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擦边球”
刘百粤
打乒乓球,最怕对方的“擦边球”。这种球擦边而去,速度快,角度刁,捉摸不定,难以对付。碰到这种球,就是世界冠军也只好自认倒霉。
这几年,一些地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擦边球”的绝招被套用为一“对策”盛行起来。例如,用公款吃喝、游玩是不行的,于是,煞有介事地在酒店“接洽工作”,到旅游区“开会”、“考察”,这样就“擦”了“奉公”的边;私分公物,接受馈礼是不准的,但象征性地交点钱,这样就“擦”了“守法”的边;滥发钱物也是不让干的,可发点“服装费”、“招待费”、“午餐费”、“参考资料费”以至“人身保险费”等,这样就“擦”了“福利”、“劳保”的边……如此种种,层出不穷,“擦边球”越打越时兴。甚至连那些靠地摊小报吃饭的人也学会这技巧,讲“狐狸精迷人”也要“擦”上“爱国”的边。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这招数“既能赚大钱,又叫抓不住!”
这神妙的“擦边球”,于乒乓球运动,确是难得的好球,十有八九要得分的;但扩大到“对策”后,“球”路则上了邪道,表面上看来虽擦了“边”,实际上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早已飞出了界。
既然如此,为什么打这类“擦边球”的人却每每能得手呢?细究起来,原因有二:有的是因为“规则”不清,对一些似是而非的“擦边球”是否判给分,没一个明确的章程,孰是孰非界线模糊,所以,眼睁睁看着这“球”滑脱而去,也无奈它何。更多的则是因为“裁判”不严。两眼一抹黑,明明“擦边”只是个花招,甚至根本连“边”都没擦,依然手一挥,让这“球”通过;甚至明知“球”过了界,也假装看不出,使之溜之大吉。有这样的糊涂、偏心的“裁判”,难怪有人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大耍其“擦边”的把戏了。
世界上的事怕就怕“认真”二字,对“擦边球”之对策也不例外。现在,党中央、国务院认真地制订了一系列明确的规章制度,健全了“规则”,一些单位和部门也正在堵塞漏洞,使“擦边球”之类无空子可钻。剩下的事,主要就是看能不能认真地依章“裁判”了。古人有言:“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裁判要象“衡”和“绳”那样公正,非“无私”不可。这样的话,“擦边球”再乖巧,也难以滑脱了。


第8版()
专栏:

从《另一只歌》谈起
——谈谈绿原在挫折中对诗的追求
黎之
得绿原新诗集《另一只歌》。很高兴。集册不厚,却颇有些份量。其中诗意清新,浓郁,深邃,表现了作者对于诗的真与美的不断追求。从一九四二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童话》算起,绿原在诗歌创作道路上曲曲折折探索了四十多年,共出版了近十本诗集。他带着浪漫憧憬的“童音”走上文坛,又带着直面人生的政治抒情的呼喊跨进学生运动的行列。面对着旧社会的黑暗统治,发出愤怒的呼声,他的诗情如江河激荡,引起广大青年学生的共鸣。他当时奋笔直书,一发而不可收,在短短的几年间,写出了《破坏》、《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终点,又是一个起点》、《悲愤的人们》、《伽利略在真理面前》、《复仇的哲学》、《你是谁》等为当时青年学生所争相传诵的诗篇。
全国解放以后,绿原满腔热情地投入宣传、新闻工作,在工作之余又写了一些歌颂新生活的诗。1953年他出版了新时期的《从1949年算起》,这些诗虽然并不十全十美,作者的感情却是真挚的。但是,由于“十分复杂”的原因,诗人在探索道路上遇到种种困难。1955年的所谓反“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使诗人受到意想不到的不公正的待遇,由于人民内部的思想、艺术上的不同意见而被作为敌人审查。此后二十余年,绿原完全失去了发表作品的机会。就在这种情况下,绿原没有失去对党的信念,他仍然坚持在挫折中写作,《又一名哥伦布》、《重读〈圣经〉》等名篇就是这个时期写的。在隔离几年间,他为了不浪费光阴,同时为了将来直接阅读马恩经典原著,还勤奋地学习并掌握了德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为胡风错案平了反,并纠正了对绿原的错误处理,恢复了他的中共党籍。随着党的拨乱反正,随着祖国的“四化”大业的开展,绿原在工作、创作上又开始了新时期。他在《献给我的保护人》(1980)一诗中写道,一想到党,我的冤屈,我的折磨,我的痛苦,我的悲伤/又象轻烟一样,淡雾一样/完全化为乌有——一切都过去了/唯愿自己象一朵蒲公英/把最后一点微甘的苦汁分泌出来/唯愿对您所领导的/亿万父老兄弟所奔赴的/未来世界/子子孙孙所迎候的、所接应的/伟大的‘四化’长征/贡献出一点点即使不到/一达因的力量”。诗人正是以这样诚挚的态度对待过去对他的不公正待遇的。但是,1955年“材料”中有关诗人的一些不实之词,至今尚未公开澄清。多年来以讹传讹,不能不严重影响读者对诗人的正确了解。
1955年发表的《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第三批材料》中摘录了“1944年5月13日绿原给胡风的信(自重庆)”。这份材料公布以后,绿原不仅作为一名所谓“胡风分子”受到批判,还作为一个“中美合作所的特务”受到了声讨。他过去所写的那些热情诗篇都被当作“特务”的宣言,甚至连《从1949年算起》这样的书名也被看作是反革命的暗语。事实上,这完全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绿原在中学时代就追求进步,大学时代又写了不少革命倾向鲜明的诗作,受到国民党特务的注意。1944年,国民党当局要征调一批大学生充当来华美军译员。绿原当时学的是英语专业,也随着被征调,但在分配过程中却被认为“有思想问题”,并被通知到“中美合作所”去“洗刷”。那时绿原并不了解这个机构的性质,当即写信与胡风先生商量(即《材料》中的那封信)。他的朋友们(包括胡风)都认为,因“思想问题”而调“中美合作所”是十分危险的,并帮助他在国民党当局的暗令通缉下逃离了重庆。
他的这段经历,早已由公安部调查清楚,证明他根本没有到过“中美合作所”,更不是什么“特务”。但是,读者长期以来没有也不可能了解绿原的这段历史真相,而是根据当年的宣传材料,一直保持着先入为主的不符合事实的印象。甚至在“四人帮”垮台以后,有的文章和书籍还继续这种以讹传讹的诬蔑。时至今日,有人在报刊上看到绿原的诗作,仍满腹疑团。“曾参杀人”的故事今天还在重演,早已查清的事实竟然讹传了三十多年,不能不令人遗憾。
绿原在他的坎坷人生中已经跨过了几个阶段。诗人年过花甲,但壮心不已,仍立足于新的起点。他在满腔热情地从事出版工作的同时,仍然勤奋地致力于诗歌创作和文学翻译。三中全会以后,他出版了三本诗集和一些外国文论的译著,就是证明。曲折的经历使他思考得更加深沉,长期的磨练使他在诗艺上更加纯熟。《另一只歌》的出版使我想起,除了这本诗的本身价值外,更应当谈谈诗人在重重挫折中的追求精神。祝诗人写出更多的优秀诗篇,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诗人和他的作品。


第8版()
专栏:

乌桕树〔外一章〕
管用和
我又想起故乡了,想起母亲了。于是,你高大的身影以及你密枝上的鸟巢与阳光织成绿荫的幽静,又笼罩在我深深的思念里了。几乎在故乡每个水塘的坡沿,都有着你的绿荫泊下的阴凉。你的密叶的微语,曾经是那么安详文静地抚慰着我的午梦,当我赤裸着汗渍渍的身躯,躺在故乡酷暑的大地上,仰望着鸟巢和夏云奔走,渐渐地合上眼皮的时候……
你不曾以艳丽的花朵招引蜂蝶,使其为之歌舞,你似乎也无诱惑的芳香逗人歆慕称颂。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你暗自生长并逐渐成熟的果实,以雪白的桕籽与殷红的叶片向秋阳表露出纯洁而赤诚的情感,向纯朴的村民献出你的心血——那桕籽榨成的油脂,曾经给黑夜的乡村输送过多少光明呵!
我怎能忘却呢?矮矮的小屋在夜的黑翼下透出了光芒,瓷灯盏里的棉线捻儿汲取一滴滴桕籽的汁液,燃烧成金色的火苗。母亲的眼睛亮了,我的眼睛亮了。孤苦的母亲在灯下穿针引线,我捧着识字课本默默辨认。两个紧紧挨在一起的人影在土砖墙上摇摇晃晃,整个屋子也随着灯焰一齐闪动,构成一个凄清而温暖的童话世界。
从此,只要我想起故乡,想起母亲,就不能不想到你呵!
而今,乡村早已不用桕籽油点灯了,年青人并不知道你曾经有一段不寻常的历史,一切都属于逝去了的年月。但,为人类献出过光明的功绩是不朽的。尽管你从来不向人们炫耀,从来不祈求人们歌颂,也从来不留恋往昔,只知一如既往默默地向今日的世界捧出你全部的籽粒,以及你的绿荫,你经霜后壮丽的色彩——啊!我的质朴的、象乡亲们一样只知流血流汗、并不希望把他们的名字载入史册的故乡的乌桕树呵!


