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5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建议

抓科技重点 促农业腾飞
——对“七五”期间农业科技发展的几点建议
信乃诠
近几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很快,传统的农业生产正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化。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农业科技工作面临的任务,是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开创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科技工作的道路。在“七五”期间,我认为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要从战略上考虑以下几个重点:
(一)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促进成果商品化。“六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据不完全统计,1979至1984年间全国共取得部级以上科技成果一千多项。这些成果不仅有较高的科技水平,而且在农业生产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宜结合本地区生产实际,选择一批技术成果商品化周期短、与现有技术水平相适应、见效又快的科技成果,通过技术开发和示范推广,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
农业科研单位还可结合商品基地建设和为振兴农村经济的“星火计划”的实施,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加快其商品化的步伐。科研、教学、推广部门应通力协作,分层次、多渠道地把科技成果送到农村,送到乡镇企业,为推进农村第二步改革作出新贡献。
(二)紧密围绕农业生产关键性科技问题联合攻关。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商品生产的需要,“七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要对一批农业生产中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关键性课题,例如农作物、畜禽、水产新品种选育技术,农作物主要虫、草、鼠害和畜禽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农畜产品的贮藏、保鲜、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以及三江平原、黄土高原、黄淮海地区、北方旱地农业增产技术体系和南方红黄壤综合治理等,组织起来联合攻关,为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和实现农业翻番服务。
这类研究课题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建议运用系统科学原理,搞好课题分解,明确目标、内容和进度要求,以及所采取的技术路线,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择优确定承担单位,把任务组织落实好。
(三)有选择地发展新兴技术,不断形成新的产业。当今世界蓬勃发展的新兴技术领域,正在对生产、生活以至社会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大力发展新兴技术已成为发达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特别是现代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渗透,使农业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七五”期间,要把有选择地发展新兴技术领域作为战略重点,优先发展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工程,以便在农业方面开拓新兴产业。在微电子和信息技术方面,要在全国经济信息系统的统筹规划下,建立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资料数据库、农作物及畜禽种质资源数据库和全国农业图书情报系统,加强农业应用和基础软件的研究。在生物技术方面,要积极开展细胞工程、基因工程、染色体工程和酶工程技术研究,大力开拓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和疫苗生产等新的产业。还要加强同位素和核技术、遥感技术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当代新兴技术领域发展极为迅速,我们必须在较高的起点上结合国内科技攻关,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发展这些新兴技术,难度大,而且还要担一定的风险,因此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不能一哄而上。
(四)加强基础工作和理论研究,为后十年的经济振兴作准备。当代农业科学的基础研究依赖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新兴技术的运用,同时又是整个农业科学的前沿。积极开展农业科学的基础工作和理论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七五”期间,要组织好农作物和饲料牧草种质资源的入库、评价鉴定和重点农作物品种资源的考察。要加强遗传育种、生理生化、生态系统的研究。对农业科学有深远影响的基础理论,如遗传工程、光合作用、生物固氮、抗性机理等,也需要积极作出安排。即使有些基础工作和理论研究,对它的实际应用暂时还难以预见,有条件的也要安排适当的力量去探索。基础工作和理论研究抓好了,能推动整个农业科学的发展,带动重大的技术革新乃至技术革命。
发展我国农业科学的基础研究,建议特别注意建立一支精干的队伍。在继续发挥老科学家作用的同时,下功夫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人才,充实并加强基础研究工作。
(五)开展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为领导部门的决策服务。农业宏观发展战略研究,是未来学、决策学和管理学的重大课题,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重要领域。“七五”期间,建议要结合农村第二步改革的主要任务,特别对农业全局性和地区性开发、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对农业技术改造以及农业科学技术与生产、经济发展的关系等,开展系统研究,作出评价,为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方面的工作,国家要安排,地方也要安排。统一规划,合理组织力量,把农业宏观综合研究有效地开展起来。


第5版()
专栏:

我国的膳食营养状况简析
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副所长 葛可佑
膳食是人们每天摄取的食物的总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和不同地区的人群受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膳食构成差别很大。
热能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及劳动的动力。热能摄入不足时会有饥饿感,造成活动减少和劳动能力下降;而摄入过多又会使身体肥胖,引起糖尿病、胆石症等疾病。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79年到1981年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热能二千六百二十四千卡。发展中国家平均为二千三百五十千卡。我国1982年抽样调查结果,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热能二千四百八十五千卡,略高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供给量标准。我国人民热能摄入达到这个标准,是吃饱了的标志。
膳食中的热能是由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产生的。膳食中这三种营养素供给的热能应有一定的比例。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理想比例是:脂肪供给热能30%,蛋白质供给12%,碳水化合物供给58%。发达国家脂肪摄入量过高,如英国,脂肪热能占总热能的40%,美国和澳大利亚占42%,挪威占43%。脂肪摄入量高自然使热能摄入增高,而其中往往是动物性脂肪比例过高。这对肥胖病、心血管病、某些肿瘤和某些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都有影响。所以西方营养界大声疾呼应当减少膳食脂肪,增加碳水化合物,提倡多吃些谷类、薯类食物。我国城乡平均膳食脂肪供给的热能占总量的18%,农村只达到14%。当前农村居民对脂肪的摄入量还偏低,适当提高是必要的。但在城市和厂矿中则应适当控制,不可任其发展。1982年全国重工业工人平均每人每天摄入脂肪达一百零五克,供给热能占总量的28%,轻工业工人的脂肪热能占27%,机关干部的脂肪热能占28%,大学生的脂肪热能占27%。有的省份城市居民膳食脂肪供给的热能已超过了总量的30%。达到这个比例的人一般不应再增加脂肪、特别是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否则有可能重复发达国家出现的弊病。
我国人民以谷类为主食。每一百克大米含蛋白质七八克,每一百克面粉含蛋白质十克左右,所以膳食的蛋白质摄入量比较有保证。1982年全国平均每人每天摄入蛋白质六十六点八克,接近全世界的平均值六十八点五克的水平,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高出近十克。蛋白质数量不少,但质量比较差,动物蛋白和豆类蛋白仅仅各占总量的11%左右,而其余的78%都来自谷类和其它植物性食物。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平均动物蛋白质占膳食蛋白质的21%,我们离这个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应当设法增加动物性食品,进一步改进人们的膳食质量。
矿物质是膳食中供给的一大类营养素,其中钙和铁最为重要。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成分,但它的吸收受维生素D的制约和其它营养素的影响。植物性食物含植酸和草酸较多,对钙的吸收也产生严重干扰。钙摄入不足与小儿佝偻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我国平均每人每天膳食中供钙五百四十毫克,数量不算太少,但因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所以吸收率较低。奶类是钙的理想来源,每斤鲜牛奶含钙可达六百毫克,每斤全奶粉可达五千多毫克。应大力发展奶制品生产,以提供更多的钙质。
人对食物中的铁吸收率不高,对植物性食物铁的吸收率一般都在10%以下,有的只有1%。人对瘦肉和动物内脏所含的铁吸收率较高,可达20%以上。铁是血液内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缺乏时就会产生贫血症。从调查的结果看,我国人民铁的摄入量不少,但缺铁性贫血却很广泛,这同我们膳食中的铁吸收率特别低有关。
维生素是另一类营养素。它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是不可缺少的。但它们在膳食中占的比例很少。我国膳食中含硫胺素、尼克酸和丙种维生素比较充足。除了特殊地区可能有某些缺乏外,一般不成问题。
甲种维生素又名祝黄醇,来自动物性食物。但植物中含有的胡萝卜素可在人体内转化成祝黄醇,能补偿动物性食品少的缺陷。胡萝卜素在深色蔬菜和红心甘薯中含量较高。我国吃蔬菜较多,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的胡萝卜素可转化为祝黄醇五百八十微克,基本不缺。
核黄素是一种比较容易缺乏的维生素。口角炎、舌炎等是核黄素缺乏的表现。动物食品,如内脏、瘦肉和蛋类含核黄素丰富,豆类和深色蔬菜中含量也比较高,而谷类食物中很少。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对核黄素的摄入量平均每人每天为零点七九毫克,和我国人民的平均摄入值相近。发达国家人民平均每天摄入核黄素一点六九毫克。我国在近期内不可能增加大量动物性食品的情况下,增加豆类和尽可能多种植一些绿叶菜,则是提高核黄素摄入量的现实办法。
粗纤维不是营养素,但它能促进肠道的蠕动,利于排便。膳食中含粗纤维的多少和结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发达国家由于食物加工过于精细,不得不加工糠麸供食用,以增加膳食中的粗纤维。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也逐渐精细,希望食品加工部门加工食品时尽量保留粗纤维。


