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国外见闻

文人相尊
——访南忆事
郑恩波
我和老所长水夫同志结束对南斯拉夫访问的前两天,有机会与南斯拉夫当代的大作家、塞尔维亚科学艺术院副院长安东尼耶·伊萨科维奇会见,并谈到了一些我们感兴趣的问题。
伊萨科维奇是当今南斯拉夫文坛上知名度很高的作家。远在五十年代,当现代派作家的园地《作品》出现于南斯拉夫文苑时,他就成了这家杂志的主编,被推崇为现代派文学的领袖人物之一。而年富力强的巴拉维斯特拉,是位极为活跃的评论家、文学史家,著有《文学的题材》、《战后塞尔维亚文学》等学术专著。六十年代,当一大批现代派作家团结在《作品》周围,同团结在《现代人》周围的另一批现实主义作家展开激烈争论的时候,年方三十的巴拉维斯特拉,勇敢地担起了《现代人》主编的重任。五六十年代的南斯拉夫文坛是很不平静的,现代派作家和现实主义作家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论战,伊萨科维奇和巴拉维斯特拉,正是这两种对立的文艺思潮的头面人物。我们想,往昔磨擦的影子肯定是不会完全消除的,甚至彼此还可能记恨结仇呢。然而,几天前塞尔维亚科学艺术院的女秘书佴文佳却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伊萨科维奇和巴拉维斯特拉不要说现在,即使在论战十分激烈的当年,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如今,他们在一个单位工作,合作得很好。
“他们是自愿到一个机关工作的?”我好奇地问佴文佳。
“那当然!”
第二天,天气非常好,渐近中午时,浓浓的冬雾象幕布一样揭开了,依然还很耀眼的太阳,在我们身上洒下暖融融的光束。我和水夫同志按约定,准时去拜访伊萨科维奇同志。
他年过六旬,但看上去不过五十岁的样子,满面春风,精神矍铄。见后,他一边把复印好的巴拉维斯特拉的文章放到我们面前,一边大为动情地说:
“这是一篇好文章,作者巴拉维斯特拉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说您们也知道,在当代文学史上,我们曾经有过很大分歧,为了探讨文艺理论问题和创作规律,我们争论了好多年,但彼此从未伤过感情。曾经对立过的《作品》和《现代人》,都刊载过很好的作品,也发表过很差的作品。今天我们评论它们,不是用现代主义或现实主义这些标签为条件,而是以作品的质量为标准。在文艺领域里,不能以势压人,我们提倡多种思潮展开竞赛。作家、艺术家应该在总的一致的目标指导下互相尊重,而不应当彼此鄙视。谁也不要以为真理都被自己占有了。一个作家、一种文学流派,在前进的征途上,如果能向真理靠近一步,就很不错了。巴拉维斯特拉与我的观点不尽一致,但这不能说明他没有真理,因此我历来都很尊重他,赏识他……”
十几天来,生活在友好的气氛中,我和水夫同志总有一种醇酒饮过之后醉意迟迟不消的感觉,这一次伊萨科维奇的盛宴和难得的谈话,使我们的这种感觉变得更加强烈了。我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告别了伊萨科维奇同志。可是,从那时候起到现在,他那席富有真知灼见的谈话,仍然一直在我耳边回响。我们想,今天的南斯拉夫文学,之所以能成为集积世界各种文学流派之所长的文学,南斯拉夫文艺界之所以很少有过错案,这固然与南共中央执行的艺术民主的政策有直接关系,但是,文人们彼此互尊互爱,大家共同努力形成一种和谐、宽舒、友好的气氛,恐怕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此次我们访问南斯拉夫的收获是很多的,每当我向朋友和同行们讲起观感时,总愿意把伊萨科维奇对一个与自己见解不同的评论家的公正评价作为楷模介绍给大家,我以为仅这一点就足可以看出一个作家的美好心灵和崇高的文德。
我回国后不到一个月,突然接到伊萨科维奇寄来的一个邮包。我想,这肯定是他的新作。可打开一看,原来是我渴望了几年的巴拉维斯特拉的《战后塞尔维亚文学》。书中还夹有一封信,信中写道:“最近我跑了几家书店,怎么也没能找到巴拉维斯特拉的《战后塞尔维亚文学》。现将此书初版时作者赠给我的这一本寄送给您,愿它能对您的研究工作有所补益……”
我无法描摹此时此刻我无限喜悦、激动、感奋的心绪。信手提笔在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写了四个大字:文人相尊。


