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经济之窗

“主角”与“配角”
  冯昭奎
电子、新材料、生物技术……在新技术革命的舞台上,这些新兴技术产业无疑是显赫的“主角”。
然而,即使是站在新技术革命前列的发达国家,新兴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都不是那么“显赫”的。例如美国的“高技术工业”(包括飞机制造业这样的“传统”工业部门在内)1983年的产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日本尖端技术产业的产值估计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预计到二○○○年也只能达到8%。因此,新兴技术产业在经济舞台上至多只能充当“配角”。
日本学者牧野升说:“关于高技术产业,一个最大的误解是,光注意了它的成长率很高,而未注意到它的市场规模尚小,对经济的贡献尚小”。这类议论的出现,反映了日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产业革命”宣传热,人们逐渐注意对新产业革命的规模和影响进行比较清醒、冷静的估计。
有些统计数字是饶有兴味的。1983年日本汽车生产额为十一万四千亿日元,计算机生产额为二万亿日元。偌大的计算机产业的生产额尚且不及汽车产业的五分之一,其它新兴技术产业的规模就差得更远。例如“红得发紫”的集成电路产业的生产额为一万七千亿日元,与传统的铸造业差不多。机器人产业的生产额不及眼镜业。
在新兴技术产业中,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获得最大市场的是新材料产业。然而,至二十一世纪初,新材料本身的市场预计为五万亿日元(按1981年价格计),而那时的传统材料产业(钢铁、非铁金属、合成化学等)的市场将超过五十万亿日元。
在经济发展的舞台上,机械、汽车、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仍然是主角。当然,进入新技术革命时代,传统产业不能依然故我,而应力求革新,特别是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的“化合”,将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机械工业日益将先进的电子技术“融合”到自身之中,形成机械—电子复合技术,成为各行各业技术革新的重要源泉,也使传统的机械工业自身获得了新生。
在汽车工业中采用机器人进行焊接、喷漆甚至装配作业,明显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汽车产品上采用各种电子装置和新材料,使产品更加富有魅力。日本汽车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与积极采用新兴技术分不开的。
钢铁工业是应用计算机改进生产和管理技术获得较大成功的传统产业部门。日本钢铁企业的钢材成品率高达90%,是与应用计算机分不开的。著名的新日铁公司生产的钢材品种多达八万种,也是与应用计算机分不开的。
在纤维工业中采用灵活生产系统等自动化技术,可能使日本在纤维品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自动化技术将成为日本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中对抗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手段。
塑料工业通过向既具有塑料的易于成形的优点、又能耐热、抗冲击的工程塑料发展,可望在多年的不景气之后重新挺起腰杆。
总之,新兴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仅仅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作了一个加法,加上了一个不很显眼的加数,然而,狠抓新兴技术在仍然构成国民生产的主要部分的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则相当于作了一个乘法,比如将集成电路推广应用于各个行业,它的贡献也就会几倍、十几倍地增大。
当然,传统产业技术的发展,决不是仅限于吸收利用新兴技术,而是包括传统产业技术本身的继续完善、革新和发展。例如日本钢铁企业正在研究能取代具有三百年历史的高炉法的、能源利用效率更高的新炼铁法。
传统工业仍然是支撑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角色,传统工业技术仍然要发展,要前进,大部分传统工业技术将不是被新兴技术所取代,而是与新兴技术相融合。
尽管西方学者们宣称,所谓的“信息化时代”正在到来。但是,即使是发达国家,现在也并没有、或者说还不可能与工业化时代告别。


第7版()
专栏:

