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5月1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大学院墙之外的奋起
——从青年工人罗来康获得世界金奖的磨难看改革之必须
本报记者 何黄彪
他虽然沦落在大学的院墙之外,可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终于靠自学,一次又一次地登上中国兵工学会、中国粘接学会的讲台,宣读、发表了一篇篇论文,博得科学家们的高度评价。
他虽然是个没有技术职务的青年工人,可坚韧不拔、顽强攀登,终于创造出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不仅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而且还参加了在保加利亚举办的世界青年发明家科技成果展览大会,在七十三个国家一万五千余项成果的激烈竞争中,一举夺得金牌。他还将参加5月15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奖励大会,并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报告自己的事迹。
然而,有谁能想到,他,走过了一条多么崎岖道路啊!

人们常说,青春是生活赋予人生的巨大而宝贵的礼品。然而,就在罗来康从江西省吉安市高级中学毕业、以优良成绩参加1965年高考不久,一份通知书出人意外地落到他的手里:他落榜了。
这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伤心、痛苦、迷茫、绝望。忽然撒开双腿,疯了般地奔向沙洲上一片桑林,抓起一把把沙土,奋力扬向天空……他又穿过桑林,越过沙滩,纵身跳进赣江,向着那波涛汹涌的江心走去……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而慈爱的声音传来,使他不得不爬上河岸。他一下栽倒沙滩,悲痛地哭泣着:“朱老师,我高考成绩明明不错,可为什么又要剥夺我上大学的权利?”
“为什么?”面对自己最钟爱的优秀学生,朱老师能说什么呢!在一场畸形的政治运动中,小罗不懂利害地写下了那份用古今一些伟人的事例去说服社教队不要仅凭出身把同学人为划成几类的“万言书”,使得他一夜间变成了“攻击运动的学生”,而且,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不仅使他这次高考落选,还可能永远把他置于大学院墙之外!
小罗从沙滩上站了起来,问道:“不上大学,哪来知识?怎么报答国家?”
朱老师从沉思中说话了:“照我看来,上大学是学习,不上大学,也同样可以学习,有时,还可能是更好的学习!”
这简短的话语,使小罗抬起了头。
不久,小罗经过好心人的极力推荐,考进了井冈山某兵工厂。然而,就在他抱着希望走进工厂电镀车间的时候,一下子又怔住了:只见两排大大小小的铁槽、铅槽、塑料槽宛如两条乌黑的蟒龙,直躺在车间里。“蟒龙”身上环绕的形形色色的管道,嗤嗤作响,直冒热气。浓烈刺鼻的各种化学气体混合在一起,使人感到窒息。那带着防毒口罩、橡皮手套、系着橡皮围裙和穿着高筒水鞋的操作工人,不仅个个被呛出眼泪鼻涕,而且工作服上被强酸强碱烧得百孔千疮。
小罗一直在这恶劣的环境里拚命干活。一天,他实在按捺不住地向师傅们问道:“我们不能想个什么办法改变这种落后有毒的电镀方法呢?”
话音刚落,议论纷纷。有的说:“能改变当然好,这镀铜工艺用途极广,可它用的药剂偏偏是氰化钾和氰化钠。它在电解过程中施放毒气,稍有不慎,就致人于死地,号称为‘毒虎’中两颗最毒的毒牙。”有的说:“国内外许多专家一直想办法,但谁也想不出好招儿。”还有的说:“忍了吧!别异想天开啦……”
生产上的这一难题,师傅们的这些议论,却激发他毅然踏上了科学的征程。
科学的道路没有平坦的捷径可走,对于自学者来说,更是艰难万分。小罗首先想到买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他除了对自己约法三章“不抽烟、不喝酒、不买手表”外,还尽量节约菜金,“买一斤萝卜干,吃一个星期”,工人们戏称他“萝卜干”。新发的工作服省下来当“礼服”,上班穿补了又补的旧衣服,补到后来足有七斤重。结果,仅在短短几年里就买了四大木箱的科技书籍。然而,买书容易读书难,弄通弄懂、发现问题更加难。但他知难而进,工间、晚间、排队就餐之时,总是书不离手,不耻下问。即使“文化大革命”的恶浪再次把他推进了命运的深谷——他因父亲冤案的株连而被长期投进了私设的监狱和“牛棚”,也仍然没有扑灭他那学习科学的火样的热情。在“牛棚”时,他挑选靠公共厕所的那一头“安家”,每到深夜,就悄悄拔开壁板,借着厕所路灯投到床头的灯光,“偷光学习”。后来,有人又惩罚他让他一人上山砍柴,承担家属农场烧猪食用的全部柴薪,他也是悄悄地把各种书籍“偷”到高山,藏入山洞。每天抓紧时间砍完柴,就争分夺秒地躲在罗霄山脉的苍松翠竹之中,悬崖绝壁之旁,啃着干粮,喝口清泉,在书的海洋里驰骋。月复月,年复年,他终于以“滴水穿石”的毅力,学完了电镀学、化学、物理学……并且从这浩如烟海的知识中,获得了一个重要的科学思想:“看来,只要找到性能稳定、无毒的电解液配方,那两颗‘毒牙’就可能拔掉。”
几年后,他被“解放”了。为了求教专家学者和实地了解国内镀铜情况,他曾自费五次进广州,两次赴上海。在这些举目无亲的工业城市里,全凭着自己平时搜集的报刊作向导,去寻找作者的踪迹。他先后求教专家百余位,访问工矿、院校、研究所三百多个。他为了节省钱多访几个地方,经常留宿车站、码头、浴池,甚至露宿在饭店屋檐下,饿了啃几块干饼,或者买碗热汤面。有一回,他自费从广州北上调查时,由于只剩七分钱,无可奈何,只好屈身来到餐车巧妙而不失面子地寻得一些残汤剩羹充饥。熬到衡阳换车时,他饿得四肢瘫软,一下子晕倒在地上。经众人救起,问明情况,不少人感动得纷纷拿出糖果点心塞进他的挎包,还有的把少量盘缠钱塞到他手上……
“人民热爱科学技术,我只有加倍努力攀登。”回厂后,在那狭小的电镀室里,他一直废寝忘食地蹲在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玻璃杯旁边,进行各种有机和无机溶液的配比试验。不管气浪灼手、器皿爆炸、肩膀受伤、身上脸上溅满了粘糊糊的溶液,也不管在失败时嘲笑、挖苦、恫吓的语汇向他滚滚袭来,他总是百折不挠地坚持下去。八个月过去了,他终于从大学院墙之外的科学原野上,用心血浇灌出了第一个“奋起”的果实——新型“无氰镀铜”宣告成功,并正式投产了。

