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先锋谱

“老解决”解决新问题
——记共产党员、著名电影演员赵子岳
六十年代初,一个热情、质朴又风趣的银幕形象,给观众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他就是喜剧片《锦上添花》中的“老解决”。如今,当年饰演“老解决”的著名电影演员赵子岳同志已经离休了。离休前后,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鲜明党性,正确对待和解决着碰到的一些新问题。
“三大员”与“三套功”
1984年9月,七十五岁的赵子岳离休了。习惯长期有规律地生活,突然撂下工作闲呆在家里,他心里感到没依靠,没着落。有人向他建议:你养老嘛!钓钓鱼,养养花,逛逛公园都挺好。他觉得这些事虽好,可都不对心思。“我身体好,还有点余热,这点余热还要发挥出来。”于是,赵子岳给自己定任务,“我是离了休的三大员”:一是共产党员,职务可以退居二线,但党员永远在第一线,不能让思想也离休了;二是人民勤务员,离休不能忘记为人民服务,只要是有益于人民的事,能做到的要尽量做;三是电影演员,老演员去演戏并不影响青年演员的成长,演个老头子还省得化妆呢!
为了当好“三大员”,赵老给自己规定每日三套功。第一套是健身功,叫做“外功”。他打趣地说:“要有好身体,才能为人民演更多的戏。我是个演劳动人民的人,得保持一个健康的农民老头子的外形,肚子大起来,不就象地主啦?”第二套是创作功,看剧本,观察生活,理解人物。第三套是“内功”,就是思想功。每天把自己的思想洗涮洗涮,保持晚节,不利于人民的事决不做。
“三大员”和“三套功”,使赵老离休生活过得愉快、充实。从1984年至今,他一共参加拍摄了十三部电视剧和一部电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更可贵的是,他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树立起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保留着从革命战争年代带来的太行山的泥土气息。
党员演员与演员党员
赵子岳是1936年入党的老党员,1940年起从事党的文艺工作。他从五十年岁月中悟出一个道理:既要做一个好的党员演员,又要做一个好的演员党员。“演员是出头露面的人,成千上万的观众眼睛都看着,做好做坏影响可大了。自己要按党的要求去做一个演员,又要以演员的身份来维护党的形象。”这是赵老的体会,也是他保持晚节的准则。
近几年,北影存在着一种现象,因为出去演戏比在本厂收入高,一些人就把眼睛盯在外头。对这个问题,赵老心想:“自己是个老党员,那种借名气去抓钱的事我决不干。”去年,太原电视台请他拍电视剧《新星》,雁北地区也请他拍电视剧《李林》,他已准备动身,厂里又提出要他参加拍摄电影《迷人的乐队》。赵老已经离休了,去哪儿演戏‘演什么戏都由他自己定。而且,因为有约在先,要辞掉厂里的戏,他也是有理由的。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给山西去信,请人家谅解,“虽然你们的戏在先,我们厂在后,但我是北影的人,不能撂下厂里的工作不管啊!”
赵老对钱看得很淡,觉得一个党员最要紧的是党性,不是金钱,不该得的钱一分也不能拿。他离休前,有一次,山西电视台请他拍电视剧《老钱择婿》,按规定,电视台要向北影交付劳务费。片子拍完后,摄制组给赵老一些钱,作为对他个人的酬谢。赵老想:“人家已经给了厂里劳务费,我怎么能再收一份,这个钱说什么也不能要。”他拒绝了人家的酬谢。不久,临汾地区又请他去拍一部电视剧,为了避免再次遇到“麻烦”,赵老索性把话说在前头:“你们要是给酬劳,我可不去。临汾是我的家乡,家乡人民要我去演戏,我怎么能要钱呢?”谁知,戏还没拍完,家里来信说,山西电视台给他汇来三百元钱。赵老想,一定是那笔酬劳,当面扭不过,人家寄到家里来了。他正在为难,听说临汾正为修葺鼓楼募捐,“这下可好了!”三百块钱派上了用场,赵老如释重负。
不心疼与要心疼
熟悉赵子岳的人都知道,他的家常饭是炸酱面。赵老说:“山西人爱吃面,有碗炸酱面吃着就挺美,人家都说我老抠。”可是,就是这位“老抠”,在1981年把自己多年来省吃俭用攒下的一万元捐给剧团,作为“青年演员进步奖”基金。他有儿子,也有孙子、孙女,作为长辈,他本可以把钱留给儿孙,让他们生活得更舒适些。然而,作为新中国电影艺术事业的老前辈,他渴望有更多的青年演员成长起来,成为德才兼备的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他说:“我虽然老了,但我希望祖国的电影艺术事业永远年轻!”
为事业花自己的钱,赵老不心疼,可是,要是个人花国家的钱,他却舍不得。几十年来,赵老没用公家的信封、信纸写过一封私信。他习惯随手关灯,“又没啥事,耗那份电干什么?”他教育子女要节俭,哪怕掉了一粒米,也要把它捡起来。
1983年,赵老随《生财有道》摄制组去外地拍片。厂里考虑他年纪大,戏又重,决定请他老伴去照顾他。赵老愉快地接受了厂里的决定,他说:“自己年纪大了,到外地拍戏免不了给大家添麻烦,老伴跟着去,同志们就省心了。”一天,赵老意外地发现,摄制组的人员名单上印有他老伴的名字,这意味着她的全部费用将由公家负担。这下,他心里不安了。他同老伴商量:“哪有出差带家眷还要国家花钱的道理?咱是个党员,可不能带这个头啊!”为这事,赵老同摄制主任发生了争执。最终,摄制主任依了他,老伴的费用由公费改为自费。有人问赵老:“你演戏怎么还贴钱?”他的回答极简单:“国家的钱,花了不该花的,心里不安。花人民的钱要懂得心疼。”
赵子岳演“老解决”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今天,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新形势下,他又遇到了不少新问题。这些问题,有些已经解决了,有些正在解决过程中。最终能不能解决好呢?赵老认真而又风趣地说,我不是什么“老解决”,但我是一个老党员,只要时刻想着党,想着人民,不论遇到什么新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郭小芹)


