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我对歌剧的几点意见
曹禺
近年来,陆续听说有人以拙著为新歌剧的底本,我以为不妥。理由及我对歌剧的浅陋意见陈述如下:
一、歌剧故事应简明、清楚,我的戏故事复杂,人物太多,有的立意且偏僻,今日观众未必喜欢。
二、我们需要熟习中国歌剧特点与要求的戏剧诗人。他们的才能与功力也称得起是歌剧作家,如从全国访贤,这是找得到的。
三、我们需要伟大的作曲家。梅里美的小说《卡门》,如无比才,便写不出传世的歌剧。今日为中国歌剧作曲的人太少,不够重视。世界歌剧多以作曲家称名。我国的杂剧、昆曲是以作家称名,可见我们自来不大重视歌剧作曲家的。
四、我们缺少伟大的歌剧演唱家。今日有成名的歌剧艺术家,但成就虽大,然仍需与各地音乐学院共同培养,多方实践,是一问题。
五、选歌剧题材,似不宜急功近利。若定要采取目前题材,求一日之效益,得上级暂时的首肯,发展中国歌剧是困难的。
在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条件下,任何高级人物、批评权威、普通观众,可以提出各种意见。对剧本、作曲、演出、歌唱,或批评,或赞美,都应争取有见解的歌剧艺术家的理解与消化,才能有所取舍。要在和谐空气中求交流,在平等地位上求团结,求进展。做不到这一点,则如石缝中硬埋苗子,永远长不成大树的。
六、今日中国歌剧唱法,究应采取民族唱法?或洋唱法?或二者并举?应争鸣,但更应多实践。允许失败,允许得失参半的情况,在认真的长期的实践中终会得一定论。
七、我们赞同常演出世界名歌剧,以丰富文化,以扩大眼界。然而,我们必须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中国歌剧,在全世界、全人类面前做大贡献。中国歌剧的伟大贡献,要使世界人民口服心服,而不仅是获得多少个金牌。我们今日的中国歌剧要使子孙后代认为这是永恒的文化宝库,是祖国的光荣!
(这是作者关于歌剧问题给乔羽的一封信,本报刊登时有删节)


第8版()
专栏:

  艺德双馨留美名
  ——记著名京剧演员宋长荣
  本报记者 易凯
粉碎“四人帮”以来,宋长荣以极大的毅力弥补了十年动乱所加给他的艺术空白,迅速恢复了艺术的青春。他象一只勤劳的蜜蜂,飞翔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以平均每年演出二百四十场左右的纪录,不辞辛苦、争分夺秒地为人民酿香造蜜。他用精湛的艺术功力,在舞台上竖立起一系列花朵般的古代妇女的形象:聪慧侠义的红娘、活泼淘气的春兰、敢爱敢恨的霍小玉、含辛茹苦的戚姬、刚毅豪爽的尤三姐等等,不仅继承了荀派艺术自然明快、甜憨娇媚的表演特色,而且形成了自己生活化、性格化的独特风骨。观众用掌声、笑声、鲜花、锦旗欢迎他;诗人、评论家用“红娘一曲高天下、尽教娥眉拜下风”,“氍毹多少娇娆女,不及淮阴细腻腰”的诗句赞美他;国际友人、海外同胞也以能一睹其丰采而后快。
舞台上的宋长荣,红红火火,光采照人;生活中的宋长荣却是普普通通,毫不起眼。他总是穿着一身浆洗得干干净净的旧制服,留着中间分开式的头发,足下是一双“懒汉鞋”……这一身装束,不知使多少慕名来访者失之交臂。然而,他那克勤克俭的本色和严以律己的共产党员的品质,却又使人敬佩。
对于名利,宋长荣一向看得十分淡泊。他说,“我是共产党员,艺术是人民的,我无权把它作为私有财产,更不能为了个人捞票子到处跑。”来路不明的钱他不要,正当的收入,他也坚持和群众一个样。一次,文化部奖励剧团一万元钱,指名要多分给宋长荣一些。然而他却为此犯起了“拧脾气”,最终只拿了全团的平均数六十元。六年来,宋长荣多次拒绝团里发给他的正当营养补贴,始终以一个普通演员的身分,和大家领一样多的奖金和补助费。
在衣食住行方面,宋长荣也毫不特殊。他和大伙一起吃食堂,住后台,滚地铺,坐大车。他总爱风趣地对大家说:“我们是从稻草铺上拱出来的交情,谁也不能离开谁。”前不久赴京演出,宋长荣谢绝了有关单位安排的高级饭店,在他的带动下,全团同志都没有搬到安排好的旅馆去住。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约了近三千元开支。
宋长荣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艺术上却精益求精,丝毫没有“功成名就”的自我感觉。几年来,他走南闯北,走到哪儿就学到哪。他不仅向著名艺术家红线女、陈伯华学,也向普普通通、毫无名气的小演员学。一次在武汉,他观看了市楚、汉剧青年演员的演出,对他们的甩手帕和水袖功赞不绝口,立即报名求教,使得这些青年演员十分感动。
宋长荣有六名徒弟,每次收徒前,他总要把自己当年拜荀慧生老师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他说:“我是一个苦孩子,当年如果不是党组织的关怀,我怎么能拜得了荀先生?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党和人民的期望。”宋长荣收徒弟,一不要磕头,二不收礼,三不摆宴席,有时还要倒过来,由他负责前来学习的徒弟的吃和住。
宋长荣成名后,始终不忘把他养育成才的家乡人民。每年无论多忙,他总要抽出时间为农民演出。几年来,他率领着剧团,几乎跑遍了苏北所有的县,有时还深入到稻田麦场为群众演出。
艺德双馨美名留。宋长荣1984年以三十多万张选票,当选为江苏省“文体十佳”之一,并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他决心把自己有限的年华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附图片)
  宋长荣扮演的红娘