  真趣盎然 别开生面
  劳崇聘
菲律宾著名画家何塞·布朗科家庭成员画展最近在北京展出,这次展出有何塞·布朗科先生和他的五个男孩两个女儿的三十三幅油画作品。儿女中年龄最大的二十四岁,最小的今年才五岁,孩子们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他们描绘现实生活的作品成了画展中的主角。在我国举办外国家庭成员画展尚属首次,画展真趣盎然、别开生面。
在当今抽象派艺术风靡世界之时,能看到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的确让人倍感亲切。画家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来源于他实实在在的生活。五十四岁的何塞·布朗科先生出身于渔民家庭,家境清贫使他从小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习惯,对渔民的勤劳和渔村的景色感受很深,是这些赋予他的艺术创作生命力。孩子们在他的教育影响下,随父学画,常到渔港、农村写生。所以他们的作品多取材于渔民生活和历史民间故事,如《河边婚礼》、《农民的节日》、《渔民的小屋》、《山里人》、《爷爷》等,作品构图严谨,笔法细致,设色淡雅,风格质朴。他们严肃的创作态度,忠实于眼前景物,崇尚写实的画风,可以说是何塞·布朗科家庭成员绘画作品的一个特征。他们创作的风俗画,给观众一种现实感,使观众更多地了解菲律宾人民的劳动生活。何塞·布朗科先生说,没有现实性的绘画,是不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的。因此,风俗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二十一岁的诺尔·布朗科在兄弟妹姊中排行老二,他创作的油画《插秧》(见图)以宽阔的画面,多层次的人物活动,表现了岛国农村春耕大忙的景象。农民在肥沃的水田里,一些在耙田,一些在插秧,健壮的水牛喘着粗气用力拉耙,农夫向前跨着大步运动的姿态,使人有一种时间不等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劳动紧迫感。跟在农夫后面的三个村童摸鱼捉虾,形态各异,强烈的节奏感动作,不禁使人们想起了菲律宾的土风舞蹈捕鱼舞。春雨霏霏的插秧景色,浸透着诗一般的节奏美的对角线构图,准确的人物神态,浓淡相宜的色彩,这一切使整个画面上散发出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异国风情

  南苏丹风情
  马玉芝
丁卡、希卢克、努厄尔等族是苏丹南方人口较多的主要部落。当地人脑门上都刺有部族标记,居住地分布在上尼罗河省一带,长期以来过着俭朴的、半封建的一夫多妻制生活。
  衣
城里有钱人不用说是西方化的装束。而农村人的打扮则别具一格。男的只着短裤,女的用一块布围腰。外出时都披上一块象中国被面一样大小的布单。为了走路和负重方便,他们把布单上面的两个角围着脖子结在一起。由于南苏丹人不蓄头发和胡须,且男、女体型都差不多,加上所用布单的花色和大小亦无男女之别,从外表上分清男、女的办法,就是在“结”上作文章,“男左女右”,男人披单的“结”系在左肩上,女性则相反。
  食
他们以高粱为主食。做法奇特。先把高粱置入土或木制的凹里舂,去壳,接着放在水里浸泡直至发酸,再由一人跪在地上用两块石头来回磨。磨好后的高粱,粗的熬“买地达”(稀饭),细的做“卡赛来”(煎饼)。这些活儿都是女人的事,天长日久她们膝盖上都留下一层厚厚的老茧。副食或鸡或鱼,但都是白水清煮。很少有蔬菜。
  住
住的房屋是半地下、半地上的圆墙尖顶草屋,门低而窄,成年人要弓着腰才能挤进去。室内除有一根木棍吊在屋梁上挂衣物外,别无其它摆设,也没有床和铺盖。人们都是席地而睡,连刚坠地的婴儿也不例外。
  恋爱
南苏丹人嗜好跳舞,听到鼓声就浑身抖动,一跳便是通宵达旦。跳舞除了娱乐外,还是青年男女选择恋人的好机会。跳舞时,小伙子若看中某位姑娘,就跳着凑到跟前,问起姓名、住址和年龄。如果姑娘欣然作答,小伙子便跑回家,带上聘礼找到女方家里去说亲。
彩礼主要是牛和羊。身价高的姑娘一般要四、五十头牛和几十只羊,最少的也要十几头。牛羊对于小伙子来讲成了宝贵财富,不到万不得已是舍不得杀或卖的。“牛羊多,媳妇就漂亮”,“没有牛羊,就娶不成媳妇”,这两句口头禅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结婚
亲事谈妥后,便选择良辰吉日举办婚礼。彩礼中的牛和羊都是送给岳丈的,算是养女的辛苦费。实际上,老人又要用这些牛羊为自己的儿子娶媳妇。这些牛羊是结婚的“先行官”,先要被人们无休止地驱赶着在村落里巡回兜风。新郎送走了牛、羊,还要为新娘买些礼物。喜庆之日,少不了要跳几天舞,还要美餐一顿。


第7版()
专栏:

  绿色城市——维也纳
  夏之秋
奥地利可以说是绿色之国,森林覆盖率达44%。首都维也纳市有一万多公顷绿化地,人均面积近七十平方米。市区的西部和西南部都是郁郁葱葱的森林,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东南部有一片洼地,完全保留原始森林的景色,丛林和灌木相间,常有珍禽异兽出没,是市民度假最理想的郊外“天堂”。
维也纳是个古城,市内园林具有悠久历史。从十九世纪中期后,他们还按城市的地形、环境和生活需要布置绿化。美丽的多瑙河由北向东流经市区,沿河两岸树木葳蕤,绿草如茵,加上一千多个大小公园,使市内处处林木苍翠,繁花似锦,令人陶醉。市政部门已制定长远规划,打算把各公园用十至二十米宽的林带串起来,再与外围的森林联结一气,而外围的森林将从现在的八千多公顷增加到一万四千多公顷,形成一个环城森林带,把全城包围在绿色海洋中。
近年来由于欧洲出现大面积的酸雨,奥地利有四十万公顷的森林遭到了危害,维也纳的森林也正在受到威胁。(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日本热沙浴
  黄平
日本有一种健身运动——热沙浴。顾名思义,它是以沙为“水”,来“洗涤”全身。
位于九州岛东南海岸的指宿,是个风光绮丽的小镇。由于地处火山地带,地下温泉丰富,地表温度也高,所以,这里的热沙兼蓄地热和天热,成为日本独一无二的天然热沙浴场。
浴者着泳装入浴场,躺进稍稍凹陷的沙地里,任“堆沙者”把热沙堆压在身上,从脖子直埋到脚,只露出头部。然后在旁边插一把伞遮阳。
起初的感觉如活埋一般,四肢动弹不得。但只要心情放松,闭起眼睛,很快便觉周身毛孔张开,自觉“浊气”外泄,疲劳顿消,周身适舒,大地与人融为一体,其乐融融。


第7版()
专栏:

  向垃圾要石油
  林静
如果有人说,垃圾堆中的桔子皮、旧报纸和从树篱上剪下的枯枝等都可变作石油,您一定会感到不可思议。然而,英国曼彻斯特科学技术学院的几位化学家在实验室里果真成功地将梦想变作了现实。据实验的领导者诺尔·麦克奥利弗教授介绍,大自然将垃圾化作石油需一亿五千万年的时间,但他们在实验室里仅花了十分钟即实现了这一“变化”。他们的办法是:将垃圾置于密封炉中,然后在炉内人工制造类似地底压力等条件,不过这“人造压”要比“地压”高出数倍。专家们认为,从理论上讲,一吨经过挑选的垃圾可以变作一百加仑的原油。
专家们承认,他们的实验费用昂贵得“令人咋舌”,因而“向垃圾要石油”目前还并不现实。但他们又信心百倍地声称:在“不久的将来”,梦想将变作“真正的现实”。


第7版()
专栏:

  法国的家庭悲剧
  王世生
目前在法国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是夫妇离婚或分居的。巴黎地区尤甚,夫妇离婚或分居的家庭竟占二分之一。二十年来,法国离婚人数逐年上升,由1965年的三万五千对上升到1985年的十万九千六百对。相反,结婚人数却逐年减少,1965年有三十四万六千对,而1985年的上半年下降到十一万九千对。大多数离婚案是在婚后不到十年内发生的。离婚者的年龄在二十五——四十岁之间的居多。
从前,有些夫妻虽然不和,但为了孩子,还得把夫妻关系维持下去;而现在,孩子已不再是稳定夫妻关系的因素。无论家庭还是社会已不再把离婚视为不光彩的事。离婚对于政治家也不再产生多少消极影响。目前,只有19%的法国人认为男女一旦结为伉俪,就应白头偕老。
首先提出离婚的多为女方,占65%;而在社会上有工作的妇女率先提出离婚的比例更大,占70%。在法国,致力教育子女、尽心家务的贤妻良母式的妇女,越来越少。
双亲的离异使儿童陷入痛苦的深渊,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据统计,法国现有一百六十万少年儿童生活在破裂的家庭之中。巴黎某中学有一个班,二十四个学生中竟有十九个学生的父母是离婚或分居的。一位精神病理学家前不久调查了一千个儿童,发现双亲离异的儿童平时感情抑郁,神经质,在学校不守纪律。孩子们普遍认为父母离婚是不光彩的事。许多儿童都希望自己的亲生父母破镜重圆。
另一项调查材料表明,少年儿童普遍不喜欢父母重新组织的家庭,许多儿童不但得不到继父(母)最起码的关心、爱护,反而常常遭到训斥和打骂,他们不再是家庭的宠儿,而降格为可有可无的“次要人物”,可要可不要的“弃儿”。离婚率的急剧上升也影响到那些仍生活在亲生父母身边的儿童,他们时常担心有一天也会被父母抛弃。


