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5月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发扬光大“五四”革命精神
积极参加改革做好本职工作
团中央举行座谈会纪念“五四”运动六十七周年
习仲勋到会讲话提希望,青年代表发言表决心
本报讯 记者张砚报道:5月3日下午,首都一百五十名在各条战线做出了优异成绩的青年,应共青团中央邀请,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欢聚一堂,品茗座谈,纪念“五四”运动六十七周年。
座谈会春意盎然,掌声不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习仲勋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参加座谈会的首都各界青年,向全国各族青年表示节日祝贺!他在发言中说:什么是“五四”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爱国主义的精神,倡导民主和科学的精神,青年知识分子同工农相结合的精神。他引用李商隐“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诗句,寄语青年一代,相信在桐花盛开的时候,小凤凰一定能唱出比老凤凰更清亮的歌声!
在座谈会上,许多青年发言踊跃,一个接着一个。他们表示,一定不辜负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希望,发扬“五四”革命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为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老山前线二等功荣立者张元生,激动地讲起了他两次入伍、两次负伤的战斗情景,谈了自己对理想、人生的看法。全国青联副主席刘厚明,生动地介绍了一些青年委员在各个不同岗位上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北京103路车组售票员,汇报了她四年来全心全意做好服务工作的情况,体现了一个青年的美好心灵。北京大学学生钱雨,从自己的学习谈到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她说,青年知识分子光有书本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同工农相结合,把聪明才智投入到实践中去,才能把自己理想和追求同党和国家利益联系一起,成为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她的话代表了许许多多青年大学生的心声,博得满座掌声。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宋德福在发言中说,我国一代又一代青年在“五四”精神的激励下,自觉接受党的教育、领导和马列主义指引,为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今天,我们是要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我国青年站在时代前列,紧跟党前进的革命传统,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和人民群众一道,为“七五”期间的改革和四化建设踏实奋斗,建功立业。
在谈到如何做好共青团工作时,宋福德说,“工作到支部,全团抓落实”这是今年全团的工作方针,他号召各级团组织特别是团的领导机关,一定要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经常深入到青年中去,面对面地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使团组织成为团结、教育青年的坚强核心。
座谈会由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延东主持。中央组织部、全国妇联、北京市等部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
又讯:首都各界青年代表五万多人,昨天在北海公园举行继承“五四”光荣传统,为“七五”建功立业游园活动,纪念“五四”运动六十七周年。


第1版()
专栏: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
各部门要从国家的财力状况出发 不得擅自给下属单位配置小汽车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 国务院提出,有些部门过分强调本部门所主管工作的特殊性,不考虑国家财力和人民生活状况,要求给本系统县局级甚至县局级以下单位配备业务用小汽车,并由地方财政出钱,这是不妥的,必须予以纠正。
国务院办公厅最近为此发出通知说,据反映,近两年来,国务院一些部门往下发文,要求给所属系统配置业务用小汽车,所需购车款基本上是由地方财政负担。各地对此意见很大,认为这不仅给地方财政造成困难,还带来互相攀比和连锁反应,引起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的矛盾,也不利于压缩行政经费和改进机关作风,要求予以解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作出如下规定:
一、鉴于我国目前的财力、物资状况,除国务院已经批准可按规定给本系统配置业务用车的部门外,其它部门所属系统县局级单位,不应不顾条件配置业务用小汽车,县局级以下单位更不宜配备业务用小汽车。
二、少数部门因工作特殊,确需为本系统部分县局级单位配置业务用车的,必须经过批准,并按财政、物资管理体制,分级负责,量力安排。主管部门的直属单位需要配置的,由主管部门报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物资局审批。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物资局要认真把关,严格控制。主管部门所属地方单位需要配置的,应由地方统筹考虑,主管部门不应发文要求予以解决。
三、个别部门如确需配置装有特殊设备的专用车辆,要事先经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同意,其中分配给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部门,需由地方财政出钱的,还应征得地方同意后,方可配置。


第1版()
专栏:

王锡爵驾驶台湾波音货机 飞回祖国大陆并要求定居
中国民用航空局电邀台湾中华航空公司
尽早派人来京商谈飞机、货物处理问题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 本社记者从中国民用航空局获悉,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747货机机长王锡爵驾机飞回祖国大陆,于5月3日十五时十分抵达广州白云机场。机上还有副驾驶董光兴,机械师邱明志二人,以及货物二十二万磅。现在飞机和货物已被妥善保管。王锡爵本人要求在大陆定居,和家人团聚。中国民用航空局邀请台湾中华航空公司尽早派人来北京商谈飞机、货物及其他人员的处理问题。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 中国民用航空局今天致电台湾中华航空公司,邀请他们尽早派人来北京商谈747货机处理问题。电报全文如下:台北中华航空公司
你公司的波音747货机一架于5月3日十五时十分飞抵广州白云机场。机长王锡爵要求在大陆定居。我局邀请你们尽早派人来北京同我局商谈有关飞机、货物和机组其他成员的处理问题。请用电报挂号22101 CAXTCN或电话(北京)558861同我局联系。(附图片)
中国民用航空局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747货机机长王锡爵驾机飞回祖国大陆。
新华社记者 潘家珉摄(传真照片)


第1版()
专栏:

我女子羽毛球队再次捧回尤伯杯
以三比二战胜印尼队,印尼女队获亚军
新华社雅加达5月3日电 (记者瞿麟 李国利)中国女子羽毛球队今晚在这里举行的第十一届尤伯杯羽毛球赛决赛中,以3∶2战胜印度尼西亚女队,蝉联冠军。
这是中国女队第二次参加尤伯杯羽毛球赛。1984年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上届尤伯杯赛中,中国女队在决赛中以5∶0战胜英格兰女队,首次捧得尤伯杯。
中国女队今晚虽然以3∶2战胜印尼女队,但胜得不易。世界杯冠军李玲蔚在第一盘单打比赛中迎战印尼名将李英华,以2∶0获胜。但第一局比赛,李玲蔚胜得相当艰苦,先后在1∶5、6∶10落后的情况下,经过顽强拚搏,才以12∶11险胜的。
第二盘单打在世界冠军韩爱平和印尼的赖孝慈(曾译伊·拉蒂夫)之间进行。韩爱平技高一筹,自始至终占有主动和优势,以11∶1和11∶3直落两局获胜。
中国的吴健秋在第三盘单打中同印尼的维拉华蒂进行了激战,以12∶9和11∶7获胜,从而确保中国女队以3∶0战胜印尼女队和蝉联尤伯杯赛冠军。
印尼女队在0∶3落后和夺杯无望的情况下,斗志不减,在后两盘双打比赛中获胜。


