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友谊之花

同白求恩的挚友欢聚
黎白
白求恩的老朋友、加拿大著名剧作家阿伦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白求恩》,生动地记述了白求恩的一生。两年来,中加有关人士互访,商谈合拍故事影片《白求恩》事宜。这次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逗留期间,我们有机会遇见不少白求恩的生前好友,从他们热情、坦率、亲切的交谈中,我们更加深了对白求恩的了解。
一天下午,阿伦先生和他的女儿朱丽·阿伦女士陪同我们去“白求恩纪念委员会”,拜访白求恩生前的好友们。
我们来到一座古老的小楼前。四周绿荫掩映,室内幽静、雅致。小楼的主人朱拉·西恩女士迎我们入屋落座。她言语不多,一个劲儿忙着端茶上点心。脸上始终挂着真挚而自然的微笑。西恩女士是“白求恩纪念委员会”的成员。她和已故丈夫汉森先生都是白求恩当年的朋友。汉森先生在三十年代曾为白求恩开过救护车,朝夕相处多年。
俄顷,我们发现,“白求恩纪念委员会”和“白求恩基金会”主席海伦、周红女士和几位满头银发的先生、女士早已在屋里等候。他们都是在三十年代曾与白求恩同志共过事的老友。有的当过白求恩的助手,有的当时是药剂师。现在,又大多成为加拿大医学界很有名望的专家、教授。他们有的是乘飞机从多伦多赶来的。一位年届九旬、手持拐杖的医学界权威人士是躺在小卧车上,从几百公里外的首都渥太华赶来的。出于对白求恩的缅怀和对中国人民的极大热情,才使老人有如此的坚韧精神,不辞辛劳,远道而来。旧友相聚,抚今追昔,分外亲切。
加拿大医学协会主席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胸脑科权威,他微笑着说:“三十年代,我和白求恩医生共事一年半。我那时新婚燕尔,正度蜜月。可是,我被白求恩医生忘我的工作精神所感动,撇下了美丽的妻子,跟着他一起投入到连续不断的、紧张的手术之中。当时,肺病患者很多,我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我的妻子认为正是由于白求恩太有魅力,使她失去与丈夫欢聚的许多时间!”
他又说:“我在1935年访问苏联回来之后,曾在各种场合抨击当时加拿大政府对医疗事业和病人缺乏关心。我的批评完全是从医生角度出发的,但却被认为是红色的。白求恩自己也是如此,他是全国甚至是世界少有的中年胸外科专家,他要想成为极富有的人,是很容易的。可是他却甘心情愿放弃垂手可得的优裕生活,几乎是无代价地不断地为穷苦肺病患者动手术。由于医疗条件不佳,白求恩有时大发脾气,责怪政府。白求恩曾对我说过,这样糟的医疗条件‘是政府的可恶、政府的严重失职’。”
另一位老人说:“我曾当过白求恩的助手。三十年代,欧美和加拿大经济萧条,工人患肺病的相当多。失业的人也不少。但医疗条件很差。尽管如此,作为医生也还是应该全力施救。白求恩医生是个不计时间,不顾疲劳,拚命在手术台上工作的人。他对政府不能解决患者的保健条件极为不满,常常在手术台旁一边动着手术,一边埋怨政府无能。也许是因为对政府的不满,白求恩医生的情绪起伏很大,有时暴躁,几乎每天离不开酒,说他酗酒也是不过份的。后来,白求恩医生到中国去了,对他在中国抗日根据地所做出的贡献,他那种不计个人得失、拚命而忘我工作、几天几夜不肯下手术台的精神,我们当时就笃信不疑。不然,他就不是白求恩了。不过,听说白求恩医生到了中国的抗日根据地,一不喝酒,二不发脾气。这个突变,我们不仅是当时想不到,就是现在,仍旧弄不大明白。”
我们的回答是:白求恩同志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时期,酒还是喝的,脾气也是发的,但都是为了工作。当然,为抢救伤病员,几昼夜站在手术台边不停地工作则是经常的。
那位躺在车上从渥太华赶来的九十多岁的老教授,坐在一把硬木椅子上,不时从口袋里掏出小本子若有所思地写上几行字。交谈间歇时,他缓缓地举起了手,要发言。他尽力坐直身子,简短而又极有条理地说:“我想谈几点:第一,白求恩医生是我的老朋友,也是我们共同的朋友;第二点,白求恩医生喝酒,脾气大,虽不能说是完人,但酷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并为此而献身,是加拿大的英雄;第三点,他也是中国的英雄。我们组织纪念他的委员会,就是缅怀他,纪念他,宣扬他的精神,……”老先生的话,率直中不失幽默。
家庭式的漫谈极和谐地进行了两个半小时,老人们谈兴不减,热诚地为中、加协商合拍故事影片《白求恩》提出意见,我们为此十分感动。他们自己挤时间,掏路费,不计劳累,真正体现出一种精神、一种友谊。用一位在座的老人的话来说,是白求恩的感召,把中国人从万里之外感召来了,把这些走不动的老头子、老太太们也召来了。这是肺腑之言。老人们认为中国更了解和更热爱白求恩。他们希望加拿大能同中国一样了解完整的白求恩——加拿大和中国共有的英雄!
这次感人的聚会让人觉得白求恩同志好象也坐在我们身边似的。也许他在微笑,也许他在思索,他是热情、谦逊的。他似乎在说,他深深地怀念中国。


