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6-04-08

1986-04-08新闻联播 文字版

“食肉糜”和“补月亮”

第8版()<br/>专栏:<br/><br/> “食肉糜”和“补月亮”<br/> 慕雷<br/> 晋朝司马衷当皇帝,有人告诉他老百姓没饭吃,饿死了,他反问一句:“何不食肉糜?”清朝道光皇帝也是够昏聩的。他颇喜旧衣(多半是穿给别人看的),有一次套裤膝盖部位磨损,他叫内务府织造局织补,织造局敬谨从命,精心织补了两个淡黄色圆块,道光和内臣美其名曰“补月亮”;事后,织造局上奏说报销白银五十两,道光连说“便宜”。<br/> 中国封建社会万千官吏,上上下下,大大小小,昏庸腐败者不在少数,闹出的奇闻举不胜举。这些笑话,在今天怕不仅是供人喷饭的。<br/> 说到今天,首先想到《瞭望》周刊的一则报道。只是去年,胡耀邦同志的足迹就不下六十个县市。他已到过全国两千二百多个县中的一千五百多个。其他不少中央领导同志,去年也到过许多地方调查研究。然而,一些地方的领导部门或领导人,是不是都能受到点影响,对官僚主义积习有所自省和改变呢?老百姓穿的怎样,吃的什么(特别是革命老区和边远地区农村),住的如何(特别是大城市的工人住宅区),恐怕并非所有的干部都“小葱拌豆腐——一清二楚”;有的甚至依然是“两眼一抹黑”。至于老百姓头脑里想的是什么,心里着急的是什么,可能都不甚了然。但他们却在那里发号施令。<br/> 前些年有两句口号,一是“胸怀全中国”,二是“放眼全世界”,现在不怎么提了。依我说,这两句口号虽然有点“老”,但与共产党的宗旨倒是很吻合的,重温一下大有好处;对极少数官僚主义者,尤其必要。其原因是这些官僚主义者现在眼里见的,心中装的,只有自己,外加老婆和孩子。<br/> “食肉糜”和“补月亮”,只有在禁城皇宫里才会发生。“万元户”在今天的中国确实有,但毕竟是很少数。现在的有些事情,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心要跳”的。最近,我接触了一位原新四军老干部,他一贯勤勤恳恳,被认为是没有官僚主义的领导。去年秋天,他到曾经工作过的沂蒙山区“走马看花”,串了住过的村子,到老房东家作了客,感慨不已。他说,在大城市三十多年,不断看报纸、电视、电影,也没少听其他人介绍,可到底没有真正了解老区的情况;原以为他们也都吃上大米白面了,这次才知道,不再发愁饿肚子是真的,可苞米面和山芋干在此地的口粮里还占很大比重。他动情地说:“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好哇!我今年六十五岁了,觉得肩上的担子比以前更重了。”他的重担,该由年轻的接班人顶替了,他的“反省”,也值得后来者牢记的。