第1版()
专栏:

我国杰出的语言学家、教育家
王力教授在京逝世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 我国杰出的语言学家、教育家、诗人和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王力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今天上午九时三十五分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六岁。
王力同志生前是全国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1900年出生于广西博白县。1931年获得法国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任教,曾任中山大学及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54年后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第二、三届委员和第四、五届常委,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王力教授毕生从事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语言学人才。在他五十多年的学术活动中,写下了近千万字的学术论著。他对汉语语言、语法、词汇的历史和现状,都进行了精深的研究。在传统语言学向现代语言学发展的过程中,王力同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中国文法学初探》、《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和主编的《古代汉语》等著作,都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在备受摧残和迫害的情况下,还编写了《同源字典》等著作。他还翻译了二十多种法国文学著作。
王力同志毕生追求进步,热爱祖国。解放后,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长期以来,他以无党派民主人士的身份积极参加政治、社会运动,为建设祖国和促进祖国统一做了有益工作。他在工作中一贯热心支持新生力量,1985年,他用十万余元稿酬设立了“王力语言学奖”。
在王力同志住院期间,胡启立、邓力群、王兆国、缪云台、杨海波、李贵、李定、李锡铭、徐惟诚、陈昊苏、汪家镠、李伯康等前往医院看望;周绍铮到医院转达了邓颖超同志的亲切慰问;习仲勋、胡乔木、李鹏分别让工作人员打电话到医院或学校表示关心;叶至善代表叶圣陶到医院看望了王力同志。


第1版()
专栏:凡人新事

刘老汉晒网
江苏邳县林庄村农民老汉刘步田,家有三条小渔船,每天捕鱼上市,收入十分可观。4月18日,老汉突然晒网停捕,引起了乡亲们的注意。
自从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林庄一带捕鱼的人越来越多。由于不分季节的过量捕捞,鱼资源逐年减少。4月17日,刘老汉捕鱼归来,宰杀了一条斤把重的鲢鱼,当他扒出一块足有三两重、快要成熟的卵块时,心里顿时思忖起来:眼下春暖花开,正是鱼儿繁衍季节,何不给它们留个产子的时机。他的想法两个儿子觉得每日少收入十余元太可惜。老汉开导说:“今个咱们少捞点钱,日后咱有鱼捕,乡亲们有鱼吃,啥事都得看远点呀。”儿子想通了,老伴问:“捕鱼的人这么多,光咱家不捕顶啥用?”老汉满有信心地回答:“春捕一条鱼,秋少几千尾。捕鱼的谁不懂这个道理。只要咱带头,准能行得通。”第二天,他家就拖船靠岸,晒网停捕了。
刘老汉晒网的事乡政府知道后,马上作了宣传。不仅林庄,就连别的村,捕鱼人也都纷纷晒了网。 江苏省邳县戴庄乡政府 胡殿楼


第1版()
专栏:

对青年的几点希望
——在纪念“五四”运动六十七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习仲勋青年朋友们,同志们:
今天,我参加这个座谈会,同各界青年代表一起庆祝“五四”青年节,感到很高兴。我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向你们,向全国各族青年,表示热烈的祝贺!
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运动。“五四”革命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国青年前进。什么是“五四”革命精神呢?概括起来就是:爱国主义的精神,倡导民主和科学的精神,青年知识分子同工农相结合的精神。我们今天纪念“五四”,就是要求广大青年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发扬光大“五四”革命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为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为此,我们对广大青年提出几点希望:
第一,要积极参加改革。改革是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当前,经济、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正在城市和农村深入发展。广大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青年,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改革的目的、意义、方针和政策,以主人翁态度参加各项改革。这也是新形势下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要求。前几天,《工人日报》发表了鞍钢一位青年工人的万言建议书,就工厂的改革、生产、经营、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向厂领导提出了一系列很有见地的建议。一位普通工人,这样关心改革大局,关心国家富强,关心企业命运,是难能可贵的。这种主人翁精神,应当大力提倡。广大青年职工和青年农民,处在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对搞好改革有很高的热情。应当鼓励他们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各级领导者应当重视青年人的改革建议,热情支持各种符合改革要求的创举。在改革的过程中,广大青年还要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自觉地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广大青年这样做了,就会有力地促进改革的健康发展。
第二,要出色做好本职工作。去年全国团代表会议报告中有一句话,叫做“创四化大业,应当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成绩”。我认为,这句话讲得很好。大家知道,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刚刚通过的“七五”计划,是个很好的计划,但是计划再好,只有经过我们在各自具体岗位上努力实践,才能把它变为现实。所以,工业、农业、科技、文教、卫生、财贸等各条战线的广大青年,一定要按照“七五”计划的要求,围绕本行业、本单位的奋斗目标,在本职岗位上创造第一流成绩。青年是各条战线建设的生力军,大家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那么,我们“七五”一定会比“六五”干得更好!为完成“七五”计划和实现四化而建功立业,这就是我国当代青年应有的爱国主义壮举。
第三,要踊跃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青年人,富于理想,接受新事物快,对精神生活有多方面的需求,是建设精神文明最活跃的力量之一。近几年来,广大青年倡风气之先,例如:城市的职工读书讲演活动,农村的帮困扶贫活动,部队的英模报告团活动,学生的街头咨询服务活动等,这些都是首先由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战士、青年学生干起来的,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广大青年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主流,必须充分肯定。同时,也必须指出,在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的新形势下,青年在理想、纪律、道德等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不容忽视的消极现象,要认真克服。广大青年要继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熟练地掌握劳动技能,并且逐步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要在青年中大力普及法律知识,做到人人学法、知法和守法;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劳动纪律,纠正带有行业特点的不正之风;大力加强婚姻家庭道德修养,提倡正确的恋爱观,发展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在农村要注意破除封建迷信、买卖婚姻和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我们相信,广大青年,一定会把自己锻炼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第四,青年知识分子要自觉地同工农相结合。青年知识分子有较多的文化科学知识,思想敏锐,创新精神较强,弱点是缺乏实践锻炼,容易脱离实际。一切有作为的青年知识分子,应当自觉地向工农学习,同工农相结合,同实际相结合。既勇于“向上攀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又勤于“向下深入”,广泛联系群众和实际。只有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扎扎实实地同党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入到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实际问题中去,才能使自己在更广阔的领域内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成为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广大团干部担负着带领和组织团员、青年开展活动的光荣任务,在与工农相结合等方面,都应当走在前头。
最后,我想引用两句古诗:“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说的是桐花盛开的时候,小凤凰唱出了比老凤凰更为清亮的歌声。我想借用这两句诗,寄希望于我国的年青一代。希望你们团结一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创造出比我们老一辈更加辉煌的业绩!
(新华社发)


