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月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郭林祥在全军政治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开展军民共建活动 致力于社会风气好转
新华社杭州6月4日电 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林祥今天在全军政治工作座谈会上讲话,要求全军各部队把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更加广泛、深入、健康、扎实地开展下去,致力于转变社会风气,取得更大的成绩。
郭林祥说,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赋予我军的一项重要任务。军民共建活动搞好了,不仅可以直接传播文明新风,推动社会风气好转,而且可以促进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各部队要从这样的高度来看待军民共建活动,使共建活动在新形势下取得更大的成效。
他指出,在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中,部队指战员要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人民群众,作出表率,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真正成为文明军人、文明之师;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把军民共建同地方自建结合起来;要围绕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这个中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促进全面改革;要致力于转变社会风气,争取为社会风气根本好转多作贡献。
郭林祥强调说,各部队要以踏踏实实的态度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所有共建点都应争取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单位。各部队要尽可能帮助当地人民群众办一两件有长久意义的好事,这也是军队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实际行动。


第4版()
专栏:

他为祖国献出全部“光”和“热”
——记一等功臣、济南陆军学校学员王光华
新华社记者 王志耘 谭道博 易俭如
1985年12月4日黎明,年轻的见习排长、济南陆军学校毕业生王光华在老山激战中为国捐躯,时年二十六岁。
战友们在清点他的遗物时发现了这样三件东西:一张因家庭连遭不幸而欠款九百余元的账单;一包记载着他入伍七年中二十四次立功受奖的各种奖章;还有几本似乎可以闻到硝烟味的《战场札记》和《战地日记》,其中包括战斗的实况纪录、对战场建设、阵地管理和战时政治思想工作等重要问题的总结和探讨,总计二十余万字。人们含着热泪看着这些遗物,都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搏击奋进,献身国防事业的生活历程。前线一位指挥员用颤抖的手抚摸着烈士的遗物,痛惜地说:“这是一位负重报国的英雄啊!”
(一)
1980年夏季,鲁中大地,热浪逼人。入伍刚一年的王光华正在师集训队的练兵场上,手持火箭筒忽儿卧倒,忽儿跃起,一次又一次向靶标冲击。突然,通信员气喘吁吁跑来,递给王光华一封电报:母亲患肝癌住院,盼儿速归!
犹如晴天霹雳,王光华的心给怔住了。这位来自鄂西北山区的青年,早年丧父,母亲一手把他姐弟仨拉扯大。他恨不得插翅飞到慈母身边。可眼下,部队训练正紧张,这是十年浩劫后军队刚恢复的第一次大比武,集训队将代表全师到军里接受检验,自己是集训队的骨干,担负着好几个训练项目,能忍心抛开不管吗?想到这,王光华心一横,又一头扎到了摸爬滚打的行列。
