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工作研究

长期坚持端正党风的有效制度
刘家栋
关于端正党风,党中央提出了“一要坚决,二要持久”的方针。最近,胡耀邦同志还指出,克服不正之风“同样需要愚公精神”。
如何执行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坚决、持久地抓党风呢?许多地区和部门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建立和健全端正党风的工作制度。按照制度规定,明确责任,经常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持续不断地去开展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可以避免时紧时松、一暴十寒,变被动为主动,有条不紊地做到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党风,实现党风持久稳定地好转。
近几年,不少地方根据党章和《准则》,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各种端正党风的制度,并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端正党风责任制度。这里主要是指县以上各级领导的责任制。把抓党风的责任,落实到各级党委、党组集体领导中,落实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头上。领导班子成员不仅要在党风方面上起表率作用,而且要自觉地把抓党风作为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承担起来,抓好所属单位的党风。同时,要把这种责任制度落实到各系统、各个业务部门的领导干部头上,使他们能够负起纠正本行业、本系统歪风的责任,形成条块结合、分级归口、层层把关、责任到人到组织的抓党风网络,无论哪个方面、哪个地方,都有人各负其责。对于发生了严重的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问题,又长期无人纠正或查处不力的,则应追究所在党组织和主要领导干部的责任。这样,端正党风的工作才会从组织上落到实处。
组织生活对照检查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会时,端正党风应列为重要内容,联系党委内部和领导干部的实际情况,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针对性地制订改进措施,使党委成员成为端正党风的表率,形成纠正不正之风的坚强领导。
党风党纪考核、检查制度。各级党委、党组,特别是省、部一级党委、党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本级和下级的党风党纪工作进行考核、检查,肯定好的方面,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良倾向,及时进行指导。实行这种制度,也可以组织自查、互查,不要等出了问题或问题成了堆才去检查。考核检查时,不应搞大轰大嗡,而应强调讲求实效,解决问题。有的领导同志对本系统、本单位的情况底数不清,把经常的检查考核作为一种制度,就有助于改变那种一般号召、空泛议论、平时不抓、心中无数的现象,使抓党风的工作扎扎实实、有效地持续进行。
端正党风的这些制度,近些年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执行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这些经验在有些单位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有的不正之风刹而不止,或者刹了这一股,又冒出另一股;有的党风上的突出问题一个时期看似解决了,过一段却又显露出来。这其中原因有种种,而缺乏认真负责、切实有效的工作,满足于一般表态和号召,很少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地方,表面上建立了抓党风责任制度,实际上则是流于表面和形式。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在于提高领导干部的自觉性,加强对端正党风的经常指导。只要我们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对搞好执政党党风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并决心为此进行艰苦的努力,包括改进和加强端正党风的领导,落实并完善抓党风的有效制度,那么,党风的根本好转一定能够实现。


第5版()
专栏:经验交流

一步一把关 步步回头看
东邹村党支部整党坚持高标准、高质量
河北省文安县大围河乡东邹村党支部,整党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一步一把关,步步回头看,防止赶进度、走过场,保证了整党工作的健康发展。
这个村的整党工作在每一阶段结束后,党支部都组织党员对照整党文件和上级要求进行“回头看”,查一查是否抓住了主要问题,解决了问题没有,有没有走过场的地方。比如,学习阶段结束后,党支部不但查了参加学习的人数,而且重点检查了思想上究竟有哪些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得牢不牢,并针对具体情况加以解决。党员张增寿检查自己过去在扶贫助难、带领群众致富方面说得多,做得少,主动吸收四个困难户到自己办的小五金厂。党员宗德水与村委会副主任王炳功联合搞运输,有拖拉机、汽车各一辆,他们提出:村里用车、困难户用车、有急事用车一律不收费。不久前,他们两次义务出车,为集体办厂跑了四百多公里。
在对照检查阶段,有些党员积极清退多占、拖欠的集体财物,但搞完回头一看,发现有的党员检查问题说明不说暗,说小不说大,说集体的不说个人的。党支部引导大家检查自己是不是真正提高了认识,是不是真正揭摆出了主要问题。当即,又有四名党员退还了长期拖欠的公款,有的还主动交回了长期占用的公物。
坚持高标准,严把质量关,使东邹村的整党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七十七岁的老党员王芳和,主动提出同六名党员组成民事调解小组,负责民事纠纷的调处,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全村二十三名党员带领群众建起三个集体工厂,改变了这个村过去没有集体工副业的状况。最近,村党支部又组织党员用五天时间全面地搞了一次“回头看”,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了党员经常性教育和生活会制度、支部任期目标制、党员联户文明组等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整党成果。
(冀郑宣)