金字塔旁的人家

第8版()<br/>专栏:<br/><br/> 金字塔旁的人家<br/> 赵柏林<br/> 在开罗工作的时候,我曾多次去过金字塔。但印象最深的,是在它身边度过的一个金色的傍晚。<br/>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应邀到一位朋友——《金字塔报》的老摄影记者家作客。他的别墅就在雄伟壮观的金字塔脚下的荡荡沙海之中。<br/> 当我驱车来到的时候,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大漠、夕阳、金字塔、尼罗河的美妙画卷。我的朋友象一位画中人一样,在他那座粉红色的小木屋前迎接了我们。为了观赏外景,我们一起在宽敞的平台上坐下。热情的女主人送来了黄橙橙的鲜芒果汁,笑着说:“喝杯尼罗河的水,你就想再来。”<br/> 我们喝着清香可口的芒果汁,闲聊起来。话题首先是他们的小别墅。朋友摇摇头,叹了口气说:“我老了。周末想在郊外静养,所以造了这座小别墅。”的确,这里有一种沙漠里特有的宁静。在噪声污染严重的城市工作了一周,谁不愿找个僻静之处松弛一下呢?<br/> 当然,他当初把房址造在这里,除了静心养神,还有更深刻的缘由。他告诉我,这所房子不是短时间造起来的,而是花了整整十二个春秋!我不禁暗暗吃惊,心想:这一方面固然说明他的财力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的决心和毅力。我凝视着斜对面高耸的金字塔,开玩笑说:“这是造金字塔的精神啊!”他笑了,笑得那么开朗,那么自信。<br/> “这是造长城的精神哩!”他也开起玩笑来。<br/> 我也笑了。在埃及,我们深深感到,埃及人对金字塔的感情,跟我们中国人对长城的感情是一样的。<br/> 谈笑间,女主人端来一盆奶油蛋糕,蛋糕上面点缀着暗褐色的蜜枣。我们吃着香甜蓬松的奶油蛋糕,赞美着女主人的手艺。这时,屋外传来一个小姑娘的叫声:“外婆,我回来了!”随之一头双峰骆驼蹒跚来到门前,由一个身穿阿拉伯长袍的人牵着,骆驼上横坐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姑娘。<br/> 这是他们的外孙女,叫玛米亚。朋友告诉我,每逢周末,他们总要带她到这里来,以免老两口太寂寞。<br/> 玛米亚双手撑着两个驼峰,纵身从驼背上跳下来。她有些腼腆,不愿参加我们的谈话,拿了一块蛋糕,又爬上骆驼,叫那穿长袍的人牵着走了。<br/> “玛米亚,早点回来哟!”外婆拖着长声嘱咐。<br/> “我还要骑马哩!”骆驼上传来一声娇嫩的回答。<br/> 这是多么富有情趣和诗意的生活呀!<br/> 可是,不久前,人们还笼罩在一种紧张的战斗气氛之中。我到过苏伊士运河前线,见过被埃及战士摧毁的“巴列夫防线”的残垒,废铁和碎石狼藉;我到过伊斯梅利亚和苏伊士城,见过侵略者的炮火给埃及人民留下的战争创伤,断垣残壁和盛开的鲜花显得极不协调。但是,在前线,我更看到了英雄的埃及人民捍卫自己领土主权的精神力量。许多勇士,不就是高呼着“金字塔万岁”冲向敌人的么?这种力量,不正是来自一种要求过宁静与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吗?想到这里,我感到自己对金字塔有了新的认识。<br/> 红日西沉,我们起身告辞。玛米亚回来了。我提议给他们祖孙三人拍一张合影。主人却坚持要我们一起参加。于是,我们以金字塔为背景,一起照了张合影。这时,晚霞映红了半边天,紫色的云霞和金色的沙漠在天边融会在一起了。金字塔已笼罩在一个橙色的光环之中,染成了红黄色。尼罗河染成了红黄色,在沙漠里移动的骆驼和马匹染成了红黄色,连我们自己也染成了红黄色了。我被眼前这仙境般的世界陶醉了。<br/> 朋友大概看出了我的心情,笑着说:“这还不是最美的。”我愕然了。<br/> “最美的金字塔在这儿……”他指指自己的胸前,仿佛是自言自语。<br/> 我恍然大悟。原来,物质的金字塔已经演化为精神的金字塔了。那是埃及人民建造的一座和平和幸福的金字塔。

挽绀弩

第8版()<br/>专栏:<br/><br/> 挽绀弩<br/> 楼适夷<br/> 君如一鹤云中舞<br/> 腹满锦绣脸胡涂<br/> 秋水文章清入骨<br/> 奇言妙语世间无<br/> 有人爱你有人恨<br/> 胸有人民不在乎<br/> 北大荒原多好句<br/> 读书哪怕无期徒<br/> 归来十载卧床第<br/> 身似槁木心似炉<br/> 炉火熊熊烧不尽<br/> 寒灰入地化沃土

“大愚若智”

第8版()<br/>专栏:群言录<br/><br/> “大愚若智”<br/> 陈封雄<br/> 苏轼在给欧阳修的一封信中说过“大智如愚”这句话,后来“大智若愚”就成为形容一个人平时表现相当笨拙,而实际上却绝顶聪明的俗语了。这种人大概也就是宋太宗赵匡义所谓的“大事不糊涂”的人。《宋史·吕端传》记载:“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br/> 现在我们党中央锐意改革,决心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很需要“大事不糊涂”的人。当然这不是要一大批人来当“宰相”,而是说在成千上万个大大小小的国家机关中都需要大事不糊涂的领导人。所谓“大事”,就是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有一大批这样的智士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各自岗位当家作主,何愁中央政策不得顺利贯彻,何愁国家不蒸蒸日上!<br/> 近来发现一些单位的领导人,他们犯了错误,或决策不正确,诚属“大愚若智”而绝非“大智若愚”。<br/> 他们貌似聪明盖世,其实愚蠢无匹。例如国家执行开放政策,鼓励引进急需的外国设备,于是一哄而上,不分青红皂白,唯“舶来”是图。某市竟以豪迈气概用数十万美元进口洋式全套快餐设备,从不锈钢工作台、蒸笼、砧板台到菜盘子全部引进,而这些家什是完全可在国内解决的。况且洋设备只能生产“汉堡包”、“热狗”、“三明治”之类的洋式快餐食品,有什么必要引导中国人民舍掉祖传的包子、馅饼、火烧去吃什么“热狗”?这样的花老百姓的钱不心疼,实在是大愚之举。其它如一窝蜂似地以公款赠送成万套的西服、滥发奖金、弄虚作假、超需要量地竞相进口某些制造民用电器的技术设备等等,似乎都属于大事糊涂的表现。<br/> 有些糊涂领导人,手中掌握着大小不等的财权,以为在“经济信息”和“经济效益”上他们相当聪明,结果钻进了“洋圈套”,误国误民,活现出“大愚若智”的丑相。这种“学费”绝不能报销在改革的账上。

