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5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我副代表在联大谈联合国“财政危机”时指出
任何国家无权擅定本国会费比额
中国支持联合国必要的改革和精简节约措施
新华社联合国4月29日电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梁于藩今天在四十届联大续会上就联合国的“财政危机”问题发言时指出,美国将其国会通过的法令强加于联合国,违背联合国宪章精神。
美国国会于去年8月通过一项修正案,要求大量削减美国分摊的联合国会费,除非联合国实行改革,以所谓“加权表决制”(即根据所缴会费的多寡决定表决权)取代“一国一票制”。
梁于藩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联合国都拥有同等的发言权和投票权,“这是联合国宪章平等原则的最根本体现”;“如果联合国以会费多寡决定表决权”,那么,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平等权利的原则“就将成为一纸空文”。
联合国历来根据各成员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决定会费分摊的比额。根据四十届联大就联合国1986—1988财政年度经费分摊比额通过的决议,美国分摊25%的联合国经费,苏联分摊11.7%,日本分摊10.8%,西德分摊8.3%,法国分摊6.2%,英国分摊4.9%,中国分摊0.8%,七十八个不发达国家每国分摊0.01%。
梁于藩说,每个会员国在按照联大有关决议履行了自己的财政义务之后,在联合国就享有平等的投票权利;“任何国家未经大会通过擅自决定自己的会费比额,都是与宪章精神背道而驰的”。
梁于藩还指出,各国立法机构通过的法令和规定只对本国有效;“任何企图将本国的法令和规定强加于联合国都是违反国际惯例的”。
梁于藩在谈到联合国改革的必要性和原则时说:“长期以来,联合国秘书处确实存在机构重迭、人浮于事、文件与会议不断增加等令人不满的状况,这种状况既影响了秘书处有效地履行其职责,也增加了会员国的财政负担。”
梁于藩还说,中国代表团一贯支持联合国实行改革和采取精简节约措施,但是,“任何改革和精简措施应以加强本组织的职能和作用为原则”。


第7版()
专栏:意大利通讯

意大利的公路建设
本报记者 许庆美 史克栋
在意大利三十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近六千公里的高速公路和近三十万公里的一般公路形成了一个密集的公路网。四通八达、宽敞平坦的现代公路,承担着全国60%以上的货运量,在意大利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大动脉”的作用。
意大利地形复杂,南北狭长,象只靴子,全国总面积的80%是高山和丘陵。意大利的公路建设是根据本国的地形特点规划的,有其独到之处。在意大利中部和东、西海岸分别建造了三条贯穿南北的高速公路,又修建了数十条东西走向的高速公路与之相衔接。此外,数以百计的省级公路和市级公路,如同毛细血管似的分布在全国的每个城镇。在意大利的高速公路上,桥梁、隧道的长度约占公路总长的10%。中部的佛罗伦萨到波伦亚以及西北部的里窝那到热那亚这两段公路是意大利公路建设的“骄傲”。这些地段山高谷深,山洞、桥梁一个接着一个,峡谷最深处距路面竟达二百米,整条公路好象悬在半山腰上。从罗马东行到海滨城市里米尼四百公里的高速公路上,要穿越三十八个山洞,这些山洞短则百余米,长则十多公里,施工的难度可想而知。
最近我们访问了意大利高速公路公司。这是意大利规模最大的建造和管理高速公路的企业。该公司成立三十年来,承包建造了约三千公里的高速公路,占意大利高速公路的一半左右。现在它一面经营、维修已建成的公路,一面又承担着三百多公里新路的施工任务。研究部主任阿泽尼向我们介绍了意大利发展高速公路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经验。
五十年代意大利只有五百公里高速公路。三十年来,高速公路的总长度成十倍增长,因而他们确定了以路养路、逐步发展的方针。这家公司,首先承担建造米兰至那不勒斯总长七百五十五公里的“太阳公路”。当时,国家的投资只够所需建造费用的36%,其余资金由公司自筹。在公路建成后,通过收取养路费的办法偿还借款。目前,除向银行借款造新路外,这家公司每年的养路费收入多达六亿多美元,扣除开支后,可将余款进行再投资。
统一规划、分散承包、政府监督,这是意大利又一条行之有效的建路经验。意大利的高速公路建设,由政府制定统一规划,经议会审查批准,然后公开招标承包。高速公路公司是意大利国营伊利集团的下属机构。它的财务开支由政府的国库部、公共工程部、预算部、国家参与部和伊利集团组成的联合监督小组进行监督。该公司拥有一支一千多人的维修队伍,在公路上每隔四十公里设立一个维修点,对公路、桥梁、隧道定期检查,及时更新告急电话等通讯设备,并保持路面平整,路标清晰。
据阿泽尼介绍,高速公路公司在建路中还十分注意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当前这家公司正在意大利和奥地利边界一带修建新公路。那里地形复杂,又是多地震区。他们加强了公路路面的抗震能力,并且在隧道内做了全防水处理,以保持隧道清洁,并避免冬季冰冻。(附图片)
佛罗伦萨北部的亚平宁高速公路。