社会的需要,是一切发明的动力;不断向着新的领域追求,才能使生命之树常青。罗来康在取得“无氰镀铜”的成功之后,另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又跳进了他的脑海:在工业上,有许多部件不需全部而只需局部镀铜,按照现有的方法,有的用塑料布把不需镀的地方包起来,有的索性全部镀上后再进行局部切除。这样,不仅工序繁琐、效率很低、造成大量材料的浪费,而且无法解决那些几何形状复杂部件的镀铜问题。于是,小罗又张开了富于想象的翅膀:假如能发明一种新的粘接剂,只要往不需要镀铜的部位上一涂,就能起到保护作用有多好啊!
看准了目标,小罗又在拚命探索了。他既无昼夜之分,也没上下班之别,经常和衣而睡,连叠被子也被取消。为了节省理发时间,他干脆剃了个光头,整天查阅资料和制定方案。
他是一个普通的工人,自选课题,分文没有,但又需加工数千件试样和进行大量的试验。时间、原料哪儿来?谁给你派工、加工?思来想去,他只好广泛与车工、钳工、热处理工、调度员交朋友,用教他们子女学文化、学吹笛子,以及帮他们家砍柴、买米、理发、种菜、修自行车直至推拿按摩治病等去感动,换取他们悄悄提供原料和加工各种各样试样的“报答”。
他工资低微,每月仅三十六元五角,但他节衣缩食,硬是自费买了许多特殊药剂和各种烧杯、瓷杯和痰盂罐,分放在车间和自家的厨房里。一有时间,就蹲在那里试验。时而把树脂、鱼胶、骨胶、各种添加剂、催化剂进行不同剂量的配比;时而把它们放进烧杯、痰盂中,并且架在煤球炉上加温,甚至用指头插进滚烫的液体里去触摸其粘性,常常烫出一个个水泡。严冬,外面寒风刺骨,他却在屋里忙得汗流浃背;酷暑,烈日炎炎,他却站在高温的锅炉房顶,观察新型粘接剂的抗老化性能,烤得眼冒火花,甚至昏厥过去……
探索,驱走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奉献,又给人民献出了一朵朵更新更美的科技鲜花:1978年9月后,几种特殊的粘接剂问世;另一种更神奇的“防渗碳胶纸”也取得决定性的突破。它们的用法是那么有趣美妙:各种金属,各种精密工具和仪器,一些材料的零部件,一些特殊刀具断了,只要用它一涂,粘结起来,马上牢固结合,胜焊胜铆;各种缸体、油罐、管道发生裂漏,用它一塞,裂漏即止、完好如初;一些同种材料和异种材料之间的联接既不能焊又不能铆时,用它来粘,牢固无比。尤为神奇的是,只要把“防渗碳胶纸”象贴邮票那样往工件上一贴,就不需镀铜,可在千度内的高温区域内防止活性碳原子的侵入。这些新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节约大量的材料、能源和时间,而且为电镀、焊接和热处理工艺开辟了新领域。

