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新生的希望
孟加拉国总统 侯赛因·穆罕默德·艾尔沙德在神秘的海岸边,我站在金色的沙丘间。浪花拍打着层层礁石,巨大的回声动地震天,啊,这是渴求自由的呼唤。遥望那远方地平线,天地融成一片。我热望点燃我的心,就象点燃新生希望中的灯盏。战斗的时刻迫在眼前,把饥饿、病态的世界碾得粉碎,让它有去无还。让帕德玛河水冲破障碍,让旧世界早日崩溃,在汹涌的波涛中,一个崭新的国家正在出现。让胚芽在起伏嫩绿的莽野茁壮成长。让活跃的生命和激烈跳动的心脏,燃起希望之光,把那皎洁无瑕的真理和正义之路照亮。我知道,玫瑰虽艳却带刺,我知道,前途光明路漫长。但我要用双手将千年污秽扫荡。我热望点燃我的心,就象新生希望的星光。
(陶国臣译)


第7版()
专栏:国际书窗

从一本书看西方新的经济思潮
——阿·托夫勒的新著《适应性公司》
顾健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著作《第三次浪潮》和《预测与前提》在中国公开发行后,引起了广泛注意。1985年,托夫勒又推出新著《适应性公司》,中文本不久也将由展望出版社出版。
《适应性公司》的蓝本,原是托夫勒1972年11月给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这家世界上最大的私营公司有一百多年历史。1968年,这家公司模糊地意识到,新的技术、新的社会观念以及政府的新的政策,将会迫使整个信息传输行业改变其经营宗旨和组织机构。尽管它居于垄断地位,事业兴旺,终究不忘“物竞天择”、“居安思危”。它聘请当时默默无闻的助理编辑托夫勒调查研究,并提出改革意见。四年后,托夫勒递交报告,建议该公司解体、转业。犹豫多年后,1984年1月,这家庞大的百年老字号宣布自行解体并另组成许多独立经营核算的较小单位,使自己在新技术浪潮中赢得了主动。这件事曾引起世界瞩目,也使托夫勒的未来学思想获得一次实际的证明。
经公司同意,1985年托夫勒公布了这份“秘密”报告,并逐章加上评论,写成了《适应性公司》一书。
托夫勒在书中说:“五十年代中期以来,多样化需求的增加,是影响美国经济的最重要的、然而是受到忽视的因素。”“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解体,证明组织的划分必须平行于社会需求的划分。”“现在一家公司已不能满足各方面的特殊需要。”所以,垄断的、只从事某一行业的大企业走下坡路,从根本上说,不是因为“外国竞争”、“石油涨价”、“工人懒惰”、“政府法令”或者“管理不善”,而是“垂直领导的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他认为,当今世界多变,“企业生存的头条定律是:昨天的成功比什么都危险”。他强调,必须增加新奇产品在生产中所占的比例。他预言,“中央集权管理、标准化生产、普遍一致服务”的垄断大企业尽管现在“誉满全球”,可都“活”不到本世纪末,只有解体转业。不然必将在新技术浪潮的冲击下灭亡,象“恐龙”一样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他建议采取的适应新形势的“最好模式”,是用松散的合作关系“框架”,连结独立的或半自治的生产经营合一的单位“组件”,组成“星座式的联合体”。
托夫勒在书中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老的组织管理信条的看法。他认为,企业并不是越大越好,越大越强盛,越大越赚钱。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构,都不能大过一定的限度。跟劳动力、原材料及资本相比,信息是生产的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生产正在信息和高技术的基础上,朝着“手工”和“脑工”劳动的新体系转移。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和服务将被“由顾客定制”的生产和服务代替。大多数人将不再必须做常规的、重复的和标准化的工作,而是可以发挥各自的设计和判断能力对付不同的挑战。最有效的组织将不再是等级森严、分工明细不变的垂直领导体制,而是适应“由顾客定制”需要的组织。
托夫勒还提出,电话机在美国普及,花了五十年。至今,在许多国家里,“家里有电话”仍然是富裕或有地位的象征。他认为,跟电话机造成的社会分化相似,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可能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所以,从一开始就必须慎重设计,小心控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托夫勒作为著名学者,在西方影响颇大,读一读他的新著,对于我们了解当今世界的思潮和经济管理体制是有帮助的。