不久,第二封催他“速回”的电报又来了,接着是第三封、第四封告急电报,王光华始终没有向领导张口。直到集训队领导把第五封电报和三十元钱塞到他手里,“命令”他回去时,王光华才匆匆踏上了回乡的路途。回家后,他一连十多天,东跑西颠为母亲寻医问药,而得到的回答是母亲肝癌已到晚期,要从速为她准备后事。转眼间,假期已满。姐姐和弟弟含泪再三挽留他多住几天,他说服了姐姐和弟弟,接着又告别了母亲,就含泪上路了。
王光华回到部队后的第三天,传来了母亲病逝的噩耗。当晚,他强忍着巨大的悲痛,依然备课到深夜。十二页讲稿上,页页都落下了斑斑泪痕。第二天,他照常到训练场给大家讲课。战友们感动地说,王光华真是把一颗心全扑在部队建设上。集训结束,王光华带的三十六名学员,除一人取得良好成绩外,其他三十五人都获得了优秀成绩。
可是,正当王光华在学习、工作中不断取得成绩时,新的不幸的消息又从家乡相继传来:母亲去世不久,从小与他相依为命的姐姐——家中的“支柱”又得肝癌去世了;剩下弟弟年仅十五,生活不能自立,只得投奔亲戚;当初与他定了亲的女朋友,此时也同他断绝了关系。
一连串不幸的遭遇使他心碎。但是,他更明白青年战士肩上的责任。他说,我是一个军人,随时准备为祖国、为人民流血牺牲,困难再大,也要咬牙挺过去。为了接济弟弟,他规定自己每月零花不得超过五角钱,把其余的津贴费全部都寄回家中。他迎着逆境奋进。第一年,他把一个后进班带成全连的先进班。第二年,他代理排长,靠着自己的模范行动又带出了个先进排。1983年4月,济南军区授予他以“优秀共青团员”的荣誉称号,并授予他二级英模勋章。
(二)
1983年9月,王光华被保送进了济南陆军学校。一个来自山沟的土娃子踏进这被称为“将军的摇篮”的学府,在不少人眼里,他是苦出头了,今后轻轻松松当军官。还有人直言对他说:“你是保送来的,好赖都会拿到文凭!”
王光华的心里却不这样看,他说:“军队建设需要的是合格人才、合格的新一代指挥员,决不是让我来混文凭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发奋攻读,绝不辜负组织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
峰高无坦途。王光华入伍前高中只上过一年,文化底子薄。为了迎头赶上去,他每天除了上课复习外,都要挤出两个小时自学。先起,他在床头安了一盏小灯,以供夜读。他的求学精神感动了领导,后来他得到领导批准,每天夜间可以在会议室里自学。从此,不管是寒风呼啸,还是暑热逼人,王光华几乎夜夜都要苦读到零点过后。节假日他更是不放过。入学的头一年,他只有两个星期天进过城,还是为的上书店买书。功夫不负苦心人。没多久,王光华的成绩就在班里名列前茅。
在军校,他利用军校丰富的藏书,如饥似渴地钻研古今中外的军事名著,从孙子兵法、《刘伯承用兵录》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入学两年间,先后记下了二十多本、四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他善于思考,每读一本书,都注意举一反三。有一次,他向一位战术教员借阅几本军事著作。开始,教员以为他拿去只是翻一翻。不料,还书时,王光华针对书中的问题,竟提出了一连串的反问。教员听了十分赞赏。在学习有关“遭遇战”的战术时,他不仅运用传统战法回答战争中遇到的问题,还注意运用现代军事观点解释战斗中出现的新情况,得到教员的赞许。
作为一名军人,王光华时刻关注着世界的形势,关注着祖国边境的安危。他广泛搜集近几年世界一些“热点”地区发生的战争资料,分门别类地进行分析比较;他对越军不断侵犯骚扰我国边境,杀害我国边民的罪行,感到无比愤慨。他专门准备了一个笔记本,先后搜集我边防部队防御越军进犯的经验体会文章和越军的有关资料上百篇。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把自己锻炼得适应战斗的需要。他的军人仪表和姿态本来已属上乘。进了军校,他对自己在这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了。为了纠正背部微驼和罗圈腿的毛病,他经常强制自己贴墙站立,睡觉时用背包带缚紧双腿,使自己练得符合军人的规范。王光华平时喝水很多,是个“水罐子”。当他听说在对越南自卫还击作战前线,有的地方缺水,就自觉地悄悄减少喝水,锻炼自己耐渴能力。有一次军校进行强行军锻炼,气候十分炎热,出发不久,一些学员的水壶就空了。可直到目的地,一连几个小时王光华的水壶还是满的。
(三)
