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6-05-04

1986-05-04新闻联播 文字版

未来的世界

第7版()<br/>专栏:<br/><br/> 未来的世界<br/> 边文<br/> 美国的未来学权威性杂志《未来学家》不久前刊出了一系列文章,从社会生活各个角度展望未来世界的发展前景。当然,他们是资产阶级学者,在分析未来问题,尤其是社会学方面的问题时,往往带有资产阶级社会意识。但是,在自然科学领域,特别是在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方面,他们的看法有助于开阔人们的思路与视野,对人们制订未来远景规划不无参考价值,所以颇受大家欢迎。<br/> 美国未来学家重视当今的新技术革命,并据此来研究未来世界发展与变化的可能。他们认为,在进入现代生活的新技术中,电子计算机和其他信息处理系统首先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现在超级电子计算机正在加紧研制中。到二十一世纪,一台超级电子计算机的能力可能相当于一万六千人的脑力,它可能有助于解决目前人类无法解决的某些重大问题。而且,许多人将使用一种具有专家功能的电子计算机专家系统,它能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自己作出判断。现在已有一种电子计算机软件能在一小时内提供大约三千五百次下意识的建议,而未来的超级电脑作用将更广泛。未来的机器人将在工厂中取代大量人力,并开始进入商店、餐馆和家庭,成为人们的得力助手。未来的机器人将不一定象真人,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如能飞行的飞行机器人、用于仓库等地的大楼式机器人。它们能在众多的领域里替代人们劳动。今后十年内,美国产业界将部署大约二十五万台机器人,其中六万台将具有视觉功能。由于超级电脑和机器人的广泛使用,人们将大大减少劳动量。据估计,那时大多数美国人每周只工作三十二小时,而且不需上班。其余的时间用来休息、娱乐和学习,到时,由电脑控制授课的学校可能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开课。<br/> 太阳能与核能的广泛利用,将取代化石燃料。<br/> 地球上各种资源将得到开发与利用,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自然资源不会出现短缺。广阔的沙漠地区可能利用凝雾获得用水。<br/> 高速进步的通信技术将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以及人际关系都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将发现,收听收看大学讲课和公共听证会,以及与不同地区同事们交谈、与千里以外的人们一起工作,都是容易做到的事情了。因为,到那时,安装在你屋顶上的天线不仅每天接收大量所需资料与信息,而且能同远距离的人们通话并一起工作。到2000年之后,人们通过“圆盘”屋顶天线,可以直接收看卫星播出的电视节目。全球性的通信设施,一下子把人们的距离缩短了。<br/> 美国的未来学家预测,人们的生活环境与条件也将不同于现在,未来更多的人可能生活在地下。舒适的地下办公室、住宅、学校、旅馆与商店将相继出现,因为地层能起隔热、隔音的作用,所以人们在地下居住与工作既安静又节能,而且更安全。人们的住房将由工厂直接制造,采用电子控温、控门。未来人们的最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仍然是汽车,到2000年时世界的汽车数量将比现在增加25%。还将出现电子公路,完全由电脑控制车行速度,安全可靠。人们的食品结构也将发生很大变化。由于采用热成形和超声波缝纫技术,许多衣服可在短时间内订做出来。将广泛采取电视摄像机扫描方法,不用量裁,计算机立刻可提供做衣人的衣服形状、式样、颜色和缝制数据,做出的衣服合身美观。<br/> 到了二十一世纪,人们在开发宇宙空间与海洋方面将获得巨大成功。海洋将提供人们用之不尽的资源,宇宙空间将成为人们新的工作与生活的领域。空间旅行业可能得到迅速发展。人们在太空站上度假或在月球上度密月,都将是平常的事。<br/> 未来的医学发展更为可观。由于在前沿科学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医生能迅速治好众多的疾病。由于医学、环境、食物的改进,癌症和循环系统的疾病发病率将显著减少。未来的药品主要用于预防和治本,而不是治表。人类器官移植将日趋普遍。这一切将促使人的生命大大延长,更多的人将超过正常寿命,无疾而终。活到九十岁、一百岁不再是稀奇事了。(附图片)<br/> 田冰灵插图

