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胡杨泪尽》序
李锐
在向钱宗仁的遗体告别时,我们聚在灵堂的几个人就商定,要为这个猝然去世的人出一个纪念集子,包括他自己写的诗文和别人为他写的诗文,让他继续活在人们的心中。我认为出这个集子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让人们知所鉴戒,不要忘记过去,即本来是万物繁生的沃土,为何长期出现过戈壁;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让人们知所效法,如钱宗仁因具顽强不屈、奋斗不已的精神,即令是戈壁,也能生长出胡杨。湖南出版社的同志深情地为这个集子命名为《胡杨泪尽》,但我相信,钱宗仁虽然离开了他如此眷恋的十亿神州,然而胡杨的泪水仍会常滴在人们的心头。
钱宗仁有点象一颗掠过天际的陨星,当人们刚刚看到它夺目的光焰,就戛然消失了。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气质、风貌、雄心壮志和多方面的才能,可以看到他百折不挠、孜孜向上、拚搏不已的惊人毅力,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信心,可以看到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如何更多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看完他写的全部诗文、手稿和书信之后,最使我感动的,还是他那任何精神与肉体折磨都无法挫伤的顽强的学习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代青年、乃至中年、甚至老年,都应当向他学习的。因为我们大家都曾至少失去十年的宝贵年华,我们要象钱宗仁一样奋力追回来。钱宗仁说,他耽误了二十年,这几年挽回了五年,还差十五年!
钱宗仁在小学和中学读书时,是全县出名的高材生,可是他被“成份论”剥夺了读大学的权利,从此就因不愿屈服于命运,而历尽千磨万难。不论处于怎样的逆境,他所想的只是如何增长才识,多做点有益之事,而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干农活时,他的力气、技术与巧妙功夫得到乡人的赞赏。大办水利时,他不顾身卑,挺身而出,运用数理知识,带头选择最佳方案。连学手艺也不得批准时,他硬是用一个月时间,自成木匠,并兼雕刻与油漆,能以此谋生。在戈壁滩修路,冒风沙,铲石头,喝泥水,啃窝窝,虽与世隔绝,书影寥寥,但“天生我才必有用”,他在劳动之余,笨中取巧,终于创造了汉字笔顺号码排字法,以施展自己为社会服务的才智。十年浩劫时,日夜吊打,脚带重镣,“游团”示众,酷似农奴,几次奄奄一息,身上有伤疤,头上留裂缝,脸上余烙痕,他处之泰然,仍然珍惜时间。或假装晕迷,背古文诗词,念数学公式;或利用写检查,推敲音韵语法,证几何难题。如此刻苦学习,使他锻炼出惊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能一气背几百首诗词,记住中学时期的全部数学推理。待到大地春回,他已三十五岁了,身居僻壤,茕茕孑立,连书本也难找到。他慨叹“谋生尚且艰难,求学谈何容易”,因为他的业余时间,还要做木活维持家计。但他认为“纵使青春已逝,且喜丹心无损”,于是竟实行五小时睡眠制,连吃饭、上厕、看孩子的时间也利用上,这样三年学完大学八门课程,通过毕业考试,并以最优成绩考上高等数学研究生。后来的归宿是在农垦大学教授复函数。人们呵,这是何等的毅力!这是不惜生命,去换取知识。
去年3月,钱宗仁第二次到北京进修时,我们得以见面,他找我几次商谈今后的去向。他的专业是一个纯理论的数学分支,没有应用前景,且缺继续攻关的环境和条件;又由于《胡杨泪》一文引来的社会关注,以及千百读者来信探讨社会问题的启发,他想离开可能“成名成家”、“安居乐业”之路,而转向接触社会斗争的风口浪头。他觉得自己的半生经历和思想文字能力,允许他作这种选择。他的这个转向的想法,也正是我在通信中向他提出过的问题。他获得学校的同意后,得以进入人民日报社工作。在生命的最后两个月时间,他学习新闻理论,熟悉报纸业务,实践记者采访,同时还涉猎社会学和人才学同各方广泛联系,开始写这方面的心得和文章。钱宗仁在数学方面的根柢,我无从评价;从他的文章和书信,显现的不仅是文字水平,主要的还是他观察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诗词虽是余事,也露出风骨与才华。我问过他的身体状况,回答只是:平时难得感冒。谁料到他正以一个肝癌晚期扩散的病躯,在新的岗位上忍痛坚持工作,直到突然?倒,住入医院后,半个月就离开人间。医生诊断,他的肝癌已有五年病史。大家知道,精神与肉体的折磨是致癌因素。钱宗仁之死,又是一次教训;对受过磨难的知识分子,还得关心他们的健康,不要再事后惊叹他们的倔强而已。我是在他去世前两天才去看望他的。我的老伴曾代我先两天去医院,他企求地说道:“我希望还能活半年,我有许多事要做,有许多东西想写出来。”说完这句话后,他用手捂住了眼睛,泣不成声。钱宗仁只活了四十一岁!他是多么留恋我们这个既古老又年青、满是伤痕却前景灿烂的中华大地。
令人痛心的是,钱宗仁同我最后接触的时候,虽然避免谈到他的身体情况(他跟别人是提过的),却谈到他的一种新的心灵痛苦。《胡杨泪》事在全国传播之后,在新疆就有人散布他的流言蜚语,当地负责方面为之澄清后,在他正要到人民日报社工作时,由于他曾为一个复杂案件的当事人鸣过不平,竟又遭到捕风捉影的恶意中伤。中伤者大概是不愿意让此人当记者的。诽谤虽未达到目的,钱宗仁的心情实难平复。他向我谈及此事时的悲愤神情,如在眼前。祖国大地虽然春光灿烂,万物向荣,但总还不免有朵朵乌云,甚至某处突降冰雹。借这篇序言,请允许我再次饶舌发出以下呼吁:我们经历了多么痛苦的年代,人们经受的创伤够多了,不知浪费、埋没和摧残了多少人才,今后再也不能做扼杀人才的蠢事了!爱贤惜才,求才若渴的选贤任能,唯才是用,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好传统;当今之世,更应该大大发扬这种传统,使之成为全社会的风气。人才与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人才源源涌现,如活水长流,各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城市经济改革才有保证。我们要抓紧发掘人才,培养人才,爱惜并保护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我们民族才能腾飞。
1986年2月1日
(编者附记:《胡杨泪尽——钱宗仁纪念集》即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8版()
专栏:我与散文