第5版()
专栏:一事一议

“躲起来”不如“站出来”
石岳生
“就说我不在!”某县一副县长听说有人来找他,又一次这样嘱咐秘书。这位副县长明明在,为何却要“躲起来”?
原来,这位副县长上任之后,他的亲朋、同乡、熟人常来登门,要他为某些事开“绿灯”,走“后门”。他知道此风不正,但又怕当面拒绝会得罪人,因而采取了“躲起来”的办法。
这位副县长的“躲”,说明他不愿意搞不正之风,但这毕竟是一种消极的办法。如果大家都害怕矛盾,回避矛盾,一“躲”了事,党风何日才会根本好转?再说,作为一个领导者,仅仅自己不搞不正之风还不够,还应该教育党员、干部不搞不正之风。而要教育党员、干部,首先要教育那些常来找自己走“后门”的人。对这些登上门来需要你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领导同志怎能“躲起来”,不见面、不说话呢?
其实,在不正之风面前,也很难“躲”。那些惯于走“后门”的人,不会因一次、两次见不到领导就善罢甘休。办公室有人找,路上有人跟,家里也会有人等,你想躲,总是被动的。
因此,“躲”不是好办法,“躲起来”不如“站出来”!


第5版()
专栏:言论摘编

言论摘编
“他是谁的人?”
一个青年干部被提拔重用,立即引起一片猜测:“他是谁的人?”打听的结果,此人既没有什么“关系”,也没有什么“背景”,不少人好生奇怪。这种猜测,折射出有些地方和单位在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上,确实存在任人唯亲的现象,值得警惕。
摘自山东《支部生活》
“清水衙门”也要清
有些同志爱用“清水衙门”来说明自己的单位无钱无物,无私利可图。其实,未必如此。比如,组织人事、宣传教育部门,一向被认为是“清水衙门”,但在选拔使用干部,在招生、分配工作等等问题上,难道不存在党风不正的问题?至于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作风上的官僚主义,就更普遍。把自己的单位视为“清水衙门”,实际上是推卸端正党风的责任。
摘自湖北《党员生活》


第5版()
专栏:新风赞

一封信引起的反响
去年6月,辽宁省抚顺市郊区青年女教师张平到本溪市水洞游玩,拍了许多像片。回来后,水洞、公园的像片都陆续邮来了,唯独在本溪火车站拍的没有邮来。凑巧,没几天杂志上刊登了介绍本溪市委书记丛正龙的文章。她读后心里不服气:尽说空话!于是,她和妹妹给丛正龙写了一封信,对在本溪遇到的不文明的现象提出批评。
丛正龙接到信后,当天就批示:“岂有此理,严肃查处,并借此进行管理教育。”事隔两天,他又给女教师复信:“谢谢您的诚挚批评。纠正不正之风,建成文明市,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必须从各行各业、每个人身上做起。我对此负有重要责任,应为夺取目标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查清了站前个体摄影部的问题,对已发生多起只收钱不寄照片的事给予罚款处理。丛正龙自己又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开会,要求举一反三,进行整顿,严肃纪律,打击歪风。很快,全市个体经商的风气有了明显转变。
今年二月,丛正龙托人捎信,请乡村女教师再到本溪市一游。张平姐妹俩高兴地给丛正龙写信说:“我们经历的这件事不大,但从您的举动中,我们看到了希望。”
(王辅捷)


第5版()
专栏:新风赞

纪检领导干部流动好处多
1985年5月,中共山西省雁北地区纪委对九名县纪委书记进行了邻县之间的流转调动。实践证明,这样做好处很多。
纪委书记到新地方后,一般不受“关系网”的干扰,对人没有远近、亲疏、厚薄之分,有利于秉公执法。一年来,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放手大胆地做出了显著成绩。
多数县纪委书记是在本县提拔的,个别县的领导要求他们不管对与不对都得服从,这就很难对同级党委及其成员实行监督。个别纪委书记有感恩戴德思想,也觉得不便监督。现在不存在这种“恩怨”关系,能大胆工作,认真履行职责,使纪委真正成为协助党委整顿党风的得力助手。
纪委书记异地任职,群众觉得他们与本地无什么瓜葛,有话敢说,有问题敢反映。纪委书记流转调动以后,全地区共查出十三起万元以上的大要案件,并得到及时处理。
纪检干部流动后,还可以把原来工作中的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带到新的地方,结合当地实际,不断发展完善。(靳燕)