罗来康可以战胜知识上、科研上、物质上的困难,却难以与社会某些不合理的制度、弊病和势力相抗争。
当上述的重要成果相继诞生之后,为能尽快推广,他用一双工人的手,挥笔疾书,很快撰写出了第一篇四万多字的论文,上报给中国兵工非金属学会。时隔一年,电函飞来:“你的论文拟在我会首届年会上交流,请将论文打印八十份,届时光临。”
然而,就是这一大好喜讯,却给小罗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当小罗手里持着电报,眼里挂着激动的泪花,急急跑到厂领导面前请求打印“八十份”时,只得到一个冷漠的回答:“你一个工人能写什么论文?不外是东抄抄、西凑凑吧!如果大家都写论文,都录取了,都打印八十份,这笔开支哪里来?工厂还要不要搞生产?工厂就是工厂,不是科研所、研究院!”
小罗惊呆了,半晌,才结结巴巴地说:“您,您看,是不是我出钱……请您批……批准……打印啊?”
“等研究研究再说!”那领导拂袖而去。
等呀,等呀!一个月过去,厂里仍无音讯,但另一份飞来的电报却作了答复:“据你厂技术科来电,你的论文不能够打印,所以不好安排你参加学术交流。”小罗开始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飞也似地跑到厂部电话室查询,终于找出了技术科的电文底稿:“贵会要我们打印罗来康的论文,我们有困难,不能打印。”
明白了,一切都明白了。小罗脸色煞白,神情木然地回到家中,跌坐在几尺厚的论文底稿和各种试验液剂面前,既不吃,也不喝,又不作声,好久好久,突然奔至书桌,写了起来。
他写,用泪水,用愤懑,用火焰,用对党中央的信赖,一封封地写……那位一心一意陪伴他、支持他从崎岖科学道路上走过来的助手——妻子一见这些信的抬头,吓得扑嗵一声跪下来:“来康,求求你,别发傻!越告,越惨。你看在你小女儿的份上,就放了科研,当个工人吧!”小罗痛苦得咬紧嘴唇,双手发抖,猛一拳击向桌子,震得碗盆哗啦一下打碎了。夫妻女儿三人,哭成了一团。
“欲干,不能;欲放,不忍。难道要让出世的科学婴儿,活活被他们扼杀!”经过反复思忖,他还是背着妻子,把一封又一封信悄悄寄给国家有关部门和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在望眼欲穿中,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的复函寄来:“你写给中央有关部门和首长的信,已交我室处理。有关问题正在研究、正在联系。希望你继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没过几天,又一信飞来:“见信后,请将论文速寄中国兵工学会总部。”
中央首长和上级领导机关的关怀,虽然是那么殷切,可不久,一份调令下达:根据工作需要,将罗来康调往南昌市某传感器厂。
小罗又震懵了。他忍着巨痛,告别了妻女、同事,告别了奋斗了十六个春秋的井冈山,单身只影来到南昌。就在来到新厂不久的1982年5月,他从一个不被人注目的角落里,被邀到西子湖畔,首次登上了有近百名专家教授出席的“中国兵工热处理首届年会”的讲坛,宣读了《防渗碳纸的研究》论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83年1月,他又被邀至西安古城,出席了中国粘接协会会议。在这个大会上,一共选中论文一百零九篇,而小罗独占鳌头,被选中三篇。大会主席以欣喜的心情三呼其名,小罗三次登上台去,宣读了三篇论文。科学家们一次又一次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一张张纸条纷纷递了上去,问他是学什么专业的,是哪个研究所的,当他们知道小罗是个工人时,更是发出了深深的赞叹。1983年2月,江西省为了表彰这位青年工人的突出成就,授予他“省技术革新能手”的光荣称号。