小议出题征文
萧乾
副刊编者出题征文是个艺术。有时宜出得宽泛,以便使人人望题都有话可说,例如“新年试笔”;有时又宜窄而具体。
“我与散文”这个题目倒还不是无边无际,然而就我而言,因为已经写过不止一次了,再写,就担心会流于空泛。我总怕旧调重弹,然而又实在想不出什么新鲜话可说。
最近《花卉报》要我写篇“我与花”,就不然。因为我从没在这个题目下边做过文章,拿起笔来竟滔滔不绝,甚至从花扯到了知识分子问题。然而倘若过些时候他们又来以此题向我征文,我估计就非交白卷不可了。
散文是应该讨论也是值得讨论的。然而可不可把题目出得窄点、具体点,以迫使象我这样的懒人也无法信手拈来,凑上千把字聊以塞责呢?比如,“我的一次败笔”,或“我生平一篇得意之作”。大凡写文章的人,肚子里都难免有这么两笔帐。要是披露一下并且说说道理,不但研究者,就是广大读者也会感到兴趣并从中获到教益的。
此外,每位写散文的同志,都必然在古今中外作品中间,有自己所偏爱的。我有两部外文散文选,部头都很小,书中多是些不见经传之作,包括悼文,甚至广告,是完全不看文学史家的眼色,根据本人爱好选出的。国内散文译本,我就很喜欢黄伟经译的屠格涅夫散文诗集《爱之路》,以及也是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的那套选自希腊罗马以至本世纪欧美散文名著的《散文译丛》。倘若每位都把自己所心爱的散文名著谈一谈,那还会起到提倡读书的作用。
征文谈散文,无非旨在繁荣散文。从“实效”来说,我觉得题目出得窄些要比宽些好。


第8版()
专栏:

障眼法
刘鸿仪
整党以来,中央三令五申禁止大吃大喝,然而,真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确有一些地方和单位在“意思意思”的名义下,变成了就是那么个意思而已。有的筵席上,“特酿”、“特曲”之类固然不见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啤酒、香槟。当其时也,主人就会郑重其事地发表声明:“今天咱们不喝酒,只喝点饮料吧。”于是,双方面露微笑,彼此心照不宣,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频频举杯,开怀畅饮。在这种情况下,有谁会不识趣,偏偏要扫大家的兴,硬要站出来说啤酒、香槟不是饮料呢?
其实,认真考究起来,在吃喝问题上想点子弄玄虚的人,也是古已有之的。佛门对弟子戒酒戒荤的要求非常严格,但除了得道高僧以外,一般和尚因馋得打熬不过而偷嘴吃喝的恐怕并非鲁智深一人。当然,他们也是会在名词上玩弄障眼法的。宋朝文学家苏东坡在《志林》一书中就曾有过记载。聪明的僧人们称鸡为“穿篱菜”,称鱼为“水梭花”,称酒为“般若汤”。既然是“菜”、“花”、“汤”,吃喝起来自然也就名正言顺,勿须有何顾忌了。当今称啤酒、香槟为饮料的诸君,虽然未曾身入佛门,却也深得其个中三昧。
最近,党中央又把大吃大喝列为必须严加禁止的不正之风之一,政策非常明确,要求也非常严格,但某些聪明人在实际执行中是否还会创造发明出什么样的对策呢?因无先见之明,不敢妄加揣测,只好且待留神观察和调查之后再说了。


