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群众文化

闽中诗坛有雅音
——记福州“三山诗社”
本报记者 毕胜
悠悠华夏,泱泱诗国,源远流长。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代乐府到李杜华章,彪炳千古。今天诗社、诗会如雨后春笋,竞相生长。人说,诗是青春和激情的竞赛,但我在福州参加了一次诗会后感到,诗不仅是青年人的专利,那些鬓发霜白的老人,对于诗的热情不亚于青春少年。
福州鼓楼区的“三山诗社”是离退休老人组成的民间诗歌团体。1984年12月,六十多位年高体弱的老人,在区文化馆组织下,成立了“三山诗社”。福州俗称“三山”,钟山灵秀、文人荟萃,素有诗的传统。由明代以来文人学者兴起的做“诗钟”(一种计时做诗的民间文字游戏)活动,在这里较盛行。鼓楼区所在地,文化单位密集,不少老同志就职于文史部门,有大学教授、党校文史研究人员、编辑、画家等。平时,一些“诗友”聚会,酬唱赠诗,以文会友,乐此不疲。退休后,他们自发地组织诗会吟诗作赋。区文化馆腾出房子,专人管理,成立诗社。这不仅使赋闲的老人们“有所事事”,更重要的是他们爱好诗歌的感情得到了寄托。
诗社每星期天举行活动,社员们带上干粮食品和“作业”,先是品评事先布置完成的“命题诗”(即所谓“宿构”),然后大家即兴作诗。三山诗社的作品全是旧体诗,讲究格律,写诗后又吟唱。一位七十六岁高龄的诗友对我说,写诗唱诗,是福州民间诗人的传统。大家聚会命题作诗,一人写出一首好诗,众人争相吟诵,切磋推敲,兴味盎然。诗社的活动吸引不少听众,那些耄耋之年的老人,不辞辛劳,乐而忘返。
今年5月,是闽籍学人邓拓辞世二十周年。三山诗社假邓拓故居举行了一次“怀念邓拓”的诗会。笔者和邓拓学术思想讨论会的同志有幸躬逢盛会,桑梓情谊、诗人兴会,令人难忘。
会场布置得庄重,诗友们以怀念邓拓为题书写的诗幅挂满墙壁。李志民、廖沫沙、袁鹰、常书鸿等同志也寄来诗。几十位老诗人端坐一排,望去几乎是一片花白鬓须。九十二岁的女画家、诗人刘蘅由人搀扶着献上了《悼革命诗人邓拓》的诗。诗会开始,邓拓夫人丁一岚简单介绍了邓拓的诗作和故家,对几十位高龄的诗友们的深情表示感谢。然后是来宾们献诗,胡绩伟同志朗诵了怀念邓拓的诗作《长相思》。诗会高潮是三山诗友们以“怀拓”二字唱“折枝吟”。“怀沙忧远追屈贾,拓业兴邦恸邓吴”,邓拓在晋察冀时的老战友陶军的诗作,被两位诗友唱得如诉如泣,似在招故人之英灵,又似在抒发诗人的一瓣心香。诗会进行中,天正飘着蒙蒙细雨,更令听者和诵者感怀深重。
三山诗社每逢国庆、五一或重大纪念活动,诸如纪念历史名人等都举行这样纪念性的“大唱”,并征集诗作,在诗社办的内部刊物《三山吟讯》上刊载。诗友们的作品通过自办的刊物同全国一百多家诗社进行交流。现在社员已发展到香港和海外,不少闽籍的旅外华人赠诗或捐款支持诗社活动。
人们的审美趣味各个有别,艺术的爱好有不同的层次,在当今各种审美思潮,不同艺术形式竞相发展,而三山诗友们热恋着传统的古典文化,情趣之雅、兴味之浓,表明群众爱好的文艺形式是有生命力的。诗的群众性十分广泛,在喧闹的诗苑中,三山诗社犹如一枝独秀,绽开闽中诗坛。(附图片)
三山诗社举行怀念邓拓诗会 邓壮摄


第8版()
专栏:

心中有人
王朝闻
3月下旬在成都参观书展。对我最有吸引力的,是新成立的四川美术出版社的展品。高挂着的年画九大元帅的骑马象,据社长王伟同志介绍,从1983年起,这些作品先后印刷过十九次,累计印数六千五百多万幅。这就是说,它开创了新年画最高纪录。这一庞大数字足够表明,它的出版体现了广大群众对于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功臣的热爱与怀念。出版社不满足于数量而忽视更重要的质量,去年,每一幅画让原作者重画,争取在艺术上逐步提高。
此社编辑方针之一,是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展品里有许多四川和其他省市画家的画册,一些已故名家的书法作品选集,四川和别省民族民间美术作品选集,画家论画等理论著作选集,已经和正在出版的有《漫画家作品选》等专题性丛书。他们实行在经济上薄利多销的方针,尤其着眼于社会效益。为了社会主义文化积累和传播,明知要赔钱,也出版质量较高的各种丛书。结果,已出版的丛书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赞扬。这不禁使我想起某些出版和发行单位,单纯为了赚钱,不惜败坏读者的审美趣味。四川美术出版社没有随波逐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着力于普及读物的质量,结果,不只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在经济上作到了以丰补欠,获得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更加使我觉得,不迎合低级趣味,努力适应读者发展着的健康的阅读兴趣,这是有胆有识的正确方针。
最近出版的《中国版画家新作选》,在组稿方面有显著特点。作者大多数是我感到姓名生疏的中青年,他们以其来自各自不同的艺术实践的独特探索,使作品的立意、取材、构图、用色等方面都各具特色。据说这部上下两册的画集,是三年来经过反复研究才编成的。正如连环画《李白和杜甫》的编选,编者首先着眼于艺术水平高低。重视和发现了许多新人新作,而不盲目崇拜名家名作,这是值得提倡的编辑思想。这样的选集不只会鼓舞已有特定成就的新作者,而且还将促使大批新作者的不断涌现。
如果说编辑是一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这种工作的开拓性和创造性显然不止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个出版社受到作者的支持,读者的爱护,党和政府的表彰与奖励,应当说是当之无愧的。


第8版()
专栏:

一幅隽永的风情画
赵沨
在今年北京合唱节演出中,我们看到了云南艺术学院合唱团演出的合唱组曲《云南风情》。
田丰作曲的《云南风情》,运用了居住在云南的白族、傣族、纳西族、景颇族和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歌素材,适当地引用了现代音乐的技法,较好地发挥了抒情合唱独具的魅力。
这一首抒情合唱佳作,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鲜明而动人的民族特点,作者用很简单但很有特性的音调刻画出他要表达的主题。并且把这些极富于民族音乐特点的素材适度地、有所选择地引用一些现代技法,并把这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所以,早些时曾有争议的“引用现代技法”问题,这一作品作出了有力的答案。问题绝不是不能或不应引用“现代技法”,关键在于引用是否适当和是否适度。
一首好作品还需要演唱者的二度创造,云南艺术学院音乐系合唱队的动人演出,初看之下,可能由于他们之中有着十种以上的兄弟民族成员,因而出色地演出了这一优秀作品,实际上,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合唱队和乐队的成员在艺术学院的教师们的指导下,对本地区兄弟民族的音乐进行了刻苦的学习,从而才能把作品的内容深刻地而又深情地完满地表现出来,达到了作品风格和演唱风格和谐的一致。


第8版()
专栏:

令人耳目一新的民乐
毛继增
最近,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民族歌舞团进京演出,其中民族乐队的表演,令人耳目一新,显示了蒙古族独有乐器的特色。
为了建立这个乐队,赤峰市民族歌舞团的同志们在中央民族学院文艺研究所研究人员的帮助下,查阅了大量文献史料,广泛深入民间调查,参照旧喀喇沁王府的乐器和元代壁画图象,恢复研制了失传多年的火不思、诺门图火不思、西纳干胡尔、瓦尔喀毕力尔、喀喇沁横胡笳、茂登朝尔、竖胡笳、乌苏图朝毛等九种二十八件蒙古族乐器。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现在这些乐器已基本上达到了既保持传统形制、音色和演奏技法的要求,同时又有改进,或音域有所扩大,或音色更为甜美,或更宜乐队合奏。由这些改良和复制的乐器为主组成的这支新型民族乐队,保持了蒙古族传统乐队的风貌,高音、中音、低音齐备,吹管、拉弦、弹拨、打击乐器俱全,演奏的乐声,民族特色浓郁,饱含着草原的清新气息,散发着奶茶的醇香。
我们高兴地看到,乐队成员之间配合默契,在音量对比、音色协调、声音层次等方面都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演奏的乐曲既有古曲和民间音乐的改编,又有新的创作。赤峰雅乐《庆寿》,古朴典雅,艺术地再现了古代人民的世风习俗;《挤奶员舞曲》欢快热烈,闪烁着新的时代光芒。