第7版()
专栏:社会剪影

今天的日本妇女
张华堂
在日本历史上,妇女的地位是很低的,但二次大战结束以来,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政治上实行一定程度资产阶级民主改革,文化教育逐步普及,日本妇女的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妇女从“家内”走向“家外”,在各行各业工作。目前,妇女的就业人数已达二千四百余万,平均每两个妇女中就有一个在工作。据统计,在日本的职工总数中,妇女占40%以上。
许多妇女在工作上发挥了非凡的才智。过去一些由男子垄断的行业和职务向妇女开门了。例如,一位在铁路上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妇女吉川荣寿,1980年被提升为火车站站长。这是日本铁路史上第一个女站长。在这一年,日本内阁还破天荒任命一位名叫高桥展子的妇女为驻丹麦大使。在企业界,妇女担任课长、室长、主任一类领导职务的事例不断出现。在知识界,女教授、女博士、女作家、女评论家、女律师等日益增多。据说,在六百余种杂志的主编和负责人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妇女。
由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因此,许多家庭不再由男人说了算,而是夫妻双方当家作主,男人逐渐失去“绝对主宰”的权威,妻子有了一定的发言权。
尽管如此,“男尊女卑”的旧传统在日本仍然根深蒂固。社会上各方面实际上要求妇女的是:做一个“贤妻良母”,按照传统的规矩谦卑地侍候自己的丈夫,尽心抚养教育孩子。对于妇女来说,似乎守家是唯一的“本分”,柔顺是必备的“美德”。
在就业上,妇女受到的歧视尤其明显。据日本劳动省对五千二百家企业的调查,其中73%的企业只招男职工。有些企业以“没有妇女退职”为借口,拒收新女职工。不少企业的妇女一结婚就被解雇。
在参加工作的妇女中,绝大多数或作为男职工的辅助劳动力,或从事事务性和服务行业的工作。还有相当部分的妇女担任计时女工,即“临时工”。每当经济萧条,这些人或被减薪,或被解雇。
在日本,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司空见惯。同校毕业、同时参加工作的男女职工,女的工资就比男的低。再加女的升级困难,年复一年,工资差距便会越来越大。据报道,妇女的平均工资只为男子的53.8%。
日本妇女所受的教育和许多国家相比是高的。据日本文部省调查,1977年,日本女中学毕业生升大学的占33.3%。但是,她们上的大学绝大多数为两年制的短期大学,而升入四年制大学的则较少。这是因为,当父母的希望女儿在结婚前多工作,帮助家里积攒钱来置办嫁妆。按照日本的习俗,家庭用具、家具和家用电器都由女方作为嫁妆陪嫁。另外,女方还要担负结婚宴席费的一半。所以,年青姑娘一般只读两年大学就得找工作了。
今天的日本妇女的地位,比之四十年代以前确实有了提高,但是距离妇女彻底解放、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还有很大差距。当然,法律上的平等是必要的,可是“法律上的平等还不是实际生活中的平等”。妇女的真正解放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


第7版()
专栏:

南斯拉夫的家庭护理中心
严正
在贝尔格莱德的一条小巷里,我访问了维舍克罗纳·拉德米拉老太太。她已八十一岁,只孤身一人。五个月前,她因严重关节炎突然卧床不起。正当她为自己的生活犯愁时,贝尔格莱德病、老家庭护理中心及时派来护理人员,为她喂药、做饭、换洗衣服、擦洗身子、料理家务,还经常给她读报、写信、谈心解闷……老人安静地躺在洁白的被窝里,含着热泪告诉我,护理人员象亲孙女一样认真细致地服侍她。
为了让老年人能有个愉快的晚年,南斯拉夫全国各城市和一些条件较好的农村建立了家庭护理机构,专门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孤寡老人。贝尔格莱德的家庭护理中心是三十年前由七名护士白手起家建立起来的,今天已发展成有近五百名工作人员,在全市十六个区都设立了工作小组的庞大服务网。凡有医生证明,生活无法自理,确需照顾的老人、病人,都可申请家庭护理。护理中心每年要接受六百多位病人、老人。护理费用通常由被护理者支付10%左右,其余由健康和社会保护自治利益共同体负担。有特殊困难的可全免。护理人员都经过两年以上的专业知识训练,特别注重职业道德。
南斯拉夫各地为老人提供家庭护理,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病人、老人把护理人员比作照进房间的阳光。


第7版()
专栏:经济之窗

海湾民间市场一瞥
徐平
海湾地区作为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道,自古就是一个贸易中心,有着许多民间市场。今天,虽然现代商业已迅速发展起来,但传统的民间市场依然在商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民间市场的格局,有点象改造前的上海老城隍庙市场。但除牲畜市场外,大多有顶棚,不怕风吹雨打。市场内狭窄的巷道两侧,挨个排满了地摊和店铺,虽说门面很小,毫无气派可言,但小商品、民族商品和手工产品丰富,且都堆在顾客面前任人拣选,实在方便。这些市场一般有多个出入口,场内纵横交错的巷道使陌生人如入迷宫,晕头转向。
民间市场的商品真是五花八门,从服装鞋帽到金银首饰;从主副食品到牲畜饲料,可谓应有尽有。不过就时间而言,它有长年开设的,也有季节性的,还有每周集市一次或几次的。
这里的价格完全放开。商品的贵贱,市场的兴衰,无不看出价值规律在起着作用。在海湾阿拉伯国家中,面积最大的民间市场在巴林国首都麦纳麦。这里有个“铁匠市场”,主要生产和销售建筑小五金和小农具等。它曾经有过“远销海内外”的历史,不过现在到处堆着锈铁,触目皆是灰暗色,这副萧条的景象说明这些手工产品即使在巴林也难打开销路。一位名叫阿里的铁匠的看法显然太浮浅了,他责怪商人们进口了大量价廉物美的小五金,夺走了他们的饭碗。据说麦纳麦的这个“铁匠市场”在整个海湾地区已是硕果仅存的一个,看来很难维持下去了。
但是传统的专业市场未必都不景气,麦纳麦的烟叶专业市场只占十几米长的巷道,却堆了许多干烟叶,生意十分兴隆。用烟叶商人的话来说,这是一桩有利可图的买卖。巴林不种植烟叶,所以需要进口;而且烟味越浓,价格越贵。尽管世界各国生产各式各样的香烟,但巴林人,特别是巴林老人,却顽固地坚持吸传统的阿拉伯水烟,而且几乎家家如此。两个相似的传统专业市场的不同命运告诉人们,市场需求决定了市场的兴衰。
在商业发达的现代社会,以销售传统手工业产品为主的民间市场能够生存,并得到发展,是不容易的。离阿曼苏丹国首都马斯喀特仅两英里处,有阿曼最早建起的马特腊民间市场。这里曾是古代骆驼商队的主要集散地之一,尽管历经沧桑之变,但市场依然兴旺发达。
在阿曼,人无分男女,几乎都缠头巾。在官场,头巾还是正式服装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位阿曼政府官员,决不会不缠头巾踏进政府机关。马特腊市场的商人加瓦特就是专营阿拉伯头巾发家的。在他店铺里,既有适合普通老百姓的价格低廉的棉质头巾,又有丝质和呢料的高级头巾,还有价格昂贵的手工刺绣头巾。虽然进口帽子相当便宜,但由于不同价格的头巾,适合不同消费者的需要,且货源充足,这种传统的民族用品在市场上始终长盛不衰。
年仅十七岁的首饰匠卢特菲虽然涉世不深,但看问题却很敏锐。他认为消费者,特别是妇女,都喜好新鲜东西。消费心理是希望商品既款式新颖,又质地优良。所以他一直努力向父亲学习家传手艺,要依靠精湛、熟练的技术,加上不断推出的新式样商品去开拓市场。注意研究顾客需求,增强传统及民族特需商品的竞争力,使商品适销对路,市场就会兴旺。这大概就是阿曼、阿联酋、卡塔尔、巴林、科威特等海湾阿拉伯国家的许多民间市场,在今天的经济生活中依然起着作用的奥秘吧。(附图片)
马特腊民间市场一角