第1版()
专栏:

广东党政领导人会见并宴请 驾机飞回大陆定居的王锡爵
据新华社广州5月3日电 (记者蔡东士、刘卓安)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林若、省长叶选平今晚在珠岛宾馆会见并宴请了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机长王锡爵,欢迎他驾机飞回祖国大陆定居。
王锡爵今年五十六岁,原籍四川省,1948年进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1949年到台湾,后转在“中华航空公司”任职。
林若和叶选平在会见中同王锡爵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对他回大陆定居,表示热烈欢迎。王锡爵激动地说:“我很想念大陆的河山和亲人,现在见到你们很高兴。台湾同胞都盼望海峡两岸能够通商、通邮、通航。”
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宋志英、副省长凌伯棠、广州民航管理局党委书记鲍培德、局长于延恩和省委、省政府办公厅的负责人会见时在座。会见后,林若、叶选平宴请了王锡爵。


第1版()
专栏:

夏时制今天开始 钟表拨快一小时
今天是我国实行“夏时制”的第一天。凌晨两点,当人们还在酣睡中,时间老人已悄悄地提前一小时去迎接黎明。图为北京电报局测量室的机务员正在母钟站调试各路子钟。
刘晓非摄


第1版()
专栏:

中宣部号召各级党政机关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
发扬熊元启“自信、自强、自尊”精神
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要提高政工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以适应改革和两个文明建设需要
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 中共中央宣传部4月28日发出关于向优秀政工干部熊元启学习的通知,号召各级党政机关和工交、财贸、农业、教育等各条战线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都要以熊元启为榜样,发扬“自信、自强、自尊”的精神,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中共中央宣传部的通知说,熊元启同志生前为江汉石油管理局仪表厂党委宣传科长,他短暂的一生,为我国思想战线树立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模范政工干部的光辉榜样。他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提出的“政工干部要自信、自强、自尊”的精神,应当成为所有政工干部的座右铭。
通知指出,“自信、自强、自尊”,体现了八十年代广大政工干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发有为、无私奉献的可贵的时代精神。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自信,就是要坚信马列主义,坚信共产主义,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高尚而光荣的事业,在任何情况下决不动摇自己的信念。自强,就是要根据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结合改革和建设,以顽强的意志和开拓精神,精益求精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要具有象火炬那样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饱满的政治热情,勤于学习,勇于探索,自强不息,诲人不倦。自尊,就是要严格按照党的原则办事,作风正派,一心为公,言行一致,为人表率;凡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决不去做;不以权谋私,不假公济私,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模范作用,赢得人们的尊敬和信赖,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中共中央宣传部的通知说,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努力提高政工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以适应改革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各级党政机关,工交、财贸、农业、教育等各条战线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都要以熊元启为榜样,发扬“自信、自强、自尊”精神,刻苦学习,身体力行,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认真研究和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为实现党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为推进改革,实现“七五”计划,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第1版()
专栏:

羽坛年轻人顽强奋战力克上届冠军印尼队
中国男队夺回汤姆斯杯
本报讯 据北京电视台报道:5月4日晚,在雅加达举行的汤姆斯杯羽毛球团体决赛中,中国男队经过四小时四十五分钟的艰苦顽强奋战,以三比二打败上届冠军印度尼西亚队,夺回汤姆斯杯。这样,中国男女队在代表世界羽毛球团体赛最高水平的汤姆斯杯和尤伯杯赛中,第一次双双夺冠。
中国男队这场比赛取得胜利的关键,一是新秀熊国宝在单打比赛中战胜印尼队老将林水镜,再是双打选手李永波和田秉毅拿到宝贵的一分。
汤姆斯杯之争,第一盘,杨阳直落两局(十五比七、十五比一)战胜印尼队的苏吉亚托。紧接着刘邦高经过三局苦战,以二比一胜丁其庆,为印尼队扳回一分。第三盘单打,熊国宝长拉短吊,伺机扣杀,终于磨垮林水镜,以两个十五比十三取胜。第四盘双打,印尼队纪明发、陈财富以二比○胜中国队张强、周金灿。第五盘双打,中国队李永波、田秉毅以二比○胜林水镜、陈金德。
获得汤姆斯杯赛第三、四名的分别是马来西亚队和丹麦队。(附图片)
中国男子羽毛球队:(前排左起)黄益冲(教练)、侯加昌(教练)、韩健、李永波、周金灿、丁其庆、杨人燧(教练)。(后排左起)杨阳、什汉询(教练)、张强、熊国宝、田秉毅。
中国女子羽毛球队:(前排左起)吴健秋、丘玉芳(教练)、陈福寿(教练)、吴迪西、郑昱鲤、(后排左起)李玲蔚、韩爱平、林瑛、劳玉晶、关渭贞。
新华社记者 黄景达摄