第8版()
专栏:剧评

深沉·激烈·粗犷
——沈阳话剧团《榆树下的恋情》观后
汪义群
沈阳话剧团在京公演了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名作《榆树下的欲望》(演出时改名《榆树下的恋情》)。全剧终了,当悲剧主人公伊本和爱碧无限留恋地最后望了一眼那曾经给予过他们希望、痛苦和不幸的田庄,在警察的押送下徐徐向大门走去时,观众席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榆树下的欲望》是奥尼尔早期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剧本讲的是十九世纪中叶发生在美国新英格兰一个田庄上的故事。它通过老凯勃特一家围绕着田庄这份遗产的勾心斗角,深刻地揭示了在金钱统治的社会里,真正的人类感情是不为所容的。在精神追求和物质占有的搏斗中,人类美好的东西终于走向毁灭。整个作品悲剧气氛很浓,有着希腊悲剧那种崇高感与悲壮感。
原先听说剧名被改成《榆树下的恋情》,着实有点担心,恐怕这一出充满激情与力度的悲剧被演成一出情节剧或缠绵的言情戏。如果那样,原作的精神将丧失殆尽。同时,我觉得原剧中“欲望”一词有着多层涵义,既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欲,又包含着榆树底下这一家人对田庄的占有欲,两种欲望强烈地交织在一起。倘若仅仅着眼于“恋情”一面,则会大大影响主题的深刻性。看完演出,觉得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导演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精神,尽管剧名改了,作品的风貌依旧。
这次演出的阵容很强。在银幕上已为广大电影观众熟悉和喜爱的吕晓禾,回到舞台后更是如鱼得水。他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冷酷、强悍而固执的老凯勃特的形象。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观众多次为他的精彩表演而喝采,这在话剧舞台上确是少有的现象。扮演伊本的苏金榜同志,是位很有潜力的演员,他的表演充满激情却又不失分寸,在表现人物狂热情绪的同时,能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他的复杂感情,这是十分难得的。饰演爱碧的朱静兰同志表演素质很好,能从容自如地表现出人物情绪的大起大落,给人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只是在力度上还稍嫌不足。爱碧是一个妩媚而强悍、热烈而狡黠的人物,是个既有心计,又充满激情的女人,为了感情,她可以不顾一切。西方评论家常常将她与希腊悲剧中的人物相比,说她既有菲德尔的细腻,又有美狄亚的狂暴,可见这个角色的表演难度之高。
该剧的舞美设计马文海刚从美国留学归来,却并没有给这个剧的设计带来任何花花哨哨的东西。可以看得出来,目前的这个景基本上是按照奥尼尔本人在1924年为该剧首演所绘的草图设计的,只是在个别地方作了一些合理的改动,它和剧本的写实风格十分一致。我想,也许正是导演、演员和舞台美术者的这种和谐一致的努力,给予演出一种统一而完美的风格。(附图片)
伊本和爱碧的“恋情”被揭穿,老凯勃特咆哮如雷。
景凤龙摄


第8版()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深圳特区一九八六年少年儿童艺术节最近,深圳举行少年儿童艺术节,深圳市有关系统及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少年儿童小提琴、钢琴国际和国内比赛获奖者、广东省话剧院儿童剧团、广州市少儿业余艺术团等单位演出了七台节目。“深圳特区少儿书画展览”同期展出,二百八十件充满儿童情趣的作品受到好评。 (亦文)
△自贡市杂技团在北京为儿童义演 为响应茅以升等二十位名家,发起画家、作家、艺术家、科学家“为祖国花朵浇上一滴水”开展义稿、义画、义演的倡议,四川省自贡市杂技团最近在京为中国儿童与少年基金会做筹金义演。他们还为西城、海淀区数所小学进行了义演。 (周桓)
△《寸光阴画展》在京举行 为增强美协驻会人员的艺术实践,美协北京分会等二十六个省(区)市美协分会联合举办《寸光阴画展》,于六月五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该展览还要巡回展出。 (振国)
△内蒙古的“版画之乡”哲里木盟于六月十一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科尔沁之花儿童版画展”,展出哲盟师范附小学生的一批新作。
 (克)
△黄沛书画展在北京举行 四川省中年画家黄沛个人书画展于六月七日起在北京宝古斋举行。 (王秋和)
△中青年九人书法展在京举行最近,北京举办了韩绍玉、张有清、丁知度、张书范、刘文华、吕品、吴经缘,薛夫彬、孙宝磷等九位书法家的作品展览。笔法各有独到处。
(卢万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