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6-03-09

1986-03-09新闻联播 文字版

发展教育事业必须从实际出发

第5版()<br/>专栏:<br/><br/> 发展教育事业必须从实际出发<br/> 中共凤阳县委书记 王予新<br/> 我们县委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时,开始曾设想在1990年前全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通过仔细算帐,才感到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br/> 我县1985年的工农业总产值是四亿二千万元,人均收入四百五十元,是中等发展水平的县份,属于普及基础教育的二类地区。1985年我县财政收入一千八百一十一万元,能够拿出来办教育的钱难以超过四百万元。这中间还包括了71%的教师工资,能投入校舍建设的仅有四十四万元,而要达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按省定标准,需新增教室一万三千五百间,这一项就需投资二千多万元,加上添制教学设备,全县至少得三千万元。1990年前拿出这么多钱,是县财政能力所无法承受的。党的三中全会以前,我县也曾几次提出大办教育和扫除文盲,但都收效不大,除了政治原因外,经济条件达不到是根本原因。<br/> 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在讨论我县教育规划时,我们注意了各乡、镇发展的不平衡。全县七区、三镇、四十五个乡,不仅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基础也有不小的差距。我县20%的乡1985年人均收入已超过五百五十元,但也有少数乡人均收入只有四百元,个别的乡还达不到这个数字。<br/> 从教师队伍和教学设施来说,府城、临淮两镇和县城周围的六个乡,师资力量相对过剩,校舍等条件也较好,而边远山区和经济比较落后的乡,不仅教师严重缺乏,教学设备也差。从经济基础看,我县三个镇及较富裕的乡,每年都可从乡财政中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来发展教育,其中府城镇今年就有五十万元的机动财力。而全县有六个缺乏资源、乡镇工业没有发展起来的乡,全年工业产值还不到三十万元,利润更是微乎其微,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办教育。因此,府城、临淮两镇同周圩乡今年已普及了五年制义务教育,1987年就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县有40%的乡,1991年也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但有15%的乡1995年也难以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其中渔业乡渔民的子女,如果县里不采取特殊办法来解决他们读书难的问题,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更难在规定时间内实现。面对现实,唯一正确的作法就是在统一规划下,分阶段、有步骤地按照各乡、镇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实施不同的普及教育规划方案,使各地教育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br/> 我们认为,经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发展。处于不同生产力水平上的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群众对科学和文化的需求程度不同,也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必须作为我们制定教育规划的一个制约因素来加以考虑。我县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前的1978年,全县农民年均口粮只有三百多斤,人均收入只有八十一元。温饱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又怎能够去重视知识和教育呢?所以,1978年我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75%,巩固率不足60%。到1982年时,随着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随着群众致富愿望的增强,想要以新的技术手段致富的人多起来了,认识到知识就是财富的人也比较普遍了。大庙区一位干部通过对全区四十户社员家庭的调查发现,智力结构不同,收益有很大悬殊。这个区一位农民说:“小麦要亩产六百斤,不能靠蛮干,要靠智力。”这种发自内心的语言反映了农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正由“苦力型”向“知识型”迈进。学习的自觉性增强了,办学的热情也提高了。几年来,我县农民集资四百三十五万元用于办教育,现在已基本上改变了校舍缺、漏、破、旧的状况,实现了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凳。适龄儿童入学率与巩固率都达到了90%以上。<br/> 尽管几年来我县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经济状况不同,较落后的地区不但经济上难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思想的认识程度也不同。有的农民说:“开天辟地数千年,不学科学也种田”,认为“劳力多可以挣现钱”。这也增加了我们抓好落后地区普及教育的困难。解决这个困难,不仅要靠发展生产力,还要靠我们经常不断地向群众宣传教育在现代生产中的巨大作用。如果教育与经济都比较落后的地区,不从思想上彻底扭转不重视教育的状况,那么其经济落后和教育落后的状况必将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br/> 总之,从经济承受能力出发,从事物发展的不平衡出发,从人们思想认识的现状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地制定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规划,改革教育体制,我们的教育事业就能蓬勃发展。

