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5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葛洲坝的启示
本报记者 艾丰
一个重大事件发生,一项伟大工程兴建,人们为之惊讶、感奋,但对它真正意义的理解,往往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消化时间。
对于葛洲坝水利枢纽,人们所作的描绘、赞扬,已如“一江春水”,但关于它的议论,关于它给我们提供的经验教训,人们要说的话,恰正似“不尽长江”。
葛洲坝效益论
许多人都会记得1981年1月4日大江截流惊心动魄的场面。不过,更引人注目的,还是工程几年来发挥的效益。以发电一项而论,电厂提供了这样的数字:1981年,一台机组,年发电二点二五亿度;1982年,四台机组,年发电三十二点七亿度;1983年,七台机组全部运行,年发电六十点八亿度;1984年,七十点八亿度;1985年,七十二点八亿度。
五年累计发电二百三十九亿多度,按每度电六分五标准价计算,累计产值达十五点五八亿元。
这些数字的含义是什么呢?
我访问了葛洲坝工程局副局长陈燕璈、总工程师岳荣寿、长办驻葛洲坝代表处副处长张盛京、电厂副总工程师侯广忠等科技、管理人员。从他们的谈话中,我领会它们至少包含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层,工程实际运行的效益,大大超过了原设计的要求。二江电站年平均发电量原设计为五十五亿度,而七台机组全部投产之后,每年都有超过,最低超过10%,最高30%。
第二层,五年累计发电产值十五点五八亿元,这个数目相当于一项工程投资的64%,只二江电站,近两年每年都可创造四点五至四点六亿元的产值。今后,随着大江电站各机组陆续投产,他们推算,到1989年,累计产值即可等于全部工程的投资。也就是说,全部工程完成了,全部投资(不包括利息)也收回了。
“如何看待水电工程的效益,葛洲坝给人以新的启示。”他们说。
第三层,葛洲坝揭示了以电养电,发展电力的宽阔途径。张盛京用粗线条勾勒了这样一个轮廓性的概念:完工后的葛洲坝,一年发电产值(十亿元)等于一个丹江口工程的总投资;也大体上接近于拟议中的三峡工程本身每年的投资量;如果决定兴建三峡工程并建成之后,它一年发电产值,又等于一个葛洲坝工程的总投资。这可谓小鸡喂大鸡,大鸡养小鸡,鸡栏兴旺。
第四层,电力是能源,它消耗的时候,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工农业产值。按一度电创造三元工业产值计算,葛洲坝的发电量已可创造工业产值七百一十八亿元,到1989年,累计可创造二千二百五十六亿元的工业产值!
“万里长江滚滚流,流的都是煤和油”。钱正英部长这两句诗,在这里甚为流传。难怪一般人看来颇为枯燥的数字,这些同志说起来,有如咀嚼甘蔗,一节比一节香甜。
最后,他们提醒我不要忘记这样一层:葛洲坝工程原本是作为三峡工程的反调节水库修建的,现在单独运行,作用还受到很大制约。
“葛洲坝效益论”,如果仅限于上述五层,当然是不全面的。除发电外,其他方面的效益,未有涉及。对有的方面的效益,如对目前的航运效益,各方尚有不同的评价。不过,这五层分析,至少可以打开我们的思路。不同的评价,也可以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总结经验教训。
在 争 论 中 诞 生 的
外行的读者,在看报道葛洲坝的文字时,可能对“它是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一带而过,实际上,这正是理解葛洲坝工程的一个关键所在。它是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
中国有条长江,长江有个三峡,三峡是个世界罕见的宝库。这已成妇孺皆知的常识。从本世纪初,人们就议论如何打开这个宝库。最早,孙中山先于1921年出版的《建国方略》中提到“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1932年,我国电气工程师恽震、水力工程师曹瑞芝和水利工程师宗希尚提出了开发计划。1944年,美国垦务局总工程师萨凡奇应邀来三峡考察,提出在宜昌附近的南津关建坝的方案。解放后,1954年长江中下游特大洪水,促使中央下决心考虑兴建三峡工程。毛泽东同志1956年写下的诗篇把这一愿望形象化:“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当时,请来了苏联专家、帮助中国论证建坝方案。