第8版()
专栏:书林一叶

读《朱自清论语文教育》
商金林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辑的《朱自清论语文教育》一书,已由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语文教育专集,选入朱自清有关语文教育的文章三十八篇。
叶圣陶多次说过,朱自清“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朱佩弦先生》),“他兼有新旧文学修养,凭借他的修养讨论语文教学的内容跟方法,自然能深知甘苦,不会畸轻畸重,局于一端而不切实际”(《悼念朱自清先生》)。叶圣陶是朱自清的老朋友,对朱自清的为人、治学、作文和教学实践,知道得深,叶圣陶的介绍和评价,是有指导意义的。
一般的说,学习语言文学主要是“打好鉴赏力和表现力的基础”,包括听、说、读、写;就“读”与“写”而言,“读比写重”。朱自清认为:读,不能“一目数行地囫囵吞枣”、“随读随忘”,非慢慢咀嚼不可,下一番切实的苦功夫,咬文嚼字,一字一句地“求甚解”。朱自清说学习语言文学先要“咬文嚼字”,过“语言文字”关;“咬文嚼字”,不是把作品弄得支离破碎,而是花深功夫真正弄懂。
其次,“得除去成见和偏见,放大眼光,设身处地去看”,在“培养欣赏力同时培养批判力”,“自己有分寸,做得主”,开卷有益,不至于“糊涂”或“中毒”。读书有种种读法,朱自清强调“诵读”,提倡要象唱曲子讲究咬字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出声诵读。他认为诵读有利于帮助读者懂得诗文里的“言外之意”,体味含藉在字里行间的“高尚的感情”,长吟则神味出,“多诵读,必然了解更深刻”;“诵读可以帮助变化说话的调子”,“帮助说”,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诵读还能“帮助写”,“多诵读才知道怎样润饰字句”,纠正“会写不会说和会说不会写”的偏颇。在“诵读”的基础上,朱自清主张“熟读”和“记诵”。朱自清还提倡:读书不能“只凭自己的狭隘的兴趣”,要博览,要“多读”。对于初学语言文学的青年人,朱自清建议要读较好的选本。他说“读选本虽只能‘尝鼎一脔’,却能将各家各派鸟瞰一番”,这在初学语言文学的青年人是“最适宜的,也最需要的。”书,浩如烟海,是读不完的;但仅仅是在书的海洋里仰浮是不够的,还要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去学习。朱自清的《人话》、《是喽嘛》,堪称在生活中学习语言的典范。


第8版()
专栏:

《唐宋词选析》
张燕瑾、杨钟贤著的《唐宋词选析》,最近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将我国唐宋两个朝代词的主要名篇(共一百零一篇),作了详尽的注释分析。 (杨连仲)


第8版()
专栏:

希望,赤裸着的小宝宝
陈有才
儿时,在小河边嬉闹
用沙覆盖着赤裸的躯体
象爸爸压的一根杉树条
幻想和童心是两片叶子
烘托着关于明天的花苞
突然间谁吹起螺号
妈妈来了,口中挂一串
有滋有味有爱有恨的唠叨
快!来不及披上小褂
路边的青草与我一起奔跑
妈妈拿着衣服追呀
追一路滚动的嬉笑
追一路渐渐接近的希冀
追一路裸露的骄傲
而今,我追着你旋转
沿着记忆的小径
小径又长了青草
你不就是我儿时的形象吗
——赤裸着奔跑的小宝宝
我就是妈妈的形象
一缕白发在飘呀飘
即使扑倒在路尽头
也为后人竖一杆路标


第8版()
专栏:

春发现了我
莎金
我是太阳的一颗种子
二月的小雨滴是春的眼睛
我举着一片草叶从春阳里走来
哎哟,春发现了我


第8版()
专栏:

枇杷〔中国画〕高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