第5版()
专栏:科学知识

植物油与胆固醇
章钰
人们一日三餐都要吃油,食油内有大量的脂肪。脂肪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提供热能和构成人体的脂肪组织,某些不饱和脂肪酸是维持人体正常发育和健康所必需的。但脂肪在人体内积聚过多,就会使身体肥胖。同时,油脂类食物都含有一定数量的饱和脂肪酸,能转化成胆固醇。体内吸收或蓄积胆固醇过多,对壮年和老年人来说,会促使血管硬化和引起心脏等器官的疾病。
食物中减少饱和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分量,会减少动脉中胆固醇的积累。因为不饱和脂肪酸可加速胆固醇分解,使它成为胆酸,进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据测定,椰子油、奶油、牛油、羊油、猪油中含饱和脂肪酸较高。而含不饱和脂肪酸较高的植物油,是动脉硬化患者和老年人的良好食用油。
我国人民食用的植物油主要有菜籽油、棉籽油、花生油、豆油、芝麻油等。菜籽油含饱和脂肪酸最少,只有6%,不饱和脂肪酸占90%以上,但菜籽油中含有少量芥子甙,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影响。棉籽油和花生油含饱和脂肪酸在20%以上,对降低胆固醇不十分理想。芝麻油和豆油含饱和脂肪酸14%左右、不饱和脂肪酸80%以上,而且易于消化吸收,食用后具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作用,是很受欢迎的优质油。葵花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占90%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亚油酸,营养价值很高,易为人体吸收利用,经常食用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降低胆固醇作用最好、具有一定疗效的植物油,要数米糠油和玉米胚芽油。米糠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80%,此外还含维生素B1、B2、E及磷脂、甾醇等,不仅营养丰富,人体对它的消化吸收率也较高,一般可达92%—94%。长期食用米糠油,可降低胆固醇18%。如果混合食用一半米糠油、一半豆油,效果更好。玉米胚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占85%以上,人体吸收率可达97%以上。研究表明:食用玉米胚芽油可降低人体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对冠心病、动脉硬化症有特殊疗效。据日本科学家研究,长期食用各种植物油,降低人体血液中胆固醇浓度的结果是:米糠油降低18%;红花籽油降低17%;玉米胚芽油降低16%;葵花籽油降低13%。
一般植物油中还含有一种植物固醇,有抑制人体吸收胆固醇的作用。多吃植物油,不仅可以得到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还可阻止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芦笋的药用效能
蔡一星
“科学园地”第一百二十九期刊登了《世界十大名菜之一——治癌的芦笋》一文后,收到大量读者来信。四川省巴中县芦笋研究学会理事长蔡一星同志的文章,可提供有关信息。——编 者
芦笋在植物分类上属百合科天门冬属,是一种雌雄异株多年生植物。在寒温带生长的冬季有休眠期,每年秋末地上部分枯萎,地下茎及根群处于休眠状态;春暖后继续生长,抽出嫩茎(即芦笋);在亚热带生长的冬季则无休眠期。
芦笋的商品种类,分培土(软化栽培)与不培土两类。培土得到的嫩茎,即白芦笋,销欧洲各国和日本;而美洲和大洋洲人们喜欢的是不培土的绿芦笋。白芦笋可生吃,营养成分比芦笋罐头要高。在日本,鲜芦笋每公斤价高达八美元。绿芦笋不能生吃,且储存四十小时后就纤维化了。
芦笋营养丰富,味道芳香。它的化学成分,根据品种、产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维生素类及含氮物质的含量均较普通蔬菜高,是高级营养蔬菜,被人们誉为“蔬菜之王”。
芦笋的药用效能,是因为含有0.71%—0.96%的非蛋白含氮物质,其中主要是天冬酰胺。现代医学证明,天冬酰胺对人体有许多特殊的生理作用,能利小便,对心症、水肿、肾炎、痛风、尿砂等都有一定效果,此外还有镇静作用。
天冬酰胺及其盐类,可增进人的体力,使人消除疲劳,其药用效能可治全身倦怠、食欲不振、蛋白代谢障碍、肝机能障碍(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肝汁分泌不全)、宿醉、尼古丁中毒、心脏疾病(心脏衰弱、气喘、心悸、浮肿、压迫感)、动脉硬化、神经痛、神经炎、妊娠中毒、高氨血症、低钾病、腺性体质、湿疹、皮炎、眼睛疲劳、听力衰减,以及结核性诸疾病。芦笋中还含有对治疗血压亢进症(高血压、脑溢血等)有效的芦亭、甘露聚糖、胆碱以及精氨酸等。其中有抗癌作用的就是天冬酰胺酶。芦笋已被世界公认可以治疗白血症。
芦笋并非舶来品,它的药用效能,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二千多年前就有文字记载。我国东北、华北、四川至今仍有野生芦笋生长。东北的群众将野生芦笋称为“药鸡豆子”。北京郊区农民将野生芦笋称“蚂蚁杆”、“狼尾巴根”。清代末叶芦笋栽培品种输入我国,因芦笋形似龙须,华北一带称其为“龙须菜”。
我国古代将天门冬属的植物一百五十多种统称为“天门冬”,或别称“满冬”、“颠勒”、“颠棘”、“天棘”、“蔷蘼”等。春秋时代的《神农本草经》将天门冬列为“上品之上”,并作了如下记述:“天门冬,味苦,平。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一名颠勒。”宋代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对天门冬不仅有很多详细的文字记载,还有插图多幅。
我国引进美国的芦笋栽培品种,1973年在浙江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驯化成功,由杭州罐头食品厂在海宁、萧山等县市进行大面积栽培。四川是1974年从日本引进美国芦笋种子,由巴中罐头食品厂驯化成功,到1985年芦笋罐头出口量就占四川省出口总量的80%,占全国的10%。
巴中地区在芦笋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巴中县芦笋亩产五百公斤以上的达五百一十二户,全县不少贫困户因种芦笋脱贫。现在,全县已有五百多名芦笋科技工作者、技术员、种笋能手,并组织了“芦笋研究学会”。在罐头厂的支持下,把研究芦笋的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发展了芦笋栽培理论,《芦笋高产的十二字诀》就是他们的研究成果。1985年,四川省科委将巴中县的芦笋列为四川省大巴山区重点经济开发研究项目之一。这儿还将生产一种能对多种疾病有预防抑制作用的“芦笋保健粉”,预计今年能投放市场。