第8版()
专栏:群众文化

  活跃在沙漠中的“大篷车”
  文彦
一辆蓝色的文化“大篷车”在陕西榆林县和内蒙古接壤的毛乌素沙漠东南沿巡回流动着。这是陕西省文化厅、省文联文化扶贫蹲点组帮助县上搞的一次文化访贫活动。所到之处,方圆几十里的群众奔走相告,内蒙古的牧民也驱车策马赶来参加这个文化集市。每集常在千人以上,在这个居住分散的沙漠地区是罕见的。农民群众在文化集市上能够看到电影、电视、文艺演出、图书和科普、法制、形势教育、计划生育以及脱贫致富各方面的形象宣传。
文化大篷车的同志们晚上办文化集市,白天搞经济文化调查,走访贫困户、军烈属,给群众照相、写信、理发、看病、演节目,并适当参加劳动。还通过采风、收集素材,创作了十多个新节目,组织了赛马、民歌演唱、踢毽子表演等多次群众性的文体活动。他们还当场录像,当场播放。这里没电,群众没见过电视,高兴地说:“我们沙圪崂人演了电影片子啦!”
文化“大篷车”由十名同志组成,人人一专多能。大篷车的特点是:“大”,搞大文化,给贫困地区提供各方面的精神食粮;“篷”,因陋就简,自带铺盖,吃住在村;“车”,跑而不蹲,专去边远落后的地区。这次所跑的十几个村点中,除两个乡所在地,十来个村都是文化宣传队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
在距县城一百六十多里的尔林乡,他们集中调查了这里文化落后的状况,及时向县委县政府作了汇报。县上主要领导一周之内便来这里现场办公,解决了尔林、可可盖两个贫困乡的医院和广播放大站扩建等问题。县级文化单位捐赠书籍、家具,帮助这里建起了图书室。
到五月,榆林县文化大篷车已经举办了十三个文化集市,参加的群众达二万四千人次,还给农村送图书一千一百多册。群众在民歌联唱中称赞他们说:“风尘尘不动树梢梢摆,想也没想到你们来,大花狸猫锅圪崂卧,你们来不是图红火。”榆林县大篷车打算每年跑三几次,每次一个月左右,还要组织各乡镇文化站在本乡跑,使贫困地区的群众能够经常获得精神营养。(附图片)
  跋涉在沙漠中的“大篷车”文艺工作者
陈宝生摄