这下,人们也许会以为小罗该心情舒畅、放开手脚搞科研了吧,可是一些更为奇怪的事情纷来沓至:
本来,小罗来到这个厂,经过再三请求和中央部门的督促,总算抽出二位年大体弱的女工,建起了“三人防渗碳胶纸试产小组”,然而没多久,小组就被解散了,使科研无法进行下去。
本来,小罗的论文,引起了学会的强烈反响和高度评价,可该厂的某些领导竟当着小罗的面说:“你一个工人在一次学会上就选中三篇,连省科学院都没选中一篇,这说明这个学会的水平不高嘛!”
本来,江西省授予小罗“省革新能手”的光荣称号,可偏偏在这个厂召开的先进工作者茶话会上,他被拒之会外。
小罗的粘接研究成果,在全国引起反响,许多单位纷纷派人登门求教,可厂里某些领导谎说:“他出差了。”把人家拒之门外,还说:“他是一个工人,没什么技术,那些文章还不是东抄抄、西凑凑的。”
更有甚者,小罗心襟坦荡,在任何场合都说是个工人,外地读者不知内情,见到他的论文和成果后,有的在写给他的信封上,想当然地写了“罗工程师收”,于是,厂里有些领导就借此大造舆论,硬说他在外胡吹、不诚实、有野心……
这一桩桩、一件件,就象把尖刀戳在他的心头。他既无力申诉,也无法辩白。只是痛苦地感到:上级越支持,下面越整他;成果越出来,遭遇越悲惨。从井冈山调到南昌,虽隔二百里,然而,却有一种有形的、无形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压抑力量,正越过地理界限向他紧紧逼来。他感到了自己的弱小,常常望着那广袤的夜空暗叹:“科学的攀登,本来就够艰难了,为什么还要增加这么多人为的阻力?我无法对付了,怎么办?”
就在他又一次处在这种绝境时,广西、河南、辽宁等地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派出一批批使者前来招聘他。山东省安丘县几位负责同志更是求贤若渴,先后五次派人去请罗来康。
“走!为了科研,哪怕走到天涯海角!”1983年11月,小罗偕同妻女,洒泪北上,来到举目无亲的安丘县城。
“可惜啊,一个这么好的人才……”江西省委的领导知道后,发出了深深的叹惜。
“我没尽到责任、没及时向省委反映情况啊!”一位新闻记者闻讯摔掉手中的杯子,深深责备着自己。
许多科技人员、工人、干部知道小罗“孤雁北飞”的消息后,纷纷奔走相告,并为无力救助而痛惜。
然而,生活在齐鲁大地的小罗,又何尝不在思念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同事呢!但他为了科学,把这一切深深埋在心底。在异乡,党、政、工、团组织热情支持,他竟以如此惊人的节奏,开拓着科学的事业:
1983年11月抵安丘,12月安家;1984年1月因陋就简筹建了实验室,出了样品;2月培训技术人员,3月投入小批量生产,4月产品投向市场;5月,研制出四十多种新产品。1985年1月,又一种新奇的“速效堵油胶棒”研制成功;6月,他的“热处理保护胶纸”获国家三等发明奖;9月,另一种“特种无机胶”通过鉴定;11月,经国家审准,他一人竟携带二项成果赴保加利亚参加世界青年发明家科技成果展览大会,一举为国家夺得了金牌;回国后被授予“山东省劳模”称号;今年“五一”前夕,又被授予全国总工会的“五一劳动奖章”。
“从大学院墙之外奋起”,到跻身世界科技之林,这中间跨过的不该有的沟壑,这里面所付出的不该付的代价,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难道还能让它继续下去,羁绊人才的成长、科学的繁荣吗?!(附图片)
荣获世界青年发明家科技成果展览大会金质奖章的罗来康,载誉归来。
新华社记者 杨武敏摄