1985年7月,王光华以优良的成绩从济南陆军学校毕业了。这位在校期间多次被评为“三好学员”、“学员标兵”的青年军人,站到了人生的新的起跑线上:部队等待着他去贡献力量;家里,刚从困境中摆脱出来的弟弟正满怀希望地等待他回去帮助修缮摇摇欲坠的房子;在王光华最困难的时候给他以坚决支持的女友,这时也正翘首期待他回家结良缘……
恰在这时,陆军学校要抽一批毕业学员到云南老山前线代职见习。“祖国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王光华毫不犹豫地给未婚妻和弟弟分别发了信。他在信中写道:“我是一个军人、一个党员,报效祖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动员大会上,他头一个在请战书上签了名。
王光华来到了云南老山前线。展现在他眼前的祖国边疆,正遭受着越军的严重破坏:大片的橡胶园被炸毁,许多居民的房屋被破坏。正在一心从事四化建设的我国边境和平居民,由于越军的骚扰破坏,被迫离开家园,弄得有田不能耕,有家不能归。“祖国的边境决不允许越军侵犯”!“保卫边疆,保卫四化建设是我们军人的天职!”一种神圣的历史责任感,在他的心中燃烧着。开始,他被分到营部。这里已是炮火纷飞的地方,但他还不满足,一有机会,就争着上前沿阵地去。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先后二十多次穿过越军的火力封锁线,给战友们运送物资,深入前沿看地形、察敌情。一天黄昏,王光华弯腰弓背地背着一塑料桶水上山时,正遇上敌人炮击。一发炮弹落在他身边,横飞的弹片打伤了他的大腿。当他一瘸一拐地把水背进洞时,战友们关心地对他说:“你是军区的典型,一面旗子,又是来见习的,万一有个好歹,带队的领导也不好交代啊!”王光华立即回答:“我不是来镀金的,要说是旗子就得插在最前沿!”
一次又一次地请求,王光华终于被批准上了前沿阵地。那是去年岁末的一天,老山下着瓢泼大雨,王光华钻进雨幕,踏着泥泞的山径,爬到了前沿阵地。这是个孤立突出的山嘴子,敌人的炮弹随时在头顶上爆炸,子弹不时呼啸而来。战士们栖身在石缝中,稍一暴露,就可能付出血的代价。他感到石缝既侷促又危险,不利于保存有生力量,便决心冒着危险,自己动手改变这种状况。他趁着夜幕的掩护,巧妙地把集束手榴弹和爆破筒安放在石缝中。随着一声巨响,坚固的岩缝炸开一条大口子。爆炸声招来敌人一阵炮弹,炮击过后,他又冲上去干开了。到第二天,一个较大的屯兵洞建成了。在这里,他果断指挥,打退敌人四次偷袭。
在前沿阵地的日日夜夜里,王光华不仅时刻警惕,随时准备战斗,而且十分珍惜这次到前线锻炼的机会,运用学到的知识,总结实战经验。战士们常常看到枪炮声一停,他就借着暗淡的烛光,趴在弹药箱上,不停地写呀写,记下他对战场的观察与思考。打开他那个装满战地资料的小包,一百四十多篇《战场札记》和《战地日记》中,从记载如何抓好阵地管理,保证作战胜利,到探讨战时政治思想工作经验,通信保障,灯火控制,人员衣着服色等等问题,内容十分丰富。他考虑的许多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一名初级见习军官的范围。透过这些战地墨迹,人们完全可以窥见他那赤诚报国的心迹!
去年12月2日,老山前线战斗异常激烈。王光华和战友们配合兄弟连队有力地打击着前来进犯的敌人。紧张的战斗在持续。王光华一连几夜没有合眼了。但他仍争着上哨位观察敌情。12月4日凌晨,狡猾的越军借着昏暗的晨光摸了上来,企图偷袭我前沿阵地,当即被王光华发现。他怒目圆睁,飞快地向敌人投去了几枚手榴弹。战斗中,一块弹片打中了他的右小臂。王光华迅速包扎了一下伤口,又继续向敌人开火。就在这时,敌人的炮弹一发接一发地打过来,飞迸的弹片再次击中他头部,青年见习军官王光华倒在血泊中。前线指挥所得到王光华负伤的消息后,派出医务人员全力抢救。但是,由于失血过多,王光华终于停止了呼吸。
王光华牺牲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前线后方,部队领导和他的战友们为失去这样一位一心报国的好青年而痛惜!王光华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英雄业绩给人以启迪:人的价值在于贡献。一个人把自己的全部“光”和“热”都无私地奉献给祖国,他的生命就会放射出璀璨的光华!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附图片)
一等功臣王光华生前留影。 (新华社稿)