第5版()
专栏:科技新成果

冷施工沥青路面问世
一种能显著改善施工条件、大大降低劳动强度、并可减少生产消耗、提高道路质量的新型道路材料——阳离子乳化沥青,已由齐鲁石化公司与江苏省镇江公路管理站研制成功,并已用它筑路十四万平方米。
这种乳化沥青稠度低,渗透力强,易于均匀分布,与石料表面接合力强,可用于多种路面结构,修筑同样道路比热沥青施工减少用量20%左右,工效平均提高40%。经一至三年行车考核,路面平整坚实,无推移等易发生的道路病害。
用热沥青施工需沿途生火,反复加温、保温、倒运,沥青损耗大,老化严重,周围农田大面积受害,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改用乳化沥青,仅在工厂一次加热,由汽车运到作业地点,平均每吨沥青可节煤一百公斤左右。过去用热沥青筑路,在低温、多雨季节不能施工。用乳化沥青可在五摄氏度条件下施工,雨后也可及时作业,既可免除筑路工人火烤日晒之苦,又可使每年施工期增加二十至三十天。
(李明)


第5版()
专栏:科技新成果

钾肥能提高棉花品质
河南省南阳县棉花办公室为了防治棉花红叶茎枯病,并验证钾肥对棉花增产和提高品质的效果。1984年试验示范施用钾肥一万九千亩。结果表明:施用钾肥棉田比对照棉田的叶功能期延长二十至二十五天;发病株率降低21%以上;增产7.4%—36.5%;绒长增长一毫米左右,细度增加30—180米/克,强力增加0.01—0.28克。这说明棉田施用钾肥,不仅对防治棉花红叶茎枯病和增产有明显效果,而且有助于纤维品质的提高。
(河南省农学会 时瑢)


第5版()
专栏:科技新成果

高压水射流可割石断钢
长沙矿山研究院研制的高压水发生器能把水压提高到四千二百个大气压,水从零点几毫米的喷嘴中射出,速度达每秒九百米(接近音速的三倍)。这种高压水可切割大理石等多种材料,若加上磨料,可切割铝、铜、不锈钢等,还能用于车、船的除锈及管道的水垢清洗等,可提高工效几倍至几十倍。
(摘自包钢《经济技术信息》)


第5版()
专栏:

上海延安制药厂女工程师徐美香(右),1960年从印尼回国后,把青春和智慧献给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近几年来,她先后试制成“维儿灵”、“铁维隆”、“赖氨酸——B12合剂”等儿童用药,其中“维儿灵”荣获国家优秀新产品奖。
新华社记者 张耀智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