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动力与前提
——美国的科技与经济相互促进
卢继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在科学技术许多重要领域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被称为头号经济科技强国。然而,在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美洲大陆时,这里还是一片原始森林和荒野。十六世纪末,英国人踏入北美,美国这块领土遂沦为英国殖民地,经济十分落后,连铁钉也全靠从英国进口。十八世纪后期美国获得独立后,只经过了短短的三四百年,即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的科学技术便奇迹般地跃居于世界前列,无论是工业产值还是技术水平都赶上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工业国家——英国、法国和德国。从此,世界的科学技术中心转移到美国。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以极为优越的经济条件作为动力与前提的。在第二次大战中,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及日本都遭到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损失,而美国参战较晚,它的国土又远离战火,于是它的军需工业得以飞速发展,并带动整个经济急剧增长。到了1944年,美国的钢、煤、发电量、汽车、石油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在世界遥遥领先。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工业生产占53.4%,出口贸易占32.4%,黄金储备占74.5%。
雄厚的经济基础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这时,美国增加科研投资,从1776年独立到1919年的一百四十三年间,用于科研的全部资金大约只有十亿美元。而在1955至1970年间,已由每年的一百零一点四亿美元增加到每年二百八十五点一亿美元,后者为日本、西德、法国和英国科研费用总和的一点八倍。
我们知道,人才和资金是科学技术腾飞的翅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验、设备日益复杂化,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美国在这方面可谓倾注巨力。例如,历时十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耗费高达二百五十亿美元,投入人力四十万,这项计划终于取得成功。经济实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物质基础。谁能为科学技术提供物质基础,谁的科学技术就能腾飞。
美国还有国内市场优势。它的国内市场比西欧各国、日本的市场容量大。市场成了科技发展的刺激剂。同时,美国国内和国际间的市场竞争对科技发展也是一种促进力量。战后,美国商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受到了很大的压力。美国人深深感到,提高商品竞争能力,必须靠科学技术。七十年代初,美国掀起了一场新技术革命,加紧发展科学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尖端技术,从而在尖端技术和基础科学方面保持了领先地位。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成功创举,为振兴美国经济起了重大作用。在这里,科学技术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杠杆。
美国从历史经验中,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所以,它十分重视科学研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美国在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研究方面比较协调,保证了科学技术的革命和发展。工业企业的科技力量在科技中起主力军的作用,应用科学与技术研究主要在企业进行。这使得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是一种最重要的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
战后,美国各大公司都建立了大规模的科研和技术情报机构。研究和发展工作在工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大。1980年,美国从事研究和发展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六十五点九万人,其中70%以上(约四十六点五万人)是在工业企业中。1980年美国全国研究和发展费为六百一十一亿美元,其中工业企业耗用的占70%,即四百二十七点五亿美元。高等院校在应用科学研究方面也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从资金来看,美国全国科技研究和发展费用中,应用研究和发展工作一直占有较高的比重。
美国重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作用,不仅在工业方面,而且在农业方面也取得显著成就。由于农业应用了科研成就,尽管美国农业人口不到全国人口的3%,但农产品的出口却是美国对外贸易的一项重要收入,占其出口总值的20%。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的杠杆,那么经济便是这个杠杆的支点,没有这个支点,杠杆是无从发挥作用的。美国的成功正是充分发挥了科技与经济相互促进作用,注重发展应用科学,使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第7版()
专栏:

栽下相思树 留下一片情
严正
正当和风送暖、大地回春之时,一百株相思树苗从我国东海之滨的福建省“飞渡”重洋,栽植到南斯拉夫克罗地亚共和国的旅游城市杜布罗夫尼克。
位于亚得里亚海东岸的杜布罗夫尼克城,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古迹众多,海水终年温暖,旅游设施完善,每年招来近百万国内外游客。可是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大火灾吞噬了周围数千公顷森林,许多山岭变成了焦顶,使这个闻名于世的旅游胜地大煞风景。据科学家计算,如果再种植以前那种松柏,要经过六十多年的时间,这些焦顶才能盖上绿荫。这种情况不但使杜布罗夫尼克的领导和居民焦虑不安,也牵动来此访问的中国朋友的心。
去年11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同志率领的中共代表团抵达杜布罗夫尼克时,十分关心该地的火灾灾情和重新绿化问题。在第二天与当地共盟领导人的会唔中,代表团同志根据那里的气候和土质条件,推荐了我国的相思树。南斯拉夫朋友听到这种原产于我国台湾省的常绿乔木具有适应性强、成林快、能挡风御火等特点,且结出的相思豆又可做戒指、耳环和项链等纪念品,以促进旅游事业时,满心喜欢地接受了中国朋友的建议,决定在杜布罗夫尼克栽培相思树。代表团成员、福建省委书记当即答应从省内挑选最好的树苗,赶运到南斯拉夫。
时间只过去了三个多月,这些凝结着中国人民深情厚意的树苗就空运到了万里之外的友邦。在中国驻南大使馆举行的移交仪式上,专程来贝尔格莱德的南共盟杜布罗夫尼克区委领导人从谢黎大使手中接过树苗时,深为感动地说,杜布罗夫尼克有种类繁多的树木和植物,现在又种上了中国朋友赠送的树,而且是寓意很深的相思树,真如锦上添花,定会使这个旅游城市更添魅力。杜布罗夫尼克人一定让它们茁壮成长。
如今这一百株相思树苗已经植根在南斯拉夫。可以预见,这些趁着春光播下的树苗,一定会在中南友谊的“沃土”上发育成茂盛的森林,那迎着亚得里亚海和风摇曳的碧枝绿叶,将会引起千千万万美好的深思遐想!


第7版()
专栏:

文明古国希腊行
范承补
雅典古城堡(一)
高堡殿堂异秦塚,圆柱石像精雕功。
同是纪元前文化,欧亚人类智无穷。
巴特农神庙(二)
石构楼群白玉冈,古城何处不堂皇?
壮伟更在城台上,玲珑神庙破天荒。
宙斯庙遗址(三)
降祸赐福神中神,威力无比主浮沉。
如此宙斯何处也?擎天石柱今犹存。
古剧场观戏(四)
两千年前建剧场,二十世纪尚辉煌。
万众入座观旧戏,景物古色又古香。
访奥林匹亚(五)
智慧勇敢孰能全?军民体育列为先。
奥林匹亚遗迹在,距今二千七百年。
马拉松怀古(六)
侵希未计路险巇,波斯自恃有万骑。
盖因马拉松一战,弱胜强负见高低。
注释:
(一)这座古城堡是古希腊雅典城邦的一座卫城,初建于公元前八世纪。
(二)巴特农神庙历来被喻为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巴特农神即希腊神话中的处女神,指雅典的守护神雅典娜。
(三)宙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威力无边,能降祸赐福,并掌管雷电云雨。
(四)这座建于公元前的露天剧场有一万八千个石构座位。剧场呈扇形,据说音响效果特好。
(五)奥林匹亚是古希腊体育竞技活动中心,也是人类体育运动的一个发源地。
(六)马拉松位于雅典城东约四十二公里处,公元前490年,希腊军队在此击败了入侵的波斯骑兵。(附图片)
题图:在奥林匹亚燃点奥林匹克火炬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用细菌生产维生素C
曹聪
不太遥远的将来,人们获得维生素C的来源,不是桔子、柠檬等水果,也不是现在的维生素C片,而是用细菌生产出的片剂。这是生物工程技术带给人类的一个福音。
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的类碳水化合物,为新陈代谢过程所必不可少。大多数动物能够自身合成这种物质;而人类则只能通过食用含维生素C的物质来补充。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所消耗的维生素C价值四亿美元。
五十年来,合成维生素C的方法都是通过一个繁复的化学过程,将葡萄糖转化成维生素C。如今,美国旧金山的一家生物公司借助细菌来实现这一转化。用细菌生产维生素C,不仅简便省时,而且将降低生产费用,使产品价廉。
当然,这种新的方法目前还存在不足,有待于逐步完善,但是生物工程师们对前景表示乐观。