第7版()
专栏:

  温哥华的苏州园林
  许德迁
今年五月初竣工开放的温哥华市苏州园林,是中加两国人民友谊中新绽出的绚丽花朵。
这座取名为“中山公园”的园林占地约十七市亩,呈长方形,其西端为全园精华部分,用池水分隔,取名“逸园”,成为园中之园。
主厅华枫堂坐北朝南,堂前有一株枫树。加拿大国旗的图案是枫叶,故华枫二字象征中加人民友谊。华枫堂右边叠山建亭,左边曲池水榭。沿复廊南行便是两面临水的“涵碧榭”,飞檐倒影,映入池中。跨过石桥往东,进入一处幽静的书斋庭院,取名“四宜书室”,含意四时宜人。
总观全园景物,一片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园中亭榭花木,点缀有致。生活在繁华大都市的人们,来到这东方建筑胜景中,自然会觉得别有洞天,心旷神怡。
“中山公园”是在中加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关怀下建成的。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说:“中山公园既是艺术上的成就,也是华人为温哥华城市发展所做出的无法估量的又一重大贡献。公园的建成是令人鼓舞和值得赞扬的创举,它为东西方文化的合作提供了引人注目的范例”。(附图片)
  “涵碧榭”远景


第7版()
专栏:国际书窗

   别具一格的传记书
   ——评《伟大的叛逆者——雨果》
   李南友 胡天麟
《伟大的叛逆者——雨果》是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国著名传记作家安德列·莫洛亚的代表作。莫洛亚被誉为世界三大传记作家之一。
《伟大的叛逆者——雨果》一书记述了从雨果出生起,到他逝世为止的事迹,其背景几乎包括了整个十九世纪法国的历史,乃至欧洲的历史。莫洛亚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在塑造法国十九世纪历史的见证人、浪漫主义首领雨果的形象时,十分注意对社会历史场景的描绘。他将雨果置于广阔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把主人公与动荡的历史紧扣在一起,既向读者描写了主人公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浪漫色彩浓厚的一生,也展示了一幅宏伟壮阔的历史画卷。
雨果,无论从其内心世界还是从政治思想、艺术观点来看,都是十分矛盾复杂的。他的生平富有浪漫的传奇色彩,一生都在不断的叛逆性追求之中前进。他自幼接受母亲信奉旧教、拥护王室的保皇主义思想教育,成人后却首先背叛了童年时代的信仰,转向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成了拿破仑的讴歌者。他深受古典主义文学的熏陶,却同古典主义走向决裂,成了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他一度投笔从政,同七月王朝妥协,拥护君主立宪政体,接受贵族院议员的职位,迎来了路易波拿巴的反革命政变,但立刻又坚决转向资产阶级共和主义,参加共和党人组织的反对政变的起义,从而遭到迫害,成了第二帝国的流亡者,一直到1870年才回到巴黎,立即投入保卫祖国的战斗。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时,开始他对公社起义不理解,但在起义遭到残酷镇压时,他却挺身而出,为公社辩护,保护公社社员,伸张正义,主持公道。
雨果与世长辞时,法国有二百万人为他送葬。巴黎人民在凯旋门正中为他设灵举哀,呈现出法国历史上空前的悲壮场景。
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历史名人,作者在塑造他时,没有把他作为偶像,而是“作为一个人”,不是去妄加评论,而只是如实地描绘。用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形象解释雨果的思想和作品。这是本书的重要特点和价值所在之一。
莫洛亚在写作这部传记时,既有史家的严谨,又有艺术家的激情。他采访雨果的故地,遍访书中涉及的人物的亲友,悉心研读雨果的著作、日记和书信,并采撷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所以《伟大的叛逆者——雨果》一书,除文笔优美、风格明朗、诗意蕴蓄外,还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作者画龙点睛,笔墨简洁,妙趣横生,常常用格言警句来表述雨果的哲学、政治和艺术思想。但对雨果的家庭、个人生活,并不惜浓笔重彩,精心刻画,所以这部传记有似一幅工笔和写意交替使用的历史长卷,既有真实的美,又有情感的美。
“时间可以淹没小丘和山岗,但淹没不了高峰”。人类社会的大海淹没了多少十九世纪的作品,而雨果的作品象群岛一样,傲然挺立于大海之中,露出它们那千姿百态的山顶。雨果众多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仍在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读者,激励着人们。雨果逝世至今已有一百零一年了,尽管时代变迁,世事沧桑,但是他的作品的魅力却与年俱增。
雨果是最早被介绍到我国来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不朽名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在我国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声望。同样,雨果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同情与支持当年被帝国主义殖民者欺凌的中国人民,他曾写信谴责英法侵略军焚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但是,迄今为止,我国一般读者熟知的往往只是他的小说作品,而对于他的生平、思想所知较少,特别是对他的个人生活,所知更少。安德列·莫洛亚的这部《伟大的叛逆者——雨果》现由陈伉翻译成中文并即将出版,无疑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读者对雨果的了解和热爱。


