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5月2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淡淡的秋林
潘毅敏
沙,沙沙,下雨了。
窗外,阴沉沉一片,天和地揉在一起,只见山下那片笼罩在雾雨中的淡淡秋林。
我与一个从海南农垦出去当兵刚从云南前线归来不久的战士,静静坐在窗前。
他翻着一本油印的《战地诗抄》,我则慢慢看着他递给我的一本陈旧的影集。我不时抬头望他,而他却呆呆地凝视着那片雨中的林影……
“谈谈吧?”——我们都曾是部队放映员,有共同语言。
他收回凝思的目光,燃起一根烟,说,“好吧。”他目光直掠远方,轻声说:那次,也是这样绵绵细雨。
……连日的阴雨。
要打仗了。整个部队,就象嘶嘶燃响的导火索。平日最爱开玩笑的战士,也都沉默了。请战书、决心书、入党申请书雪片般飞向指挥部。
一连几个晚上,我们电影组冒雨下到部队,为即将参战的战友们放映电影。影片放完了,有的战士小声提议道:“给我们放几首抒情歌曲吧,《十五的月亮》,《再见吧,妈妈》,都行,我们想再听听。”有的希望听几段相声。
上级决定,我们团电影组临时编到后勤服务队,与部队一起出发,到依香森林待命。
我偷偷写好遗书。一旦战斗需要,我也会英勇杀上战场,直至牺牲——当然,我们为正义而战,我们都希望能活着回来。作为军人,我们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就说我吧,父母亲在国营农场办起了家庭小农场,收入可观,生活过得很不错。我的几个战友也如此。赵紫阳总理来视察,还表扬我们家庭农场,好日子在后头呢!
每个人打了一个小包袱,多余的衣服,自己喜爱的东西,都包在里面,连同一腔情、一腔爱、一颗呯呯跳动的心——那天,如果有的同志永远回不来,组织上就会将这些遗物送回他家里。
借着雨,借着雾,我们出征了。
隆隆的炮车带着啸音,从我们身旁滚过;急行军的队伍一直流向远山峡谷间。
趟过一道飞漱而下的溪流,我们进入依香森林——这是为纪念一位傣族姑娘而命名的。
这里,是恐怖的森林——对方的特工队常入侵这里;毒蛇无声地滑过,潜入丛莽或悬垂在藤萝密布的枝丫上;数不清的山蚂蟥张大着吸盘等待着。这里,是死亡的边地,敌人的炮火常在这里呼啸——然而此刻,林中却十分安静。
出发的时间快到了。几个战友默默来到我身旁。“小田,”他们轻轻叫道,“我们要走了。真想再听听你放的那几首歌。”
“估计,这场戏我们一定会唱好,豁出去了。”“不过,嗯,如果我们真的回不来,你就帮我们好好活着……该说的话,都在小包袱里了……请告诉我妈妈,让她不要惦记着我。再见!”
眼睛对着眼睛,彼此默默伸出手,紧紧握在一起。
我目送他们的身影消失在林莽深处。
“再见”——此刻,我从未体会到如许情丝所包容的份量。…………
有的人再也无法看到我为他们放的电影,听到他们喜爱的歌了。但他们的名字,将写在高山上,刻在蓝天里。
细雨蒙蒙,由远而近,匀匀地飘落在屋顶,传来一片琵琶音。我们沉默下来。窗外,是雨中的那片淡淡的秋林……


第8版()
专栏:

“媚态观音”的黑脸
周中仁
前些时候去四川大足一趟。大足是与云岗、龙门鼎足而三的石刻艺术之乡。以县城为中心,分布于北山、南山、宝顶山、舒成岩、玉滩等四十多处,共有造于晚唐至明、清的石刻像五万多尊。那里的石刻显示了一种新的创造精神,“媚态观音”就是其一。
我见过不少观音造像:捧净瓶、柳枝的,提鱼篮的,千手千眼的,……然而一律低眉,端庄凝重。而这次在大足北山佛湾见到第125号龛的数珠观音(俗称“媚态观音”)却迥然不同。这座宋代的石雕,高约一米,侧身倚立,两手自然下垂交握。她头戴花冠,身披璎珞,双眼下视,低头微笑,但又似乎在竭力忍住那心头的激动。这哪里是什么菩萨!如果除去数珠,离开这摩崖佛窟,伫立于林间水畔,大约没有人怀疑那是一位妙龄少女正与情人含羞相对罢!
这尊石刻艺术珍品有明显的入世倾向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无名的宋代石刻家大胆摒弃成规,从现实中取材进行艺术创造,为我们留下了千载以前妇女的体态神情。
欣赏这尊造像时,不禁感到遗憾。不少前来瞻拜的善男为这个艺术形象所陶醉,竟情不自禁地抚摩她的脸部。年复一年,观音的脸变黑了。
孔夫子是很懂得群众心理的。他说过:“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论语·卫灵公》)如果一律地以道貌岸然的姿态出现,信男们是绝对不会动手亵渎的罢!然而那样,艺术也就失去了活气与魅力。
但也同时想到:事物的本质和形象应当是一致的。苦恼众生,一心称名,佛教就有了这么一位考核众生、救苦救难的女菩萨。从“弘扬佛法”的角度看,当时根本就不应出现有世俗化和生活气息的“媚态观音”石雕。
同行者对“媚态观音”的变成黑脸也颇不以为然。除了指责那些无视保护珍贵文物的人“缺德”以外,还突然离题万里地发问道:“你想到了我们某些党员、干部搞不正之风损坏了党的形象没有?”
我一下怔住了。确实,我们某些党员、干部,因为他们利欲太甚,见利忘义,使不法之徒有机可乘,使得他们自己的面部也庄重不起来,无法获得群众尊敬,以至于脸上无光。其实,他们面部的黑污,不是群众抹的,是自己长期拒绝洗脸所致,所以在整顿党风中认真地照照镜子,洗心革面,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第8版()
专栏:

