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米少先让孩子吃”
金戈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公布,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人民为之欢欣鼓舞。但是欣喜之余,也不无忧虑。原因之一,是深感教育经费不足。因此,一提及发展教育事业,便常常听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慨叹。
办教育,经费严重到“无米”程度的地方到底有多少,我还不十分清楚。然而,“少米”的地方确实不少,我相信,不少地方虽然也想办好教育,但由于受财力的限制,深深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少米”的困境,该当如何呢?有位乡干部作出了回答:“巧妇巧为少米炊,米少先让孩子吃。”这位同志算不得什么知名人士,然而,他这话够得上至理名言。
笔者听说,大兴县南各庄石佛寺村的干部们,把刚刚竣工的七间新办公室交给了本村小学,作为教室之用。这件事虽然算不上丰功伟绩,但确使我感动不已。石佛寺村的同志们在“做饭”之初虽然只是想自己受用,但“饭”熟之后,终是没有忘记在破教室念书的孩子们。我想,既然办公室和教室不能二者得兼,是由于“米少”。否则,大可不必二者必居其一。“米少先让孩子吃”,把干部们的办公室变做孩子们的教室,这一变,不仅显示“巧妇”们“巧为少米炊”,而且显出了“慈母”心肠。
可惜有些地方,虽然那里的小学仍然是“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但那里的同志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但是,那里的办公楼却越来越阔气,小汽车越来越高级,公费宴请排场越来越大。这些同志,办教育拔一毛也嫌多,搞铺张排场,掷千金也不足惜。由此看来,这里并非“无米之炊”,乃是大人抢了孩子的“米”自己吃掉了。“米少自己吃”,这是什么“妇”道?
教育事业关系到子孙后代和国家兴衰。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因此,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找米下锅”,一方面要发扬“米少先让孩子吃”的精神。


第8版()
专栏:

兴城怀古
严謇
初到兴城海滨,最使我称心惬意的,还不是这里天气的凉爽宜人,而是这一带古迹之多。这里不但有完好的明代古城,还有若干始于辽代的建筑物。
兴城古称宁远卫,在明代是扼守辽东的重镇。城墙方圆约七里,巍峨坚厚。我们在雨后登上五六米宽的城墙顶部,视野倏然开阔。该城初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但修筑成现有的规模,却主要是明末抗清将领袁崇焕的业绩。据《明史》,万历末年至天启初年,努尔哈赤尽拔辽河以东七十余城。明朝先后任命的三届辽东经略,均因兵败而获罪,身为下级文臣的袁崇焕,竟“单骑出阅关内外”考察军情,自告奋勇地声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天启三年(1623),新任辽东巡抚孙承宗,采纳了袁崇焕“决守宁远”的建议,“命满桂偕崇焕往”。筑成高城,遂为关外重镇。此后,孙承宗与袁崇焕又“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缮城郭居之。自是宁远且为内地,开疆复二百里。”可惜好景不常。孙承宗受宦党排挤辞官。当时任“宁前道”的袁崇焕,誓死抗命不撤退,号召士卒百姓坚守宁远城,终于挫败十余万清兵的围攻,使努尔哈赤受了重伤(不久病死),取得了明朝对清作战的第一次重大胜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宁远大捷”。
袁崇焕宁远之捷在几年内对明清战局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位为明朝立了大功的将领本身的下场,却是一出很大的悲剧。由于清主皇太极使用反间计,他在崇祯二年回师保卫北京时,被明朝皇帝以“引敌胁和”之罪处死。袁崇焕的遭遇有点类似岳飞。不同的是,岳飞死于偷生苟安、为人唾骂的赵构、秦桧之手,而袁崇焕则死于以“中兴之主”自命的崇祯之手。明朝“自毁长城”,不亡是无天理。《明史·袁崇焕传》最后一句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徵决矣!”这个论断是有道理的。巍峨的宁远古城本身,就是这一历史的见证。
与此恰好成为鲜明对照的是:宁远古城的南大街上,还保存着崇祯皇帝当年赐给祖大寿、祖大乐兄弟的两座石牌坊,一座题着“忠贞胆智”(崇祯四年赐),一座题着“登坛骏烈”(崇祯十一年赐)。其实,祖大寿早在崇祯四年大凌河城被包围时,已经杀了副将何可刚而秘密投降了清朝(事见《清史·祖大寿传》),这样的人物竟得到明帝的封赏。而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袁崇焕却被处死。历史讽刺的尖刻,莫过于此!无怪乎当地居民中,至今还流传着鄙视祖家牌坊的传说。连后来到这里巡游的乾隆,也写下了《题宁远祖氏石坊》这样的诗:“燧谨寒更烽候朝,鸠工何暇尚逍遥。若非华表留名姓,谁识元戎事两朝!”是的,在严禁举火、停止打更、烽火台随时准备报警的极其严重紧逼的日子里,居然还有心思纠集大批工匠来为自己建立牌坊逍遥作乐一番,这样的“元戎”,是否真的“忠贞”、“骏烈”,自然要打个问号。乾隆的诗实际上揭示出了此中的内在联系,并且表示了对“事两朝”者的轻蔑。乾隆还有一首题为《宁远道中作》的诗,同样挖苦了明朝统治集团。他有感于宁远“城中梵刹夥,丰碑何林树”的现象,指出明代上层统治者企图“借彼梵王力,保此辽西土”,最后嘲笑他们:“民怨曾不知,佞佛嗟何补!”亦可谓一针见血,表现了乾隆本人不同寻常的政治眼光。每当我们漫步兴城,纵目驰骋,尽可以从几百年前的这些陈迹里,体会出许多兴亡盛衰的道理。