全社会都要重视劳动教育

第5版()<br/>专栏:建议<br/><br/> 全社会都要重视劳动教育<br/> 北京景山学校 杨玉琴 陈心五<br/> 当前,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倾向,就是忽视劳动教育。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实际安排上的困难,有的学校放松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取消了劳动技术课和社会公益劳动。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娇多于教。有些学生在家里是父母的“宝贝”,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掌上明珠”,全家的重点保护对象,有什么好东西,首先保证孩子享用。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人际关系里,使一些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谁都应该为他服务。他们缺乏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不珍惜劳动成果,整碗的饭菜、整个的面包、馒头,只要不合他们的口味,就随便倒掉、随地乱扔;学习用具丢了,也不去寻找,第二天就满意地用上了新的;在劳动中怕苦怕累,个别学生甚至逃避做值日。由于对什么是优秀人才的宣传教育有片面性,有些学生只想当专家,很少有人要当体力劳动者,在重点学校中这个问题尤为突出。有一个学生说:“我将来要做脑力劳动者,用不着去农村参加劳动锻炼。”这些现象都告诉我们,对学生加强劳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是当前社会、家庭、学校需要共同解决的重要课题。<br/> 青少年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关键在于如何教育和引导。有一些家长眼光比较远,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身体、知识和才能的和谐发展,非常赞成学校坚持劳动教育。有一位家长不仅积极协助我们学校联系农业生产劳动基地,还亲自给学生讲农业技术课;不少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规定孩子每天从事家务劳动的内容,并且经常督促、检查,帮助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我校有一位同学不但平时积极参加家务劳动,还经常到他所联系的军烈属家中,帮助老大妈打扫卫生和洗衣服。在下乡劳动中他不怕苦不怕脏,锄地时手上磨出了血泡还忍痛坚持。可见,只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学生是可以健康成长的。<br/> 现在六岁至十七、八岁的中小学生将是本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必须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这既是党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共同愿望。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学校一直比较重视劳动教育,并采取了以下措施:<br/> 一、把劳动课列入教学计划,并且坚持实行。我们在小学开设手工劳动课;在初中开设劳动技术课,其中八年级(相当于初中三年制的初二)将劳动技术课的时间集中使用,组织学生下乡参加农业劳动;高中一年级集中下乡参加农业劳动;高中二年级集中进行社会调查。<br/> 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德。例如组织学生扫街、到公园拔草、帮助幼儿园打扫卫生、为军烈属做好事、参加整修护城河的义务劳动等。<br/> 三、组织学生参加修整校园的劳动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br/> 今后,我们准备详细制订从小学到高中的劳动教育大纲,探索进行劳动教育的科学规律和具体的有效途径。同时我们也呼吁政府加强领导,统一安排;呼吁社会(工厂、农场、生产队、商店等各行各业)和广大家长大力支持。这件工作是为学生一生打好基础的重要工作,千万不要忽视。