第7版()
专栏:国际书窗

发人深思的《紫色》
王逢振
1983年春的美国旧金山,几乎所有的书店门口都张贴着醒目的广告:“艾丽斯·沃克——《紫色》——1983年普利策奖获得者”。这本书一时间成了美国人喜爱的读物,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应旧金山州立大学教授阿肯的建议,我怀着兴趣阅读了《紫色》,并拜访了作者。
《紫色》描写的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茜莉,遭继父蹂躏后,又害怕又羞愧;她怀孕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惶惶不安;母亲身患重病;妹妹年幼无知,还得她去照料……这一切使她悲哀无望。小说揭示了一个受害黑人妇女的心灵与痛苦,凄楚动人,发人深思。
《紫色》是艾丽斯·沃克创作上新的收获,也是当今美国文坛上别具一格的优秀之作。它所以深受欢迎,是因为它所描写的人物具有深刻的时代特征,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对我说,《紫色》前半部是她家庭过去的生活。茜莉是她的老祖母,生活很苦,年轻时被继父强奸,后来被迫嫁给一个她连名字都不愿意叫的恶心的男人。但她努力挣扎着生存,经历了种种痛苦。后半部作者故意改变了她的命运,使她有一个较好的结局。“我这样做,一是尝试写好人经过痛苦生存下来的办法,二是我对祖母的怀念,希望她最后生活得好些,当然实际并不如此。”在现实生活基础上,作者以生动的画笔描绘出一幅幅震撼心灵的美国黑人生活画面。塑造了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内容真挚深沉,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正是《紫色》的特点之一。
《紫色》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写作方法上采用了书信体形式。全书共九十二封信,作者将书信体与黑人古老的、传统的抒情自述有机地揉合在一起,熟练地运用黑人的方言,使整个作品别具风采,色彩浓郁,亲切感人,耐人寻味。作者在作品中还有意将美国黑人与非洲黑人联系起来,颇有“寻根”的意思。因为她说过:“我搜集祖先的历史与心理线索,使我在写作过程中,觉得既了解自己的历史,又感到自己生命在延续。”正是《紫色》的创作风格有别于时下美国社会所流行的小说格调,所以美国人认为它有着特别的意义。
艾丽斯出生在佐治亚州一个佃农家庭,家境贫寒,自幼便对南方黑人所受的痛苦压迫有着切身体会。她幼年时不幸伤了一只眼睛,从生理上失去了与其他女孩子竞争的条件,于是潜心攻读,靠奖学金完成了大学教育。艾丽斯从童年时就开始写作,她的作品都是以故乡为背景的。
艾丽斯·沃克对新中国非常友好。她说:“我喜欢中国的小说。我读过丁玲、杨沫的作品,也读过七位中国女作家的小说选,以及《易经》等。”她希望和中国有更多的文化交往。
《紫色》已经改编成电影,放映时获得很大成功。《紫色》中译本将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印度洋上的“游人天堂”
马胜荣
满座的波音客机穿过云层,缓缓下降。浩瀚的印度洋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墨绿色的小点。飞机继续下降,可以看清是无数的小岛,印度洋上的岛国——马尔代夫到了。
胡卢拉岛是马尔代夫的门户。每天,三、四家航空公司的客机,把一批批游客带来,又把他们一批批送走。自从1972年马尔代夫政府致力于发展旅游业以来,各国的旅游者便纷至沓来。马尔代夫是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但它的旅游业却是十分兴旺的,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现在旅游业的收入已超过渔业,而居首位。
马尔代夫的旅游一绝是船。从机场到首都马累的唯一交通工具是船。事实上,在这个由近一千二百个小岛组成的国家,海面上到处是船,船已成为“水上公共汽车”。我们在海洋大道的七号码头上岸时,夕阳西下,汽艇、游船载着旅游的人们回到岛上。海风轻轻吹来,驱走了白天的炎热,带来了丝丝凉意。
当地朋友告诉我:“马尔代夫的真正旅游点,在新辟的五十三个旅游岛上。”
维林格里岛是其中之一,离首都马累仅五公里。这儿原是一个没有居民的无人岛,现在已成为马尔代夫最大的旅游岛之一。登上小岛,迎面是一家海滩酒吧,草房顶下,摆着方桌、躺椅,地面上是洁白的沙子,一切看去都很简陋。然而,它与这里的自然环境十分和谐,而且服务与豪华的酒店也相差无几。岛上的二百零八个旅馆房间均沿海滩而建,游客下海游泳、观鱼都很方便。岛上有一个租借潜水用具和帆板、划艇的中心,但租金相当可观,一套潜水用具每天要八十多美元。
与维林格里岛相比,班多斯岛的活动显得更为多彩,有潜水观鱼、滑水、冲浪运动、网球、台球和其他一些活动的设施,因此即使在旅游淡季,岛上的二百多个房间也经常客满,有时管理人员不得不给游客让出房间,自己住到餐厅里去。
班多斯岛最吸引人的水上活动是海底观鱼。游客只要租上一套潜水衣,就可以同鱼类一起在珊瑚礁中穿游。一位澳大利亚青年潜水回来十分兴奋地对人说:“有趣极了,我可以用手轻轻地摸着鱼,鱼也围着我游来游去。这是我从未有过的经历。”
马尔代夫发展旅游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朴、自然。旅馆的一位经理说:“我们这里只有沙滩、海水、小岛和阳光,游客也正是为这些而来的。所以,我们兴建旅游岛的宗旨是向游客提供在大自然中休息和玩乐的条件。”(附图片)
班多斯旅游岛一景