王力生前最后一首诗
蒋如茝 方良根
语言学家、教育家、诗人和翻译家王力教授,生前著书立说,吟诗诵赋,给人们留下了近千万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久前,我们有幸见到王力教授写下的最后一首诗,特介绍给大家,并对王力教授寄托我们的哀思。
二个多月前的2月23日,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学员学习经验交流会。王力教授是这所函授大学的名誉校长,然而,他因病已不能参加这一次会议了。即便如此,他还是时刻关心着逻辑与语言学的普及和提高。他把办好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看作是向全社会普及逻辑与语言知识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经过他和众多逻辑与语言学者的不懈努力,全国有十六万各行各业的成年人,在这所不花国家一分钱的函授大学里学习。三个寒暑过去了,如今,逻辑与语言知识正在一步步地从课堂,从研究室渗入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走进千家万户。多少人将因而变得更聪明、更成熟!王力教授为之感奋不已。他在病中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托人带到交流会上,献给仍在努力学习的十六万学员——
高山岌岌水泱泱,大好河山是我乡;
禹迹茫茫多宝藏,原田每每足菰梁。
献身甘愿为梁柱,许国当能促富强;
永矢弗谖心似铁,匹夫有责系兴亡。
丙寅之春后三日书赠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
若非亲眼目睹,人们也许想象不出,已八十六岁高龄的老教授在长约一百厘米的条幅上写下的这数十字诗文,字字是那样潇洒流畅,古朴雅致。
想不到,这竟是王力教授生前的最后一首诗。


第8版()
专栏:我与散文

不了情
叶文玲
因为有人说我的小说很象散文,这倒诱发我也写起散文来了。当我慢慢写去,积存了近百篇时,我发觉,我对散文的写作早已由受人怂恿转化为深深的热爱和自觉的追求了。
我没有研读过有关散文的创作理论,不知道都有哪些定义,哪些规矩,我只是凭自己的兴趣、感情,拥抱了这种文学样式。
去年从黄龙、九寨沟回来时,人问那儿的山水景观,我说:唯愿死在彼地。
这自然是痴话,却是真心,道出了我对大自然魂牵梦系的情思。我爱大自然,大自然是一首永远吟唱不完的歌,每当这浓浓的情怀难以排遣时,我就借助于散文。
客居中原多年,我于浙南水乡的故里,于祖国各地未曾探问过的大山名川,总是萦念不已,一有走访机会,便赶忙上路。山一程水一程,不觉半点困倦,而一路的新鲜见闻,也总令我生出许多感慨。这种感喟,是写小说所难以尽情的,于是,最称心可意的抒发形式便是散文。
现在,散文这一样式已经幻化成一个曼妙的“人”,淡淡装,天然样,令我倾倒;我从中体验着与她相亲的欢乐和苦恼,我感受着她给予我的一切。她的恬淡、宁静的美学境界,她的可以直抒胸臆的无拘无束的自然天性,都使我获得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欢乐。
我觉得,艺术手法对散文好象是无缘的,她展现的是生活的本色,她不需要你对生活着意浓缩,也不需你对她的结构过分经营,可是,她对语言格外苛求,不仅要火的锤炼,更要水的洗濯;她那容不得感情有一丝虚饰浮华的严峻,往往又逼你处在洗心革面的境地和使你绞尽脑汁的苦况:也许,正因为她是这样一位多情而又冷面、音容寻常情致高雅的朋友,才对我有这样深沉而长久的魅力。
人都说散文创作常常被人冷落,她好象难有大格局,难得大轰动。实情也许如此,但我不管。


第8版()
专栏:

逾越
雪迪
你们曾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你们早已把心种了下去,在年复一年的等待中,看着你们的诗句从泥土中长出,在人们的嘴中被吟诵成果实。
这块土地有着你们的骄傲和悲哀。在你们四周有着太多歉收的季节。你们忠贞不渝地守护这片土地,就象守护着你们的阳光照在你们脸上,那是一片明朗的希望。
信念之火在这片土地上焚烧着怀疑和失望,使他们成为营养重新渗进土地里去。苦难已经被收割过了。看那些布满碴痕的泥土地,使我相信你们在暗中静静地展开的年龄。
岁月将再一次检验你们。证明你们手上沾满的是泥土,在手指间流淌的是血。你们的心结出了劳作的果实,而种子已经被鸟群衔着飞进四面八方的夜晚和白天。
岁月将证实你们的守候是神圣的。太阳将穿过你们的身体,使你们在他永恒的歌声中成为果实!
而我,站在新生的土地上,向你们丛林般苍郁的身体,致敬!