第7版()
专栏:

西欧联盟外长国防部长会议强调
加强东西方接触推动裁减军备
本报4月30日威尼斯专电 记者许庆美、史克栋报道:为期两天的西欧联盟七国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会议,今天在威尼斯结束。会议发表的最后公报表示要加强西欧团结,加强东西方接触,推动军备控制和裁军的进展。
这次会议讨论了东西方关系、欧洲安全、西欧联盟成员国的作用以及西班牙、葡萄牙加入西欧联盟等问题。
会议公报指出,与会者一致重申西欧联盟在建设欧洲以及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范围内维护安全的重要作用,并表示要加强欧洲团结。
关于东西方关系,公报说,与会部长们强调要加强东西方接触,以改进相互关系,建立相互信任气氛,推动军备控制及裁军的进展。公报指出,西欧特别关心美苏关于中程核武器的谈判,并强调整个欧洲常规武器的不平衡是造成欧洲不稳定的因素。公报再次要求在裁军问题上,特别是在削减欧洲常规军备方面,苏联要拿出实际行动,以使这方面的谈判达成适当的协议。
关于欧洲安全,公报指出,与会者对西方盟国的紧密磋商以及美国充分考虑欧洲的要求表示欢迎。他们决定,西欧联盟将继续研究有关参加“战略防御体系”的问题以及参加后的政治和战略意义。
公报强调指出,与会者就地中海安全及这个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交换了意见,一致同意西欧国家应继续为缓和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而发挥作用。
关于反对恐怖主义问题,部长们认为,应加强合作,采取措施与恐怖主义作斗争。


第7版()
专栏:

苏联部长会议发表公告谈核电站事故情况
日本将把苏联核事故提到七国首脑会议紧急讨论
新华社莫斯科4月30日电 苏联中央电视台今晚援引苏联部长会议的公告说,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的实际死亡人数是两名,而不是某些西方通讯社报道的数千人。公告说,被送进医院的共有一百九十七人,其中四十九人经检查后已经出院。
公告说,目前在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消除事故后果的工作仍在继续进行。由于采取了措施,过去二十四小时放射性物质的泄漏已经减少,核电站地区的辐射水平有所下降。
公告还说,专家们测定的结果表明,没有发生核燃料分裂的连锁反应,反应堆处于熄灭状态。为了净化受污染的地区,已调去了装备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特种部队。
另据乌克兰部长会议同一天发布的公告说,在核电站及周围地区的环境正在好转,对稍远地区的空中环境可“不必担忧”,饮用水和江河水的质量“符合标准”。
新华社东京5月1日电 日本政府人士表明,日本政府4月30日决定把苏联核电站事故问题作为4日在东京开幕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紧急议题。
据这位政府人士说,在将于4日召开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将讨论苏联核电站的安全管理以及这次事故对国际能源问题的影响和加强国际性安全管理体制等问题。
因此,为统一七国首脑的思想,日本就这一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要求苏联公开核电站事故的情报;向苏联表明愿意在这次事故的善后处理和今后的安全管理方面提供合作;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加强国际性的事故通报体制。