层层建立责任制——山西夏县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调查

第5版()<br/>专栏:如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br/><br/> 层层建立责任制<br/> ——山西夏县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调查<br/> 温梦鱼<br/> 夏县位于山西省的南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全县已经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贯彻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县委和县政府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br/> 一、认真制定规划,实行分类指导。<br/> 根据全县十三个乡镇的经济发展情况划分为两个类别的地区,对实现普及初中的时间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县城和裴介、尉郭、郭道等五个比较富裕的乡镇,在1988年普及初中;水头、曹家庄、祁家庄等八个乡镇到1990年普及初中。他们提出“七五”期间主要任务是巩固现有乡镇初中,扩大招生规模。从1987年起要逐年增加初中招生人数,到1990年,全县95%以上的小学毕业生都能升入初中。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夏县人口出生率已逐年下降,预计到1990年,全县小学在校生将减少一千人。因此县里决定,一是逐步调整小学布局,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利用小学撤点并班、校舍剩余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br/> 二、建立一支合格稳定的中学师资队伍。<br/> 目前,全县初中师资比较薄弱,数量不足,质量较差。在七百九十四名初中教师中,学历合格(专科毕业)者仅占20%,其余绝大部分人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从教材教法过关考试来看,合格的仅占10%。如何尽快培训和提高中学教师的素质呢!县委和县政府研究认为,未来的五年是关键,师资问题解决不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成空谈。必须从现在抓起来,不能等、靠、要,要立足于自力更生的基点上。他们根据全县的师资情况调查,制订了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委托代培、电大、函授及轮训等途径,提高初中教师的文化业务素质,去年下半年已开始一项一项地落实。预计1990年全县初中教师学历和教材教法上符合要求的人数将由今年的30%提高到88%。这样,全县就可以建立起一支能够适应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合格稳定的师资队伍。<br/> 三、层层明确责任,切实加强领导。<br/> 为了抓好基础教育,他们层层建立了责任制:由一名县委副书记和一名常务副县长抓教育工作。教育工作的问题,县政府每季度开会研究一次,重大问题由常委开会研究办理。县委统一制定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和办好规范化中小学的标准,并落实到乡(镇)和村。责任制规定:对教育工作抓得好的单位和个人均给予奖励,县和乡(镇)每年都要表扬模范学校、模范校长、模范班主任、模范教师。县委和县政府每年还要表彰教育先进乡(镇)和重视教育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凡是教育搞得不好的单位和个人,都不能评为文明单位和个人。同时,还设立教育管理机构,明确管理权限。县办高中、师范,乡(镇)办初中和职业学校,村办小学,谁办归谁管,并明确管理权限。为了适应三级办学的教育管理体制,除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教育外,各乡(镇)都要成立教育办公室,由一名副书记或副乡(镇)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配备专职文教助理干部、工农教育辅导员、会计各一人。教育办公室的职责是:保证贯彻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检查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负责教师的使用、考核、培训和调配,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改革中专招生分配制度的尝试

第5版()<br/>专栏:在教改第一线<br/><br/> 改革中专招生分配制度的尝试<br/> 浙江省供销社教育处 程炳坤<br/>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现行的中专招生制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考进学校以后从生活到分配全由国家“包下来”,学好学坏一个样,使一些学生不求上进,马虎了事,浑浑噩噩过日子;还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存在着“跳出农门进城门”的思想,考上中专学校认为“铁饭碗”到手,在毕业分配时,不论山区、海岛来的,都千方百计地想留在城里工作,而不愿到农村,下基层。同时,又由于毕业生分配是国家“包下来”,学校既不必操心招不到学生,也不用担心毕业生分配不出去,造成学校办学时不注意社会变化,不能根据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不断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因而学校内部的教学积极性也未能很好发挥。<br/> 针对现行招生分配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金华供销学校在浙江省教育部门的支持下,1983年秋季,试办了一个自费不包分配的中专班,进行改革尝试。具体做法是:由省高校招生办公室将招收自费不包分配学生计划,列为国家招生计划外的“市场”调剂计划,招生对象为当年报考中专、户口在农村的落选考生,录取分数线可适当低于统招生二十至五十分。凡被学校录取的考生,由学校同学生和家长签订合同,规定考生入校后,不转户粮关系,每学年向学校缴纳一定数量的培养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一切费用自理,毕业后国家承认中专学历,不包分配,由学校向用人单位择优推荐就业。1985年7月首届自费财会班中专的学生毕业了。消息传开,用人单位纷纷上门要求录用,需要数超过毕业生数二倍以上。四十五名毕业生,除由学校择优保送二名上大学外,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向省级有关单位推荐了十五名,有二十八名被推荐到有关市、县供销社的基层单位工作。这批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工作勤奋,思想稳定,深受各方欢迎。<br/> 经过两年改革实践,我们有这样几点体会:<br/> 1、办自费班打破了毕业生分配制度上的“铁饭碗”,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自费上学读书的学生,求知欲都很强烈。据统计,两年中八三级财会专业自费班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习成绩和纪律等方面都比统招班学生进步快。以同年级三个财会班四门课程毕业考试成绩为例,自费班成绩,除政治经济学课与其他两个班成绩持平外,其余三门课程均高于统招班。<br/> 这个自费班除了学习成绩较好外,政治上进步较快,有两名学生被吸收参加中国共产党,全班还被评为全校“三好红旗班”、“文明班级”和全省大、中专学校先进集体,获得浙江省教育厅、团省委的表彰。<br/> 2,调动了学校教学的积极性。自费班学生入学后,学校领导认识到:招收自费学生是招生分配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其成功与否,对社会影响很大。因此,必须加强领导和管理,否则学生学不好,分配不出去,家长有意见,会影响其他改革的进行。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后勤部门,都把这项工作当作重要工作来抓。<br/> 3,有利于人才流向农村和基层。由于这批学生毕业后不包分配,实行择优推荐录用的办法,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毕业后的工作问题,没有挑精拣肥的过高要求。他们曾多次向学校表示:只要有工作,能为四化建设服务,坚决服从挑选,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四十五名毕业生中60%以上都在农村或基层工作。