第8版()
专栏:

出于传统,源于生活
——读《张凭山水画集》有感
张安治
近获睹《张凭山水画集》,载其作品近六十幅,彩色版达三分之二以上,内容包括了张凭同志二十余年来各阶段的代表作,殊为可喜。
张凭为李可染同志的入室高足,在我国当前中青年山水画家中颇为杰出。我和他同在美院中国画系工作二十年,深知他不仅十分勤奋地钻研技法,更深于思考,不满足于既得成就,不断追求新境。这一本画册鲜明地表现了这些特色,对于当前正在彷徨于如何创新或满足于仅仅继承传统、学习前人的画家们将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他的创作态度,第一是重视生活感受。多年来不仅写生于黄山的松峰云海之间,倾心于三峡的奇姿、桂林山水的幽秀,也探访过许多革命胜迹和祖国伟壮的山河。从实景的深切感受构思,又不是简单地如实描画。在构图上着意推敲,要求突出意境并节奏完美。如在他早期作为大学毕业创作的《山河咏》组画,笔墨技巧虽不是很老练,但在构图、笔法的运用和色彩的变化与和谐各方面,都已显示出作者的才能。既广泛运用优秀的传统技法,又不拘于一家一格,因而意境深邃,格调清新。
1964年创作的《忽报人间曾伏虎》,写毛泽东同志纪念烈士的《蝶恋花》词意。不画嫦娥,不画吴刚,而画天安门烈士纪念碑前红旗如浪涌;天空皓月当头,节日焰火星花迸射,漫天飞舞,是一片热烈奔放而又庄严肃穆的气象。构思新鲜奇特,内容含蓄,同主题极其吻合。此画已为中国美术馆所购藏。
自1978年以来,作者更加意气风发,创造了大量作品。在风格上,虽然较多吸取了他的业师李可染的厚重、朴质及利用逆光加强层次节奏变化等特色,但并非一味模仿而颇有独创。如1979年作的《光明顶》,全幅以泼墨为主,但墨中有笔,气韵流畅。《百泉》峰峦树木全用泼墨晕溶;湖中亭台楼阁长桥,笔法却严谨凝重,既准确表现了物象特征和气候特征,更取得对比的和谐。此外,如《黄山人字瀑》、《奉节黄桷树》、《晋云山林》等幅,均能密而不乱,节奏丰美,景虽不奇而意境深远。
张凭的作品虽大多以墨笔和重墨为主,但也注重色彩效果。如《红岩》的遍山枫林,《晋祠之秋》的大片黄叶,《梅花丛中》的万点红梅,《黄山翠谷》峰林竞绿,用色彩来加强主题的鲜明性和动人的情调,如独唱之有伴奏,既继承了传统技法,又加强了时代气氛。他在1982年创作的《黄河》,因作者是河南人,对黄河自具有特殊感情。从画面的题句,更可以看出他对这伟大河流的赞颂与振兴中华的信心。全画构图奇特:完全以一泻千里,奔腾咆哮的浊流为主体,大气磅礴,令人惊心动魄!在构图上仅用画幅左下方一角画平坡、松林,而穿越悬岩,冲击礁石的巨流表现了极宏伟的气势,远方的河水虽色彩逐渐淡隐,却暗示源头无尽,潜力无穷。色彩极为单纯,占芯小比重的岩石、松林全用墨画,而奔流巨浪全用淡墨赭黄,形成单纯而庄严的气象。
这一本画集,既是张凭同志多年来努力的小结,更是进一步作新的追求和创造的开始。


第8版()
专栏:

工友们和燕子
许向前我们机器轰鸣的工房该是第一百零一次规划布局该是第一百零一次改头换面那一百次工友们都曾经经历过但似乎都已忘记当工友们第一次那么清晰地感觉到工房扑面而来的清晨和布满紫晖的傍晚缺乏一种新意工友们终于不约而同地爆出一种灵感象布置一种神圣的使命他们工工整整地在两旁的铁栅上镶上了“燕子”——他们飞翔的心我为工友感到高兴当紫雾弥漫长长的岁月当大雪使我们受够了严寒当我们为幸福而急不可耐工友们有了这个崭新的支撑点于是在休息的当儿细腻地梳理一下疲倦的心燕子饱含深情的双翅,一次次点燃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啊燕子,燕子我抚摸着您钢的双翅,深灰色的俊体——这是工友们缕缕兄长般的抚爱更有一脉脉长长的欣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