第7版()
专栏:域外拾零

自杀会传染?
梁丽
二月中旬的一天,美国中部奥马哈市的布赖恩中学里,举行了一次奇特的集会。与会的每个学生的身上都别着一张心形的红纸片,上面写着珍惜生命的语句。一千多学生的大合唱把集会带到了高潮,许多学生在唱到“我们拯救自己的生命”时,都相互拥抱,失声大哭起来。
原来,这个学校正在举行所谓“自我拯救”活动。五天内,该校竟有三个十五到十八岁的男女学生先后自杀。在这之前的三周内,另有四个学生自杀未遂。
这股自杀风在全校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因为已死的三个孩子,除女学生曾和男友闹过别扭外,均无寻死的理由。他们之间互不熟识,不可能相约自杀。目前,校园里弥漫着阴郁紧张的气氛,不知道下一个自杀者会是谁。
据报道,布赖恩中学的学生自杀,并非绝无仅有。得克萨斯州帕拉那市一年内有七个青年自杀。纽约州一九八四年二月有五个青少年自杀。在另一些地方,青少年自杀或自杀未遂事件,时有所闻。目前,十五到十九岁年龄组的美国青少年自杀身亡的数字已是一九五八年的三倍。
《时代》杂志提出这样的疑问:“自杀有传染性吗?”如果不是,为什么他们要结束自己年青的生命?
社会学家分析说,导致青少年轻生的因素很多。越南战争的心理创伤,不良电视节目和吸毒都毒害青少年。有的流行摇摆乐曲宣扬“生命没有价值”,实际上等于鼓吹自杀。美国许多家庭离婚率高,动荡不定,使孩子因缺少父母的关怀和感情上的温暖而觉得无所依托。学者们指出,由多种社会因素造成的“自杀传染病”,比起细菌或病毒造成的传染病要复杂难治得多。(附图片)
李建华画


第7版()
专栏:世界艺苑

难忘的纪念
胡素
鲁迅非常推崇德国女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曾说“在女性艺术家之中,震惊了世界的、现代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
《纪念李卜克内西》是珂勒惠支在1919—1921年间,为哀悼伟大共产主义战士李卜克内西而作的(见上图)。木刻刀法干净利落,画面黑白对比强烈。1919年1月25日李卜克内西惨遭杀害。当时,珂勒惠支赶到殡仪馆,在现场画了速写,并在日记中记述了当时的情景:“李卜克内西已经入殓,安放在高台上。在他被打碎的前额四周放着一些红花。他面部的神情是高傲的,嘴唇微微张开着……”。女画家根据这些印象,创作了这幅作品。死者平卧着,但头部高仰,表示其坚强不屈;全身呈白色,好象盖着一块发光的布,象征着烈士高尚的品德,也显示他的精神永存,继续放射光芒。画家有意把大量的画面留给活着的人,强调了化悲痛为力量的思想。在画的背景上是无尽的人群。他们有的沉思,有的哀恸,有的激愤。一个老工人把一只粗大的手放在死者的心脏处,向工人阶级的领袖诀别,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工人群众与领袖之间的亲密关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