在探索中前进——看苏联青年画家希洛夫画展

第7版()<br/>专栏:<br/><br/> 在探索中前进<br/> ——看苏联青年画家希洛夫画展<br/> 九兰<br/> 在莫斯科,我参观了青年画家亚历山大·希洛夫的油画展。展览大厅外排队等候入场的人很多,厅内的观众摩肩接踵,兴致勃勃。<br/> 希洛夫擅长肖像画,人物逼真,栩栩如生,笔法细腻,传神动人。我停留在他画的演员尼古拉·斯里琴科半身肖像油画前,立刻被这个吉普赛演员动人的神态吸引住了。画面上人物身着鲜红衬衣,黑裤,手弹吉他,黝黑的面孔,发式潇洒自如。人物背景衬托着清晨河畔半明半暗的晴空。油画题目:《清晨雾茫茫,清晨灰漫漫……》注视画面,我立即被歌唱演员含情脉脉的双目所吸引,并且情不自禁地随着歌声进入画中……<br/> 画展中,围观最多的是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老人肖像画。一幅《矶踯躅花开了》油画,一个穿着讲究的老妇人靠在窗台前,一只手搭在窗台上,青筋毕露。她的目光注视着窗台上插在瓶子里的矶踯躅花,花开了!露出淡红色花瓣。老妇的寂寞心头唤起了青春的一丝微笑。多么深情动人!在题为《她一个人》的油画上,年约七十岁的农村老妇,独坐桌边,上面放着一个水碗,旁边一块糖。画面色彩暗淡,老妇满面皱纹,表情呆滞,没有人同她一起喝茶、吃糖?她终日孤独呆坐。可叹的老年人的晚年!<br/> 希洛夫的肖像画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以人物的神情、气质感人。为了画出人物特点,他深入生活,探索主题。在画展上,我们还看到他画的战争年代英雄人物肖像:有的是挂满勋章的老将军,有的是饱受战争创伤的老游击队员。看着这些动人的画像,人们的思绪顷刻被引到难以忘怀的反法西斯斗争的岁月。希洛夫是青年画家,没有战争体会。为了画好这些人物,他经常访问老英雄,聆听战争年代的故事,留意观察老将军、老战士的形象。他的《士兵的母亲》油画(见图),获得好评。画面是两个老妇坐在壁炉边的木椅上。看上去已是风烛残年了,一个老妇的膝上放着盛满土豆的盘子,她正在削土豆,然而她削着削着就走神了,双目似陷入沉思;另一个老人头系黑头巾,身穿半短的军大衣,双目也呆呆地凝视着地面。从画面一眼望去,就会使人感到她们都在思念、思念……思念着与法西斯匪徒浴血奋战的亲骨肉!<br/> 好的作品来自生活,希洛夫遵循这一准则,经常深入农村探索主题。他画笔下的农民形象含意深刻,色彩鲜明,令人难忘。<br/> 希洛夫说,他所以喜爱画老年人,是因为老人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怀。“我想用我的笔提醒年青人!”希洛夫确实抓住了苏联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老年人往往得不到应有关怀,他们生活得很孤单。这是希洛夫用画笔在鸣不平。而正是这些关于老人的画像前围观的人往往最多,这说明画家表达了苏联人民的心意。<br/> 希洛夫1943年出生于莫斯科,早年失去父亲,母亲抚养三个孩子。十五岁那年他进家具厂当搬运工,并到夜校学习。什么时候开始绘画呢?据希洛夫自己说,“我记得,我八岁的弟弟画了一幅题为《飞向月球》的画,在奥地利儿童画展上获第一名。这件事引起了我也想试试画画,所以我是从十二岁起开始学画的。”可喜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好的老师,经常帮助他,使他受益非浅,从此他每天孜孜不倦地作画。二十五岁时,希洛夫进了苏里科夫学院。由于他学习刻苦努力,成绩显著,所以获得美术家们的赞许,在大学时代,他就参加了全苏画展。经过辛勤的艺术实践,他荣获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画家的称号。<br/> 人们普遍赞扬希洛夫的油画继承了苏联油画的优良传统,但有些人却认为,他的画不适应当代的现代派画的潮流。在不同的评价面前,希洛夫总持谦逊态度。他说,艺术永远是在探索中前进的。现在他每天在画布前工作十五个小时以上。他对画画几乎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对于希洛夫的巨大毅力、吃苦耐劳的作画精神,就连那些对他的画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也都很敬佩的。人们尊重画家付出的巨大、艰辛的劳动,赞扬他对事业的一往无前的追求的恒心。