第4版()
专栏:

帅门家风
最近,记者来到刘伯承元帅家里,访问了刘帅夫人汪荣华和她的几位子女。帅门家风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与群众同甘苦
进北京城初期,刘伯承元帅就对夫人汪荣华说,战争年代,我们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现在解放了,我们的国家还很穷,人民生活还不富裕,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子女的生活,要大体同群众的生活相当。
五十年代,刘伯承在家里穿的衣服,经常是袖口磨破,领口洗得发白,不肯做新的。他还亲自关照炊事员:“黄瓜、西红柿这类菜,初上市的时节不要买来吃。”
在这位开国元勋的家里,夫人汪荣华布衣布鞋,穿着十分朴素。孩子们小时候,衣服也往往是老大穿了给老二,老二穿过给老三。孩子们读中小学时,家里基本上不给零用钱;上大学时,每月给两元。
刘伯承早在子女结婚之前就立下规矩:结了婚的子女一律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去住。他为此多次向儿女们解释:我这里生活条件优裕,这是党和国家为照顾我而安排的。你们结了婚,再也不要住在这里。
1970年以来,刘帅的六个子女先后结婚,他们都同本单位的职工住在一起,节假日才回家看望父母。
当普通一兵
刘伯承元帅要求自己家人当普通一兵。他言传身教,不让子女有优越感。
1962年,他看到教育部的一个通报后写信给儿子太行说,这次教育部通报了一个高等学校的调查,“成绩优良者十人:八个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子女,一个人是农民儿子,一个人是右派之子;而干部子女则一个也没有——可能这是不全面的调查,但是要警觉的,干部子女生活优裕,自由散漫,看不起人,认为学习没有意思,自甘落后——这必须大力教育扭转某些落后的干部子女的坏意识,才能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就在这封信中,刘帅问儿子:“谦虚谨慎习惯在修养否?”
刘帅总是要求自己的子女要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但不一定要当官。他严肃地告诫子女们:“没有那个大德大才就不要去当那个官,即使当上了,也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
刘帅的一个女儿入党前,她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派人来家里征询刘帅的意见。刘帅说:“如果你们要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我可以向你们介绍;你们问我她能否入党,这完全是党组织的事,我不能发表意见。”
自强不息 建功立业
刘伯承要求子女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真才实学。他告诫子女:我这里没有什么私人财产好继承,你们也不能靠着爸爸这块牌子生活。你们要自强自立。
刘帅双目失明后,一次扶着幼子太迟的臂膀在院子里散步。他走得很快,边走边对太迟说:“这叫什么?这叫自强不息。你们年轻人更要自强不息。”
刘帅的六个儿女没有辜负父辈的期望。他们都大学毕业,在各自的岗位上参加四化建设。女儿解先、雁翎是医生。儿子阿蒙在军事机关当参谋。他参与了《刘伯承传记》的编写工作,并同他人一起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刘伯承青年时代》。幼子太迟在军事机关做技术工作。
刘弥群是空军司令部的一名技术干部。1978年,上级把改进某种型号的导弹的任务交给她。她废寝忘食地钻研,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几年里,她几十次外出学习,十几次去西北某地实验,终于获得成功。她多次立功受奖,荣获“三八红旗手”称号。
刘太行是“哈军工”早期毕业生。他原是空军一个研究所的一名工程师,1984年到军事学院高级指挥系学习。在学习结束重新分配工作时,他又回到研究所。他现任副所长,正为本所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应用奔忙。
新华社记者 郭殿成 孙茂庆


第4版()
专栏:

中顾委华东组第五次集会在无锡举行
薄一波出席会议并讲话
新华社南京6月4日电 (记者牟维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华东组第五次集会5月28日至6月3日在无锡市举行。中顾委常务副主任薄一波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他希望退居二线的老同志要支持新的领导班子的工作,做维护党的团结的模范。
薄一波在讲话中说,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年轻化,是保证我们党的政策连续性的重大决策。老同志退下来,让年轻同志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是党的事业的需要。老同志在过去为革命做出过很多的贡献,现在老了,要开明一些,让开大路,让新班子放手工作。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应当承认,年轻人总是会胜过老年人。年轻人充满活力,善于思考,能独立工作,并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各级新班子富有创新精神,在贯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工作做得很出色。我们老同志要相信和支持他们的工作。这是一个大的原则问题。
薄一波希望退居二线的老同志结合当前改革的实际,继续学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说,在当前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要重新学习。不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不深入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深入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参加会议的中顾委委员一致同意薄一波同志的讲话。会议期间,委员们就“七五”计划、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好转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参加会议的中顾委委员是:江渭清、惠浴宇、聂凤智、杜平、陈国栋、王一平、夏征农、白栋材、白如冰、赵林、魏金水。中顾委委员、中顾委秘书长荣高棠也参加了会议。