李娇珠自愿申请进深山 数十载含辛茹苦育人才

第5版()<br/>专栏:园丁新事<br/><br/> 李娇珠自愿申请进深山<br/> 数十载含辛茹苦育人才<br/> 李娇珠是大别山区商城县中学的女教师。她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华侨家庭里。1953年初中毕业后,她告辞了父母、兄弟姐妹满怀热情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回国后,政府送她到北京华侨补习学校学习。1958年,她从河南开封师范专科学校毕业时,要求分配到大别山区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这样,她来到河南省南部的深山区,大别山脚下的商城县。<br/> 这里是山区,交通不便,出门就要爬山涉水,不久,她就患上了皮肤病,全身长满了脓泡疮,白天吃不好,夜间睡不好。学校领导和同志们多次劝她休息,并建议她到外地治疗,可是她从不把自己的病放在心上,不愿耽误学生一堂课。有关人事部门关心她,曾几次提出调她离开山区,也都被她婉言谢绝。<br/> 生活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正当李娇珠和山区人民倾心尽力为祖国建设出力的时候,十年动乱开始了,她成了打击对象。这时,一些朋友不解地说:“娇珠,您父亲在国外有大笔财产,何必在这里受罪?”李娇珠坚定地说:“我受党的教育多年,是祖国给了我一切。如今,山区的建设需要我,我决心留在大别山区。”<br/> 1972年,李娇珠利用暑假机会,回祖籍广东看望从印尼回国治病的父母双亲。他们看到女儿因不服山区水土,身体变得瘦小文弱,心痛不已,便苦口婆心地劝她,说是国外还有一份遗产属于她,要她去继承。李娇珠深情地对二老说:“国家好不容易培养我上了大学,现在正是我为祖国出力的时候,怎能出去呢?我回国本来就不是追求什么舒适安逸,不然,当初我就不回来了。”没到开学时间,她又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工作岗位。两个月后,李娇珠又收到了父母来信,动员她申请调回广东工作。她当即回信说:来这大别山区,是我的志愿,为建设山区培养人才,是我的义务。您们二老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我与这里的山山水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我的身体不适应山区的环境,但我的心却是早已深深扎根在这山区的泥土里。<br/> 1981年,李娇珠的丈夫病逝了,一些好心的人又劝她调到大城市去。地区侨务部门的干部考虑到她的实际困难,也曾提出要将她调到信阳市工作。但又被李娇珠谢绝了。无论在生活的逆境或顺境,她都始终没有动摇扎根山区的决心。<br/> 李娇珠在商城山区任教二十九年,教过的学生现在遍布全国各地,不少人成为祖国四化建设的栋梁之材。她多次出席地、县先进工作者大会。她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我愿意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大别山区的孩子们。”<br/> 余维望

图片

第5版()<br/>专栏:<br/><br/> 河南确山县实验小学教师李凤英,热爱孩子,认真改革教学方法,使全班学生语文成绩一直保持优良。 新华社记者 张晓华摄