第7版()
专栏:


第7版()
专栏:


第7版()
专栏:

  自由女神像百岁庆典
  陈封
今年7月4日,美国将庆祝“独立宣言”通过二百一十周年和自由女神像建立一百周年。双喜临门,自然要大庆一番。
从火炬顶端至足跟高五十点三米、体重二百零四吨的自由女神像经过多年风吹、日晒、雨淋,已严重锈蚀。由美国政府拨款三千万美元,经五百名工人两年半的彻底整修,如今她正容光焕发,期待美国人民对她百年诞辰的祝贺。
为自由女神像一百周年所安排的一系列欢庆活动将成为美国第二百一十个国庆节期间的高潮,预计将有一千三百万人云集纽约港口自由女神像矗立的小岛周围,观赏为期四天的庆祝活动。据庆祝大会主持人戴维·沃尔帕说,节目将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有人不为之动容,那必是一个木石之人”。
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所以庆祝节目的设计大都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7月3日美国总统里根和法国总统密特朗将参加开幕式。停泊在自由岛附近的“肯尼迪号”航空母舰甲板上将有三千名被邀请的各国贵宾和显要人物观礼。里根总统在舰上按动电钮为自由女神揭开“面纱”并举行为外国血统美国公民颁发自由勋章仪式。届时,三十艘轮船在曼哈顿岛外向空中施放五彩缤纷的礼花。
在开幕式之前,纽约港内,古老帆船和现代舰艇万船竞发;空中,二百架各个时代的飞机展翅蓝天,这个壮丽的场面将向千百万观众再现美国海空技术的迅速发展史。
神像下面的草坪体育场将举行有二万人参加演出的文艺晚会。其中有五百人大合唱,五百人的团体操表演,一千名舞蹈家、近一千人的各式乐队以及著名歌舞明星都将登台献艺。此外还有其它许多分散举行的狂欢活动。美国三大电视网将向全国作国庆活动实况转播。
庆祝活动力求既庄重又活泼,而不粗俗,所以不得不谢绝一些毛遂自荐的表演:如有人请求从自由女神头顶上跳伞;有人想从自由女神臂部顺着一条钢丝走到地面;夏威夷州的一些人希望能让他们用直升飞机为自由女神套上一个巨大花环;一些法国人想爬到自由女神身上为她披上一件长袍……
一些商业团体和个人利用人们希望亲睹为快的心理,趁机大发“国庆财”。距自由女神像较近的曼哈顿岛上的高楼大厦屋顶和窗口都被明码标价出租。一个楼顶租费高达四万三千美元。一排窗口已被人以二万五千美元租用。有些高楼窗口设有座位,每张椅子租费少则三百美元,多至六百五十美元。有的旅游公司专门设计了“国庆四日游”的服务项目。
自由女神像是法国人民于1884年捐款二十五万美元制成赠给美国人民的。这个巨大塑像被拆装在二百一十四只箱子里于次年运抵美国。美国出资二十八万美元建造了一个五十米高的底座。1886年全部安装完成,当年10月28日由克利夫兰总统为女神像揭幕。这次整修工程浩大而精细。内部的一千八百根铁柱因锈损已全部更换为不锈钢柱。更换时,为避免振动,每天只能更换十二根。女神高举的火炬完全由特聘的法国工匠用生铁重新浇铸而成,外面以手工钉上一层铜皮,再牢牢贴上24K的金箔。包括神像周围附属工程的修建,据说耗资六千六百万美元。(附图片)
  脚手架重围自由神,可见修复工程浩大。


第7版()
专栏:

  机器人超级市场
  曹聪
如今,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机器人超级市场,从而开辟了机器人应用的一个新领域。
这个机器人超级市场位于日本东京市郊,是由日本最大的超级市场联号于1983年开设的,总面积为五百平方米。不久前,这个超级市场开始使用机器人。机器人不仅装卸货物,还充当营业员,彬彬有礼地接待顾客。超级市场内最热情的“营业员”,要算机器人“奇比”了,它能一面走一边演奏乐曲。不过,顾客不用担心,即使它迎面走来也不会撞人。
机器人说话悦耳可亲,让顾客感到就象热情的营业员在身旁介绍商品、协助选购一样。比如,顾客在货架上挑选干蘑菇,机器人会说:“今天干蘑菇较碎,削价出售,但味道不受影响。”
这个超级市场使用机器人后,职员减少25%,但管理仍然井井有条。人们到那里购物,仿佛置身于未来世界,光顾迪斯尼乐园一般。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美国建造“第二生物圈”
  仓立德
在美国亚利桑那沙漠中,一项称为“第二生物圈”的工程正在图森附近加紧施工。这项耗资三千万美元的工程,目的是探索在月球、火星或在地球遭到核大战灾难的情况下,人类维持自我生存的可行性。
这项工程预计1989年完工。届时,八名志愿者将居住在这个与外界完全隔离的密封体内。密封体的外壳由钢和玻璃构成,与空气隔绝,只有阳光可照射进来;内部是个人造生态系统,包括微型海洋、热带雨林、沼泽地和沙漠。密封体内的一切物质均可再循环: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由植物吸收,而植物释放的氧气供人类吸入;人类排泄物为地上植物提供肥料,并可促进藻类、细菌和水生植物繁殖,同时鱼类亦可获得饲料。
据报道,如此大规模的保持生态平衡的抵御生态环境灾难的工程,迄今还是首例。工程的资金主要来自太空生物圈风险公司,其后台老板是得克萨斯的亿万富翁、石油巨子爱德华·巴斯。该公司聘请了美国一些著名的科研机构督建该项工程。
目前,已建成几座宽敞的温室。专家们正在挑选各种植物和鱼类在温室中进行为期两年的试验。利用细菌和其他有机物来分解排泄物的处理系统也已投入试验。
工程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是这个密封体内的空气在灼热的阳光下和寒冷的夜晚所发生的膨胀和收缩。人们正在建造一个大型“风箱”,以对付空气的热胀冷缩。
此外,另一座小型金属框架建筑物也在施工之中,它将用来试验各类玻璃的性能和人类居住区的窗户。
有趣的是,已有十二人自告奋勇来到施工现场,争夺第一批“生物圈居民”的资格。眼下他们正在学习在人造环境中生存的各种技能。
如果工程获得成功,太空生物圈风险投资公司将于1992年生产并销售这种人造生物圈。
“第二生物圈”工程引起美国科学界的关注。美国国家太空总署肯定了人造生物圈的必要性。该总署在今年5月发表的一份展望美国太空计划的报告中指出,在未来五十年内,人类将在月球或火星上居住,以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有一些科学家则对此表示怀疑。他们指出,这个人造生态系统也许不够大,环境也不够多样化。他们还认为应考虑许多其他危险因素,例如可能遇到的大量放射性物质。(附图片)
  图为“第二生物圈”的横截面示意图。


第7版()
专栏:

  维生素能治癌吗?
  李珏
近年来,欧美各国流行一种说法:维生素能医治多种疾病,特别是维生素C和E能治疗癌症。于是服用者与日俱增,推销者大赚其钱。据说,最初提出大量服用维生素C和E能治癌的,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颇有名望的波林博士。
最近,由四十九名美国著名医学家执笔的《美国癌症协会癌症论文集》一书即将问世,它否定了上述说法。这本书较全面地总结了数十年来人类与癌症斗争的经验,驳斥了近年来出现的各种似是而非的治癌方法。美国医学家认为,多吃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有利于预防癌症,但维生素C和E治癌之说不能成立;不能将维生素C和E说得神乎其神。
书中指出,美国医学家进行过多年试验,以证实维生素C是否有治癌作用。有的医疗单位反复试验,将癌症患者,包括后期癌症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另一组则服用无药性的安慰剂。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在存活率、食欲、疼痛程度、体重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波林博士原来还认为,人们每天只要服用至少一千毫克维生素C,就可预防感冒。但十多年来的研究和试验证明,服用维生素C,只能稍微减轻感冒的严重程度,不能防治感冒。该书提醒人们,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并没什么好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