第7版()
专栏:

三十国卫生部长会议通过联合计划
坚决同吸毒现象作斗争
本报讯 英国和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发起召开一次反吸毒国际会议,三十个国家的卫生部长在会议上讨论并通过了同吸毒现象作斗争的联合计划。
世界各国卫生部长聚集在一起解决滥用毒品问题,这还是第一次。
会议指出,新毒品和含麻醉剂的鸡尾酒的消费量日益增加,各种毒品充斥国际市场,使不少人吸毒成瘾。只有在全球的基础上把旨在同毒品的供应与需求作斗争的努力结合起来,反对吸毒陋习的斗争才会有积极的成果。会议要求有关国家在执法部门、司法系统、教育和环境保护部门工作的部长级同事进行合作。
部长们要求国际大家庭提倡用“健康的又使个人得到满足的”,特别是适合年轻人的“方法来取代吸毒”,以削减对毒品的需求量。
部长们保证相互交流情况和经验,并着手研究与毒品有关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吸毒的原因和寻求有效的疗法。
他们要求世界卫生组织制订与滥用毒品有关的损害健康的问题作斗争的全面计划,并把这次会议的计划通知各成员国和联合国其他有关机构。


第7版()
专栏:

墨西哥发生三次地震
据新华社墨西哥城4月30日电 据墨西哥自治大学国家地震局宣布,墨西哥今天凌晨发生的三次地震分别为里氏六点八级、五级和四点八级。
据宣布,这三次地震连续发生在当地时间一点零八分、两点十分和两点十四分,震中是去年9月大地震同一地区,亦即西南部格雷罗、米却肯等州对面的太平洋海底,全国六州和首都墨西哥城等大部领土都有不同程度的震感,但是没有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第7版()
专栏:

“杀人蜂”进入墨西哥南部
以袭击人畜闻名的杀人蜂自从去年10月由中美洲进入墨西哥,目前已散布在恰巴斯、金塔纳罗奥和尤卡坦等南部诸州,引起当地养蜂业人士的忧虑。
杀人蜂,又称非洲蜂,实际上是由一种非洲蜂与欧洲蜂杂交后形成的一个品种。1956年,巴西一位昆虫学家为提高蜂蜜产量,引进一种非洲蜂的四十只蜂王与当地饲养的欧洲蜜蜂进行杂交试验。后来由于一位工作人员不慎,部分杂交后的这种非洲蜂从封养的试验室中逃逸。这种非洲蜂繁殖力极强,很快形成大量蜂群并向拉美其它国家蔓延。这种蜂保留了原非洲蜂那种极强的进攻性,特别是在食物不足、噪声大和气温高的情况下更易攻击人畜。尤其危险的是,它们一旦受到惊扰,就发动集体进攻,持续叮螫。近几年不少拉美国家都发生了人畜被这种蜂螫伤螫死的事件。因此,这种蜂被称为“杀人蜂”。但是,拉美报刊指出,这种非洲蜂并非象某些报道渲染的那样危险,它们的毒性与普通蜜蜂不相上下,如果饲养得法,它们亦可生产大量蜂蜜。不过由于非洲蜂很难驯化,繁殖力又极强,而且其雄蜂可与家蜂杂交,使家蜂同化,不少国家的养蜂业均受到了影响。
墨西哥是世界第二大蜂蜜出口国。它南部诸州又是最主要的养蜂地区,因此,非洲蜂的出现使这个地区的养蜂者担心家蜂遭到非洲蜂的同化引起蜂蜜产量大幅度下降。目前,不少拉美国家正在开展科研以对付这种非洲蜂。 ·满庭·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芬兰将实施发展林业新计划
芬兰为改善现有森林状况和提高木材产量,准备实施“森林—2000年”的计划。这个计划分两个十年实施,即1986—1995年和1996—2005年。
计划要求每年改良土壤的面积从现有的九万六千公顷增加到十九万公顷。更新林区从十六万公顷增加到十九万公顷。松土面积从十三万公顷增加到十七万公顷。植被和播种面积从十四万公顷增加到十五万五千公顷。
在今后的二十年内,为改善森林状况所涉及到的面积从九十九万公顷增加到一百二十五万公顷。
这项计划旨在到1990年把木材产量增加11%,到2000年把木材产量增加25%。(美琪)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椅子花样翻新
既要舒适实用,又要令人赏心悦目,已经成为今天世界家具设计的方向。
最近,在纽约展出了一种简朴、轻便的“弗里克椅”。这种椅子不但可以变换样式,还可以折叠起来,象公文包一样随身携带。与之相媲美的是专为紧张工作的男女们设计的“杰弗逊·朗基椅”。庄重的银灰色覆盖着焊接钢条构成的框架和用奶油一样柔软的皮革制作的椅座、靠背,看上去给人一种稳定、舒服的感觉。在椅子旁边,是一只垫脚凳和一张可以旋转的小圆桌,圆桌上方装有一个计算机终端。考虑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里办公,设计者还特意在椅子上安装了按钮。这样,坐在椅子上的人就可以根据需要调正椅子靠背的倾斜度,工作起来既方便又自如。
在纽约的一间家具展览室中,还陈列着一种单薄得好象一阵风都能把它吹跑的“手绢”椅。事实上,它是用高强度的纤维玻璃浇铸而成的。还有以其艺术欣赏价值在家具市场上出奇制胜的,如钢板椅。
(千红)(附图片)
左上图为“手绢”椅。
上图为“杰弗逊·朗基”椅。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别开生面的地理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们对外国地理课的兴趣,法国阿尔萨斯地区某学校的教职员工通力合作,想方设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地理课教师和资料室管理员合作举办了图片展览并放映幻灯片和电影,向学生们介绍了外国的经济、文化以及风俗习惯。音乐教师则用录音机介绍了各国的民间音乐,使学生们“耳闻目睹”。学校食堂的厨师也作出了努力。他们按照地理课的教学计划,为学生们烹饪有关国家的可口的饭菜,如印度的咖哩鸡、中国的古老肉、俄国的红菜汤……。学生们看了幻灯片、电影以及尝了外国的菜肴,听了外国的音乐,不仅加深了对外国风俗习惯的了解,而且使学生们对地理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融)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一百四十岁的火车头
古巴是西半球第二个、世界第六个最先建造铁路的国家。不久前,古巴把1843年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开到加拿大的温哥华市参加在这里举行的世界交通电讯工具博览会展出。这台一百四十三年前的火车头至今仍保存良好。它从古巴首都哈瓦那出发,渡海横越美国,直到加拿大,这可能是它一生最远的一次旅程。(德)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老虎光顾海参崴
由于新的工厂和农村越来越多,严重地威胁着老虎在西伯利亚大森林里的生存空间,致使老虎常常窜到城市里来觅食,捕猎家畜和伤害人们。苏联远东港口城市海参崴就常有老虎光顾。前不久,一只老虎竟出现在一个公共汽车站上,吓得人们赶紧躲避,当地警察为了安全起见,不得不把老虎就地击毙。目前西伯利亚有老虎约二百九十只。
(吴)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苏联出版《通俗美术百科全书》
苏联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准备出版一本《通俗美术百科全书》。这本书收有四千个条目、二千幅黑白图片和二百幅彩色图片,内容包括有关建筑、绘画、雕塑、首饰、服装和手工艺的丰富资料。该书很重视东方国家的艺术,并且首次在百科全书历史上系统地收集了非洲热带和南部国家人民美术创作的条文。 (李)


第7版()
专栏:图片新闻

叛逃者屠曼诺夫返回苏联
苏联人奥利格·屠曼诺夫在叛逃西方二十年后秘密回国。1965年,他在苏联海军服役时于利比亚近海跳船叛逃,随即被苏联缺席判处死刑。流亡期间,奥利格·屠曼诺夫曾在慕尼黑为自由之声广播电台工作。两个月前他从慕尼黑失踪时是该台的代理主编。上图为4月28日奥利格屠·曼诺夫在莫斯科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首次露面。
本报电视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