第4版()
专栏:

北京市破获一起特大盗窃案
本报讯 记者吴恒权报道:最近,北京市公安局破获一起特大盗窃金戒指案。这是建国以来北京市发生的一起最大盗窃案。北京市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和广东省公安机关协助下,经过紧张而又缜密的侦查,成功地破获了这起特大盗窃案。盗窃犯张维富,窝藏、包庇犯朱彦华,窝赃、包庇犯李凤兰、张代培等八人先后被公安机关逮捕,并已移送人民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1985年8月29日凌晨,北京贵金属材料加工厂金库大量金戒指被盗。案发后,经北京市公安机关侦查、预审查明:盗窃金戒指的犯罪分子叫张维富,男,23岁,1981年8月因盗窃罪被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四年。1985年8月28日,刑满释放出狱仅六天的张维富就开始了重新犯罪活动。当晚,张维富准备了作案工具,窜到北京贵金属材料加工厂所在地伺机作案。8月29日凌晨一点多钟,张维富见该厂传达室两名值班员熟睡,便乘机翻墙跳入该厂院内,轻而易举地盗走了价值五十一万余元的一千五百四十六枚纯金戒指。
北京市公安机关接到被盗厂方报案后,迅速进行侦查。今年4月16日首先抓获盗窃犯张维富。随后又陆续将窝藏、包庇犯朱彦华,窝赃、包庇犯张代培(张维富的父亲)、李凤兰(张维富的母亲),犯有投机倒把、销赃罪的广东省水产进出口公司汕头市公司业务员史政华,犯有投机倒把、销赃罪的广东省汕头市外贸粮油食品企业发展公司工人谢燕群,窝赃、包庇犯刘凤英(李维富的大姨)等缉拿归案。目前,公安机关已起获被盗的金戒指五百一十四枚、赃款十一万余元,以及用赃款购置的各种物品价值五万余元。


第4版()
专栏:

北京等六省市区完成人武部归建移交工作
据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 (记者盖玉珉)北京市区县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的工作圆满结束,今天举行交接仪式。至此,全国有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县(市)人武部顺利移交给了地方,开始按新的编制工作。
到目前为止,山西、河北、天津、内蒙古、宁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县(市)人武部已全部交接完毕。


第4版()
专栏:

郭冬梅舍己救人
本报讯 今年3月16日傍晚,群山环抱的河南省新安县火车站气温骤降,寒气阵阵。十八时五十七分,由西向东的一列货车进站,以巨大的惯性向紧靠站台的侧道驰来。这时,有三个推着自行车的行人横越铁路,对已逼近的火车毫无察觉。正在站台上行走的郑州铁路局洛阳机务段青年女工郭冬梅目睹险情,大声疾呼:“火车来了,快走!”走在前面的两人听到呼喊慌忙离开轨道,后面一位推着自行车的妇女被十几米外奔驰而来的列车吓呆了。在这紧急关头,郭冬梅急忙跳下站台,双手抓住自行车衣架,使尽全身力气,把那位妇女连同自行车一起推出道心。
那位妇女得救了。郭冬梅因躲闪不及,被列车撞出八米多远,倒在血泊中,经抢救无效逝世了。
在车站工作期间,每当有意外事件发生,郭冬梅总是临危不惧,把自己的安全置之度外。1984年7月,她毫不犹豫地冲上道心,将一位欲寻短见的女青年拉出道轨,瞬间列车擦身而过。她还先后救过一位横越铁道的老人和两名在道心玩耍的儿童。近几年,她见义勇为,曾六次舍身救人。为表彰郭冬梅同志的英雄事迹,今年5月,共青团全国铁道委员会和共青团河南省委员会授予郭冬梅同志“舍己为人的好青年”光荣称号,号召全路、全省的团员青年向郭冬梅同志学习。
 (何青)