第5版()
专栏:论坛

努力提高纪检干部的素质
刘汉桢
前一段时间,贵州省纪委对纪律检查干部的现状作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纪检干部热爱本职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自觉地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也有一些纪检干部精神不振,工作中有畏难情绪;有的工作经验不足,不善于处理复杂的问题;个别的甚至违法乱纪,玷污了纪检干部的形象。这种情况说明,必须在努力完成纪检部门业务工作的同时,切实有效地提高纪检干部的素质。
在党的建设中,纪律检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党需要通过纪检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维护党规党法,端正党风,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如果纪检干部不具有很好的政治素质,不具有比较全面的知识和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的本领,就不可能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提高纪检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已刻不容缓。
一名合格的党的纪检干部,应该具有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能真正结合实际,运用这些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复杂而艰巨的改革实践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坚强的党性和坚定的原则性,秉公办事,敢于碰硬,向一切不正之风作坚决的斗争,不怕打击报复,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做端正党风的表率。要努力掌握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新时期的纪检工作涉及面广,从事纪检工作的同志如不具有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对被检查的部门或人员的业务一窍不通,就不能正确地观察和处理问题,甚至有可能造成失误。同时,还要学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善于正确处理党内各种矛盾。
几年来,贵州省纪检部门除每年选送一些干部到中央党校和中纪委设立的纪检专业班学习外,还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分别举办各级纪检干部培训班。从1981年到现在,全省经过短期脱产培训的纪检干部已达四分之一以上,其中,县以上纪检干部已培训了四百余人。经过培训的干部,政治和业务素质普遍都有所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鼓励各行各业、各单位的纪检干部参加电大、业大、职大、夜大、函授、刊授的学习。为鼓励自学成才,在选拔和任用干部时,我们除重视有文凭也有真才实学和工作实绩的干部外,还重视没有文凭但确有真才实学和工作实绩的干部,把他们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这既调动了大家自学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素质。
在提高纪检干部的理论和文化素质的同时,还必须提高纪检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对纪检干部中的新手,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工作中和老同志共事,注意在调查、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培养、提高青年干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和知识。从今年起,贵州省纪委分期分批地将年青的知识分子干部下放到基层挂职锻炼,每年轮换一次,形成制度。对大多数纪检干部,用评先进、树榜样的办法,鼓励和鞭策他们在实践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实践还使我们认识到,要真正从根本上提高整个纪检干部队伍的素质,最关键的是要做到严格按“四化”原则和选拔干部的程序选拔、任用有真才实学的干部,这样才能鞭策和激励广大纪检干部好学上进。对于那些德才平庸的干部,应抓紧教育,实在难以胜任工作的则调离纪检队伍。对某些搞不正之风的干部,则要进行严肃的批评,该查办的坚决查办,从而维护纪检队伍的纯洁性,提高纪检队伍的战斗力。
(本文作者是中共贵州省纪委书记)