第8版()
专栏:

田塍
故乡弯弯曲曲的田塍,茅草与野花任意装点着的田塍,一双双赤足亲切地扣向着的田塍,失落过我儿时的欢欣与苦愁的田塍呵!岁月的严峻总也掩不去你的娇容。而今,你金黄的蒲公英又微笑在三月的和风里,以淡淡的馨香薰染着故乡的天地。村童欢乐的呼叫和着蜜蜂的嗡嗡,汇成生命之春的歌咏,在你的蜿蜒中流转荡漾,激起一阵阵盎然春意,如浪如潮……
你是路吗?你是庄稼人的孩子必经的人生的道路吗?多少人从幼到老,一生一世以双足丈量你的长短,走尽多少日出日落,走尽多少冬春夏暑,走尽多少春雨秋霜。他们在无穷无尽的追求中,留下了人间的愁苦与喜乐。笑与泪,歌与哭,震惊与希望……无不在你的弯折与起伏的琴弦上,演奏出深沉而刚烈的音韵。也许,有的人并不认为你是路,只不过是一些束缚了他人,也束缚了自己腿脚的绳绊。但,真真实实,堂堂正正的我们古老的历史与文明是从这里走过来的呵!今天,居然也走来了梳着卷发,戴着雪白遮阳帽和淡褐色太阳眼镜的农家女,在稻田里研究她们培植的新品种。
呵!斑白的双鬓已抹去了我少年的姿容,而故乡的田塍,仿佛仍然沉浸在童年的天真烂漫之中,躺在大地的怀抱,充满着美妙的向往,象千万条道路,连着过去,通向未来……


第8版()
专栏:文史小品

扁钟与圆钟
施连方
钟,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礼乐器。最早的礼乐器,是陶制的。到周代,用铜制的礼乐器——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生活中常见的有“圆钟”和“扁钟”。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声长则曲。节短处声皆相乱,不成音律。”所以,古人根据“扁钟”“声短”而“节”的特征,将发出不同声音(频率)的“扁钟”组合在一起,名曰“编钟”。可以说,“编钟”是我国独创的一种古代礼乐器。《诗经·关睢》里,已有这样的记载:“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圆钟”的特征则与“扁钟”不同。用木槌击奏,发出的声响是宏亮的嗡嗡声。如果把“圆钟”同“编钟”组合在一起演奏,便会“节奏”混乱,使古乐曲无法演奏下去。所以,古人扬其长而避其短,利用“圆钟”被敲打后发出嗡嗡的宏亮声音,根据佛教庙宇生活中的需要,把“圆钟”逐渐演变成为佛教寺院等许多地方悬挂的大钟了。


第8版()
专栏:文坛风景线

知识分子三部曲
童古丽珂
见过老作家王西彦的人,都会对他那典型的知识分子气度,留下深刻印象。
三十年代初,王老离开了故乡浙东偏僻的农村,到城市里读书。从那时起,他的命运就与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联系在一起。他们共同经历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经历了时代的风风雨雨。他熟悉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因此,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作家,正在全力以赴完成一部描写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三部曲。
这三部小说将长达七八十万字。其中一部是反映从“一二·九”运动到抗日战争前夕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还有一部,写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不同道路;另外一部将描述解放后特别是“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其中,《在漫长的路上》一部已于一九六二年出版。现在王老准备先着手创作文革时期的这一部,也许这一时期离得最近,写起来会更顺手吧。最早期的那部呢?看来要放在最后了。作家本人正在青春年少,记忆得最清晰,所以不管再过多久,仍会记忆犹新的。
王老这三部长篇小说是“出于真切的亲身体验”的作品,有一天当它们全部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但能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而且一定会从中看到作家自己奋斗前进的身影。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张寒晖传》
张寒晖同志是为振兴中华奋斗了一生的人民音乐家。他创作的歌曲《松花江上》,曾激起人民大众的爱国热情,奋起抗战;这首优秀的传统歌曲,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最近,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梁茂春著的《张寒晖传》一书。这部文学性的传记,生动地记述了张寒晖战斗的一生,描写了他自觉为党为人民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坚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走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
(吴成瑞)


第8版()
专栏:

船闸〔版画〕 杨可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