第7版()
专栏:

  一代歌王
  罗晋标
“好!”“布拉沃!”……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和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北京展览馆剧场演出大厅。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有当代世界十大男高音之首美誉的帕瓦罗蒂来华演出已经几天,场场爆满。我国音乐界众多行家和音乐爱好者深为“听到了真正意大利的美声唱法”而兴奋、激动,得到有益的启发。观众为帕瓦罗蒂的非凡歌喉而倾倒,甚至如醉如狂,激起对美声唱法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兴趣。帕瓦罗蒂本人一再表示,中国观众的热情简直“出乎意料之外”,他感到十分满意;热那亚歌剧院的朋友们则认为,这“超过了在意大利演出的盛况”。
鲁契亚诺·帕瓦罗蒂摘取“高音C之王”桂冠的道路绝非铺满玫瑰花的坦途。他1935年10月12日生于意大利摩德纳市郊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父亲当过面包师,母亲也不是职业歌唱家,但他们都酷爱音乐。而帕瓦罗蒂则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自幼就与歌声结伴。十二岁时,一次听过当时世界最佳男高音贝利亚米诺·吉利练声后,他心情激动地向这位大师倾诉,他想成为男高音歌唱家。后来他曾就读于师范学校,毕业时由于家里不富裕,父母想让他早日工作。但他决定在摩德纳学声乐,请求父母支持,于是,1955年,十九岁的帕瓦罗蒂开始学声乐。他父亲的朋友、当时在音乐界已有名气的男高音歌唱家阿里戈·波拉,听了帕瓦罗蒂唱一些歌剧片断后免费收他为徒。后来,他在埃米利亚地区的杰出男高音康波加利安尼处又学习了五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1年,二十五岁的帕瓦罗蒂在阿基莱·佩里国际声乐比赛中唱了《波希米亚人》歌剧主角鲁道尔夫的唱段,荣获一等奖。同年4月,他首次在勒佐·埃米利亚登台饰演鲁道尔夫,演出《波希米亚人》全剧,从此开始了他光辉灿烂的歌剧生涯。1964年他进入名耀世界的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并一举成名。1967年,在纪念杰出音乐家托斯卡尼尼诞辰一百周年的音乐会上,他被卡拉扬挑选担任威尔第的《安魂曲》中的独唱。此后,这颗歌剧巨星在世界上光华四射,越来越引人瞩目,各国大歌剧院争相聘请他。他,终于成为当代最佳男高音而蜚声世界。
帕瓦罗蒂以其丰满华丽、刚柔并蓄的歌喉,能够演唱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
帕瓦罗蒂的成功,除了有好嗓子、聪敏过人、接受能力强等素质外,更主要的是他勤奋好学、刻苦顽强,有强烈的事业心。唱歌,已经成为他生活中“欢乐的源泉”。目前他在世界不同国家演出的计划已经安排到1991年。(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电脑编辑词典
  石宁
最近,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决定用新的电脑技术,重新修订《牛津英语大词典》,使这部世界闻名的巨型词典现代化。这是人类文化事业中的一个创举。
《牛津英语大词典》是一部巨型词典,它收录了十二世纪以来的全部英语词汇。从1884年开始出版,至1933年出齐,共十二巨册。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英语也随之涌现出许多新词汇,旧词也大量增添新义。于是从1957年起,牛津大学出版社编修《牛津英语大词典补遗》,1972年出版了第一卷;1976和1982年,第二、三卷分别问世;第四卷已于今年与读者见面。到此补遗全部出齐。
《牛津英语大词典》和《牛津英语大词典补遗》这两个版本,共有二万一千页,包括四十万个词条,其文字说明共约六千万字。收录的术语从A部首的声学到Z部首的动物学,其学科达五百种以上,涉及的科目范围极其广泛,从印花布技术、法国封建法律、海事保险到兽医学名词、动植物名词,等等,无所不包。仅就历史资料而言,就有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各种制度、民族、经济、货币、贸易等方面。语言方面,则包括各种词源词义、语音语法的发展资料等。仅词典中的引语就达二百二十五万条之多。这部词典,历来被公认是一部最古老、最齐全、用途广泛的权威性工具书,是英国文物宝库中的名贵珍本。
如此一部卷帙浩繁而巨细一览的大词典,再用补遗的办法增添新内容,已赶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不便于学者使用了。只有用现代化的手段,对这部大词典加以修订改编,才得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继续发挥其重要的学术价值。而用传统的方法对此巨型词典进行修订,无论从人力、物力、时间来说,都是人们难以胜任的。因此,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决定采用电脑新技术来重编这部词典。
然而,用电脑编书,谈何容易,许多技术细节尚待解决。首先,要把这两个版本的词典正文存入磁带,以供电脑阅读,就需要创制一种光学辨认印刷符号的计算机系统。这两个版本印刷体例相当复杂。一个词条下往往包括几种不同的正文和字体,甚至不同种类的文字,如包括拉丁文、希腊文等等。而其版式也是多种多样。年代跨度很大。那些十九世纪排印的古本字体早已残旧模糊,只有靠辨认印刷符号的电脑,才得以攻克此关。其次,要靠电脑将两个版本的词条合为一体,将补遗中的新词条,插入词典的词条中,将补遗中的词条新义,搬入词典同一词条之内,也很不简单。
正在设计的电脑将具有三种功能:一、它可以自动将储存在磁盘上的两个版本的内容,按字体分离、归类,合二为一;二、编排词条的顺序,校对文字和修改错误,同时排出条样;三、将电子印刷符号变为正式的清样,并拼版、编排页码和照相,从而成为正式版型,技术要求十分严格。
电脑重新修订的这部巨型词典,预计1989年出版,并改名为《新牛津英语大词典》。