第3版()
专栏:

邓拓学术思想讨论会在福州举行
本报福州5月13日电 记者王必胜、张铭清报道:邓拓学术思想讨论会5月10日至13日在他的家乡福州举行。
中华全国新闻学会会长胡绩伟,邓拓同志的夫人、战友丁一岚,当年在《晋察冀日报》和《人民日报》工作的老战友、老同志,以及研究邓拓学术思想的中外学者、专家等四十多人参加了会议。
邓拓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学者和诗人。1966年5月惨遭迫害而死。他在哲学、史学、新闻、政论、杂文、诗词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与会者从邓拓的生平、新闻实践和办报思想、政论特色、史学贡献、诗文创作成就和国外邓拓研究等方面作了专题发言,对他的学术思想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大家认为,邓拓一生献身革命,追求真理,历经坎坷。他辛勤笔耕、著述甚丰,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反映了一个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为我国新闻、文化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看望了部分与会同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何少川,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袁启彤及省市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的同志参加了讨论会。


第3版()
专栏:体育

中国青年报TDK杯国际青年足球赛落幕
巴西英国小将分获冠亚军 中国青年队获风格奖
本报讯 记者汪大昭报道:5月13日晚,首都几万球迷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带着欣赏的眼光观看中国青年报TDK杯国际青年足球赛决赛。具有典型南美足球风格的巴西青年队以2∶1战胜欧洲力量型打法的英国青年队,夺得冠军,英国青年队获得亚军。
未能进入最后决赛的中国青年队和法国青年队队员,同一百多名采访这次比赛的记者一起坐在看台上,不时对球场上的激烈争夺作出品评。上半时,英国小伙子们一度压住了对手,中锋9号赫斯特·大卫断球突破,在对方禁区内首先射门成功。不久,巴西青年队5号克鲁斯在对方禁区弧内主罚直接任意球,扳回一分。下半时,巴西青年队多次从左路发动进攻,抓住对方后卫的疏漏,由11号伐利亚在门前踢进了决定胜负的一球。
比赛结束后,程子华、刘延东、李梦华、袁伟民等,向获得冠、亚军的巴西青年队和英国青年队发了奖杯。中国青年队获得了风格奖,巴西青年队前锋、17号杰尔逊·戈扎卡获优秀运动员奖,英国青年队中锋、9号赫斯特·大卫获优秀射手奖,法国青年队守门员、16号西尔万·桑索纳获优秀守门员奖。(附图片)
门前激战,巴西队守门员在乱军中将球抓住。
本报记者 吴骅摄


第3版()
专栏:体坛絮语

一次成功的赛事
程功
1986年中国青年报TDK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圆满结束了。从比赛的组织工作和收到的效果看,应当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赛事。
说它成功,主要有两点:一是由新闻界发起主办这样大型的国际足球锦标赛,为社会办体育摸索出一条新路;二是我国足球小将通过这样一次向强手学习的机会,获得了预期的收益。
中国足球至今仍滞留在世界杯决赛圈之外,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关注。把中国足球搞上去是大家的共同愿望,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全面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办好这件事,仅靠足球主管部门一家的力量显然不够,有了新闻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发展足球运动,最重要的工作在青年一代。提高青年足球运动员的水平,是振兴我国足球的关键。这就需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多与强手对抗,面对面地向人家学习。中青报杯赛主办者请来了巴西、英国、法国等世界一流水平的青年球队,使本次比赛成为我国举办的同类比赛中水平较高的一次。通过与强手较量,确实找到了差距,锻炼了队伍,连足球行家们和广大观众都觉得颇受启发,开了眼界。
举办一次成功的赛事,又有国内外九十多家新闻单位的广泛宣传,扩大了中国足球在国际足球大家庭中的影响。这对改变我国足球的现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3版()
专栏:体育

