少年儿童所特有的。
请看在小学堂的那一幕:只有六岁的得华勤奋好学,能流畅地背诵《论语》、《三字经》,但面对先生的凶相,就是憋着一股劲,不背出来,甚至连话也不说一句。即使手心挨老师的板子,也咬牙挺着。多么倔强、执拗的脾气!地主陈大善人做寿,只要恭维几句吉利话,就能领到几碗米。得华宁可挨饿,也不肯恭维半个字。好心的八舅,看得华家里揭不开锅,劝得华跟他学当吹鼓手,混口饭吃。得华说:“我装不出哭相,也做不来笑脸!”我们的彭老总从小生就一副不媚、不屈、刚正不阿的个性。
然而,少年得华对家人、乡亲、小伙伴,却又是那样质朴可亲,爱憎分明。他小小年纪,放牛砍柴,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看到同伴被地主狗腿子欺侮,看到乡亲的财物被坏蛋所抢,便不畏强暴,挺身而出。最后,为了替被地主打死的同伴罗满报仇,他一刀砍开了地主的粮仓,从此告别家乡,走上了革命征途。
《少年彭德怀》并没有象某些儿童片一样,一味地追求曲折、跌宕的情节,追求人物的传奇性经历。编导者通过朴朴实实的艺术手段,抓住能够显示人物个性的一件件平凡事、一个个动人的细节,加以描绘,同时力求写出人物的儿童心理和儿童情趣。影片中,童年的得华偷偷观看爷爷练武,缠住爷爷要他教自己武术;他与小伙伴在草地上玩耍,在水池中嬉戏;他与小伙伴一起,以巧妙的办法,惩治富家子弟,这些戏都很有儿童特点。得华这一人物形象使人感到亲切、生动、可信。
在我国银幕上,以全部内容表现老一辈革命家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儿童传记影片,《少年彭德怀》是第一部。它不仅以其本身描绘的革命家童年、少年时的个性、品质去影响、感染少年儿童,而且还使小观众从影片展示的环境、社会中,去认识那个时代。影片展示的旧时代农村的凋蔽,贫富阶级的尖锐对立,得华一家贫病交迫、父危母亡的惨景,对于今天的小观众乃至青年一代了解旧社会,正确地认识历史及其发展的进程是很有好处的。只是,影片中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比较一般化,几个配角形象,除得华爷爷、奶奶较有性格特色,有的则比较概念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片艺术的完整性和思想的深度。(附图片)
得华在学爷爷练武。


第8版()
专栏:访问记

给予,就是一种享受
——访配音演员张桂兰
本报记者 丁浪
著名配音演员张桂兰,最近在“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中获奖,确是众望所归。由她参与配音的日本连续剧《阿信》深受观众喜爱,称赞此剧有两绝:一是扮演阿信的演员技艺好;二是张桂兰的配音好,声情并茂,从口型、呼吸到感情的变化几乎和原片人物完全融为一体,使人忘记配音,而以为阿信本人在说话。
最近,记者根据观众来信要求,请她谈谈如何为阿信配音的。张桂兰说:阿信的命运和求生的精神如此动人,使得这个剧目在日本受到广泛欢迎,她产生了为阿信配音的愿望。配音前,她看了许多有关《阿信》作者、演员、拍摄情况的材料,更激励她要努力用自己的声音准确地塑造阿信这个人物形象。她腼腆地说:“我给阿信配音,作了一些新的探求。”
张桂兰从1949年开始,先后为一百多部影视剧的角色配音,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告诉记者,配音是严肃的艺术再创造,她决心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这门艺术。过去她配的多是儿童和少女角色。随着岁月的流逝,人总是要老的,声音也要老化。但能不能想法延长声音艺术的青春呢?从六十年代起,她求教于语言学家周殿福,周老师教会她一套完整的科学发音的方法。张桂兰二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终于自如地掌握了气息的运用和声音位置改变的技巧。她很想从阿信的配音中检验一下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学习科学发声后,声音越加宽广、丰富了。谈话间,她一再提到周殿福同志。一个人得到荣誉,首先念念不忘自己的老师,这表明张桂兰的心灵同她的声音一样纯真、甜美。
记者告诉她,有些来信称赞她的配音分寸感好,看不出人为的痕迹,达到了配音演员追求的最高境界。她自谦地笑了,说是过奖。她体会有了声音的形似,还只是个外壳。更重要的是把握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使自己同原片人物心贴心地融为一体,才能达到神似。配音不仅用声音去说话,首先要用“心”去说话。她总是从人物出发,用“心”去体会角色的感情,真切地感受到了,声音也就随情而发了。小阿信告别妈妈坐小木筏去做工时,一共喊了十六声“妈妈”,如果喊不好,会给人重复的感觉。她反复看片,理解到这场戏的戏不在小阿信身上,而在妈妈身上,十六声“妈妈”是渲染人物情绪浓郁的一笔,少喊一声也不行。于是,每一声“妈妈”都是用“心”去喊,把观众带到这种七岁就要离开母亲出外求生的悲惨气氛之中,收到了十分感人的艺术效果。
用“心”去配音,要付出加倍的艰辛。她把原译本中阿信的“是”改成“哈依”,以各种不同的“哈依”细腻地表达阿信不同的情感,富于日本民族色彩。《阿信》总共五十集,她从第一集配到三十八集。头天晚上,她总要把第二天配音的台词全都背下来,不允许自己拿剧本照念,因为这将影响感情的表达。工作量很大,添了不少白发,人消瘦了,但她认为值得。剧中阿信的性格后来因生活压迫而扭曲,变得也说黑话和骂人了。为了配好音,张桂兰认真地向人讨教,关起门来练习,因为这是艺术创作的需要。她一向认为,工作是给予,作为配音演员,只有出色地给予了,观众才能得到很好的艺术享受,这于自己也是一种最好的报偿。给予,就是一种享受,这正是她的生活信条。(附图片)
青年阿信的扮演者、日本演员田中裕子最近来到北京。图为张桂兰(右)与田中裕子愉快地在天坛公园回音壁前相会。
周雁鸣摄