从车轮下抢救生命

第7版()<br/>专栏:<br/><br/> 从车轮下抢救生命<br/> 雪舟子 胡天麟<br/> 1885年的一天,德国卡尔斯鲁厄的卡尔·本茨坐在一辆以汽油为动力的三轮车上开出自己的工场,车没走多远就断了一条点火线路,引擎熄火,车也走不动了。不过,这一天却开创了汽车的历史。1886年1月29日,卡尔·本茨获得了一张汽车专利证,虽然当时的汽车只象一辆三轮车,但却作为全世界第一辆汽车载入史册。<br/> 从1886年至今,不过一百年的历史,世界各国汽车业有了飞跃发展。本世纪初,全世界仅有五千辆汽车,而现在增至约五亿多辆。仅美国的汽车就有一亿五千万辆,日本有四千多万辆。今天,汽车已成了地面上最普遍、最重要的交通工具。<br/> 各种各样的汽车也如雨后春笋出现。从最初的汽车到今天的汽车,人们可以看到科技事业的发展。有人认为,到本世纪九十年代,汽车的体型、外貌、材料、耗能等等都将会发生重要变化。未来汽车可能越来越象太空船。<br/> 汽车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给交通安全造成越来越多的问题。仅车祸这一项,就十分惊人。法国三十年来死于车祸的人数达四十多万,因车祸受重伤者多达三百万人。巴黎市每年约发生一万多起交通事故。在法国,因车祸死去的人数仅次于死于癌症和心血管病。美国每年车祸八十多万起,死亡五万多人,重伤七十五万人,经济损失八十多亿美元。<br/> 但是,世界上车祸死亡率最高的十个国家都在非洲,尼日利亚每一万辆车的车祸死亡人数达二百三十六人,埃塞俄比亚二百零六人。据估计,自汽车发明以来,全世界已有二千多万人丧生于车祸,伤残数约为四、五亿人。目前,每年在地球上因车祸死去的超过五十万人。<br/> 世界各国车祸之多给无数家庭带来灾难。造成车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驾车者与行人思想麻痹大意、不遵守交通规则和安全行车的条例以及设施不健全。为此,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有力措施,以防止与减少车祸事故。例如,在法国巴黎,实行严格的交通规则,违者从严制裁。凡是闯红灯的司机,一律处以一千三百至二千五百法郎的罚款,拘禁五天和剥夺其驾驶权三年。与此同时,各国也不断改善城市交通设备。仅1985年,法国政府就拨款一千零五十万法郎给巴黎市,用于更新城市交通设备和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br/> 联邦德国慕尼黑市内六千五百多条大小街道上都安装了交通信号灯,由电子装置控制,每分钟变换一次信号。警察使用现代化的检测仪器,使驾车人不敢轻易违犯交通规则。<br/> 日本现有汽车四千多万辆,平均三个人有一辆,被称为“汽车王国”。日本交通管理十分严格。东京设置了多达一百八十五种的交通标志,信号灯完全是自动化控制的,在重要路口,设有管理交通的电子显示器。每条公路上都标明行车速度,不得超越,违者要受到严惩。在高速公路上,设有电视摄像机监视着来往车辆,凡违反规定速度,都被记录下来,然后处以罚款。而且行驶中的车辆必须保持一定距离,避免相撞。所以虽然日本街道上车如流水,但给人秩序井然之感。有意思的是,日本政府规定,一年级小学生上学时要戴黄帽子,这样,孩子们穿过马路时特别醒目,司机老远就可以发现,并减速。名古屋的人行街口绿灯一亮,即传出悦耳的鸟声,使人爽然安全通行,即使盲人也能穿过马路。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日本的交通事故在发达国家里的比率是较低的。<br/> 肯尼亚近年来交通事故每年达二万五千起,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7%。政府对此十分关注,现在特别注意从年幼时就开始交通安全教育,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遵守交通规则,有效地防止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br/> 在西方国家,因酗酒驾车而引起的交通事故特别多,为此,不少国家在公路和街道两旁竖起告示牌,警告人们不要酗酒驾车。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公路旁的告示牌上写着:汽车加酒杯等于被抬上救护车。美国迈阿密州一位法官曾对一个叫詹姆斯的汽车司机课以五万五千美元的罚款和吊销驾驶执照四年的处分,因为他屡次违反交通规则。<br/> 为了解决车辆与街道狭窄之间的矛盾,很多国家除了减低车速外,着重增加单行线,减少逆向车,或修筑环行公路。莫斯科的花园环形路每小时可疏导汽车七千辆,大大缓和了市中心车辆与街道拥挤的矛盾。此外,不少国家专辟“步行街”或实行“步行者天国日”。例如,联邦德国斯图加特的考尼格大街,禁止车辆行驶,成为“步行者的天堂”。<br/> 当然,修建立交桥、天桥,增加地下铁道以便减少汽车的载员压力,也是防止车祸行之有效的一个方面,但是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宣传教育,使人们自觉重视交通安全。这样,即使地球上汽车再多,车祸也能得到控制。(附图片)<br/> 美国纽约的立交桥

在绯红的轻云下

第7版()<br/>专栏:<br/><br/> 在绯红的轻云下<br/> 黄晴<br/> 今年日本春寒,3月下旬还下了一场纷扬大雪,直到4月初,天气才骤然转暖,“樱花前线”便临近东京了。<br/> 对日本人来说,樱花似乎具有某种人生意义的寄托,旧时的文人观樱花而感叹盛衰无常,人生短促;昔日的武士看到樱花盛开后迅即凋零,不免联想起自己的征战生涯,但对今天东京的多数市民来说,赏樱无非想领受万象更新的春之欢欣,舒解一下紧张郁结的心绪。<br/> 4月6日,东京气温已达18摄氏度以上,比往年高。观樱胜地上野公园的樱花在煦日临照、和风吹拂之下如火如荼地开起来了。正如鲁迅先生所描写的,上野樱花烂熳的时候,确也象绯红的轻云,漫漫地覆盖于大道小径之上,轻轻地流溢于丘冈绿丛之间。<br/> 不少人一早到公园,在绯红的轻云下占一块地盘,铺上席布,摆出酒菜,或同僚相聚,或好友相庆,或合家相欢,或情侣相随。一块块席地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圈子,不少圈子里有大型录音扩音机,有人引吭高歌,有人狂摇乱舞,但多数人只是围坐啖饮谈笑。有个状似街头流浪汉的老头在人群之中指天划地,自演自说,时而悲泣,时而狂笑,引起了不少好奇者的围观。当日上野公园的“花见客”多达三十万人。<br/> 在观花之际,一些社会团体也分外活跃,有的青年人为柬埔寨难民募捐,有的社会团体向人们散发防止少年不良行为的传单。此外,还有几个太平洋战争中的伤残军人匍伏于地,恳请人们的同情和施予。