第1版()
专栏:

周恩来全身铜像在津落成
胡耀邦题词:“青年楷模”
新华社天津5月4日电 (记者朱玉泉)一尊周恩来的全身铜像在他曾经就读过的天津南开中学落成。中共天津市委今天为铜像的落成举行了揭幕典礼。
近三米高的周恩来全身铜像安放在两米高的花岗岩基座上。胡耀邦同志为铜像题写的“青年楷模”四个大字镌刻在铜像后面弧形大理石影壁左端。影壁上还镌刻着周恩来1957年5月4日写给母校师生的一封信的全文手迹。
这尊铜像是根据雕塑家傅天仇创作的周恩来全身石膏像铸造而成的。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倪志福为铜像揭幕。天津市党政军负责同志,南开大学、南开中学部分师生以及在津南开校友共一千四百多人参加了揭幕典礼。


第1版()
专栏:

赵东宛在全国劳动人事厅局长会议上指出
加强劳动人事部门精神文明建设
严格组织纪律树立良好工作作风
本报讯 劳动人事部部长赵东宛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劳动人事厅局长会议上指出,各级劳动人事部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有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事干部队伍。
赵东宛说,劳动人事部门的绝大多数干部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但是,少数人利用职权拉关系、谋私利,对违反劳动人事政策的事情不抵制,甚至索贿受贿等问题也时有发生。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坚决予以纠正。
赵东宛强调,劳动人事工作的对象是人,权力不小,影响很大。如果缺乏正确的思想方法、严格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不仅党的方针政策难以贯彻落实,而且还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损害党和政府的声誉。因此,对劳动人事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工作作风的要求应该更高、更严些。
赵东宛向全国劳动人事干部提出了几条具体要求:首先要坚持原则,严格按政策办事,遵守劳动人事工作纪律,决不能讲人情、拉关系,自行其是;其次,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如实反映情况,不能只报喜不报忧,工作要讲实效,提高效率;第三,要乐为他人服务,待人要热情,办事要热心;第四,要勇于负责,敢于开拓,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第五,要服从全局、服务全局,决不能只考虑局部利益和需要。
赵东宛还特别强调劳动人事部机关和各省、市、自治区厅局的领导干部要起表率作用。


第1版()
专栏:

我们时代需要千万个熊元启
本报评论员
新的历史时期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优秀政工干部熊元启同志,就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思想战线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之一。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自信、自强、自尊”的精神,值得所有政工干部认真学习。
思想政治工作要开创新局面,就要紧密围绕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适应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使他们能够充分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要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同时也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袭,克服那些阻碍改革的错误思想。改革和开放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任务更艰巨了。有些同志因此产生了思想政治工作不好做、不会做、不愿做的想法,忽视或者放松了这项工作。熊元启同志也感到工作的难度大了,要求高了,但是他从来没有动摇过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信心。新的环境、新的情况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他把党的需要、群众的需要当作自己神圣的使命,义无反顾,迎难而上,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塑造人的灵魂的科学。从事这门科学的人,仅仅具有热情是不够的。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况,有些同志也“热心”做思想政治工作,但他们只会空洞说教,或者动辄板起面孔训人,其结果,被批评者听而不服,受教育者敬而远之。为什么熊元启同志的思想政治工作充满活力、富有吸引力?一个重要原因是,熊元启同志没有停留在一般化做工作的水平上,而是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他在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努力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注意学习和吸收哲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等知识,因而他的思想政治工作入情入理,卓有成效。
党和人民需要熊元启同志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因为他是党的方针、政策的积极宣传者,而且因为他是以身作则、为人表率的实干家。古人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政工干部是教育人的,首先要做到自尊、自爱,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只要政工干部脑子里想的、口头说的和实际做的都是一个样,都是真善美的统一,就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信赖,就能感召和鼓舞千百万人一道前进。
党和人民期待着千万个熊元启。一大批熊元启式的人物成长起来,我们就能建立起一支有战斗力、有说服力、有吸引力的思想工作的宏大队伍,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有声有色,就会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第1版()
专栏:凡人新事

“风筝王”献艺
4月2日上午,在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第一届全国风筝邀请赛放飞场地上空,千百只风筝竞翔,成千上万的观众在翘首观赏。突然,一只巨型“龙头蜈蚣”风筝腾空而起,飞向蓝天,赢得满场喝彩。
这只风筝长三百五十米,是放飞风筝中最长的一只。它扎制精巧、造型逼真,在绘画上采用木版年画的技艺,具有传统的潍坊风筝特色。它的主人是被人们称为“风筝王”的寒亭区杨家埠村八十五岁的老艺人杨同科。杨同科十一岁开始扎风筝,至今已七十多年了。他扎制的风筝,精致优美,放飞高稳,1978年,曾在北京天安门前作放飞表演,荣获优秀创作设计奖。今年风筝盛会前夕,杨同科老人想,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又处在改革腾飞的时代,一定要扎出既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又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风筝参加竞赛,为国争光。在区政府、村委会的支持下,春节过后,杨同科老人即带领全家日夜赶制,终于在风筝会前制成了。
在放飞表演中,一位外国朋友指着它连连说:“巨龙,中国,飞起来了!” 潍坊人民广播电台 刘振洪