第8版()
专栏:

合唱艺术的新军
——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业余广播合唱团
本报记者 罗自苏
5月底,四川业余广播合唱团被邀请参加第二届北京合唱节,它的演出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这个合唱团成立于1983年底,六十多名男女青年来自成都的工厂、机关、学校、部队、商店和医院,平均年龄不足三十岁。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为青年们提供了各种条件,为他们建造了表演场所,调配合唱团指挥、伴奏李西林、谢忆生、郭幼蓉等专业音乐工作者,对团员进行正规的声乐训练,并注重团员的艺术素养和道德教育,使全团保持了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
这些团员自费学习声乐,克服工厂倒班、承包、家务拖累,长期以来风雨无阻地坚持参加活动。这样做仅仅是为了好玩吗?团员们说,是为了美好的艺术享受,为了高尚的业余生活。
两年多来,合唱团先后排练了两部大型合唱曲、二十多首合唱歌曲,不仅活跃了文化舞台,也为合唱曲目的创作提供了用武之地,使团员的视唱能力、录音适应能力和演唱表现能力都有显著的提高。1984年,在第二届“蓉城之秋”音乐会上,合唱团的大型叙事合唱《田野在欢笑》,获得创作奖和表演奖。两年多来,全团有不少人在成都各种声乐比赛中获奖。1984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成都赛区业余组十四名获奖歌手中,就有九名是合唱队员。合唱团为广播、电视剧录制了几十首合唱曲。四川省业余广播合唱团是一支突起的新军,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坚持业余,坚持提高,坚持文明健康的方向。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由喜而急
——看哑剧、谐剧专场演出有感
姜昆
一场笑,一场别致的笑,一场发人深思的笑。中央实验话剧院游本昌、四川省曲艺团沈伐的哑剧、谐剧专场演出,让许多人在欢愉的气氛中享受到喜剧艺术给予的精神上的欢乐。
哑剧靠一个人维妙维肖地模拟,有真实,也有夸张。它就是在虚与实中让人们领略艺术表现的无穷魅力,给人们以想象,让人们去琢磨。在人们一眼看穿了表演者的所作所为时,首先就有一种自豪的愉悦。这种愉悦加上哑剧所表演的喜剧情节,自然是喜上加喜,喜剧气氛也就较之其它艺术浓烈。这次演出的游本昌和先前也有过实践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王景愚同志,通过他们开拓性的劳动,为我们的文艺舞台上植培了一朵绚丽的、惹人喜欢的花朵,相信她会愈长愈茂盛。
谐剧,是四川王永梭同志于三十年代创作出来的一个新的曲艺表演形式。它只由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与虚拟在舞台上的各种人物对话、交流,展开戏剧矛盾,通常也是以喜剧素材作为自己的专长。沈伐同志师承王永梭,这几年来也在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表演热情,火暴,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由于这种艺术是用语言直接表达,所以能反映较之哑剧更为深刻的主题。谐剧的创作,要更“奇”,更“巧”,构思上的喜剧因素,是一个作品成功的关键。沈伐演出的四段谐剧,主题好,笑料足,满堂哄然的效果,足以让人们认识到一个艺术作品从创作到实践所付出的劳动的艰辛。
作为同是从事喜剧艺术的我,一样在剧场与观众们欢笑,一样为演员的劳动成果击掌称贺。可当走出剧场,漫步街头时,一股茫然涌上心头,不是为人家,是为自己。
人们称我是“制造笑的人”,十来年,也写过几十段相声逗大家笑。近来“机器”有些失灵了,总感觉突不破自己。过去一直相信自己的那股劲儿,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难以寻找。看哑剧和谐剧的时候,我更多地是看观众,看他们得意的笑容。而他们笑得越厉害,我却越感到内疚。
游本昌五十多了,沈伐也奔五十去了。按说年龄也不小了,一个哑剧不说话,一个谐剧用四川话,两个男演员,又没有漂亮的灯光布景。然而,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他们在一个舞台上结合,把一个个喜剧艺术的工艺品奉献给观众。在他们的表演中,我看到蓬勃朝气,看到了青春的活力。
我被他们的努力感动了。不能悲,也不能叹,得起急呀!急功近利,对于我来说已经不是什么贬意词了。能想一点,就作一点儿,能制造一点儿欢笑就赶快奉献出来。我还年轻,应该正是看好的时候。
人们称喜剧是“人类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而我,从另一个角度上与自己作了一点“诀别”……


第8版()
专栏:出版简讯

出版简讯
△陈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史稿》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六十六万字,较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龚明德)
△杜书瀛的《文艺创作美学纲要》,已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专门探索文艺创作美学规律和原则的理论著作。(蒋秀英)
△任愫的《现代诗人风格论》,最近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栾振国)
△部队画家张永太的速写集《老山的英雄》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所选五十余幅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云南老山前线边防战士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风貌。(庚)
△由北京民族文化宫编著的大型画册《中国苗族服饰》,已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画册收集了苗族传统服饰三百七十余件,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凝聚在服饰上的苗族文化。
(民宣)


第8版()
专栏:

少年宫的风筝展览
北京市少年宫里经常为孩子们举办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今年北京市体委等单位在这里举办了“北京市风筝展览”。孩子们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一个风筝世界。 (许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