到这个时候,今日的葛洲坝工程还无人想过,无人提过。
1955年到1959年,在选择三峡大坝坝址问题上,发生了一场长时间的争论。苏联专家倾向萨凡奇方案,认为他是世界著名工程师,否定他要有充分理由。南津关是三峡东端,此处建坝,可一举拦住三峡水头,具有相当的诱惑力。中国专家承认南津关位置优越,但经过勘测,发现这里地质条件不好,石灰岩地带,大量的溶洞,建库很难解决漏水问题。而上行四十公里的三斗坪一带,是花岗岩地基,更为理想。
但是,坚持南津关方案有三点很硬的理由:一、坝址上移,要损失十多米水头,等于白白丢掉了一个一二百万千瓦的电站。二、三斗坪建坝,坝址以下数十公里航道难以改善,将成为川江的盲肠。三、三峡电站担负调峰作用,放水时多时少,下游水位日夜变化在十多米以上,更会影响航行。
于是,两种方案的优劣,长时难以定论。
这当然是一场对工程负责的学术争论。争论双方,互相碰撞,又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校正。就在这场争论中,一个新的设想提出来了:在葛洲坝建一个反调节水库,与三斗坪的三峡工程配套,既可收回那失去的十多米水头,又可控制三峡电站造成的水位变化。
葛洲坝工程的方案,就这样诞生了。
要 善 于 总 结
原来设想,先修三峡,后建葛洲坝。但在“文革”特定条件下,葛洲坝工程于1970年12月,率先开工了。这就好象上演的剧本临时作了改动,没有准备好的配角被硬推到前台一样,其表演的难度,自然要大得多了。
仓促上马,勘测不充分,没有认真的设计,“左”的思想干扰了科学的声音,束缚人们的积极性,工程进行两年之后,不得不停工,重新设计。历史曲折造成的难度是巨大的。
以工程本身而论,当时葛洲坝面临的几个技术问题是相当复杂的,有些专家认为,其中有的,甚至比未来的三峡工程还要复杂,难度还要大。
葛洲坝大坝要建在泥化夹层岩上。这种岩石就象夹着芝麻酱的千层饼,质地松软,层与层之间很易滑动。二千六百零六点五米长的大坝建在它的上面,能否承受得住?如果上游有了三峡工程,先为它拦住洪水,可能还好些。现在它要成为“万里长江第一坝”,会不会被力大万钧的洪水推移?
航道泥沙问题,也令人头痛。如果有了三峡水库,上游放下来的是清水,这个问题自然要简单多了。但现在它要面对挟带泥沙较多的天然河道。如果让河水在船闸上面减速,那泥沙就会沉降、淤积,堵塞航道;如果加快水流,冲走泥沙,那船只将很难航行,更难安全准确地驶入船闸。进退维谷。
其他如低水头电站的排沙问题、泄洪闸的消能防冲问题,难度也很大。令人担心的还有大江截流。第一次把长江拦腰捆住,这条巨龙会俯首听命吗?
今天,这些都已成了得到完满解决的“历史难题”了。若干项具有国内或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重大成果,在这个过程取得。国家金牌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此颁发;1985年4月国家验收的鉴定书上写的是:“设计是合理的,工程质量达到了设计的要求,工程建设是成功的。”
记者在这里采访,感到还有许多鉴定书里没有写进去的成果。例如,在这样大型的综合工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多方面效益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不同学术意见的争论,如何正确地组织设计施工,采取怎样的决策和指挥体制和机构等等。这些“软成果”,也是一个宝库啊!这个宝库尚待打开。
周恩来总理当时在批准葛洲坝工程上马时,曾经指示,要把它当作未来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今天,党中央、国务院对拟议中的三峡工程采取积极慎重的方针,要求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和经济技术论证。
那么,人们从这个先上场的“配角”那里要听的最主要的“台词”也许是:要充分肯定实战准备成功,更要深入总结实战准备的经验教训,大家动脑筋,“软硬兼顾”,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在这一点上,葛洲坝是不可替代的。