第5版()
专栏:党的生活

元启,你放心地走吧!
江汉石油管理局仪表厂工人 成己珍
元启离开我们半年多了。人总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但元启却走得太早了!
我知道,他舍不得走呀!在医院,他给我讲过,全厂青年工人全部脱产培训一遍的计划还没有完全实现;同工会、团委一起办的“三美”舞会等活动还要继续搞下去……。他说,等病情好转以后,要把这些事情一一办妥。如今,桩桩心事还没有了却,他怎么舍得走呢?!
在我的记忆中,他总是来去匆匆,从没有悠闲、清静过。
1967年冬的一天上午,我下班时,发现与我们石首县绣林棉织厂一街之隔的熊家敲锣打鼓,鞭炮齐鸣。我凑过去一瞧,原来是镇上在给服役的“五好”战士熊元启家送喜报呢。我心里想,这小伙子一定是好样的。巧得很,没多久有人给我提亲,对方就是熊元启。对元启的情况,我略知一二。可是,我这个普通女工与他相配吗?我犹豫着,倒是母亲一眼相中了。
人们常说:初恋是甜蜜的,可我的初恋却是在惦念和焦虑中度过的。元启复员回家时,正赶上江汉油田轰轰烈烈的勘探大会战,他二话没说,扛起行装就走了。后来,他又被调到驻汉办事处担任生活管理员。临走,他给我留下一句话:元旦回家结婚。
结婚,意味着组成一个小家庭,开始新的生活。房屋的粉刷装饰、用品的购置挑选……,这一切都需要时间,需要人去办理!可是,他一去就是四个月,杳无音信。我焦虑、气愤,暗暗发誓:不结婚啦。
离结婚期还有四天,他回来了。在厂里找到我,他第一句话就是:“己珍,我回来了”。一看见他,我气不打一处来:“你回来干什么?”“回来结婚呀!”“一去四个月,连信也不写一封,还谈什么结婚。我是只猫子狗子,你想牵就牵呵!”一气之下,我下了逐客令。
“己珍,我向你道歉,请你原谅。”一向不善言谈的他,这回滔滔不绝地解释开了。看着他那消瘦的面孔,我沉默了。
确实,他太忙了。十万石油工人会战,后勤一摊子事全靠办事处筹备;来往司机、采购人员、会战人员近两百人的吃饭住宿担子,全压在他的肩上。刚组建的新食堂需要粉刷修饰,食堂制度要着手建立,食堂账目要日清月结;炊事员之间的矛盾需要调解;刚成立的驻汉办事处粮油、蔬菜供应渠道需要打通……。听罢这番解释,我第一次感到了工作在他心中的份量。
1970年元旦,我们结婚了,全部家当就是一口旧帆布箱子和两床被子。我到武汉后,元启只在单人床上加了一块铺板,又匆匆上班去了。
第二年,我们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不料,孩子出生十一天后,得了肺炎,医生要求马上住院。他请了半天假,把我和女儿送到武汉儿童医院,办好手续就走了。
孩子小,挂吊针必须要人抱着。看着邻床的几对年轻夫妇整天为自己的孩子忙这忙那,我忍不住对他说:“元启呵,你还是请几天假吧,这样我也有个替手呀!”他却对我说:“己珍,如果请假,又得要别人顶替我的工作,人手实在顾不过来。咱们还是克服克服,等芳芳出院后就会好的。”我没能说服他,倒被他说服了。
年复一年,元启工作一变再变,可他为党工作的劲头没变。除了正常上班以外,加班加点写材料是他的家常便饭。晚上,他怕孩子们吵他,就在办公室写,估计孩子们已经睡着了,他才把他的“办公室”移到家里。我常和他开玩笑:“我们这个家呀,就是你的餐馆加旅店。”他总是抱歉地笑笑:“这个家多亏你撑着!”他的话是那么少,可每句都是那么实在,那么贴心,我能再说什么呢?
当然,说还是说过,那是因为他太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了。有几次,我凌晨一觉醒来,发现他还趴在桌上写东西,望着他清瘦的身影,我又抱怨,又心疼:“你总这么没日没夜地干,身体会垮的。”我知道,我的劝说是徒劳的,只得冲好奶粉、打上鸡蛋……。然而,我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1984年3月的一个上午,我从班上回家取东西,打开门,见元启正慌乱地在水池旁洗着什么,我心里一阵纳闷:他可从来没提前下过班呀!我到水池边一看,池子里还有没有来得及冲净的血。我忙问是怎么回事,他说:“鼻子出了点血”。我怀疑地看了看他,说:“到医务室弄点药吧。”他例行公事地点了点头。