第8版()
专栏:音乐舞蹈

  期望时代的新声
  项伊
近年来,神州大地,歌声不绝。我曾经在松花江畔的哈尔滨,听过聂耳、冼星海歌曲演唱比赛;曾经在北京听过老战士合唱团的激情歌声;也曾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评选“当代青年喜爱的歌”的发奖大会,看到了《十五的月亮》、《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赢得了热烈掌声的场面。坐在轮椅上的张海迪的歌声,和老山英雄史光柱朴实无华地歌唱《小草》的声音,至今令人难忘。
艺贵精。贝多芬已去世一百多年,但他写的交响乐却至今流传世界,保持着不朽的艺术生命力。近几年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乐发出了新声,许多失传的乐器重新被发掘,被革新。
中外古今,音乐的内容、形式、格调各式各样。人们的喜爱也各有不同。但反映时代精神和人们劳动和精神生活的音乐,都会得到人民的欢迎。“当代青年喜爱的歌”,在许多中老年人中,也同样受到欢迎,两代人的心弦能通过音乐引起“共振”。
我们需要反映新时代的音乐,需要人民喜闻乐见的好音乐。借用孔夫子的话,叫做“尽美矣,又尽善也”;或如荀子所说,“乐行而志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当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又远超过于此。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珍视着中外历代著名作曲家给我们留下的丰富音乐遗产。我们以同样崇敬的心情,感谢写出了青老年们都喜爱的作品的当代音乐家们。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蓬勃进展,我们热烈地期待着一个更美好的音乐盛世的到来。


第8版()
专栏:新园一角

  景自天成趣自殊
  朱云
这里不是曹雪芹妙笔描摹的大观园中的稻香村,而是座落在京郊希望的田野上的一座郊野公园——稻香湖。它位于北京西北三十多公里处,它的主人是海淀区苏家坨乡的农民们。
这里没有朱墙碧瓦的殿阁楼台,有的是六百多亩天然水面和辽阔的稻田阡陌。中部湖面广阔,点缀着几座绿岛,背衬西山,更见湖光秀色。西部的上游湖面迂回幽深,两岸绿柳夹溪。东区宽阔的水面被绿树、芦苇所掩,菱浮湖面,鱼翔浅底,令人忆起白洋淀的景观。
这里没有闹市的喧嚣,没有工业区的污染,有的是田园野趣,幽静清新。正是这一特点,吸引了那些久居都市的人们。老干部来这里垂钓,青年学生来这里露营、野炊,不少外国朋友也慕名前来。
稻香湖公园是一九八四年春天开始建设的,一九八五年春又进行了第二期工程。现在,游客可以在方圆七十亩的跑马场上纵马驰骋,在“草原游乐场”中弯弓射箭,在蒙古包中品尝奶茶,在“青年宫”中操纵电子游艺机,或到灯光舞场上乘兴起舞。在公园建成两周年之际,主人告诉我:他们还有很多美好的设想有待实现,有些不足有待改进。作为一处别有情趣的旅游地,他们欢迎广大游人来度假游憩;作为一项大有前途的事业,他们期待各界人士一起来开发建设。(附图片)
  稻香湖公园一角:草原度假村


第8版()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部分省市相声邀请赛揭晓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1986年部分省市相声邀请赛于6月17日在北京揭晓,并举行授奖仪式。经专家群众相结合评比,最后选出十二段相声作品,二十四位相声演员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其中北京曲艺团李金斗、李建华获表演一等奖,廉春明创作的《武松打虎》获创作一等奖。   (张世英)
△北昆汇演失传多年昆剧剧目 北方昆曲剧院派赴苏州第一期昆剧培训班学习的洪雪飞、蔡瑶铣等十七位演员,最近在京向有关部门汇报演出了《金锁记·羊肚》、《浣纱记·回营》等失传多年的传统昆剧剧目。 (亦 文)
△中国评剧院一团在京公演现代评剧《驼龙传奇》 该剧编剧张宝中、仇英俊,导演张德福,著名演员谷文月饰二十年代活跃在东北三省的草莽“巾帼驼龙”——张素贞。 (孟皋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