第1版()
专栏:每周论坛

给“门卫”以“守门权”
赵蓓蓓
财会人员是经济领域的重要“门卫”。但是,有些“门卫”的“守门权”却被剥夺了。
近年来,哪里有经济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活动,哪里的财会人员就面临尖锐的挑战:或同流合污,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忠于职守,坚决抵制。三种选择,结果大相径庭。不该发生的情况发生了:前一种人往往升官发财,第二种人也可以稳稳当当,后一种人却处境艰难。见诸报端的林月琴(1984年3月2日人民铁道报)、袁尚智(1984年6月7日光明日报)、赵凡(1985年8月4日人民日报)等,都是因为坚持财经制度、抵制和揭发不正之风而遭到打击报复。打击报复者恰恰是他们的上级领导。
长期以来,在一部分领导干部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财会人员只有为领导服务的义务,而无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的权利。在他们看来,会计应该想方设法贯彻好领导意图,决不能“胳膊肘儿往外拐”,与领导“对着干”。“是我领导你,还是你领导我?”“出了问题我负责”,这都是他们手中的“黄牌”,用以对坚持原则、持有异议者发出警告。笔者接触过一些财会人员,他们最头疼的就是领导在有关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的问题上乱批示,乱开条。默许吧,违反法纪;抵制吧,又要得罪上司。为避免关系搞僵,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了。少数抵制者,就被说成“目无组织、目无领导”,以至遭受种种刁难和打击。因此,在一些地方和单位,领导的旨意成为万能“通行证”,“门卫”只能放行,无权阻止,《会计法》所规定的财会人员独立行使的权利实际上化为乌有。
上述现象不仅财务部门有,质量检查、统计、税收、物资管理等部门也同样存在。瞒报、虚报产值能够得逞,国家物资能被侵吞倒卖,质量低劣的产品能大摇大摆地走上市场,与“守门权”的被剥夺颇有关系。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使国家资财和国民经济遭受损失和破坏(财务大检查的结果已充分证明这一点),而且助长了不正之风的蔓延,在某些部门竟至于是非颠倒,正不压邪。
会计法、统计法、税法、审计法等各种法律法规已陆续颁布,但是,由于封建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从法律的颁布到普遍付诸实施,还要克服许多障碍,这不仅需要司法机关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特别是有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往往从个人或局部利益考虑,把迎合自己的人作为心腹,而把秉公办事的人视为障碍,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一些不善逢迎、忠于职守的人就成了他们滥用职权的受害者。这更是绝对不能许可的。因此,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并采取措施防止领导者利用职权对财会人员“越俎代庖”,保证并鼓励各行各业的“门卫”积极行使“守门权”,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1版()
专栏:

自信 自强 自尊
——记模范思想政治工作者熊元启
1985年7月30日,石油部江汉石油管理局仪表厂宣传科科长熊元启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年仅四十一岁。
仪表厂沉浸在悲痛之中。追悼会原计划只邀请一百名左右的职工参加,但冒着三十七八摄氏度炎热前来吊唁的却有四百多人。追悼会上,人们在低回的哀乐中潸然泪下。追悼会后,上百名职工又自动加入到送葬的行列。一位因出差未能见到熊元启最后一面的老工人,回厂后悲恸地呼喊:“熊科长啊,原谅我吧,我来晚了!”
这位普通政工干部的逝世,为什么如此牵动人心?一位青年工人为熊元启写的两句诗可以作为回答:“英雄不独疆场出,闪光尽在细微中。”
改革也需要另一种工程师
1979年底,江汉油田钢管厂喜庆投产之日,也是上级决定这个厂停工转产之时。一时厂里工资发不出,人们的笑脸变成苦脸。有人编出顺口溜:“关停转,没活干,人心散。”机关干什么?有人提出要设法“自谋出路”,“宣传科有照相机,干脆摆摊照相吧!”
经济调整是国民经济从比例失调走向良性循环过程中的必要阵痛。在这转折关口,熊元启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对科里的同志说:“革命战争年代,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革命队伍艰苦奋战而不溃散。企业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科的同志齐心协力地投入到了转产的宣传中。
除夕之夜,家家都在吃团圆饭,熊元启却在凛冽的寒风中蹬着自行车,找到了八里外的政治处副主任任登美家里。任登美看到他气喘嘘嘘,以为出了什么事。熊元启说:“开展经济调整的形势教育,需要写个材料,我想乘这个空跟你商量一下。”“不行!叫花子也有三天年嘛!”但熊元启坐着就是不走。这一夜,他们商量了很久。临别,任登美嘱咐:“过完年再赶材料。”可是初四一上班,一份万字讲稿送到了任登美面前。
形势教育有力地配合了工厂的转产,不久厂里生产出了畅销国内市场的新钢管。钢管厂的同志回忆往事,至今难忘熊元启拿着讲稿、扛着话筒在各车间奔走、鼓动的形象。
1983年10月,熊元启调到仪表厂担任宣传科长。当时,全党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思想政治工作中批判了“假、大、空”的“左”的影响,社会上流传着“技术干部硬梆梆,政治干部不吃香”一类的说法,出现了轻视、贬低政工干部的现象。在这种气氛中,仪表厂有四名政工干部改了行,连“老政工”、宣传科的一名副科长也说“宁可去守大门”都不愿再干下去。厂党委的一位秘书找熊元启谈心:“我们趁早改行吧!”熊元启的心情很不平静。他一连几晚登门找副科长谈心,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指示:“我们政工干部可不能被轻视政工干部的风刮迷了眼啊!”对那位想改行的秘书,熊元启热情洋溢地说:“我看生产建设需要工程师,改革也需要另一种工程师。政治工作者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让我们都做这种工程师吧!”
1984年8月,熊元启和厂党委书记陶天录到工厂的上级机关油田制造公司参加思想政治工作汇报会。会上,他又听到了“过去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现在政工干部变成了臭老十”之类的牢骚话。特别令他难受的是,这类话还往往出自政工干部之口。他不明白,政工干部为什么要自轻、自贱,往自己身上泼污水呢?本来,他是个比较内向的人,但在这次会上,他不禁挺身而出,列举事实,慷慨陈词:“只要共产党存在,共产主义运动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就少不了”,“精神力量是我们的优势,只有充分发挥这个优势,才能更快地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位卑未敢忘忧国。熊元启把近几年中遇到的事联系起来思索,感到轻视和自轻政治工作,不只是几个人、几个单位的问题。这种现象,影响政治工作作用的发挥,妨碍改革的进行。他觉得有责任向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们呼喊:
——我们要自信,相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光荣的,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少的。经济改革绝不是要改掉思想政治工作,而是要通过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来为经济建设服务。
——我们要自强,以顽强的意志和开拓精神,用事实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我们要自尊,要作风正派,大公无私,这样才能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得到别人的尊重。
这篇题为《试论政工干部要自信、自强、自尊》的论文一问世,迅即在江汉油田、在石油战线、在湖北省、在全国政工研究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评论:这篇文章切中时弊,对政工干部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自信、自强、自尊”的精神,集中地概括了新时期政工干部所必须具备的思想和品德。
火炬,点燃自己,照亮别人
1985年4月的一天傍晚,湘西北的崇山峻岭中,一辆运毛竹的汽车,从山腰翻进深谷。司机跌断胳膊,搭便车的农民,三人摔死,九人重伤。一辆“东风”卡车路过,司机毫不迟疑地伸出了救援之手,忙碌了一夜。遇难的人得救了,这位司机却没有留下姓名。
人们根据车号,从4月寻访到9月,找到了仪表厂汽车队,给这位名叫陈怀义的司机送来一面锦旗和五十元酬金。这位四十七岁的老工人,把这笔酬金悄悄地送到了已经逝世一个多月的熊元启的家中。熊元启的妻子成己珍把钱退回他,陈怀义又把钱送过去,这样互相推让了三次,陈怀义只好把这笔钱“化整为零”,一次又一次地买东西,把钱花到了熊元启的孩子们身上。陈怀义说:“我送的是一片心啊!是熊科长给我树立了做人的榜样。”
汽车队的队长谈起这类感人的故事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边说边抹眼泪:“熊科长活在我们工人心里,他生前对汽车队的帮助实在太大了!”
汽车队是熊元启的“联系点”。1984年底,汽车队实行经济承包,司机按吨公里计奖。端掉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司机们劲头大了,队里收入多了。但是,也有人以为“承包就是多捞”,干活挑肥拣瘦,把外出揽活捎脚的收入当“外快”装进了腰包。熊元启及时提醒队干部:“改革要坚持,但不能以为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政策越宽,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又要放开搞活,又要严格纪律,具体应当怎样做?熊元启和他们一起调查新情况,研究改革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招数”,并建立起每星期一检查纪律的制度。他又到司机中宣讲改革的目的、意义,讲如何处理国家富和个人富的关系。有一个青年司机,私留了捎脚费。熊元启专门抽空跟这位司机出车。熊元启身体瘦弱,一米七一的个子,体重不满百斤。跟车中,他坚持帮助装卸货物,累得汗水湿透了衣衫。行车间隙,熊元启讲开了故事,他讲到周总理的事迹,讲到雷锋节省生活费支援灾区,讲得这个青年激动地说:“熊科长,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不久,这个司机在外揽活,别人塞给他四百八十元“红包”,他马上分文不少地交到了队里。