老灯塔 新用途

第7版()<br/>专栏:国际副刊<br/><br/> 老灯塔 新用途<br/> 唐若水<br/> 美国的海岸线曲折又漫长,不少地方多海湾和礁石。数百年来,不管阴晴雨雪,耸立在各个沿海孤岛上的众多灯塔夜夜闪烁有光,指引过路航船的安全行驶……<br/>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自动航标灯”早已应运而生。同时许多导航设备齐全的现代化舰船也已不再需要灯塔“引路”。这样,古老的灯塔似乎已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任务,那些看守人也因无“用武之地”而纷纷返回大陆,另谋生计了。许多人甚至认为,这些古老的灯塔,连同灯塔看守人居住的简陋小屋与发达的现代化美国“不甚协调”,因此,美国政府曾计划将其全部拆除。<br/> 不过,这个看来似乎合情合理的计划却遭到众多美国公民的反对。人们或投书报纸,或集会上陈词,要求官方不仅“保留”塔,而且“多加修缮”。理由是:这些古老的灯塔记录了千万灯塔看守人的功绩,也是普通美国公民“自我牺牲”的象征。有人还将筑有灯塔的小岛辟成别具一格的旅游点,结果吸引了不少游客。有的竟然在孤岛上生活上一周半月,倒也别有一番情趣呢。<br/> 于是,在美国沿海一些孤零零的小岛上,古老灯塔又闪烁出神秘的灯光,带给游客欣慰和温情。