第8版()
专栏:纵横集

“特殊职业”
秦树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们周围出现了这样的“特殊职业”者,他们基本上什么也不干,或者说,即使想干也不大干得来,可是又个个都是“专门家”、“评论家”,即评论别人的“专门家”。
这类人确实与众不同。人家琢磨事,他们琢磨人。人家热爱本职工作,他们热爱本职工作之外的“工作”。这类人还有那么一种共性:在他们嘴里,凡干事的人一概不行。道理很简单,干出来的事总有个质和量的问题,总有个限度,可以评头论足;事情没有干,那就难测了。“他有什么了不起,不就那么点成绩;我要干起来,不比他差!”你能说这话没有几分“道理”?再说,“行”与“不行”,“干”与“不干”,“懂行”与“不懂行”,本来并不难分——只是不干的人不愿分清楚。“人人有饭吃,个个有衣穿”,这不就得了吗!当然,也不能“绝对平均到底”,吼得凶的小孩多分几粒糖,哭得响的婴儿多喂几口奶,这没什么。正事不干,钻营有术的“刺头儿”要比埋头工作的骨干们多分一间住房;吹牛拍马,打“小报告”贬人有方的要比科研成果甚多的书呆子多提一级:这样的事儿,人们不是常有所闻吗?这就是所谓“大锅饭”的“优越性”!
近几年来,从拨乱反正到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这一过程中,神州面貌真个是日新月异!面对这样的形势,靠磨嘴皮子,靠“琢磨人”为“职业”,似乎不如过去那么顺手了,于是“专门评论家”们的活动较之前些年有所收敛,其间也有人“弃旧图新”,“转业”不干了。但同时,我们又应该看到,操此行当为生的人还远远没有“绝种”。
小平同志、陈云同志都曾多次谈到: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各级领导者要关心、爱护、奖励有功于改革事业,有贡献于国家和人民的好同志。决不能允许那些什么事都不干的人去整埋头干事的人。这些话,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干实事的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关怀。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伟业是干出来的,这个事业要靠一大批有识有胆、有学有术的志士仁人共同奋斗才能实现。那些迷恋于继续充当“专门评论家”的人,那些执意把“琢磨人”作为自己“终身职业”的人,是既“评论”不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琢磨”不出人民所需要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