借鉴·生活·思想

第8版()<br/>专栏:我与散文<br/><br/> 借鉴·生活·思想<br/> 屠岸<br/> 在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我接触散文有三次热潮:第一次是读古代散文,我最喜欢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第二次是读英美散文原文,我最喜欢的是华盛顿·欧文、恰尔斯·兰姆和威廉·哈兹里特的。第三次是读鲁迅著作。在这三次热潮中,我努力使自己做到把若干篇特别喜爱的散文从头至尾背诵出来。最初我的母亲培养我吟诵古文和古诗。到后来,英文名篇和哈兹里特的《谈旅行》、兰姆的《梦的儿童:幻想曲》以及鲁迅的《秋夜》等,我都能背出来。背书对我来说不仅不是苦事,反而成了一种乐趣。因为这能使我得到一种“气”。<br/> 母亲常说文章有“气”。熟读文章,藏气于胸,就大有助益于自己写作。此事颇灵。气是什么呢?是文章的气势,其实就是文章的风格、精神、气质、韵味。一次,为了写一篇纪念亡友的文章,我事先熟读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果然,韩欧的文气感染了我,使我“下笔如有神”。但,也有不灵的时候。何以有的灵有的不灵?关键在于有没有自己切身的感受,而切身的感受来自生活。我同亡友生前同学多年,了解他,对他有深厚的感情。若是缺了这些,读多少古文也不会灵。<br/> 借前人的文气这件事,只能理解为类似于借鉴。模仿是可以的,但写不出自己独特的风格。风格不能与思想分开。没有自己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则只能模仿。模仿毕竟没有多大出息。<br/> 当代散文家最好能大量占有中外散文(以至文学的各种样式)遗产中的精萃,加以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营养。但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熔铸到中国的现实中去,这现实包括各族人民当前在广度与深度两个意义上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而熔铸则包括对今天这个伟大的开放时代的深刻理解与哲学思考。只有有了这种熔铸作为基础,再借助于与自己气质相近的前人的文气,散文创作才能得到一篑之功,才能展翅翱翔于艺术的太空。

让拉萨和北京走进同一天日历

第8版()<br/>专栏:<br/><br/> 让拉萨和北京走进同一天日历<br/> 林玉华 赵志辉<br/> 世界屋脊的拉萨古城,耸立起了卫星地面站。<br/> 莫去想,当年的驿道上烟尘飞扬,<br/> 莫去想,高原的风折断过信鸽翅膀; <br/> 让北京和拉萨走进同一天日历,<br/> 我们牵回那迟到的阳光。<br/> 喜马拉雅山与万里长城,<br/> 瞬间将心声接通、情意相连,<br/> 妈妈的问候、女儿的思念<br/> 驾着同一片云彩飞向远方。

清明

第8版()<br/>专栏:<br/><br/> 清明<br/> 吴兵<br/> 碑,是一部<br/> 无数人用鲜血合著的教科书<br/> 一个个棱角分明的名字<br/> 凝固了一片片硝烟<br/> 一个个血气方刚的儿子<br/> 因抖开那面戳破黑暗的战旗<br/> 而抖开了黎明<br/> 热乎乎的土地<br/> 芳草青青<br/> 但割断过呼吸的弹片<br/> 仍没有腐烂<br/> 刺耳的呼啸<br/> 沿着鲜花盛开的小路<br/> 隐入多雨的日子<br/> 满头白发的母亲,来了<br/> 她永远忘不了儿子<br/> 忘不了那些与儿子一样的人<br/> 她曾为他们补过很多补钉<br/> 现在她有很多的新衣<br/> 母亲站住了<br/> 在一群举臂宣誓的红领巾前<br/> 她,又看到了自己的儿子

《酒花集》

第8版()<br/>专栏:新书架<br/><br/> 《酒花集》<br/> 《酒花集》是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韦野的散文新集,收有二十多篇有特色的真实生活的记录。酒花原是我国的野生植物之一,是酿造啤酒的重要原料,由于稀少而鲜为人知,作者对它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引人回味。其他各篇作品取材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触景生情的回顾与前瞻,有咏物抒怀的策励和启迪,反映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比较丰富的理解和感受。(铁山)

一条大河(图片)

第8版()<br/>专栏:大地<br/><br/> 一条大河〔油画〕<br/> 方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