中午,我到凉台上晒东西,发现每个花盆里都有大片大片殷红的血块。“不对,这绝不是鼻血!”在我再三盘问下,他才道出真情:是吐的。我一把夺过他手中的钢笔和稿纸,二话没说,就把他拽到医务室。医生看他那蜡黄的脸色和大口大口的鲜血,不敢贸然用药,立即转沙洋医院,检查的结果是:气管扩张,全休三天。可是,当天晚上他又拿起了他的笔,他要备课,明天还要去讲课。
真不可想象,他那瘦弱的身体里,竟蕴藏着那么神奇而又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他曾说过:政工干部的岗位,是一个塑造别人又塑造自己的岗位。现在我才真正懂得:心中装着事业和理想的人,决不会向困难屈服。
打那次出血以后,老熊的身体日趋消瘦。1985年6月,他的病已经进入了恶性发展期。到武汉确诊回来,他主动向我说明病情:“肝上有点毛病,没关系,武汉有个医生专治这种病,过一段时间,我们去武汉看看就行了。”望着他迟缓的行动和回避我的眼光,我不相信他的话是真的,可我又多么希望他说的全是真话啊!
从武汉回来的当天晚上,他又扑在桌上誊写没有写完的稿子,由于到家看望他的同志不断劝说,他才没有象平常那样硬撑着写完。第二天,他早早起床,把那份没写完的稿子写完了;召集科里同志开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科务会,给同志们交待了工作,安排了任务;破例为家里换了一瓶液化气;给孩子们改了最后一次作文……。虽然他不愿告诉我真实病情,但我心里明白了:他得了重病,病得不轻!他是在做远行的准备呵!
看着他那只剩八十多斤的身体,我想哭,但我不能哭!一个患重病的人怎么能经受这般恸哭,我的泪只有默默地流、偷偷地流……
6月中旬,我们来到武汉就诊。一天早晨,他漱洗完毕,郑重地坐在我的身旁,深沉地说道:“你和我结婚这么多年,我也没为你买过什么东西。现在,我只希望能陪你去买一双称心如意的皮鞋,你穿上让我亲眼看看。”看着他那弱不禁风的身子,我想拒绝,但又怎么忍心拒绝哟。
从汉阳库到地下商场这段路程,对于一个正常人是算不了什么的,可是,一个身患癌症的病人,每行一步,要忍受多么巨大的痛苦!我搀扶着他,走一走歇一歇,歇一歇又走一走,到了地下商场,他实在走不动了,就在门口蹲着。
我到鞋柜一看,尽管没有合意的,还是含泪买了一双。我知道,这是他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看着我手里的鞋,老熊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令人心碎的笑容。
7月 13日,老熊的病情急剧恶化,不得不返回油田,住进了第一职工医院。
这时,吞噬生命的癌细胞以惊人的速度扩散着,每时每刻,他都要忍受巨大的疼痛。牙床咬肿了,嘴唇咬破了,枕巾常常被汗水沁湿,我对他说:“元启,你痛你就喊吧,喊出来也许会好受些!”“不。喊不但不能减轻痛苦,相反会影响别人休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还想着同志,想着别人!
他的心里装着工作,装着同志,唯独没有他自己。在我的印象中,他从未认真替自己打算过什么。工作十五年,没有一件象样的衣服,去年我硬逼着他,才买了件呢子春装。我本打算,一定给他买件象样的呢子大衣。没想到,他已经永远不需要了。
元启,你放心地走吧。剩下的路,我知道该怎么走;余下的事,我知道该怎么做!我们的三个孩子开始懂事了,他们知道,爸爸没有走完的路,就是他们该走的路!
(本文作者是熊元启同志的妻子)


第5版()
专栏:

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八十二岁的老人陶玉仙,是瑶族第一代女党员。近几年来,她坚持参加党课学习和各种党的会议,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大搞多种经营。这是她(左)在大瑶山上种植灵香草。 本报记者 张雅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