振奋精神 繁荣戏剧

第7版()<br/>专栏:文艺评论<br/><br/> 振奋精神 繁荣戏剧<br/> 曹禺<br/> 近年来,我们的戏剧工作有了很大进步。全国各地戏剧工作者为振兴戏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了许多工作,创造了不少经验。工作中也遇到不少问题。为了使社会主义戏剧事业进一步地繁荣起来,我们需要研究这些问题。<br/> 这几年大家对戏剧危机已经谈论得很不少。我们的态度是正视它,我们的行动是要振奋精神,改变它。我去年在广州举行的中南五省戏剧创作会议上谈到,戏剧危机从反面帮我们搞了一次总动员。现在大多数省、市领导对戏剧工作是重视的,大家都动起来了,无论戏剧创作或理论研究都出现了好的势头,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都发挥了积极性与创造性,创作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理论上展开对各种新的观点和看法的讨论,出现了一种我们盼望已久的生动活泼的局面。<br/> 我们的戏剧创作和其他文艺创作一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好局面,出现了一批受观众欢迎的、富有时代精神的、反映四化建设的剧本。如反映变革时期农村生活的话剧《田野又是青纱帐》、《昨天、今天和明天》、《榆树屯风情》、《正月十五雪打灯》,反映部队生活的话剧《强台风从这里经过》、《天边有群男子汉》、《十五的月亮》等。反映改革题材的剧本剧作家也在努力创作,但写得成功的尚少。<br/> 放眼一看,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去年戏曲创作上的成绩。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获奖的十四个剧目,无论是题材领域的开拓,艺术风格特色的追求,舞台艺术形象的塑造,都表现出新时期戏曲艺术的特色。从全国来看,优秀的戏曲剧目远远超过这些。去年,各省和自治区都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汇演,涌现出一批好戏。此外,还应该特别介绍一下少数民族题材戏剧的丰收,如京剧《康熙出政》受到大家称赞,壮剧《金花银花》在去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也获得奖励。<br/> 我们戏剧工作者在党的正确的文艺方针、路线指引下,真正调动起了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戏剧创作上出现了探索和创新的热潮,开拓了题材领域,发挥了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运用了多样的艺术手段和技法,满足多层次的观众不同的审美需求。可以说,戏剧风格流派在去年一年中有很大的发展。我们戏剧工作者的劳动、创造的成果,是多么令人欣喜呵!<br/> 这里我想就近年来出现一批创新和探索性剧目谈一点看法。这些剧目或者借鉴西方现代派戏剧的一些手法来反映生活,或者是融合其它艺术的表现手段,创造综合型的戏剧新样式。在内容上有的着重揭示当前的社会问题,探索伦理道德的新观念,或者探求人生的哲理,描绘某些青年的心理变化。这类剧目一发表或者演出,常常就伴随着一场争议。应当说这是自然的,是不足为怪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善于引导。戏剧评论不要简单化,更不要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去解决艺术问题。对那些大胆探索的剧目,只要在内容上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没有低级趣味和格调,就应当允许试验。有的还应当加以支持和鼓励。即便艺术追求和试验有了失误,也应当通过讨论和争论来解决。当然这些剧目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获得观众欢迎,有成功的经验;有的创作实践未必使人满意,也应当帮助作者总结经验教训。艺术工作者创造的脚步,不应因为出现曲折而停下来。<br/> 现在,我们国家新人辈出。一大批青年剧作家显露出艺术的才华,如《秋风辞》、《狱卒平冤》的作者都很年轻。我们十分兴奋地看到戏剧创作队伍后继有人。戏剧创作“水土流失”的现象固然还存在,但也要看到大批生力军涌到这个创作队伍中来。人才难得。我们应当爱护这些人才,要千方百计地培养正在成长中的青年剧作家,这是繁荣戏剧创作的关键。<br/> 其次,戏剧理论研究方面,和戏剧创作一样也出现了好的势头。戏剧理论的探讨十分活跃,出现一些新的观点和主张。当然,不可避免会出现错误的观点和主张,如“戏曲衰亡论”、“夕阳艺术论”,对民族戏曲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而有的新观点、新概念、新方法的讨论和探讨,对发展戏剧创作是有益的。各地一年来召开各种各样的理论探讨会和戏剧创作座谈会,各抒己见,互相交换看法,畅所欲言,树立了认真讨论学问的好风气。<br/> 戏剧创作上的百花齐放和戏剧理论上的百家争鸣,这是令人欣喜的大好局面。应当说,这种局面正在开始逐渐形成。<br/> 毋庸讳言,戏剧战线还存在不少问题。应当看到各地戏剧工作的发展并不平衡,有的地方仍然为戏剧不景气而焦虑。北京的歌剧团体一年来没有上演自己创作的新剧目,然而来自福建的晋江地区歌剧团,却在北京庆祝歌剧《台湾舞女》的百场演出。有的话剧团长期不演戏,不得不以商业性的舞会赚钱,但是宁夏话剧团却到农村找到广大的话剧观众,在农村演出话剧《红白喜事》超过一百场。还有,吉林的吉剧、二人转演出团体,从来不感到“戏剧危机”,他们在东北农村广场演出每次都拥有数千观众。因此研究一下这种不平衡的现状,分析它的原由和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br/> 当前真正在思想和艺术上结合得很好的精美剧目还为数不多。戏曲创作在历史题材领域里,成绩比较突出,而反映今天四化建设和改革的戏曲剧目较少。一些作者还没有真正投身到时代的火热生活中去,有的戏剧工作者还没有从一些不良风气中解放出来,没有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正常的艺术创作上。在借鉴西方现代戏剧流派时,有的作者还不能对西方戏剧流派进行正确的分析,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过于脱离了我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在个别的戏剧创作和演出中,也还存在趣味和格调不高的现象。而在戏剧工作的指导思想上,有的地方以行政命令去处理艺术问题的粗暴做法,并未完全肃清,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戏剧工作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br/> 如何才能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戏剧?<br/> 胡耀邦同志曾号召文艺界要大鼓劲、大团结、大繁荣。我觉得,我们戏剧界当前特别需要大鼓劲。气可鼓,不可泄。越是遇到困难,遇到挫折,越需要鼓劲。要有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精神。要从危机中看到生机,看到转机。物极必反,这是辩证法。<br/> 要大鼓劲就应当进一步肃清“左”的思潮和做法。因为对戏剧创作粗暴武断、人为地干预、行政处理代替正常的戏剧评论,都会极大地挫伤剧作家的创作积极性。错误地处理一个作家和一个戏,影响所及,就不是一个作家和一个戏的问题。我很欣赏有的同志提出的要多引导,多鼓励,要“微调”。对于艺术的是非得失,要通过争鸣和讨论去解决,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做结论。出些问题不必大惊小怪,只要及时加以疏导就可以解决。对于剧目和存在问题的不同意见,提倡心平气和的平等的讨论。戏剧界要在党的方针指引下团结起来,真正实现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感的结合,才能开创新局面。<br/> 戏剧繁荣的新局面关键在于要多出优秀剧本,多出优秀人才。我们现在有一支人数颇为可观的戏剧创作队伍。但这支队伍目前面临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提高的问题。我们有些剧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对文艺创作的指导作用认识不足,因而不能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急遽变革的现实作出不正确的认识和观察,这会造成创作上的失误。应当再一次提出剧作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我们剧作家还面临一个“学者化”的问题。要创作出一部思想深刻、艺术精美的剧本,剧作家要有多方面的修养。既要具备戏剧有关的专门学问,还要有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美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和学问。<br/> 我们戏剧界要鼓足干劲,团结起来,为了戏剧创作、戏剧事业的更大繁荣贡献出我们每个人的力量!