第4版()
专栏:

中国方面对阿根廷巡逻艇最近击沉一艘台湾渔船表示关切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方面对阿根廷巡逻艇最近击沉一艘台湾渔船的事件表示关切。他说,这艘台湾渔船最近被阿根廷巡逻艇击沉并造成人员伤亡。
这位发言人还说,中国方面已要求阿方通报有关情况,并对受难船员给予治疗和照顾。


第4版()
专栏:

中国、不丹将举行第三轮边界会谈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和不丹将于6月11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第三轮边界会谈。
他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不丹王国政府商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是外交部副部长刘述卿,不丹代表团团长是特命全权大使扎西·多吉。


第4版()
专栏:

黄华会见印度报纸高级编辑代表团
据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华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印度报纸高级编辑代表团。代表团成员来自印度的四家主要报纸:《印度快报》、《印度时报》、《印度斯坦时报》和《政治家报》。


第4版()
专栏:

郑拓彬同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长会谈
据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 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郑拓彬和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部长詹姆斯·凯莱赫今天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会谈,双方表示将继续努力为发展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作出努力。今天晚上,郑拓彬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招待凯莱赫部长和夫人一行。


第4版()
专栏: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说
第七轮中印官员会谈的时间正在商量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今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第七轮中印官员会谈的时间双方正在商量。
当记者问到第七轮中印官员会谈何时举行时,发言人说,会谈可能在下半年的某个时候举行,比如说七、八月份。


第4版()
专栏:外事简讯

外事简讯
▲国务委员谷牧6月4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史蒂文·芬克博士率领的加拿大金融界人士访华团。
芬克一行是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于6月1日抵达北京的。访问期间他们将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与需要,并同有关部门探讨双方合作的可能性。
▲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6月4日下午在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出口委员会副主席陈香梅女士和郝福满先生,双方就中美两国合作的有关问题交换了意见。
国务委员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6月4日晚会见并宴请陈香梅女士和郝福满先生。
▲墨西哥驻华大使安吉亚诺6月4日下午在大使馆代表本国总统向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赠送纪念匾,感谢这两个机构为去年遭受严重地震灾害的墨西哥人民提供的援助。
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崔月犁和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李寿祺分别代表上述两个单位接受了有墨西哥总统米格尔·德拉马德里签名的纪念匾。
▲中联部部长朱良6月4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欢迎卢旺达全国发展革命运动总书记哈比马纳·博纳旺蒂尔一行。在祝酒中,双方对两党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感到满意,并希望这种友好合作关系取得新的进展。
哈比马纳总书记是应我党中央邀请于昨天抵达北京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王汉斌6月4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并宴请由日本国会众议院涉外部长桑形昭生和参议院涉外部长池部健率领的日本国会事务局代表团。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郑天翔6月4日晚上会见并宴请了以泰国大理院副院长素旺·空瓦里为团长的泰国大理院代表团。
这个代表团一行二十四人,于6月3日抵达北京并将对中国进行为期十一天的友好访问。代表团还将参观访问上海、杭州、西安、广州等地。 (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郝建秀会见美国女作家
据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自由撰稿人兼作家魏苏珊女士。
郝建秀向这位美国女作家介绍了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并就她个人的经历和工作回答了魏苏珊女士的提问。
魏苏珊女士是应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邀请于6月2日到达北京的。她说,她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访问老一代和新一代杰出的中国女性,了解她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昨天,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全国妇联副主席林丽韫设宴欢迎魏苏珊和她的丈夫,魏苏珊还同女作家谌容、陈祖芬进行了座谈。


第4版()
专栏:

原五机部机动技安局局长、离休老干部
陈化争同志在京逝世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忠诚战士,原五机部机动技安局局长,离休老干部陈化争同志(副部长级待遇),因病不幸于1986年3月24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陈化争同志是河北巨鹿县人。他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青年赤卫队长、县委书记、地委书记、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八四五厂厂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等职务。
今天下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向陈化争遗体告别仪式。宋任穷、王鹤寿、程子华、陈再道、陈俊生等送了花圈,王从吾、陈俊生、曾志等参加了向陈化争遗体告别仪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