第2版()
专栏:

为消除农民发展生产的后顾之忧
太谷县对五种主要农作物实行保险
本报讯 为减少广大农民因遭自然灾害所受到的经济损失,鼓励农民安心生产,山西省太谷县对占全县种植面积81%的小麦、高粱、玉米、棉花、西瓜等五种主要农作物实行保险。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因冰雹、洪水、暴风、蚜虫给这些农作物造成的损失。
太谷县今年在签订小麦、高梁、玉米、西瓜、棉花种植合同时,部分农民有畏难情绪,担心种了西瓜挨冰雹砸、种了高粱被蚜虫咬,种了小麦被暴风吹、洪水淹。县政府认为,农民种田致富的积极性虽然很高,但由于目前农业生产条件的限制,人们和老天爷打交道,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一旦遇到大的自然灾害就会束手无策,使农民一时处于困境。要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减少农民的损失,就必须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作用,让保险公司承担风险,为农业多作贡献。
本着“有险共担,有益共享”,“农民出得起,保险公司赔得起”,尽最大努力保护农民利益和调动农民种田积极性的原则,县里与保险公司确定每项农作物投保额按六成承保,被保险人自负四成,保费率按最低标准,即小麦、棉花按1.5%计收;高粱、玉米按1%计收;西瓜按2%计收。小麦保险期从返青开始到入库为止;玉米、高粱保险期从定苗开始到9月20日为止;棉花保险期从5月1日起到9月20日为止;西瓜从第一道瓜座果起到第二道瓜成熟离开瓜秧为止。
在一个县的大面积范围内实行农作物保险,还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为了保证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太谷县政府采取了四条措施:一是在县里成立保险事业促进委员会,在各乡镇成立保险事业领导小组。这两级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具体负责各项保险业务的实施与宣传理赔工作。二是县委、县政府把为五种农作物保险列入全年为农民办二十三件好事之一,促其尽快落实。三是对农民参加种植保险一律给予优惠。上缴的保费县财政负担20%,乡政府从企业收入中资助30%到50%,农民负担其余部分。这样一来,农民满意,种田的积极性增强了。四是在全县十三个乡镇设立专、兼职保险代办员,责成他们深入各家各户收保险费、签保险单。 (办宣)


第2版()
专栏:

西安蔬菜供应为啥呱呱叫?经验是——
抓菜园 守菜摊 稳菜价 保菜篮
本报讯 据今天出版的市场报报道:北方缺菜的4月,西安的菜市上却是笋鲜藕脆,韭嫩葱青,更有红的萝卜,白的菜花,墨绿的油菜,带刺的黄瓜,不下二十种。外地来客还夸奖菜价便宜:蒜苗每斤三四角,芹菜一角多,小白菜四五分。有的客人用麻袋往家捎。
西安人则赞扬蔬菜部门走好了四着棋。第一着是抓菜园子。近年来,近郊菜地被基建征用了五千多亩,他们便用征地费在中远郊发展新菜田。又通过产销合同,借力于关中二十余县的菜地。从而,形成了近中远郊菜地一齐发展、本市外地菜相互补充的新布局。第二着是守菜摊子。有一阵,一些国营菜店擅自改营百货、饮食等来钱的买卖,放弃了经营蔬菜这一主要营生。市政府及时加以制止,稳住了蔬菜门点。同时允许他们兼营副食品,免征营业税,利润用来改善蔬菜供应设施,巩固了销售阵地。另外还新设了六个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大开城门,吸引外地蔬菜进城。第三着是稳价牌子。国营商业注意发挥主导作用,菜价无大起大落。管理部门正确运用财政补贴,在淡季、节日、冬贮前,公布主要品种补贴标准,促进各门点扩大经营。在市场菜价偏高时,经营部门又注意从基地和外地多进菜,加大市场投放量,平抑市价。第四着是保菜篮子。供应部门采取措施,保淡季供应。今春菜市,淡季不淡,每日上市近七百万公斤,人均供菜七两有余。
为此,市场报发表了题为“既抓菜园也通渠道”的社论。社论说:随着城市发展,一些近郊的菜地被征用,这是各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城市蔬菜种植面积明显减少,酿成蔬菜供不应求。市民提出意见后,有关部门却以菜地被占和近郊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来为自己辩护。这种说法,人们理解,但并不满意。谁都知道,近郊可以种菜,远郊也可以种菜,近郊菜农转向务工经商,远郊农民也可专业种菜种果。西安近郊菜地被征去五千亩,种菜总面积却没有减少。
吃菜要有自己的菜园子,然而也不能只靠自己的菜园子。特别是北方城市的冬天和初春,更需引外地菜进城。我国的经济已经不是块块分割,划地为牢,自给自足的经济了。各类商品,包括蔬菜,都需疏通渠道,互通有无,互相补足。西安就与关中二十余县签定了蔬菜产销合同,借力于外地菜地来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蔬菜需要。南方的广州、中原的武汉、北国的哈尔滨和齐齐哈尔,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有的城市没有把各种渠道完全疏通,甚至连原有的国营主渠道也发生梗阻,市民怎能长年有菜吃呢?
看来,能不能搞好蔬菜供应,还是事在人为。怨天尤人,甚至断言:我们这里淡季吃菜就是无法保证,蔬菜供应时好时坏,过去如此,明年、后年也解决不了!这样的精神状态,恰恰是长期不能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