魂与胆——读李可染画展

第7版()<br/>专栏:文艺评论<br/><br/> 魂与胆<br/> ——读李可染画展<br/> 吴冠中<br/>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李可染先生有关山水画创作的精辟言论,都是长期实践中所凝炼的肺腑之言。他这两句对魂与胆的提醒,更是切中创作的要害。<br/> 1954年在北海公园山顶小小的悦心殿中举行了李可染、张仃和罗铭三人的山水画写生展览,这个规模不大的画展却是中国山水画发展中的里程碑。他们开始带着笔墨宣纸等国画工具直接到山林中、生活中去写生,冲破陈陈相因、日见苍白的技法程式,创作了第一批清新、生动、具有真情实感的新山水画。星星之火很快就燎原了,三十余年来山水画的写生风格蓬勃发展,大都与这个展览的启迪有影响。<br/> “写生”早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西方绘画到印象派可说已达到写生的极端。此后,狭义的写生(模拟物象)只是创作的辅助,打打手脚零工,居于次要的地位。“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也曾得益于写生,他的写生实践和写生涵义广阔多了,但能达到这种外师造化又中得心源的杰出作者毕竟是凤毛麟角。日益概念化的中国山水画贫血了,诊断:缺乏写生——生命攸关的营养。关键问题是如何写生,即写生中如何对待主、客观的关系。李可染早年就具备了西方绘画坚实的写实功力,困难倒不在掌握客观形象方面,用心所苦是在用生动的笔墨情趣捕捉生意盎然的对象,挖掘自己的意境。徒有空洞的笔墨之趣不行,徒有呆板的真实形象乏味。作者在形象与笔墨之间经营,斗争,呕心沥血。李可染寓写生于创作中,大概他是中国传统画家将画室搬到大自然中最早、最大胆的尝试者之一。他象油画家那样背着笨重的画具跋山涉水,五六十年代间,他的艺术生活大都是这样在山林泉石间度过的,留下了一批我国山水画发展中有划时代意义的珍贵作品。<br/> 五代、宋及元代的山水画着意表现层峦叠嶂,那雄伟的气势惊心动魄。迄清代的四王,虽仍在千山万水间求变化,但大都失却了山、水、树、石的性格特征,往往只是土馒头式的堆砌,重复单调。李可染在水墨写生中首先捕捉具有形象特色的近景,仿佛是风景的肖像特写。因之,他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面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或浓而狠,或淡至极,力求每幅画面面目清晰,性格分明。《夕照中的重庆山城》统一在强劲的直线中,那滨江木屋密集的直线与高高的桅墙直线和谐地谱出了垂线之曲,刻画了矗立的山城特殊形象。而《梅园》,除一亭外,全部画面都是枝权交错、乱线缠绵、繁花竞放、朱点密集,在密锣紧鼓的点线交响中充分表达了梅园的红酣,梅园的闹,梅林的浓缩与扩展,观众将迷途于梅园的深邃意境而忘返。从早年潇洒的写意笔墨看,李可染纵情画意,陶醉于感情的狂放,但他又崇尚贾岛的苦吟,在直线的高歌或曲线的倾吐中,他煞费推敲,竭力在纷乱中求规律,在奔放中控制秩序。他不在乎碰壁,常说死胡同要走到底,案前废画三千,失败的可能远远多于成功的机缘。《鲁迅故乡绍兴城》最早启示李可染认定了黑与白在绘画中的关键性作用。江南民房黑瓦白墙的块面组合接近西方立体派所追求的视觉美,李可染也于此意识到了几何形结构的关键作用,但他抒写出来的作品却流溢着典型的杏花春雨江南情调。