第5版()
专栏:

考核干部“一把尺” 谁升谁降看实绩
邢台地委按照干部实绩调整县级领导班子
去年年底,中共河北省邢台地委按照干部的工作实绩,对十七个县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干部群众普遍反映较好。
近几年来,邢台地委曾两次调整了县、乡级领导班子,但一些地方和单位选拔干部时不看工作好坏,成绩大小,而是唯学历,甚至凭印象、讲关系,搞不正之风,群众很有意见。地委书记李侃通过到沙河等县调查,深深感到干部的工作实绩是衡量干部能干不能干的一把尺子,是干部知识、才能、品德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选拔干部不能“唯亲、唯资、唯文凭”,谁升谁降应该看实绩。地委经过讨论,决定定期考核干部的实绩,以此作为今后干部提拔、任免、奖惩的主要依据,并形成制度。在这次县级领导班子调整中,地委三名正副书记和组织部长带着组织部门的干部,分别深入到各县,对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和各县推荐的提拔对象一一进行实绩考察,根据实绩的大小确定谁升谁降。不分亲疏远近,不论有无文凭,不搞论资排辈,不管是谁,一律用实绩这把“尺子”进行衡量。该提的提,该调的调,该下的下。二十八岁的大学毕业生李剑方,主动要求到基层去工作,他担任乡党委书记后,大胆改革,连续办了几件实事,工作干得很有起色,这次被选进县委班子。原有一位副县长,精通和熟悉专业技术,对行政工作生疏,工作吃力。地委将他调整到县电力局任局长,以利于他发挥专长。
通过按照干部实绩调整县级班子,有五十一名年轻的优秀干部被提拔到新的领导岗位,三十一名干部被调整、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对个别不称职的干部,免去了他们所任的县级领导职务,打破了领导职务的终身制。
(王殿银 王金铎)


第5版()
专栏:

不务虚名 不赶浪头 不摆花架子
关堤乡整党中警惕形式主义
河南省新乡县关堤乡党委在整党中不务虚名,不赶浪头,不摆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使党的作风发扬光大。
乡级整党开始后,他们听说有的地方让乡干部背铺盖卷下村驻点,与农民同吃同干,使群众感到“当年老八路又回来了”。关堤乡党委认为,本乡面积很小,骑车到最远的村也用不了一个钟头,把大批干部捆在各个村,全局性的专业服务工作没搞,到头来只能是“轰轰烈烈地派下去,不声不响地抽回来”。于是,他们决定从本乡实际出发,继续实行“主抓业务、挂村联户”的制度。
在讨论端正党风的细则时,有人提议把招待客人的“四菜一汤”砍掉,起码在整党期间要这样做,以照顾“影响”。大多数同志认为,必要的招待应酬不可避免,过头的规定既不现实,也不能维持长久。因此只是对招待规格、陪客人数进行了必要的限制。但对于明显的讲排场,图阔气,利用公款公物大搞请客送礼之风,则坚决抵制。不久前,关堤乡外引内联建成了一个毛巾被单厂,有些同志主张开业时对上级有关部门和兄弟单位要“有所表示”。乡党委经过慎重研究,认为这个厂是靠艰苦创业办起来的,“穷大方”搞庆贺使不得,最后决定不举行开工典礼仪式、不剪彩。(刘承武 刘化喜)


第5版()
专栏:编读往来

催人泪下激人奋发
6月3日《党的生活》专版刊登的《元启,你放心地走吧!》是一篇催人泪下,激人奋发的好文章。
熊元启同志的事迹,我已读过。但是,读了他的妻子成己珍的文章,我更深刻地感到:熊元启同志“工作一变再变,可他为党工作的劲头没变”“心里装着工作,装着同志,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精神,闪烁着共产主义理想的光辉。此文文笔流畅、生动,深情实意,耐人回味。
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魏万雄


第5版()
专栏:编读往来

希望多登这样感人的文章
我读完《元启,你放心地走吧!》一文,深受鼓舞和教育。文章通过成己珍同志之口,介绍了模范共产党员熊元启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成己珍在文中说:“剩下的路,我知道该怎么走;余下的事,我知道该怎么做!”这反映了妻子对丈夫真诚的爱和对丈夫事业的深刻理解。我和周围的一些党员同志都希望报纸上多发表这样的好文章。
天津市和平区委 赵仁近