第7版()
专栏:

“爸爸,请别再酗酒!”
唐若水
“爸爸,请别再酗酒!”一位十二岁的女学生站在讲台上,涕泪俱下地向汉堡一家大企业的男职工们哭诉自己父亲的酗酒恶行,并发出一声声令人心碎的哀求;一位十三岁的男孩上台后一声不吭地撩起上衣,显示被酒醉父亲毒打留下的累累伤痕;接着,一位年仅十岁的小姑娘呜咽着述说她的家庭悲剧——母亲无法忍受父亲的 “醉拳”离家出走,父亲又在酒醉引起的交通事故中丧生,她眼下已沦为一个可怜的孤儿……男子汉们有的眼里涌出了热泪,有的惭愧地低下了头。突然有个大汉跳上台来,高举双拳激动地大嚷道:“我们对不起这些无辜的孩子!我们这些酒鬼还算什么父亲!从今天起,我保证不再酗酒!”顿时台上台下响起一片热烈掌声!
这是联邦德国新近成立的“抵制酗酒少年团”开展的别开生面的“反酗酒”活动。
在联邦德国,由于父亲酗酒而经常受到“皮肉之苦”的孩子不下一百万,每年都有儿童被毒打致残。更严重的是:酗酒导致无数夫妻反目,使离婚案件与日俱增。无数天真的孩子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有的沦为小罪犯,有的只好进了孤儿院。在“户主”酗酒的影响下,不少妇女和孩子竟也成了“女酒鬼”和“小酒鬼”……
“抵制酗酒少年团”不仅得到社会各界和家长们的支持,也受到孩子们的欢迎。目前联邦德国十余个城市成立了六十余个这样的少年团,进行“巡回控诉”,成员已发展至千人之多。(附图片)
田冰灵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