<br/> 李可染画面第一眼就予人极强的感染力,其因素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画面的全部面积,犹如林风眠和潘天寿,他绝不放松画面的分寸之地,这亦正是张仃同志早就点明的“满”。构图的“满”和“挤”是为了内涵的“宽”与“富”。作者将观众的视线往画里引,往画境深处引,不让人们的视野游离于画外或彷徨于画的边缘。<br/> 如果说李可染六十年代前后的作品沉浸在浓郁的生活情调中,行了万里路,象饱吃了十余年草的牛,七十年代后李可染则着重反刍了。曾将江山仔细图画,他转而致力于形体的综合与景象的概括,于大方端庄之中求风韵,有意与荆、关、董、巨及范宽们试试自己的脚力与腕力。他于是着眼层峦叠嶂的雄伟气势,果断地剪凿峻岭的倔强身段,塑造、建筑、追求厚重与锋利,并试以光影手法来加强深远感。新的探索中有新的荆棘,步步艰辛,新的废画又何止三千!今日且看他八十年代的新作,如《茂林清晨》及《江山晨岚》等等,在浩浩广宇中只见银蛇似的飞瀑流泉,墨彩混沌中沉浮着山脊与村落,李家山水成一统,任君流连与吟咏!从造型角度分析,李家山水的特色,主要在朦胧氛围中突出了升腾直线与横卧短线的对比节律美。画中眉眼:横、直、黑、白——冲天的直线作脊椎,跳跃的白块是心脏。李可染从生活情趣中提炼形式构成的历程同样可在其小品中寻到轨迹,有心人当会比较他六十年代秀色可餐的谐趣园,到八十年代进入了以方圆为构成的谐趣园。<br/> 诗歌《拉奥孔》运用时间作为表现手法,雕刻《拉奥孔》的表现手法则完全依凭空间。这是莱辛早就分析了的文学与造型艺术表现间的根本区别。“牧童归去横牛背”是诗,是文学,表现这同一题材的绘画不少,但大都只停留于以图形作了文学的注脚。李可染在其《牧归图》、《暮韵图》等等一系列表现农村牧童生活情趣的作品中,着力强调了形式对照这一绘画的固有手法。焦墨塑造了如碑拓似的通体乌黑的牛,一线牵连了用白描勾勒的巧小牧童;俏皮的牧童伏在笨拙的牛背上,大块的墨托出了小块的白;夏木荫浓,黑沉沉的树荫深处躲藏着一二个嬉戏的稚气牧童,牛,当它不该抢夺主角镜头时,往往只落得个虚笔淡墨的身影。李可染的牛与牧童之所以如此迷人,是由于他在天真无邪的牛与儿童的生活情趣中挖掘了黑与白、面与线、大与小、粗豪与俏皮间无穷的形式对照的韵律感。作者的强烈对照手法同样运用于人物画创作,《钟馗嫁妹》中那个浑身墨黑的莽汉子后面跟着一个通体用淡墨柔线勾染的弱妹子。我爱听李先生说戏,他谈到当红脸宽袍稳如泰山的关羽将出场时,必先由身躯玲珑裹着紧身衣的小小马童翻个筋斗满场。这动与静、紧与宽的衬托不正是《牧归图》的范本吗?<br/> 展开李可染的《观画图》,人物的潇洒与笔墨的飘逸都令我爱不释手,人们会感到作者是一位闲适的居士吧,因他经常爱画在芭蕉叶上练字的怀素或放下布袋何等自在的和尚。而我认识的李可染,曾用工笔手法画过新年画《土改分得大黄牛》、《劳模游北海》,解放前用写意笔墨画过街头卖唱的母女,抗日战争中画过大量的大幅街头宣传画,画过针对汪精卫卖国的漫画……人生苦短,在绘画中冲撞的猛士李可染年高了,今已被公认为名高望重的老画家,因在艺术长河中他掀起了新的浪涛,曾有争议的浪涛。<br/> 从艺术到生活,李先生对自己的要求是严峻的。他作画不习惯在人群中表演,连写字也不肯作表演。有一回在一个隆重的文士们的集会上,他被迫写了几个字,写后对我说:心跳得厉害!我看他的脸上红得象发烧似的。年老体衰后,他仍然颤抖着自己盖印章,不让儿子代劳。他对艺术(包括印章位置)的精细追求,是别人无法代替的。<br/> 李可染生平淡泊名利,为了中国画的发展,勤勤恳恳,在不平坦的道路上付出了惊人的劳动,他今天的成就绝非偶然。现在他的画展开幕了,这是我国美术事业中的一大喜事!