这一年,汽车队坚持在承包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为工厂多盈利十五万元,而且全队四十八名司机,个个“单车千里,一路清风”,主动上交的外出“捎带费”就达一万四千多元,成了全油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模范单位。
在新形势下,熊元启就是这样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际工作中,做到职工的心坎上,保证生产和改革的顺利进行。他把这视为“思想政治工作改进的方向”。他说,只有变思想政治工作同实际工作“两张皮”为“哥俩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由虚变实、由粗变细、由死变活、由弱变强”。
形势变了,熊元启坚持对职工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不变,但同时又善于结合变化的形势进行这项“基本建设”。人们介绍,他擅长于“集中讲大课”,用理论帮助职工“明理”,“治本”,让群众掌握真理,自己打开心头上的“锁”。他在仪表厂宣传科建立了“联系点”制度,规定每个同志一至二个月要下基层做一次专题调查,解剖“麻雀”,掌握“脉搏”,写出职工思想动向分析报告,然后有的放矢地开展理论教育。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提出了十个针对性很强的专题教育方案,在职工中开展了改革形势、党风党纪、物价改革、法制教育、否定“文化大革命”、开发新产品等专题教育。他讲课,有理有据,深入浅出,工人们听得入耳。职工们还记得,有一次讲到如何看形势,他不仅讲道理、列数据,还一连举出了七个群众生活变化的例子。他诙谐地说:“过去呀,我们端个小板凳,走七八里路在露天看电影,还说形势大好。现在坐在家里的沙发上,一边喝茶嗑瓜子,一边看电视,有人还发点牢骚……”说得大家会心地笑起来,在笑声中提高了认识。
有人说,现在的小青年,重实惠,轻信仰,具有“抗药性”,很难向他们灌输马列主义。熊元启也曾为此犯愁。计划三十人参加的青工理论培训班,只有七个人报名。但熊元启没有因此却步,而是把培训班越办越活泼。他采用“感性启迪法”,组织学员到荆州地区博物馆、社会福利院、工农业展览馆等处参观;他采用“挂图教学法”,和宣传科副科长张树林一起,动手搜集、绘制了几十幅图表,使抽象的原理形象化。上哲学课,他用一颗葵花子由种子到发芽、开花、结果的一系列变化图,讲解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上政治经济学课,他用工厂生产、销售产品的过程图,讲解剩余价值的原理。培训班还举办智力竞赛、演讲会、赛诗会,寓教于乐,以乐促教。这样适应青年“求新、求知、求乐”的特点组织理论教学,不愿进班的来了,来了的要求延长培训时间。老工人们普遍反映,经过学习的小青年,“说话办事都好象多了一把尺子”。青工培训班一连办了十六期,一期比一期办得好。全厂三十五岁以下的六百多名职工,绝大部分得到培训,他们中大多数人要求入党入团。仪表厂因此一跃成为全油田青工培训的先进典型。
出色的政治工作赢得了职工的爱戴。1984年,全厂各个党支部一致推选机关政工支部为模范支部,宣传科还夺得了机关科室中唯一的流动红旗。这年年底,油田宣传部到仪表厂调查,以“这里政治工作的威信越来越高”为题,总结他们的经验在全油田推广。经验是什么?熊元启说,关键还是要政工干部自己以顽强的意志和开拓精神做好工作,政治工作只有改进才能加强,要有作为才会有地位。
熊元启开拓精神的源泉是什么?宣传科的同志们认为,来源于他对马列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刻苦钻研。请看一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熊元启的部分学习笔记:学习党的十二大文件心得笔记约五万字,学习党史笔记十万字,学习哲学笔记约五万字。他还学习了政治经济学、心理学、法学、新闻学、国民经济管理学、现代汉语等。他只有初中文化基础,但去年夏季一次成人自学大学课程统考,仪表厂自修班总分考了全局第一,他个人的考试成绩在全局名列第二。
他家中人口多,生活很简朴,但他买书却舍得花钱。有次外出,妻子叮嘱他买件好衣服。等他回来,孩子们打开提包,都惊讶地叫起来:“尽是书!”
熊元启的两个孩子,取名都带上了火字边。一个叫“焰焰”,一个叫“炜炜”。熊元启说:“我就要那个火字,火炬,发热发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自己正是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用马列主义的光源,点燃了自己,照亮了他人。
开发出人们心灵深处的精神能源
在群众的心目中,熊元启是一个可亲、可敬、可信的良师益友。
仪表厂青工小侯热衷于“结交好友,扬名江湖”,往往一个月干不了半个月的活。提起他,有人直摇头,说他“制度卡不住,奖金拴不住”。
但熊元启满怀信心去做小侯的工作,他看到了小侯的闪光点。
在一次车间会上,小侯听别人说他后进,顿时火冒三丈,拂袖离去。在自尊心的后面,不是潜藏着上进心吗?
小侯爱买书读书。知识,难道不正是启迪良知的益友?
熊元启从谈读书入手和小侯接近:“你爱读什么书?”这个有点傲气的小伙子心里好笑:我倒要难难这个“万金油”!他歪躺在床上,“我爱读《诗经》。”“《诗经》啊共有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你喜欢什么?”小侯吃了一惊,从床上跳下来,两人越谈越投机了。
熊元启一次次主动上门,和小侯从读书谈到追求,从历史名人谈到人生的意义。他说:“青年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没有理想就象没有风帆的船。”小侯曾有入团的念头,但又缺乏勇气。熊元启开导他:“一个人有两条生命,一条是生物意义上的生命,另一条是政治生命,只有具备这两条生命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生。”
这样,小侯逐渐有了变化。他参加青工理论培训班,被评为优秀学员,熊元启给他送去了奖品。回到车间,小侯月月超额完成任务,还考进电大,入了团,带上了徒弟,成了生产骨干。熊元启又及时选派他参加了全公司青年培训班优秀学员演讲会。当小侯登上讲台,讲到自己的变化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小侯在掌声中受到震撼,他感受到了真正的信任、希望和深厚的爱。他牢记着:是熊元启点亮了他的心灵之灯,帮助他编织了理想的花环。熊元启逝世不久,小侯含着眼泪,写出了他的入党申请书。
熊元启曾经收藏的报纸上的一篇文章,他在其中的一段话下面划了粗粗的一道红杠:“短处人人皆有。我们政治工作者的天职,不是抠出别人短处,把人治住,而是在激发每个人的长处之中,把人人变成英雄。”他非常欣赏这段话,因为这也是他的指导思想。他说:“石油工人要千方百计地从地下开发出物质能源。我们是做人的工作的,就要象钻井工人那样,千方百计地去开发出人们心灵深处的精神能源。”
钢管厂有个青年党员,认为找个“理想情侣”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他找对象有三条标准:一是家庭有权,叫“权力支柱”;二是有钱,叫“经济支柱”;三是漂亮,叫“精神支柱”。结果挑三拣四,犯了错误,受到党纪处分,从此一蹶不振。熊元启在车间蹲点,主动地接近、帮助这位自认为被人嫌弃的同志,以火热的赤诚,温暖了这颗冷却的心。这个青年振作起生活的勇气,把过去的“三条标准”改成了争当合格党员的“三条规划”,每月争取做三件好事,重新获得了群众的好评。