第5版()
专栏:新风赞

梅河口市委“碰硬”记
今年1月中旬,吉林省梅河口市由地级市改为县级市,一大批干部需要向下调整。有些干部利用“关系”四处活动,以图找个“好地方”。市委新班子对所有干部的安排,坚持常委集体讨论,不搞个人提名,不搞临时动议,谈话之前不透风,谈话之后限期到职。不服从组织分配的,就地免职。市委书记姜兴坤的一个亲属对职务安排不满,找他说情,姜兴坤讲明道理,使这位亲属打消了原来的念头。由于市委不徇私情,全市机构“消肿”的任务仅用一个半月就完成了。
这个市在机构调整中,一批干部调到外地,腾出了一些住房,当地有些干部和领导的子女、亲属趁机抢占住房,群众议论纷纷。市委副书记刘永新两次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明确提出:不管哪一级批准的,也不论哪一级干部,必须在两星期内搬出;逾期不搬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会后,他又下去督促检查。不到两个星期,抢占住房的人都搬了出来。
(杨德宽 谢晓林)


第5版()
专栏:一事一议

多烧“几把火” 莫吃“夹生饭”
邱顺成
某乡正在进行整党,虽然学习讨论“认认真真”,但边整边改却隔靴搔痒。问其原因,这个乡的领导干部说:“现在改不改问题不大,到整党结束后‘回头看’时再说”。
整党基本结束之后,再来一段“回头看”,看看哪些方面没有达到整党要求,并进行必要的补课,这是前一时期整党总结出的一条经验。但是,如果在整党过程中总想着依赖以后“回头看”,就不可能自觉贯彻边整边改的方针,扎扎实实地解决问题,甚至问题依然如故。整党中能解决的问题不抓紧解决,即使以后再来个“回头看”,恐怕也无济于事。这样进行整党,就有走过场的危险。
“回头看”,是整党基本结束后所采取的一个补救或辅助的措施。对于正在进行整党的基层单位来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边整边改上,把整党搞扎实,而不能回避问题,等到整后的“回头看”再去解决。与其整后吃“夹生饭”,不如在整党中多烧“几把火”。


第5版()
专栏:调查报告

充分利用乡镇企业的辐射能力
——无锡市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调查
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无锡市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非耕地经营转移,特别是向乡镇企业转移。1985年底,全市乡村两级工业企业职工已达八十万人。除此之外,乡镇企业职工还有一些特点,一是乡镇企业聚集了农村思想战线上的大部分骨干力量。宜兴县屺亭乡和无锡县红旗乡两个乡,有56%以上的党员在乡镇企业,70%以上的团员也在乡镇企业。二是乡镇企业在农村的经济地位比较高,其中不少人是当家人,在乡村中影响大。三是乡镇企业职工队伍组织程度高,是农村目前能集中管理和随时可以组织召集起来的劳动大军,并且和农村千家万户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做好乡镇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利用乡镇企业对农村特有的辐射能力,就能带动整个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这种带动,从无锡市这几年的实践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以车间带田间,保证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乡镇企业职工与国营企业职工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具有农工相兼性,既务工,又务农,所谓“工业上下班,农业早中晚”。在工厂、车间里,及时抓好职工各项政策的学习和教育,就可以保证他们“身在车间,不忘田间”,自觉地参加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以工建农,无论在工厂还是在乡村都努力执行党的各项政策。无锡市所辖的江阴县、无锡县还普遍在乡镇企业设置专职农业干部,经常有针对性地对在厂职工进行农村各项政策教育和思想教育,同时对职工进行必要的农业技术指导。
以厂风带村风,努力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宜兴县屺亭乡党委去年在乡针织厂搞创建文明企业试点,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之后,组织各村干部、群众分批到该厂座谈学习。在针织厂的帮助带动下,当年年底有八个村也被评上了文明村。去年无锡市部分农村一度刮起的赌博、迷信等歪风,也是通过先抓好乡镇企业职工来刹住的。
以职工带家庭,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千家万户。今年初,中央有关文件下达后,无锡市农村首先抓好乡镇企业职工的学习,并通过他们向家庭的其他成员宣传;农村出现的一些思想动态和问题也通过乡镇企业职工反映上来。实践证明,做好乡镇企业职工的思想工作,并以职工带家庭,以当家人带全家人,对于下活整个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这盘棋,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黄胜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