为无名英雄谱写赞歌——评俞天白的长篇小说《愚人之门》

第7版()<br/>专栏:文艺评论<br/><br/> 为无名英雄谱写赞歌<br/> ——评俞天白的长篇小说《愚人之门》<br/> 张炯<br/> 当有人宣称当代中国文坛上“英雄时代已告结束”的时候,俞天白却把自己的长篇新作《愚人之门》(载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1985年第8期)题为“献给在编辑岗位上默默奋斗着的无名英雄”。这个颇有识见的追求本身便是值得赞扬的。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英雄,而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也不断涌现出英雄。对历史进步来说,功业显赫的轰轰烈烈的英雄固然可贵,恐怕坚持在各种平凡岗位上,不求名位利禄,默默无闻地以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和坚韧的毅力,为人民作出种种扎实贡献的英雄,更十分需要。《愚人之门》中没有惊险情节、传奇色彩和风云人物。它所以吸引读者,除了小说艺术方面的造诣外,很重要的就是因为它透过一个文学月刊编辑部那种平凡、乃至平淡的日常生活表层,在富于八十年代历史特征的人际关系的描写中,凸现出一个个生动而独具性格的“无名英雄”形象,给人们以崇高的审美感受和思想启迪。而就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来说,小说不独是编辑工作者的赞歌,也是社会主义事业中许多默默奋斗者和无名英雄的赞歌。<br/> 俞天白是新时期相当多产的一个作家,虽然多年在编辑岗位上工作,却先后发表了《吾也狂医生》等一批长、中篇小说。就对生活的独特而深切的感受所生发和凝聚的精微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而言,《愚人之门》实在都属于作者所达到的艺术攀登的新起点。整部小说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由于借助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包括超越时空的情节穿插和心理回溯,以及抒情散文式的笔调和某些诗歌的摘引与回旋反复的运用,都给读者创造了一种含蓄蕴藉的美的感受:浓墨中见淡雅,精雕中显简洁,清新而流丽。<br/> 小说把文学比作愚人的事业,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文学事业需要的是呕心沥血、锲而不舍,无私地向人民奉献自己的智慧、才华和全部燃烧的生命,还要不畏崎岖路途上的一切艰难与险阻。在文学事业中编辑工作者恐怕尤属于这样的“愚者”。《愚人之门》相当有深度地刻画了作为“愚者”的一系列编辑工作者的生动、鲜明、真实的形象。其中,杨思齐便是最有光采的一个。这位《春泥》杂志的编辑部主任,有如活着的罗健夫、蒋筑英,在家里要赡养老小,在工作岗位要承上启下,无论巨细,事必躬亲,既要顾全大局,又能任劳任怨,周旋于各种关系中,胸怀凛然正气,真正象老黄牛那样,笃实、厚道、默默耕耘,全心全意为文学事业、为培养新人而奉献自己。这正是我国经历了五十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历程种种风云雷电的锤炼,而成长起来的中年干部的一种可贵典型。小说写他拒绝业余作者孙宝生的送礼,又卓然识别孙的璞玉待琢的才华,为成全孙的新作,甚至无私地把自己未竟长篇中酝酿了几十年的核心情节也让给孙;写他不但培养了小说编辑组组长翁素园,而且“三十年媳妇熬成婆”,当自己好不容易被推荐为主编时,却出以公心,把这一位置让给更年轻有为的翁,等等。所有这些感人的情节,都使作者笔下的这个人物光彩四溢,血肉丰满。不许儿子走后门的耿介、正直的老文艺家瘦石,敢顶歪风、刚正而又善于斗争的中年编辑翁素园,也都写得笔力酣饱,性格熠熠有光。《春泥》的老主编和创始人之一颜秋野,是小说刻画得相当成功的另一人物。她几经风霜,由一位“多产女作家”、“风韵流溢的少妇”,变成老眼昏花、身心俱病的“颜老太”。但她却讳言有病,思想僵化而不以为非,不胜重任又把住位子不放,还多疑善妒,独断专行,喜听谗言,难入忠告。她对年轻人不是不放心,就是不顺眼,一旦感知权位受到触犯,便情感激动,血压上升,险些丧了命。但这样一个思想性格有明显疵点的女性,确又曾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编辑岗位,象蜡烛一样,点着自己,照亮别人,终至油枯而灭去。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曾是默默的无名英雄,却落伍于时代,从而使她的沉疴不起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作者运笔有褒有贬,是很有分寸的。<br/> 小说还写了其他一些默默奋斗者,如染于世故、到处送礼而又确有才华的业余作者孙宝生,在生活中一度迷途沦落而从文学创作中获得精神寄托的青工苏元,信仰存在主义的女大学生路晓,在爱的追求与人格自尊中彼此心灵撞击的青年编辑丘文达和颜主编的女儿颜南,也都给读者留下一定的印象。读者从《春泥》编辑部内外生活波澜中,可以感受到八十年代中国的社会脉搏的跳动。<br/> 反映我国人民为社会主义而作的不懈斗争和努力,描写他们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各样的英雄人物,仍然是社会主义文学不容推卸的伟大历史责任。在文学多样化、全方位的发展中,这样的作品能更有力地反映自己的时代,也能更有力地激起人们的共鸣,更具有崇高的让读者灵魂净化的审美价值。所以,作家在这方面的努力,包括俞天白的努力,无疑都应该得到人们的充分肯定。

创造良好气氛 提高创作水平 上海举行文艺创作座谈会

第7版()<br/>专栏:文艺评论<br/><br/> 创造良好气氛 提高创作水平<br/> 上海举行文艺创作座谈会<br/> 本报讯 最近,上海市文艺界近千名创作人员聚会一堂,就如何繁荣文艺创作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br/> 会议对上海文艺创作的形势作了认真的分析和估价,指出,近几年上海的文艺创作虽然也取得不小的成绩,但总的来说仍处于“中游水平”,这与上海所处的地位,与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发展形势相比是不相适应的。<br/> 会议认为,要迅速扭转这种局面,全面提高上海文艺创作的质量,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双百方针,为作家、艺术家创造和谐、宽松、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创作环境,并切实保持党的这种文艺政策的长期稳定性。同时,还要提倡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实际,联系人民群众;活跃文艺评论,加强文艺理论的研究;加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文艺工作者的政治思想和艺术修养的水平;改善文艺工作者生活和创作条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br/> 上海市委书记芮杏文等负责同志出席了座谈会并讲了话。他代表上海市委表示,一定要模范执行党的文艺政策,要为创作提供肥沃土壤,造成良好气氛。(易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