第2版()
专栏:短评

值得提倡的事
本报今天刊登的山西省太谷县对五种主要农作物实行保险,是件利农利国、值得提倡的事。
中共中央今年的一号文件指出:要积极开展农村各项保险业务。就是说,要将保险纳入为农业服务的轨道,纳入为八亿农民服务的轨道。要通过保险,消除农民种田的后顾之忧,进一步促进和保障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发展。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种田致富的劲头很足,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抵御自然灾害侵袭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农民不参加保险,一旦遇到象大风、冰雹、病虫害,难免陷入困境。因此,对主要农作物实行社会保险,由保险公司做农民的靠山,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对农作物实行保险是项新工作,我国农民过去没有这方面的常识和习惯。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充分做好思想动员和宣传工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农作物保险以至于农村保险事业逐步、普遍地开展起来。


第2版()
专栏:

平等互利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湘桂开展生猪购销联营
本报讯 据湖南日报报道:湖南省从今年至1990年的五年时间内,每年将向广西壮族自治区供应冻猪肉五千吨(折合活猪十万头),活大猪三十万头,鲜蛋二百万斤。
最近在广西桂林市召开的湖南、广西生猪购销调剂会议,两省区本着平等互利,长期稳定购销关系的原则签订了包括上述内容的意向书。
目前,湖南省运销广西的活猪已达五万六千头,本月后半个月到6月份还可运销八万头,冻肉一千吨。


第2版()
专栏:

顺应消费趋势 适应市场变化
湖北发展优质名贵鱼类
本报讯 据经济参考报道:湖北省大力发展优质名贵鱼类,以适应市场情况的变化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湖北省要求各渔区在增加水产品产量的同时,不断提高优质鱼的比重,因地因水制宜地扩大优质名贵鱼类的生产规模。湖北省还决定大抓一批优质鱼原种、良种基地县、市的建设。这批优质鱼的种类有:武昌鱼、罗非鱼、虹鳟鱼、鲫鱼、鲤鱼、鳜鱼、大鲵(娃娃鱼)、银鲫,另外还有甲鱼、湖蟹、河虾等。


第2版()
专栏:

按机械化、自动化工艺流程设计
梅县建成邮件处理中心
本报讯 据中国新闻社报道:广东省第一个邮件处理中心已在梅县市建成,预定6月上旬交付使用。这是广东“七五”期间将兴建的十五个邮件处理中心的第一个。这个邮件处理中心全部按照邮政通信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工艺流程设计。


第2版()
专栏:

为方便农民防治病虫害
丹阳县乡乡建“庄稼医院”
“如今乡里有了‘庄稼医院’,庄稼有病不用发愁,也不必担心用错农药了!”这是江苏省丹阳县农民对本县乡乡建“庄稼医院”、村村设“庄稼医生”的赞誉。
去年,这个县的丹凤供销社与乡农科站一起,在全乡每个村都建起农药配制站,消灭了农药中毒事故,农业成本下降了25%。今年,这个县推广了丹凤乡建立配药站的经验,陆续在各乡镇建起三十个“庄稼医院”,由供销社在农药经营上适当让利,配合农业部门做好农作物的病虫测报和治害防病的技术指导。


第2版()
专栏:

保证冷食质量 保护消费者利益
青岛全面整顿冷食市场
天气渐热,冷食开始大量上市。为了保证冷食的质量,最近,青岛市物价、工商、标准计量、商业等部门联合规定了冷食的统一配料标准和价格。同时还规定从7月1日起,使用统一的外包装,并标明生产厂名、产品质量和价格,以方便群众监督。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以户营为主发展家庭小草场、小牧场
四川一些地方出现草丰畜旺新局面
本报讯 四川省以户营为主,发展家庭小草场、小牧场,一些地方开创了草丰、畜旺的新局面。全省现已种植人工草场九十八万多亩。
四川农区过去无种草的习惯,靠天然草和作物秸秆养畜,冬春饲草枯竭,牲畜掉膘死亡,限制了草食牲畜的发展和商品率的提高。从1979年起,四川根据一些专业户、专业大户家庭养殖场办得很有生气的情况,决定走户营为主、兴办家庭小草场、小牧场的路子。牧区实行户营为主的牧业生产责任制,草场和草山草坡落实到户,草场建设也实行户营为主。通过试点示范,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人工种草养畜从牧区到内地、从山区到丘陵逐步发展到十三个地、市、州的一百二十四个县(区),占全省县(区)总数64.7%。据山区、丘陵地区调查,人工种草保存率均在85%以上,鲜草亩产比天然牧草高出几倍。在牧区、山区还积极推广粮草轮作、间作,做到粮草双丰收。开展人工种草,和缓了畜草矛盾,促进了草食牲畜的发展。起步早的凉山彝族自治州通过人工种草、粮草轮作间作,各类牲畜连年全面增长,去年畜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2%以上。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开展人工种草养兔,长毛兔发展到上百万只,去年农民养兔人均增收一百元。各地涌现出一批种草养畜、脱贫致富的典型。
在开展人工种草中,各地很注意良种和技术传播。全省已建设草种田七万多亩,生产优良草种五十多万斤,加上进口牧草良种,基本满足了人工种草的需要。全省去年举办牧草栽培、管理、保护等技术培训班六百多期。 (尹汉卿)


第2版()
专栏:

做好思想工作 采取切实措施
杜曲乡鼓励专业户继续发展生产
本报讯 河南省临颍县杜曲乡党组织和政府,针对当前专业户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做政策解释和落实工作,使专业户在发展商品经济中继续发挥示范作用。
前一时期,一些干部不敢大胆支持专业户发展商品生产。一些专业户思想上也产生了疑虑,误认为政策在变,有的“见好就收”;有的“等等看看”;还有人并非自愿地“做好事”,要给自己“留后路”等。这种苗头使乡领导深感不安。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多名干部,深入各村联合体和专业户宣讲党的政策,使大家认识到,发展专业户是一项长期政策。经过工作,曾经“刹车”的王黑、肖进德等十七个专业户,又积极地干起来了。乡党委还及时制订、下发了不准迫使专业户“赞助”、“捐赠”等六项规定,保护专业户的合法权益。
为了真正使专业户甩掉思想“包袱”,继续在发展商品生产中发挥示范作用,乡里又具体为他们做了几件事:一是在全乡树立率先致富的样板;二是有关部门对哄抢专业户财物的当事者进行严肃处理;三是请专业技术人员帮助两户一体联系业务、提供信息、传授技术,等等。贾徐王村党支部书记贾富昌,针对本村竹编生产中产、供、销的矛盾,逐户登门协商,适时成立“村编协会”,使生产能手和经营行家各扬其长。全乡在积极完善和发展合作经济的基础上,出现了酿造、柳编、荆编、竹编和造纸五个专业合作系列化生产线。全乡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
(银燕 建生 培欣)


第2版()
专栏:市场随笔

并非多余的提示
边江
家里买回几听广东罐头厂出产的“宝乐”牌山楂汁,精巧的包装纸盒上,除印有常见食品包装上所必有的文字、图案外,还引人注目地印了这样两句话:一是“此日期前饮用”(旁有详细的年月日);二是“饮用后请放垃圾箱,以利卫生”。
笔者认为这样的提示印得实在好!首先,饮料是入口进腹之物,食品卫生直接关乎到人体健康。包装物印有本品保鲜有效日期,就使顾客免去后顾之忧,放心地购买饮用。其次,讲究公共环境卫生,人人有责。包装盒的文字告诫人们不要用后乱扔,真可谓用心良苦。
小小包装盒,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厂对卫生工作特别是食品卫生的重视,这是很可贵的。


第2版()
专栏:

北京密云县木器厂自建厂以来,坚持全面质量管理,重视市场信息预测,产品曾多次在全国评比中获奖。图为厂长高增志(中立者)与客户、工人在研究改进产品设计。
刘晓非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