健牌东亚网联网球团体赛将在武汉拉开战幕
本报武汉5月13日电 记者刘小明报道:1986年健牌东亚网联网球团体赛将于5月14日在武汉新落成的洪山体育馆拉开战幕。参加这次比赛的共八个队,他们是日本队、南朝鲜队、香港队、中国一队、二队、三队、湖北一队、二队。这次比赛采用淘汰制。14日进行两场团体赛,南朝鲜队对湖北二队,香港队对中国二队。


第3版()
专栏:体育

中国佩剑选手技艺不同凡响获喀尔巴阡山杯国际赛亚军
据新华社布加勒斯特5月11日电 (记者郑坚)在罗马尼亚中部著名山城布拉索夫举行的第五届“喀尔巴阡山杯”国际佩剑邀请赛,经过三天的角逐于11日结束。匈牙利队和中国队分获团体冠军和亚军,东道国罗马尼亚队名列第三。
这是中国自1974年恢复佩剑运动以来在历次国际佩剑比赛中获得的最好团体名次。
团体赛从昨天开始,分三组进行。中国队以9∶7同样的比分连克同组的古巴队和民主德国队,夺第三组第一名,从而获得出线权。


第3版()
专栏:今日首都和各省市区报纸要目

  今日首都和各省市区报纸要目
北国奇景 看万顷绿野银燕穿梭 飞机为四省区农林牧场灭虫施肥
  南方新闻 说百里桃江拨款扶贫 县府使各乡村水电道路早日接通
《辽宁日报》国家调动七十架农用飞机,用三个月时间,为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农林牧场首次航空灭虫、除草、施肥
《湖南日报》桃江县拨款三百五十万元帮贫困乡村修公路、办水利、架设输电线路,使其早日实现路、水、电三通
《长江日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去年出版的书中有73%直接为师范教育服务
《甘肃日报》省有关部门六位农业专家最近深入到山区的贫困县考察,帮助解决生产难题
《山西日报》在太原铁路分局职工代表会上,五位分局领导受到质询,当场解决代表提出的五十一个问题
《吉林日报》龙井县发展人工种草四万二千多亩,成为省牛羊生产基地
《广州日报》广州盆景在意大利热那亚国际花卉展览会上获三枚金质奖章
《文汇报》上海药物研究所研制出核燃料铀侵入体内的解毒剂
《四川日报》重庆牙膏厂划清政策界限,坚持推行销售承包责任制
《江西日报》安义县乔东乡青年农民邓名华在三所大专院校自费进修后,最近又被获准赴日本国立东京大学自费留学
《大众日报》山东省文登县对承包果园的农民进行培训、考核,一千一百多名合格者取得承包资格
《大连日报》瓦房店市得利寺镇八个村,村村建起了“农民之家”,村风、民风焕然一新
《重庆日报》全市农村涌现出六千多个以服务为宗旨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参加农民达四万七千多户
《中国煤炭报》山西省山阴县安全生产居全国产煤县前列,全县四十二个县营矿与乡镇矿均获得开采证
《南方日报》广东新会县崖西区一百二十户农民去年利用山地放养优质鸡四十万只,出口后每户纯收入六千六百元
《陕西日报》兴平县陈王二村农民联合企业孵化出售雏鸡半年获利三十多万元
《沈阳日报》沈阳市消费者协会、市工商局和十五家大型商业企业向全市经销单位和商业工作者发出不经销掺杂使假、冒牌商品的倡议
《云南日报》昆明市工商银行现场调查、服务上门,为二百二十六个企业解决了资金紧缺的燃眉之急
《宁夏日报》自治区药材公司设在银川的各中药店普遍开展坐堂行医、加工丸药、煎药、邮购等服务项目
《河北日报》衡水市牛佐村农民集资六十五万元兴建的一条铁路货场专用线正式通车启用
《中国法制报》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积极查办经济案件,今年头三个月挽回经济损失一亿二千万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