第8版()
专栏:我与散文

谈域外游记
何为
这几年,门户敞开,八面来风。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走向中国,在频繁的双向运行之中,大量国外题材游记的出现,使中断多年的异国风光重又进入散文园地,加上为数众多的国内名山大川的游记,形成了所谓“旅游文学”。
说实话,我并不怎么赞赏“旅游文学”的名称,仿佛带有一种高级导游广告的意味,此处姑且不论。我只想谈谈传统的游记。游记无疑是从属于散文的,包括国外题材的游记在内。回忆童年时读了不少外国作家的优美童话,不觉幻想天边外的遥远国度,热衷于阅读国外游记作品。
至今还记得早年读过的一些域外游记。小学课本上那篇写伦敦蜡人陈列馆的游记至今难忘。其后读了徐志摩的《巴黎的鳞爪》、冰心的《寄小读者》、朱自清的《欧游杂记》和萧乾的《人生采访》等等,都是记述异域的风土人情和山水景物的上乘之作,读后目迷神驰为之心醉,是一种足不出户的纸上遨游,或称为“卧游”。这对于终生行之不远的大多数读者说来,不失为一种开拓视野和增长知识之道。
五年前,我有幸出国旅行,而且还写了一本小册子。现代交通工具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虽说是日本最远的国土北海道,从北京经东京到札幌当天可达,真是朝发夕至,较之我们国内从南方到北方近得多。然而毕竟是身处异域,有一些复杂的思想感情,不到国外是无法体会的。
首先是去国怀乡之情。不用说,东道主热情的接待和周到的日程安排,都是应该感谢的。头几天,体会了一番异域的浪漫感。但是过了十天半月,也说不出所以然,无端有一种寂寞感。眷恋故土,怀念祖国,只有到了国外才真正理解祖国这两个字的神圣涵义。心里总是想,任你现代化的大都会有多繁华,城市居民和农家的生活有多新颖,超级市场内琳琅满目的商品有多丰富,那终究是人家的。有时隐隐觉得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虽然只有两个月,当旅程临近终点时,竟至于归心似箭地一天一天计算着归期。不由想到,异国羁旅的游子心情是苦涩的。无怪乎那天离开札幌,我的两位同乡留学生来探望我时,说着说着再也掩盖不住那淡淡的乡愁。
我想,这大概是由于我寡陋孤闻,难得出国的缘故,偶然出国便产生怀乡病。我们许多同行视出国为常事,即使算不上周游列国,却也各有其惊人的出访记录。英国作家和哲学家培根说过,在旅行中,“留心观察一切值得长久记忆的事物”,日记是应该写的。我想域外旅行写日记尤为必要。初次出国难免眼花缭乱,什么都感到新异光鲜,所见必写,有闻必录,其结果如同记流水帐。我也属于这一类吧,虽然我还有一些“值得长久记忆的事物”没有写出来。相反,出国次数多而时间又长的作家,见多识广,对异国风情早已不足为奇,也就越写越少,越写越精。倘若动笔,或记旧地重游,或写故人重逢,博学深思,感怀和抒情兼而有之,决非泛泛走笔的一般浮光掠影之作所能比拟。这一类国外游记多半出于学者之手,典雅舒展,亲切自然,读来耐人寻味,每有意外的发现和独到之见,更是令人怡悦,乃至掩卷沉思。
以上云云,也算是谈我与散文的“一家之言”,即令贻笑大方,也只能由它去了。
1986年3月


第8版()
专栏:

幼儿园的承包
余系中
新来的小朋友
总是挂着眼泪
总是带着哭声
你将他们接收下来
把眼泪育成笑脸
让哭声长成歌声
你说——
这也是承包
其实这些并不新鲜
你只是轻轻地
搂过那一片哭声
用微笑吻干每一滴泪珠
然后就唱起歌
那些比妈妈的《摇篮曲》
还好听的歌
然后就讲起故事
那些比奶奶的“狼外婆”
还好听的故事
然后就用小刀
把苹果削成一朵朵花
让那些花瓣飞进每一张小嘴
让那些花香漫入每一张小嘴
那些小嘴就长成一朵朵花
那些花在你身边开放起来
你心中的花也开放起来
你的舞姿比花还好看
真象花丛中的一只蝴蝶
就这样——
眼泪不见了
哭声不见了
笑声长大了
歌声长大了
你把长大的笑声和歌声
牵到学校
你把长大的希望和自豪
送进学校
然后又收下一批
眼泪和哭声
你说——
这就是承包


第8版()
专栏:

献给纪念日的歌(外一首)
肖凌
那一天我是那阵夏风——
草丛间煽起一片歌声
火就是你名字的内涵
一万颗火星汇聚
忘我地炽烈地快快乐乐地
我以为世界里也满是燃烧
而草叶和树叶,还有
正柔弱下来的
风儿依旧浓绿
你仍是不敢挽我的臂弯
处女地
我们这个季节里
每秒都许是一个惊讶
蓦然展现的
是荒芜或正在返青的
刚开耕或已经播过种子的土地
很久以后,当我们想起那些
偏僻或曾静止过的田园
竟发觉那都是一块块迷人的处女地


第8版()
专栏:大地

合掌峰(中国画) 魏紫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