第7版()
专栏:

  北大西洋上的“鱼乡”
  唐步生
对许多人来说,法罗群岛是陌生的,因为长期以来,它几乎与世隔绝,至今与外界往来仍然很少。
这里离丹麦海岸约一千三百公里。她象一颗颗明珠镶嵌在碧波万顷的北大西洋上。群岛由二十二个小岛组成,风光秀丽。相传,公元八世纪,爱尔兰一些修道士发现,每年鸿雁一到迁移季节,总是朝北方飞去。于是他们就坐上牛皮小船,朝鸿雁飞去的方向追赶。最后终于找到了鸿雁的繁殖地、当时还无人居住的法罗群岛。后来他们迁居这里。九世纪初,一伙北欧海盗把这奇异美丽的群岛作为他们的乐园。他们看到修道士们的羊群,便用古代斯堪的纳维亚语给这个群岛起名为“法罗”,即“羊岛”。
1380年,法罗群岛成为丹麦王国的领土。1948年,法罗群岛自治,成为自治国。现在它有自己的政治机构,自己的旗帜与货币,并使用自己独特的语言。
法罗群岛人口为四万四千人,既保持着古老的传统,又成功地达到了世界高水平生活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收入近一万美元。法罗人擅长航海,捕鱼和鱼加工业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年捕鱼量达二十四万六千吨。鱼和鱼产品占法罗群岛出口的90%以上。法罗群岛拥有捕鱼区三十万平方公里,捕鱼船三百零六艘。几乎每个村庄和小镇都有鱼片加工厂,产品打进了共同市场,并远销西欧、美国、加拿大。因此,法罗群岛被誉为北大西洋上的“鱼乡”。
法罗群岛虽地处偏僻,但人民的文化生活却丰富多彩。
歌谣,是岛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甚至连每个学龄前的孩子都会唱几首古老的民谣。
法罗群岛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这里人们之间贫富差别不大,而且都相互关心。出海捕鱼的人挣钱多,但他们大都把剩余的钱用于再投资,创造社会福利,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人们之间在政治上虽有派别之争,但大都是环绕着如何把法罗群岛建成繁荣稳定的家园。法罗群岛长时期来没有刑事犯罪的记录,人民的教育水平较高。(附图片)
  法罗群岛一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