熊元启就这样时刻不忘开发精神能源,而且往往匠心独运,有所创新。仪表厂地处偏僻,有些青年因业余生活单调,跑到附近农村偷鸡摸鱼,寻求刺激。团委想举办舞会,但有人担心会“跳”出问题。熊元启积极赞成办舞会,理由是:“只有千方百计美化、活跃职工生活,才能有效地抵制不健康的东西”。他为准备舞会忙前忙后,同时建议在舞会中定标准,搞评比,办成一个“仪表美、舞姿美、旋律美”的“三美舞会”。连发的奖品也是美的:整洁的领带,别致的胸花,美丽的花卉。舞会开得青年心花怒放,也使一些爱美不识美的青年在娱乐中陶冶了情操。
在塑造别人又塑造自己的岗位上
仪表厂工人袁本新与熊元启同住一幢楼。经过十年内乱,他曾给自己“约法三章”,其中之一是不与政工干部为伍,因此对熊元启敬而远之。但通过观察,他发现熊元启平易近人,克己奉公,不是那种“嘴上呱呱叫,行动不对号”的干部。袁本新到熊元启家安装纱窗,进屋发现,在这位当了多年仓库管理员、指导员的家里,唯一象样的家具大衣柜,是别人转让的,长期没有上漆;翻箱倒柜竟然找不出一根木条、一颗钉子。他不由打心眼里敬佩熊元启。熊元启去世不久,国庆节连星期日休假三天,袁本新就到熊元启家当了三天义务油漆工,他默默地把那个大立柜漆了一遍又一遍……
熊元启把政工工作称之为“既塑造别人又塑造自己的岗位”。他说:“政工干部担负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任,如果自己不作出表率,道理讲得再好也没有人听。”他是真理的宣传者,也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他生活在群众中,群众听其言,观其行,把他视为楷模。他的老父亲拣回几块从包装箱上拆下来的破木板想拿来当柴烧,他请求父亲把木板送还到原来的地方。他在家乡石首县碰上本单位的过路车,顺便带回了几件箱柜,随后他就找会计,主动交了八元钱的汽油费。他说:“公家的便宜丝毫也不能沾。”他要求妻子成己珍“上班走在别人前头,下班走在别人后头。”有一次,成己珍在上班时买菜回家,马上受到他的责备。成己珍挑着家务重担,本来就委屈,气得同他吵架:“你当你的干部,我当我的工人,我不沾你的光,你也别管我!”熊元启耐心地说服她:“干部家属要注意影响,不然叫我怎么去做别人的工作?”
熊元启这种公私分明、严于律己、从不索取、只求奉献的品德,在他面临死神威胁、生命垂危之际,更是象聚光点一样集中地闪现出来。
1985年5月中旬,熊元启发现腹部隆起一个肿块,经医院检查,是个不祥之物,急待确诊。当时,厂党委安排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育补课,原定22日熊元启讲这一课。科里的同志都提出不要他讲了,催他速去武汉看病,但他还是硬撑着登上了讲台。听课的人看到,他额头冒汗,脸色发白,不到半小时便坐不稳了,常常用手压迫肝区,用桌子紧紧地顶住腹部。这一课,他竟坚持讲了整整两个小时。
5月31日,熊元启的病在武汉确诊为晚期肝癌。谁知写着“癌转移”的诊断书落到了他本人手里。陪护的同志急得不知所措,熊元启却镇定地对他们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知道该怎样对待”。晚上,他依然靠在床上,聚精会神地看他带来的那本《国民经济管理学》。陪护的同志把书夺过来,逼他睡觉,他把书要回来,一直看到翌日凌晨。6月1日,熊元启乘救护车回厂,又一路手不释卷。在路上颠簸了近六个小时,回到家里没等妻子发问,他微微一笑:“医生说,可能是个良性瘤,问题不大。”吃完晚饭,熊元启又翻出一叠文稿,伏在桌子上改写起来。他改写的是一份在全厂开展“谈形势、议改革、顾大局、守纪律”的教育提纲。第二天一早,熊元启拿着这份提纲走进党委办公室,厂党委书记陶天录正和厂医研究他的治疗问题。熊元启急忙说:“我才四十一岁,一时半时不会出问题,我希望搞好这次教育再去治疗。”陶天录的眼圈红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熊元启啊,你身患绝症,还一心扑在工作上,全然不顾自己!
熊元启第二次到武汉治病,住在他工作过的油田汉阳仓库,仓库领导给他派了几次车,他十分不安,要妻子陪他去乘公共汽车。看一次病,要换两次车,步行两里路,来回五个小时。时值盛夏,看病归来,他浑身汗透,瘫软在床上。成己珍求他:“现在不找领导不行了!”他坚决地说:“我不能工作了,不能再给组织上添麻烦!”
在生命的最后半个月,他住在油田职工医院,自己需要照顾,却要妻子去关照邻床的病人。剧烈的疼痛折磨着他。成己珍望着他因痛苦而扭曲的身躯,含着泪劝他:“你疼就喊吧,喊出来会好受些。”他怕影响别人休息,即使牙床咬肿了,嘴唇咬裂了,枕巾被汗水浸透了,也从不喊出声来。这是何等坚强的毅力!
熊元启中年谢世,膝下尚有未成年的孩子,最大的十五,最小的十岁。昏迷中,他呼喊着“孩子!孩子!”在武汉治病期间,他知道不久将与亲人永别,望着妻子深陷、忧郁的眼睛,他内心阵阵痛楚:“己珍,我这病难治好了,一起生活了十五年,我对你关心太少了……”他哽咽着,坚持要为妻子买一双称心的皮鞋。他摇摇晃晃,靠着妻子的搀扶,走几步,歇一阵,还没有走到商场,就蹲在地下起不来了。成己珍再也忍受不住了,自己跑进商场,随便买了一双皮鞋就匆匆转来。熊元启听到她说满意,痛苦的脸上泛起了笑容,而成己珍的泪珠止不住落了下来。
“无情未必真豪杰”。在熊元启的心底,埋藏着对妻子和孩子们最真挚的爱。他是一个共产党员,也是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弥留之际,他觉得为党工作得太少,给予亲人们的也太少了。
但是,当陶天录征询他身后对组织有什么要求时,他说,“党给我的够多了!”他没有提出任何一条个人要求。有几位同志私下对他说:“你是政工干部、共产党员,有些事不便同组织直接提,那就对我们讲吧。”熊元启坦然地笑笑:“我要有要求,早对组织谈了,何必要绕这个弯子呢?”他看到成己珍也在场,接着说:“你们,包括己珍,都不准向组织伸手,这就是我的要求。”
熊元启1944年出生于湖北省石首县绣林镇,二十二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平凡而又光辉的一生,塑造了一个自信、自强、自尊的政工干部形象,塑造了一个无限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员形象。他的事迹迅速传遍江汉油田、石油战线。江汉油田的每个角落,都掀起了学习熊元启的热潮。石油部授予他“模范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光荣称号。中共湖北省委和石油部党组作出了号召向他学习的决定。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专程到江汉油田调查熊元启的事迹后,称赞他是在开放搞活经济的新形势下,勇于和善于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子的一名尖兵,是用马列主义照亮自己又照亮了别人的人。在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写下了“熊元启同志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忠贞榜样”的题词,号召全国政工干部向他学习。来自全国的几百位政工干部,无不为他的事迹所感动。参加会议的几位老一辈革命家听到他的事迹止不住热泪盈眶。
熊元启曾在他学习党的十二大文件的体会中写道:“共产主义一直在实践着,道路就在自己的脚下”。熊元启一直走在实践共产主义的道路上。这条光辉的道路,正在全国千百万政工干部、共产党员的脚下延伸……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 江汉石油管理局党委 联合调查组 湖北日报记者 黄发森 梁均贵 新华社记者李永长 周东爱 本报记者 龚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