第7版()
专栏:域外拾零

  “免费参观”后的联想
  陈功
早就听说美国是典型的金钱世界。什么都要钱。大到总统选举,耗资亿万,无钱就等于无所作为;小到入厕方便,尽管只是几个铜板,哪也是须臾不可少的呀!
来华盛顿几天,我发现未必尽然。
一个秋雨霏霏的上午,朋友开车拉我去“朝圣”。先奔华盛顿纪念碑。泰德湾畔,绿茸茸的草坪上,一尊高五百五十多英尺的方尖碑拔地而起,刺破阴霾,耸入云霄,巍然雄健。这便是举世闻名的华盛顿纪念碑,它奠基于1848年美国独立纪念日,落成在1885年。直到1888年才对公众开放。它名曰碑,实际象庙,内存华盛顿巨型塑像,还有美国历届总统和民族英雄的雕塑,可以说是美国的“先贤祠”。
我们来到碑底,阴雨天游人寥寥无几。先寻售票处,无。原来,参观免费。此外,游客还可自取纪念碑简介,也不要钱。经门卫指点,我们搭乘电梯,仅一分多钟便一步登顶。隔着碑顶玻璃窗往外眺望,可惜,雨雾茫茫,虽极目,却难远眺。但毕竟临碑生情,我不禁想起华盛顿的名言:“诚实而坚定是我所能允诺的一切;即使我被人们所抛弃,诚实和坚定将永远不会抛弃我。”人们并未忘记这位开国之父,纪念碑即是明证。
从纪念碑下来,接着去波托马克河畔的林肯纪念堂。习惯了,又试图先买票,后进门。岂知这里也是免费参观,当然少不了自取的图文简介。这是白色大理石的建筑,结构线条颇似古希腊巴特农神庙,庄严宏伟,气宇轩昂。里外两层粗实高大的圆柱环绕全厅,三十六根圆柱合围,象征着团结统一,并分别代表林肯逝世时合众国的三十六个州,柱廊中楣处镌刻着各州州名。大理石的林肯坐像居于大厅中央,面朝华盛顿纪念碑和国会山。林肯微低着头,表情严肃,双手倚着座椅扶手,镇定自若,仿佛正在运筹那场被马克思赞誉为“解放被奴役种族和改造社会制度的史无前例的战斗”。纪念堂北墙上的林肯第二次就职演讲石刻碑与南壁上的赫赫有名的葛底斯堡演讲交相辉映,格外醒目。络绎不绝的观众,无论是白人、黑人,还是外国人都在那“民有、民治、民享”的名言下伫立良久,细读先哲的遗训,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杰斐逊纪念堂也不向参观者索取分文,而是不断地给予:人们从这里了解到他民主自由思想的核心——同扼杀人类思想的任何专制作不懈的斗争;人们来此领悟到“独立宣言”的真谛:人人平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是每一个人不可剥夺的神圣权利。
所剩时间有限,但我们还是跑马观花到美国全国航空与宇航博物馆转了一圈。这里观者如堵。我在赖特兄弟1903年的飞行器原物前驻足久视;又去航空母舰指挥塔上经历指挥战斗机起落的有声有色的“冒险”;还有幸贪婪地摸了摸“阿波罗”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石块……所获甚丰,却不需付一个子儿作门票钱。
我怀疑这也许只是偶然碰巧,于是翻阅了华盛顿的旅游指南:白宫、参众两院、最高法院等部门均免费参观;国家历史及技术博物馆、现代艺术馆、天文台等地也可免费随便出入;植物园、动物园有门无卫,不须门票,更没有另外收费的门中门、墙内墙。
在这个通常被视为唯利是图的国度,明摆着的钱居然不赚,这是为什么?这种看起来很难理解的事情,是需要仔细琢磨一番的。我回味着参观中与参观后的感受,掂量着文物古迹的“使用价值”与门票的价值,比较着“免费”的“盈”与“收费”的“亏”,觉得这种作法是很有些眼光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